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司馬遷與《史記》7篇 "史記之父司馬遷的傳奇生涯"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4.58K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的作者司馬遷被譽為中國史學的奠基人之一。司馬遷著述《史記》不僅是歷史研究上的重要著作,更是文學與文化藝術上的傑出貢獻。

司馬遷與《史記》7篇

第1篇

2、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練習給課文分段,歸納大意。

學習重點: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託,忍辱負重,發憤着書的精神。

2、對照上述四個問題,分別閲讀課文的相關自然段,參照書後練習4中提供的樣子,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 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託,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

學習重點、難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抓住體現中心的語句。

1、 找出寫父親對司馬遷的影響的句子讀一讀。受了父親的影響,司馬遷是怎麼做的?

2、正當司馬遷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飛來了一場什麼橫禍?

(2)什麼是酷刑?從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

3、司馬遷受刑後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用——畫出司馬遷怎麼想的句子,用~~~~~畫出司馬遷怎麼做的句子。表現了司馬遷怎樣的品質?

4、發憤是什麼意思?司馬遷是怎樣發憤寫成《史記》的?

1、《司馬遷發憤寫t;史記>》是一篇 故事,講述了 代 官司馬遷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後,不忘 囑託,忍辱負重,耗費了 年時間編寫輝煌巨着《史記》的事,讚揚了司馬遷為了 ,矢志不渝的精神。

2、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這部史書!

司馬遷與《史記》7篇

第2篇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相關知識:司馬遷和《史記》

司馬遷(前145-前87?),字子長,夏陽龍門(今陝西)人,西漢偉大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幼年在家鄉耕牧、讀書,十歲隨父到長安,曾就學於經學大師董促舒、孔安國。二十歲開始漫遊,到過現在湖南、江西、浙江、江蘇、山東、河南等地,到長安後做郎中;又奉使西南,侍從武帝巡狩,足跡幾乎走遍全國各地,他觀瞻了歷史的遺蹟,瞭解了社會風土人情,蒐集了傳聞軼事,積累了豐富的歷史資料。他在繼承父職任太史令後,又博覽了朝廷藏書,為《史記》的寫作做好了充分準備,遂於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xx年),開始了這部不朽鉅著創作,大約成書於漢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傳記文學名著。記載了從傳説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后期長達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內分《本紀》十二篇,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跡;《表》十篇,把錯綜複雜的史實用簡明表格譜列出來;《書》八篇,分別敍述天文、曆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和現狀;《世家》三十篇,主要記載貴族王侯的史事;《列傳》七十篇,是官吏、名人以及部分下層社會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還記載了一些國內少數民族和外國的歷史。

魯迅先生説:“《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不僅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在藝術上,也有極深的造詣,對後世作家與文學的影響是極其巨大而深遠的。

第3篇

4、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

?史記》是我國曆史上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它反映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這2600年間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我國古典文學的優秀典範。

2、對照上述四個問題,分別閲讀課文的相關自然段,參照書後練習4中提供的樣子,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親對司馬遷的影響和臨終時的囑託。

第二段(3):講一場飛來橫禍降臨到司馬遷的頭上。

第四段(5):講司馬遷用畢生的心血寫成了輝煌鉅著——《史記》。

5、父親的影響在司馬遷成長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別是父親臨終時“淚流滿面”的囑託,更對司馬遷完成《史記》的寫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1、輕聲讀課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當司馬遷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飛來了一場什麼橫禍?

(2)什麼是酷刑?從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

1、司馬遷受刑後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請同學們默讀第三段,用“——”畫出司馬遷怎麼想的句子,用“~~~~~”畫出司馬遷怎麼做的句子。

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司馬遷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司馬遷事業高於一切、榮辱置之度外的可貴品質。

1、指名讀這段,思考:為什麼説《史記》是司馬遷用生命寫成的?

2、“發憤”是什麼意思?司馬遷是怎樣發憤寫成《史記》的?

4. 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託、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

引導學生抓住能體現中心的詞句,通過誦讀來感悟,內化語言。

1.同學們誰知道《史記》這部書。《易記》是我們歷史上一部偉大的著作,它總結了中華民族三千年的發展史,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體例。作者曾廣泛查閲並實地調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記述了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及帝王、公侯、將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蹟,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也是一部優秀的史傳文學作品的彙編。被奉為封建時代歷史著作的典範。

專心致志: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2、對照上述問題,找出相關的自然段,並歸納段意。

第一段:(第1、2節):父親對司馬遷的影響和臨終時的囑託。

第二段:(第3節):講一場飛來橫禍降臨到司馬遷的頭上但司馬遷忍辱負重堅持寫書。

第三段:(第4節):講司馬遷用畢生的心血寫成了輝煌鉅著——《史記》。

1、齊讀課題。提問,我們昨天圍繞課題提了哪些問題?

(司馬遷為什麼要發憤寫《史記》?怎樣發憤寫《史記》?)

(父親司馬談是……立志編寫一部史書,記載從黃帝到漢武2600年間的歷史。)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後兩句子。將兩句句子並作一句,用什麼關聯詞,怎樣連接?(不但……還……)

4小結:由司馬遷的求知過程,我們可以聯想到陸游的千古名句:紙上得來的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5、過渡:父親的影響在司馬遷成長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別是父親臨終時“淚流滿面”的囑託,更對司馬遷完成《史記》的寫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讀父親叮囑司馬遷的話。

6、再出示投影片。指名讀,齊讀(相機範讀)“我死後,朝廷會讓你繼任我的官職,你千萬不要忘記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書啊!”

7、過渡:當司馬遷司馬遷專心致志寫作的時候,飛來一場什麼橫禍?

1、自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當司馬遷專心致寫作的時候,飛來一場什麼橫禍?

3、受酷刑以後司馬遷開始是怎麼想的?後來又是怎麼想的,是怎麼做的?請大家用“—”劃出寫想的句子?用“~~”劃出寫怎麼做的句子。

a、出示“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司馬遷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蠻的腐開,這對當時被視為奇恥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極大殘害,所以……)

(他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e、逐句理解“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我如果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

“有的重於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價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幹出一番事業;“有的輕於鴻毛”指有的人的死,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沒有價值,沒有意義就比鴻毛還輕。

把“我如果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改成陳述句。

小結:司馬遷的想到的正體現了他的人生價值觀:有生之年幹一番事業,就比泰山重,有價值:如果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鴻毛輕,無價值。於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殘生”的這個念頭。)

(他……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個人的恥辱、痛苦”指什麼?

h、指導朗讀,體會他事業高於一切、把個人的恥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貴品質。

6、過渡:司馬遷這樣忍辱負重的發憤努力結果怎麼樣呢?我們一起來看最後一段。

1、出示這一段,指名朗讀,思考:為什麼説《史記》是司馬遷用生命寫成的?

2、討論:(突出“18”、“60”、“52萬”等具體數字以及“整整”、“終於”、“前無古人”、“耗盡”、“畢生”、“生命”等詞語。)

5小結:同學們我們從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經過中,我們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負重、發憤著作的精神。

2. “發憤”是什麼意思?司馬遷是怎樣發憤寫成《史記》的?

(要求學生複述儘量採用書上的詞語和句式,不強調“用自己的話複述”)

2、時間的車輪在永不停息地滾滾向前,2000多年過去了,許多人、許多物、許多事都已經煙消雲散,毫無蹤跡,但是司馬遷和他的《史記》卻永載史冊,被人們所傳誦。你知道,是司馬遷的什麼在永遠感動並激勵着中國人民嗎?

自由讀課文,把你感動的地方用橫線畫出來,並多讀一讀,同時想一想,讓你感動的是什麼?

5、此時,司馬遷心裏十分激動,他可能在激動地想些什麼呢?

2、聽了父親的遺囑:司馬遷是怎麼做的?出示語段,引讀┅┅自由讀,引導想象畫面,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4、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司馬遷寫的《史記》吧!(有感情地朗讀)

2、學了《司馬遷發憤寫t;史記>》,讓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學生寫)

第4篇

?史記》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史記》文章之價值,無論何人當不能否認”,著名思想家梁啟超確立了《史記》的十大名篇,強調要“精讀之”。節選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出自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傳》則再現了屈原的高尚品質和卓越的才能,表現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悲憤。閲讀節選的三個“列傳”片斷,結合已學過的作品和《語文讀本》所選的《史記》裏的文章,加深對《史記》這一煌煌鉅著的理解。

誦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語言、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最好手段。

經過兩年半的高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這三篇史傳應以指導學生自讀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讀音;②注意古今異義的詞;③歸納多義詞的詞義及詞類活用的現象;④歸納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通過藺相如和廉頗形象的塑造,頌揚了“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愛國主義精神。

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過一組生動的故事表現出來的,完璧歸趙、澠池會是集中地表現他建立在愛國思想基礎上的勇和智,將相和則是集中表現他識大體顧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趙國和氏璧,這一懸殊的不等價交換出於強秦之口,顯然不是出於誠意。趙國答應易璧,等於自甘屈服;如不答應,秦國就可以藉口出兵侵趙。趙國君臣十分清楚秦國的這種政治陰謀。經過權衡之後,他們決定通過外交鬥爭以求得解決,爭取化被動為主動。但是誰可以為此出使呢?在這緊急關頭,宦者令綴賢推薦了藺相如。

秦國曆來貪暴無信,人們稱之為“虎狼之國”,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艱鉅的。但是,由於他事前有周密的考慮、充分的準備和明確的鬥爭目的,所以能夠做到隨機應變,處處爭取主動。秦王在離宮中的章台接見藺相如,傳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沒有舉行隆重的接見禮,完全暴露了無意償趙城的企圖。藺相如當機立斷,他機智地誆回和氏璧,並以身死玉碎威懾秦國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裝出一副真想償還趙城的樣子。這種無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場外交鬥爭的失敗。

在“澠地鬥智”中,相如請秦王擊缻,召入御史書之,請以咸陽為趙王壽,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鋭氣,直到盟會結束,秦王“終不能加勝於趙”。藺相如以他的機智再次取得了外交鬥爭的勝利。

廉頗與藺相如相較,資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戰之功,以勇氣聞於諸侯”,位為國家的上卿。對於藺相如由一個布衣之上一躍而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頗頗不服氣。他認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聲言要當眾“辱之”。一個是勇將,一個是智士。藺相如深知,“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個在也”。而今二人相鬥,如兩虎相樸,“其勢不俱生”,這將危及國家的安危。於是他顧全大局,稱病不朝,“不欲與廉頗爭列”。道遇廉頗,“引車避匿”。相比之下,廉頗意氣用事,爭個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頗畢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爭勝,無非是爭個人的面子。後來當他一旦明白過來,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負荊請罪,肉袒謝相如。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同樣是出於“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這就是廉藺交歡的思想基礎。

司馬遷在這篇史傳中,記載了屈原的生平事蹟,闡明瞭他的思想言行,評述了他的代表作《離騷》,著錄了他的《懷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確的政治主張和偉大的人格。

1.司馬遷認為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是正確的。敍述楚國和齊奏的關係,是以歷史的教訓來證明屈原主張的正確。楚懷王重用屈原為左徒時,齊楚從親,秦不敢侵犯。楚懷王聽信上官大夫的毀謗疏遠屈原後,秦國就令張儀來離間齊楚的關係,破壞兩國的同盟,以便各個擊破。從此,楚懷王一次次上秦國的當,終至客死於秦。楚頃襄王繼位後,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為秦所滅。楚國親齊,秦不敢侵犯;親秦,則吃秦的大虧。

2.司馬遷對屈原的政治才能異常推崇。他認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樣的政治,以為屈原的主張是舉賢授能。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還稱讚《離騷》“明道德之廣崇,治禮之條貫,靡不畢見”。

3.司馬遷讚揚屈原的高尚人格和鬥爭精神。楚懷王昏庸貪婪,對外親齊親秦搖擺不定,對內寵任奸佞,聽信讒言。屈原雖不被重用,仍堅持自己的理想,為挽救楚國危亡堅持鬥爭。司馬遷認為屈原“志潔”“行廉”,“皭然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在敍述屈原作《離騷》的原因時,稱“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司馬遷稱信陵君為“魏公子”,表現出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禮賢下土,所養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竊符救趙,全賴乎客。寫客是為了襯托信陵君的禮賢下士和急人之難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禮賢以國事為重,這是司馬遷的理想。這篇文章充滿着愛國主義的激情。

侯贏隱身在看門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賢者,而且精心設計了禮請侯贏的場面。魏公子舉行宴會,高朋畢至,貴賓滿堂。公子本人率眾多人馬車輛,親自去迎接侯贏赴會,這給了侯贏很大的面子。而侯贏穿戴着破舊的衣帽,表露出滿不在乎的輕慢。公子親自駕車,他卻傲然直登上座。車到半途,他又下車去訪問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鬧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談論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邊。但公子的態度卻越來越温和,沒有絲毫愠色。宴會上,公子當着滿堂貴賓,讚譽侯生,又親自問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卻對公子説:“今日贏之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廣眾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誕來反襯公子的禮賢下士和虛己待人,是不同尋常的舉動。後來信陵君在竊符救趙的非常壯舉中完全得力於侯生的策劃,這才使讀者明白“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夠難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許了。侯生後來果然以死勵軍,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大量的對話描寫,《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傳》中的人物對話,都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三篇文章記事寫人的語言都十分豐富和精當,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動的形象性。

結合三篇課文後面的練習,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來品味。

(一)按《廉頗藺相如列傳》書後練習四的要求,讓學生讀讀史論,學習從不同的方面思考問題,質疑問難。

齊湣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素相。人或説秦陽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奏,秦其危矣。”於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願得君狐白裘。”此時益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人奉獻之昭王,更無他襲。孟嘗君患之,徧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臧(儲藏室)中,取所獻狐王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益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更通行證),變名姓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秦昭王后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驛車)逐之。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出如食頃,秦果追至關,已後孟嘗君出,乃還。始益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賓客盡差之,及孟嘗君有案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後,客皆服。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脱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2.你對王安石《談〈孟嘗君傳〉》一文的看法寫成一篇短文。

第5篇

3、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託、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

教學重點: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託、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1課(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2、“發憤”?(振作起來,努力去做。)再讀,讀出態度的堅決、意志的堅定。

3、司馬遷為什麼要“發憤”寫史記?又是怎樣“發憤”寫史記的?他究竟經受了一場怎樣的災難?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思考這個問題。

1、司馬遷到底經受了一場怎樣的災難?用書上的一個詞説就是 “飛來橫禍”。理解。

2、教師介紹:當時,漢朝和匈奴進行着大規模的戰爭,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深入敵方几千里,終因糧盡矢絕,被迫投降了匈奴。司馬遷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犯顏極諫,引得漢武帝勃然大怒,因而遭受了——酷刑——“酷刑”?

3、據史書記載,司馬遷受的可是當時最慘無人道、最滅絕人性的腐刑,從此,司馬遷就失去了男人的尊嚴,與那些半人半妖太監為伍了,它帶給受刑者的,不僅是肉體上的巨大傷害,更使其心靈蒙受了永遠的恥辱,使一個原本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所以,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

4、理解“悲憤交加”:他悲的是什麼?憤的是什麼?

你能理解司馬遷此時的感受嗎?用你的心去讀,你能讀出司馬遷此時的想法。

指名讀、評讀:我聽出了司馬遷內心的痛苦、絕望;我感受到他的悲傷與憤怒

5、過渡:揹負着痛苦與恥辱的重壓,面臨着生與死的抉擇,後來的司馬遷是這樣想的——“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a、(指名讀)你讀出了什麼?從哪裏感受到的?(態度堅決,決心之大)

6、從開始的悲憤交加,到後來發憤(手指課題)著書,司馬遷的內心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什麼原因、什麼力量讓他忍辱負重地活下去,並堅持寫完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的呢?板書:忍辱負重

1、請同學們仔細默讀課文,想一想,都有哪些原因,試着用一兩句話來概括。

黃河水養育了他,給了他薰陶,英雄的故事啟迪了他,使他深深地愛上了歷史。司馬遷從小聽了許多英雄故事,他可能聽了哪些故事?周文王被拘禁,寫成《周易》;孔子周遊列國被困,編成《春秋》;屈原遭放逐,寫成《離騷》;左丘明眼睛失明,有《國語》傳世;孫臏被剜掉膝蓋骨,編著了《兵法》;韓非被囚於秦,有《説難》、《孤憤》傳世,英雄的品質激勵着他,英雄的精神鼓舞着他。使他能夠忍辱負重,從逆境中站起來,寫完《史記》

讀——“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司馬遷受父親的影響,已深深地喜歡上了歷史,歷史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於是,他—— 努力讀書,“四處遊歷”、“廣交朋友”、“積累了大量的資料。

此時此刻,如果停止編寫,一切努力都會白費。將前功盡棄,功虧一簣。所以司馬遷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父親臨終時是怎樣囑託司馬遷的呢?你能從父親的神態、動作和語言中感受到些什麼嗎?指名讀。

司馬遷深知這份囑託飽含着父親的血淚,也飽含着對兒子殷切的希望。他怎能辜負父親臨終時的這份特殊的囑託呢?。所以司馬遷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黃河之水養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父親臨終的囑託時時提醒着他,使他有了新的生活信念。“人總是要死的……有的輕於鴻毛。”

2這句話在古文裏是這麼説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讓我們記住這句千古名言吧。“固”就是總是的意思,“或”就是有的,於就是“比”。

3同學們,在司馬遷看來,怎樣的死是重於泰山的?(心裏裝着責任、想着別人而死的人就——重於泰山。)歷史上有哪些這樣的人?怎樣的死是輕於鴻毛的?(為了擺脱個人的恥辱和痛苦而死的人,就輕於——鴻毛。)歷史上有哪些這樣的人?

讓我們一起來讀好這句藴含着豐富哲理的話,一起來記住這個司馬遷在逆境中所悟出的人生道理。板書:人生價值觀

過渡:在屈辱、痛苦、挫折面前,司馬遷決定做一個真正的強者,他用自己的行動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出示圖片)請看,此時,在司馬遷的臉上,我們已經看不到痛苦和絕望,只看到責任和使命。他重又攤開光潔平滑┅┅隸字。

(1)整整13年。整整?你可以用哪些詞來替代它?(足足、滿滿)13年看出什麼?(司馬遷著書時間久,付出了畢生的心血,看出他矢志不渝、 不屈不撓的精神。)

(2)引導:整整13年發憤寫作,留給我們想象的空間太大了,請同學們根據插圖和課文提供給我們的信息,展開豐富的想象,選擇一組畫面,想象描述司馬遷是怎樣發憤寫作的。

2)在編寫《史記》的過程中,遇到某一個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時,司馬遷 ;當他的所作所為得不到別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諷刺和挖苦時,他 。

2.“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

(1)什麼叫“前無古人”(生交流: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寫出這麼長的一部書來。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一部書記錄了3000餘年間的歷史。在此之前,從來沒人像司馬遷一樣,用畢生的心血完成一部史書。在此之前,從來沒人像司馬遷一樣,用13年時間,寫出52萬字的史書。

3 .現在,如果再有人問起我們,《史記》是什麼?,你能自豪地告訴他嗎?

1.同學們,司馬遷卑微而高貴的生命在血淚中被昇華,最終凝結成千古絕唱《史記》。此書總結了中華民族三千年的發展史,開創了我國紀傳體史書的體例,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曾經這樣讚揚《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史記》中有許多膾炙人口、家喻户曉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3.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一位歷史偉人,他叫—— 司馬遷。瞭解了一部輝煌鉅著,叫做—— 《史記》。

第6篇

4.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有意識地關注《史記》,並蒐集其中一兩個故事,在同學之間交流。

讓學生學習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遺願而矢志不渝的精神。在反覆朗讀中體會這種精神。

三、突破措施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矢志不渝的精神。

1.《史記》記載了從_________到__________這_________年間的歷史,是司馬遷用了整整13年時間,完成的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

2.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是一篇____________故事,講漢代史官_______在遭到殘酷的刑罰之後,不忘父親囑託,忍辱負重,耗費13年時間,寫成輝煌鉅著_______-的事。

3.冬天,大雪紛飛,寒氣逼人,司馬遷 ;夏天,烈日炎炎,蚊蠅亂飛,司馬遷 。

4.在編寫《史記》的過程中,遇到某一個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時,司馬遷 ;當他的所作所為得不到別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諷刺和挖苦時,他 。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複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2.感受鄭和為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

3.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你怎樣理解這句話?

二、擇優錄用(在括號裏選擇搭配準確的詞下劃——)

(再想你為什麼這樣起?括號裏的兩個詞有什麼不同?)

( )司馬遷耗盡畢生心血,終於完成了輝煌鉅著 《史記》。

( )司馬遷立志編寫史書,並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

( )面對飛來橫禍,司馬遷沒有屈服,仍然堅持寫史書。

(完成本題後,你有什麼發現?能按順序把這個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嗎?)

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 人總是要死的, 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 ? 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想到這裏,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部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

1.用______畫出描寫司馬遷心理活動的句子,用~~畫出描寫司馬遷行動的句子。

2.文中最能體現司馬遷的人生價值觀的一句話是__________

第7篇

?史記》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史記》文章之價值,無論何人當不能否認”,著名思想家梁啟超確立了《史記》的十大名篇,強調要“精讀之”。節選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出自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傳》則再現了屈原的高尚品質和卓越的才能,表現了作者內心深處的悲憤。閲讀節選的三個“列傳”片斷,結合已學過的作品和《語文讀本》所選的《史記》裏的文章,加深對《史記》這一煌煌鉅著的理解。

誦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語言、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最好手段。

經過兩年半的高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這三篇史傳應以指導學生自讀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讀音;②注意古今異義的詞;③歸納多義詞的詞義及詞類活用的現象;④歸納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通過藺相如和廉頗形象的塑造,頌揚了“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愛國主義精神。

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過一組生動的故事表現出來的,完璧歸趙、澠池會是集中地表現他建立在愛國思想基礎上的勇和智,將相和則是集中表現他識大體顧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趙國和氏璧,這一懸殊的不等價交換出於強秦之口,顯然不是出於誠意。趙國答應易璧,等於自甘屈服;如不答應,秦國就可以藉口出兵侵趙。趙國君臣十分清楚秦國的這種政治陰謀。經過權衡之後,他們決定通過外交鬥爭以求得解決,爭取化被動為主動。但是誰可以為此出使呢?在這緊急關頭,宦者令綴賢推薦了藺相如。

秦國曆來貪暴無信,人們稱之為“虎狼之國”,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艱鉅的。但是,由於他事前有周密的考慮、充分的準備和明確的鬥爭目的,所以能夠做到隨機應變,處處爭取主動。秦王在離宮中的章台接見藺相如,傳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沒有舉行隆重的接見禮,完全暴露了無意償趙城的企圖。藺相如當機立斷,他機智地誆回和氏璧,並以身死玉碎威懾秦國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裝出一副真想償還趙城的樣子。這種無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場外交鬥爭的失敗。

在“澠地鬥智”中,相如請秦王擊缻,召入御史書之,請以咸陽為趙王壽,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鋭氣,直到盟會結束,秦王“終不能加勝於趙”。藺相如以他的機智再次取得了外交鬥爭的勝利。

廉頗與藺相如相較,資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戰之功,以勇氣聞於諸侯”,位為國家的上卿。對於藺相如由一個布衣之上一躍而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頗頗不服氣。他認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聲言要當眾“辱之”。一個是勇將,一個是智士。藺相如深知,“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個在也”。而今二人相鬥,如兩虎相樸,“其勢不俱生”,這將危及國家的安危。於是他顧全大局,稱病不朝,“不欲與廉頗爭列”。道遇廉頗,“引車避匿”。相比之下,廉頗意氣用事,爭個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頗畢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爭勝,無非是爭個人的面子。後來當他一旦明白過來,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負荊請罪,肉袒謝相如。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同樣是出於“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這就是廉藺交歡的思想基礎。

司馬遷在這篇史傳中,記載了屈原的生平事蹟,闡明瞭他的思想言行,評述了他的代表作《離騷》,著錄了他的《懷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確的政治主張和偉大的人格。

1.司馬遷認為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是正確的。敍述楚國和齊奏的關係,是以歷史的教訓來證明屈原主張的正確。楚懷王重用屈原為左徒時,齊楚從親,秦不敢侵犯。楚懷王聽信上官大夫的毀謗疏遠屈原後,秦國就令張儀來離間齊楚的關係,破壞兩國的同盟,以便各個擊破。從此,楚懷王一次次上秦國的當,終至客死於秦。楚頃襄王繼位後,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為秦所滅。楚國親齊,秦不敢侵犯;親秦,則吃秦的大虧。

2.司馬遷對屈原的政治才能異常推崇。他認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樣的政治,以為屈原的主張是舉賢授能。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還稱讚《離騷》“明道德之廣崇,治禮之條貫,靡不畢見”。

3.司馬遷讚揚屈原的高尚人格和鬥爭精神。楚懷王昏庸貪婪,對外親齊親秦搖擺不定,對內寵任奸佞,聽信讒言。屈原雖不被重用,仍堅持自己的理想,為挽救楚國危亡堅持鬥爭。司馬遷認為屈原“志潔”“行廉”,“皭然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在敍述屈原作《離騷》的原因時,稱“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司馬遷稱信陵君為“魏公子”,表現出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禮賢下土,所養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竊符救趙,全賴乎客。寫客是為了襯托信陵君的禮賢下士和急人之難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禮賢以國事為重,這是司馬遷的理想。這篇文章充滿着愛國主義的激情。

侯贏隱身在看門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賢者,而且精心設計了禮請侯贏的場面。魏公子舉行宴會,高朋畢至,貴賓滿堂。公子本人率眾多人馬車輛,親自去迎接侯贏赴會,這給了侯贏很大的面子。而侯贏穿戴着破舊的衣帽,表露出滿不在乎的輕慢。公子親自駕車,他卻傲然直登上座。車到半途,他又下車去訪問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鬧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談論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邊。但公子的態度卻越來越温和,沒有絲毫愠色。宴會上,公子當着滿堂貴賓,讚譽侯生,又親自問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卻對公子説:“今日贏之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廣眾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誕來反襯公子的禮賢下士和虛己待人,是不同尋常的舉動。後來信陵君在竊符救趙的非常壯舉中完全得力於侯生的策劃,這才使讀者明白“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夠難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許了。侯生後來果然以死勵軍,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大量的對話描寫,《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傳》中的人物對話,都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三篇文章記事寫人的語言都十分豐富和精當,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動的形象性。

結合三篇課文後面的練習,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來品味。

(一)按《廉頗藺相如列傳》書後練習四的要求,讓學生讀讀史論,學習從不同的方面思考問題,質疑問難。

齊湣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素相。人或説秦陽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後奏,秦其危矣。”於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願得君狐白裘。”此時益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人奉獻之昭王,更無他襲。孟嘗君患之,徧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臧(儲藏室)中,取所獻狐王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益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更通行證),變名姓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秦昭王后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驛車)逐之。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出如食頃,秦果追至關,已後孟嘗君出,乃還。始益嘗君列此二人於賓客,賓客盡差之,及孟嘗君有案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後,客皆服。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脱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2.你對王安石《談〈孟嘗君傳〉》一文的看法寫成一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