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個人追憶袁隆平與內江“水稻人”的故事材料最新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37W
在袁隆平的一生中,水稻已與他的生命融為一體,他解決了中國人的飯碗問題,值得我們永遠的敬重。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個人追憶袁隆平與內江“水稻人”的故事材料最新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閲讀。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個人追憶袁隆平與內江“水稻人”的故事材料最新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時07分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5月23日,採訪了與袁隆平相處過的兩名內江“水稻人”,追憶他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

印象中的袁老——

沒有一點架子,英語説得很流利,合影時還打趣説“合影可以,但不收錢!”

“22日上午看到一條關於袁老逝世的假消息,就感到很震驚;後頭看到闢謠消息,心中才舒了一口氣;下午先是微信羣袁老逝世的信息鋪天蓋地,再看到新華社登出袁老逝世的消息,可我還是不敢相信,還專門打電話向湖南一個育種專家求證,才知道這是真的。”5月23日上午,內江市農科院水稻所所長陳勇懷着沉痛的心情説。得知袁老逝世消息的過程,心情猶如坐過山車。

作為水稻育種專家,陳勇在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現場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組現場會常碰見袁老,曾赴湖南參加過袁老80週年學術交流會,前些年在中國(陵水)南繁論壇也聽過他的發言,他對袁老有兩個深刻的印象:一是和藹可親的老人;二是能講一口流暢的英語。

陳勇的電腦裏,珍藏着幾十張2010年赴三亞參加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總結會及超級稻現場觀摩會的照片。這是他第一次與袁老有了“零距離”的接觸。那時,袁老80歲,陳勇37歲。

陳勇迫切想與袁老合影留念,但卻擔心他是業界的偉人、名人,會不會很傲?在參觀試驗田的過程中,陳勇鼓起勇氣提出了這個請求。

可萬萬沒想到,袁老竟面帶笑容地爽快答應了,還風趣地説:“合影可以,但不收錢!”

“零距離”感受過袁老和藹可親的,還有隆昌市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範瓊勇。2004年9月,在內江市農業局(現內江市農業農村局)的組織下,內江市縣兩級共16名水稻專家組隊前往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拜訪袁老。

“感受到他沒有一點‘架子’,而且很愛技術人員。”範瓊勇回憶,袁老在會議室親切接見了內江拜訪人員,交流的時候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還風趣地説:“我又不是領導,我就是要見技術人員,你們在一線比我還辛苦,大家有啥都可隨便説!”

陳勇還對袁老的英語水平稱讚有加。他記得,每逢有國外專家參加的學術會議,袁老總能滔滔不絕地用英語演講個幾十分鐘,而且,他能與時俱進地掌握不少專業英語單詞。“他作為一個老三屆大學生,能用流暢的英語作報告,令我們晚輩很是驚訝。”

據陳勇介紹,他最近看了一篇袁老回憶母親的文章,才知道袁老的英語來自母親的教誨。在這篇文章中,袁老寫道:“無法想象,沒有您的英語啟蒙,在一片閉塞中,我怎麼能夠閲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

袁老與內江——

他為內江水稻研究指點迷津,還説“我曉得四川內江搞稻瘟病抗病育種是過了關的!”

範瓊勇與袁老有過的最深接觸,就是上文提到的2004年9月那次拜訪。

範瓊勇説,當時,隆昌在搞水稻高產栽培項目,也就是所謂的“超級稻”。從2002年到2003年搞了兩年,效果都不好。於是一大幫人帶着一大堆問題,奔向了湖南……

“聽説我們是內江來的,袁老就説‘我曉得四川內江搞稻瘟病抗病育種是過了關的!”範瓊勇回憶。而袁老言語中所表揚的團隊則是,當時由內江市政協原副主席、內江市農科院原院長、國內著名水稻育種專家肖培村帶領的內江育種團隊。

“原本計劃半個小時的授課,袁老卻給我們講了近一個小時,又花了近半個小時專門回答我們的提問。此行,獲益匪淺,尤其是根據我們遇到的實際問題,他建議我們:一是增加種植密度解決光照不足的問題;二是要早栽,利用早分櫱成穗;三是提醒我們注意病蟲害防治。”範瓊勇回憶。

有了袁老的指點迷津,隆昌水稻高產栽培項目推進果真順利很多。按照袁老的方法,經過兩年的試驗後,2007年,隆昌水稻畝產從2004年的600公斤增長到了803.8公斤。“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終於實現了2001年就定下的畝產800公斤的目標。”範瓊勇言語中帶着感激。

作為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幾十年來袁隆平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他曾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還研究提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思路決定出路,袁老的‘三系法’和‘兩系法’是業界現實操作的根本方法。”陳勇説,除了個人對袁老十分崇拜、敬仰之外,袁老與內江水稻研究也有着不解的緣分。

“內江農科院(所)雜交水稻科技開發中心曾參加了全國雜交水稻協作科研、全國稻瘟病協作科研和國際稻瘟病圃合作科研,內江農科院(所)從1988年審定首個水稻品種菲優63,到今年已審定了130多個水稻品種,其中包括了三系雜交稻、兩系雜交稻和超級稻,都得益於袁老的育種理論。”陳勇説。

“2020年,內江鑑定了首個兩系不育系內7S,其中親本的來源之一就是袁老團隊研究的Y58S。”陳勇介紹,Y58S已成為我國兩系雜交稻骨幹親本,國內100多家科研單位和種業公司引進配組。由Y58S配組的內7S的生物學產量、抗性得到進一步改進,成為更適合四川水稻生產的品種。

陳勇介紹,在三亞,袁老的水稻試驗田與內江農科院水稻中心的南繁基地相距近50公里,每年他都會到國家三亞水稻公園學習交流。“袁老的住所就在公園內,打開門窗就可以望見到他的稻田。”

告慰袁老——

繼承袁老的遺志,選育更好的品種、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袁隆平這位自稱“90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一生都在為其廣為人知的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不懈奮鬥。

在陳勇心中,袁老就是行業的“泰山”“豐碑”“標杆”,他站在那裏就有不一樣的意義。袁老的仙逝,令所有人痛心。大家都紛紛通過朋友圈轉發、互動H5播下稻種等方式,追憶送別袁老。

陳勇表示,“作為育種學界的晚輩,我們要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把對袁老的追憶落實到加強水稻科研上,通過學習袁老的創新精神,繼承袁老的遺志,立足本職工作,選育出更好的適合的品種,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這就是對袁老最大的告慰。”

範瓊勇十分贊同陳勇的觀點。他表示,作為基層水稻研究人員,自己將加倍努力工作,努力把袁老的夢想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