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育教學反思8篇 思考教育與教學的變革與創新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1.22W

教育教學反思是一種重要的思考方式,它幫助我們回顧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尋找優化教育教學的方法和途徑,進而提升教育質量與效果。這種反思不僅能讓教師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學規律,也能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和成果。

教育教學反思8篇 思考教育與教學的變革與創新

第1篇

高二的物理學習是整個高中物理學習的轉折點,在我高二物理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雖然學習很用功,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每次的考試成績低下,講過多次的題目還是錯,甚至剛講過的題目也做不對,使學生的自信心大受打擊。在跟學生談心時,很多學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學就會,一用就錯,一放就忘。這種情況在高二學生中相當普遍。這説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瞭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學習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研究高二學生物理學習特點,以及針對物理學習上的困難提出相應的對策,不僅對高二學生學習物理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高二學生進入高三學習物理也有一定的啟發和促進作用。通過一年的高二物理教學,我有一下幾點體會:

(1)注意力不集中,對的題目不聽,錯的題目不好好聽。

(1)審題和分析能力差:審題不仔細,不準確,不全面,不按要求答題;不會通過分析題目信息抓住問題的關鍵。

(2)理解能力差:對概念的理解膚淺,答題是憑着感覺答。

(3)表達能力差:作圖不規範,計算題解法不規範,不注重物理表達式的書寫。

(2)只會寫公式,不會寫具體的表達式,亂代數據;

高二學生還未能形成較好的物理思維方法和解題技能。教師應在一下幾個方面注意對學生強調:

(3)解題時畫受力分析圖和運動情況圖的習慣和規範;

(4)單位、有效數字、適量、方向以及解題格式的規範。

學懂的標準是每個物理概念和規律你能回答出它們“是什麼” “為什麼”等問題;對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識,要能説出它們之間的聯繫和本質區別;能用學過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分析解決一些具體的物理問題。

高中的物理概念和規律並不多,但是物理現象和過程卻千變萬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規律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如模型法,等效替代法,隔離法與整體法,獨立作用原理以及疊加合成原理等等。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的綜合能力,把複雜的問題分解為簡單問題的能力,如類平拋運動,講曲線運動分解為簡單的直線運功,將使研究的問題變得非常簡單。應該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物理問題。

對課堂上剛學過的新知識,課後一定要及時的鞏固,把所學的新知識進行回顧,如果回顧不出來,説明還沒有真正弄懂。這時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書學習,或者問老師。在弄懂已學知識的基礎上,要及時完成作業,去發現新的問題。有餘力的同學還可以適量地做些課外輔導練習,以檢查掌握知識的準確程度,鞏固所學知識。

作為物理教師,我們應該提高課堂效率,講究教學方法,做到講一題,學生會一題;培養學生做一題,會一題的思想,不要炒冷飯,講了多遍學生也不懂,學生做了多遍也考不出來。

總之,高二學生物理學習還存在着一定的困難,作為教師應採取了相應的對策,降低對學生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精編習題,精講精練,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提高物理成績。

教育教學反思8篇 思考教育與教學的變革與創新 第2張

第2篇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課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着濃厚的興趣與神祕感,渴望更深層次的瞭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在計算機上作動畫,上網聊天等等。信息技術課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今他們已夢想成真,終於能夠直接動手操作計算機了,較多的實踐機會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空間,這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但是,如果課堂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是"學"跟着"教"走,只要"我説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術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在新鮮感和興趣感過去之後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所以在教學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攻克了本節的難點。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讓我懂得,堅持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保持他們學習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學生都在四、五十人左右,絕大部分同學上機操作時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教師根本忙不過來,有時不免會挫傷沒有被輔導同學的積極性,於是,在分組的基礎上,我讓幾位先掌握的同學學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壓力,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鍊,使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還克服了部分學生因怕問老師問題而舉步不前的現象,從而使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在這種分組情況下,教師並沒有失去作用,我們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輔導個別的計算機“特困生”,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計算機操作水平。同時,在同學互相輔導學習中增進了感情,瞭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創造出合作學習的和諧氛圍。

三、嘗試以“任務驅動”的方法組織教學。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着真

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特點的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系統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提出了由表及裏、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

另外,經常利用學科中豐富的內容,為學生展示一些新知懸念,讓學生課課從電腦上有新發現、有新收穫,讓學生感受到電腦中所藴含的知識、技巧真多,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探索欲,保持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新鮮感和興趣感。

總之,要上好國小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只要我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使我們的學生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他們駕馭計算機的能力,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3篇

古詩的學習主要通過“讀、品、説、畫、唱”幾個方面進行,緊緊抓住“橫、側、遠、近、高、低”幾個詞,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質疑問難,在反覆誦讀中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情感,領悟詩歌深刻的內涵,從而受到啟迪。

2、整堂課用“賞美景、品名詩”這條線串起來,這樣活而不散。

3、個性化朗讀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學生更能品出“詩中有畫、詩中有歌、詩中有理”的韻味,實現了學習目標。

4、課堂生成不少亮點:學生頻繁質疑、相互補充;還想出了好多例子,以便把自己對詩意、內涵的領悟給別人講明白,如:螞蟻觀大象、打官司等,説明他們對這首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真的是在品詩、玩味、欣賞。師生所表現出的激情比預料的更高漲,因此出現了畫詩、美讀挑戰賽、即興表演唱等精彩場面,也正因為如此,下課鈴響時,有孩子説“咱們不下課”;“旅行”結束了,孩子們依然戀戀不捨,老師也興之所至、難以平靜……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由於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理趣詩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説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也像蘇軾一樣有萬千感慨:名詩與好課都不是短短的幾天能打造出來的,只有用一生去備課,以真情來授課,才是有魅力、有生命力的,這也是我的追求。

第4篇

教師們!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 ,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忙,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僅有24小時”。一看着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教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僅有24小時,每一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僅有8小時,並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潛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級的.環境布

置,完成大隊部的工作等等,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此刻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着家中瑣碎的事情。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帶着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閲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就應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我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我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就應首先思考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我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我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我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 》,我想對自我及教師們説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第5篇

?論美》是一篇雜感,主要的教學目的是要求學生找出課文的主要觀點,並就觀點説出自己的理解,能夠自主地發表見解,能夠嘗試寫一小段有觀點,有見解的文字。我在這課的設計中,有幾個方面處理的比較滿意:

第一,選準關鍵知識能力點,教學目標明確。我們班學生普遍基礎較差,理解能力較低,我意在指導他們在學議論性文章的時候不要有畏難情緒。整堂課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點進行語言基本功的訓練。在課堂上,學生的讀、寫、感受、説、聽的訓練很紮實,很好的完成了課前設定的教學目標。

第二,在問題預設和生成方面,這節課顯得比較突出,在設計問題時,本意是將“美的言行與美得德行結合起來才是最美”作為引導,然後強調“美德最美”的主旨,但學生在自讀課文的過程中對主旨的把握比較到位,一下子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但也有同學將課文的第一小結作為文章主旨的,這就表現出對文章內容的不熟悉,鑑於這種情況,在原有教案的'基礎上設計了新的生成教案,讓同學們尋找依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在激烈的探討過程中,學生對美也有了新的感受,在請學生談感受時,有的學生想的更多,感受更深刻,還有同學提出“和諧也是美”的看法,這就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了。

第三,這節課的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都很充分。這節課根據需要安排了幾次討論,基本上都是在先自己準備,然後討論的形式,因此

能做到每人都有話説,每個問題都有價值,在每次討論結束後,能夠選出中心發言人發表小組意見,其他組成員能認真傾聽,並對不同意見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

但是對這節課,我還是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如設計的有些問題過於簡單,不能使學生對美有本質的認識,也不能使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昇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另外,在小組討論中分工不明,造成部分同學學習興趣沒有得到激發,我還要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

?美的奧祕—黃金比》是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51頁的內容。生活中,美無處不在。但是人們一般從藝術的角度去欣賞他們的美,很少有人從數學教學角度去思考他們的美。教材在學生學過了比的有關知識之後安排了這節“美的奧祕”綜合應用課,目的是讓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去發現美、欣賞美,進而去創造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2個,

1、藉助比的知識,初步瞭解黃金比,並能進行一些有創意的設計。2、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初步的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情趣。

在教學設計上,我主要設計了5個板塊:1、通過比較劉翔和菲爾普斯的身材以及“看看哪個長方形最美"找到黃金比。2、欣賞生活中的黃金比。包括內容有建築、圖畫、舞蹈、文學、音樂等方面,知道黃金比無處不在。3、找學習用品中的黃金比,知道黃金比不是遙不可及,他就在我們的身邊,無處不在。4、黃金比在生活中的應用,照相時用到九宮格,女人愛穿高跟鞋等,進一步體會數學和生活的關係,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5、耐人尋味的黃金比,植物、動物、人體中的黃金比神祕又耐人尋味,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熱情。

黃金比對學生來説是一個比較深的知識。在本節課中,我注重用淺顯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黃金比。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獲得第一手資料,根據豐富、詳實的的數據分析,發現共同點,從而逐步理解黃金比。尋找生活中的黃金比,使學生體會黃金比的神奇魅力。本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是學生分成了5個學習小組,通過合作學習找到了黃金比,理解了黃金比,運用了黃金比。學生討論的很好,學的很認真,

理解的比較深刻。失敗的地方是老師的指導不到位,在學生開始無處下手的時候沒有及時指導,浪費了時間,沒有及時將學生的思維統一在一起。雖然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和研究,但是還是過高得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做到備教材備學生,瞭解學生的思維,掌握學生的思維狀況,及時控制課堂,做到收放自如,讓學生既有自主學習的空間,又能在老師的掌控下學到最準確的知識,獲得專業的能力。以上就是我教授《美的奧祕-黃金比》的反思,不當之處請領導批評指正。

第6篇

一學期很快過去,可以説是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這學期我積極的去適應新課程的要求,責任促使我做好工作,無怨無悔的做好工作。期間灰心過,氣餒過,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氣向前進,一學年過去了,作為六年級部教研組長就教研組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很 有必要小結反思。

開放式教學:由教師通過開放題的引進,在學生參與下解決,使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本質,品嚐進行創造性數學活動的樂趣。開放式教學中的開放題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結果開放,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結果;二是方法開放,學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三是思路開放,強調學生解決問題時的不同思路。新授前都是讓他們先收集資料,然後在課堂上互相交流通過蒐集資料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離我們進了,通過互相交流使他們學到了他人的知識,使學生們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所以説在新課改中不知不覺師生的關係近了處於平等的地位,講台也變大了,在也不是三尺講台了,教師已經溶入學生中間了,學生也不在封閉而是互相合作主動討論、探討、學生們不在感覺數學枯燥乏味,而是生動有趣,感到了數學就在我們中間。

活動式教學:讓學生進行適合自己的數學活動,包括模型製作、遊戲、行動、調查研究等,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熱愛數學。通過讓學生用同樣長的鐵絲分別彎製成長方形、正方形、圓,然後引導大家觀察、比較、判斷:哪一種形狀的圖形面積最大?這樣的“做一做”活動,既觸及到生活和生產實際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條件下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的問題,又培養了學生對實物與圖形的認識能力,同時在學生動手操作中嚐到學習數學的甜頭。

探索式教學:採用“發現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形成、規律的發現、問題的解決等過程。例如“談談儲蓄的利息”就是來源於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指導學生認真閲讀並作一些簡單的計息演算,就能加深學生的印象,使他們感性地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好處,提高學習興趣。

誘發學生的靈感。在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捕捉和誘發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靈感,對於學生別出心裁的想法,違反常規的解答,標新立異的構思,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新意,都應及時給予肯定。同時,還應當應用數形結合、變換角度、類比形式等方法去誘導學生的數學直覺和靈感,促使學生能直接越過邏輯推理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現行的教材都是分課時編寫,通常每課時的任務必須在一節課內完成。多數教師對每節課的內容、任務、進程都具體以時間順序來分解,有時怕完不成任務,學生在關鍵處及易混易錯處發生分歧時,不敢花過多的時間讓學生爭辯交流,生怕“節外生枝”,過分講究課堂教學環節的絲絲入扣,教師往往在一節課的.各個階段,按“套路”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這種課看上去緊湊,但缺少一種動態生成,往往以犧牲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為代價,弊病很多。

我們認為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不在於課上講了多少,而要看學生學得如何。只要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和學生髮展,固定的課堂教學時間結構可以打破,無需每個環節都要安排。只要課堂上學生學得活潑、主動,重點思路掌握了,不會的問題解決了,即使設計的教學內容或書上的練習沒完成,或由於學生對某個內容探究的慾望很強,教師打破教材課時的限制,根據學生的需要靈活地處理教學結構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時間把握不準而一律認為不是一節好課。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研無止境”是我們數學教研組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動力,我們在今後的數學教學工作中,將不斷總結已有的成功經驗,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為全面提高國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推進數學課程改革而努力工作。數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關注現代數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能使學生真正瞭解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使數學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愉悦的情感體驗過程,讓學生感悟到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的奇妙和規律,從而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科學知識的最大潛能,真正實現從生活走向數學,從數學走向社會。

第7篇

今天,馬紅英教授《特殊學校課堂教學》一課緊緊圍繞普通課堂教學與特殊學校課堂教學的聯繫,針對特助學校課堂教學的特點,從怎樣的課是“好”課、課堂教學的三個境界、新課該帶來的新問題、課堂教學的基本理論等幾方面做了深刻的闡述,結合實際工作,針對性強,有利於我們解決現實工作中的困惑和問題,現將幾點體會與大家交流如下:

感受一:教師應伴隨課堂教學一起成長。

孔夫子“教學相長”的理論一直給廣大教師以無窮的啟示。教師不是聖人,每個教師都有他成長的歷程,教師的成長進步來源於實踐中的積累和提升。一堂“好”課一定是符合學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國情,在這裏我們好要強調“人情”。教學以人為本,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離不開對學生每個個體的把握和了解。好課的特點是這堂課是否是高效的課,是否是科學的課,是否是具有特色的課,是否是具有創新的.課。好課應該是因“地”制宜的課、因“教”制宜的課、因“人”制宜的課,教師應在平凡的課堂教學中去揣摩、探索,不斷反思與積累。教師應伴隨課堂教學一起成長,應成為每位教師教學實踐不變的重點。

感受二:“親其師,信其道”教學心理環境對學生的“學”有着巨大的影響。

今天馬教授降到的教學的心理環境的問題,給我已深深的啟示,貼近學生實際,並由此產生了共鳴。影響學生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除了有形的物質環境以外,無形的心理環境對學生的學習和潛在影響也不容忽視。現實學習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一位高中生因不喜歡某位老師而不喜歡這位教師所教的學科,甚至到排斥此學科。一位老師由於自身的言談、舉止、學識、方法、思維方式等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是學生原本不喜歡他的學科,到漸漸的由喜歡他這個人到喜歡他所教的學科。因此我們説課堂教學環境中的師生的心理感受多麼重要。當今的教師特別是特教的教師要善於瞭解學生的性格、情緒和學習能力,病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每個學生以合理的期待,讓學生與教師產生親近感、信賴感,健全合理的、順暢的雙向溝通,促進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的形式。對學習有困惑的學生做好情況形成的分析,從理解的角度,從學生的角度進入思維的狀態,找到問題的癥結,有計劃的給學生以幫助,真正做好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調劑師,幫助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動力。

第8篇

我很尊崇孔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一個人德行的積累離不開反思,同樣教學的進階也離不開反思。下面我就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教學進行一下階段反思,以便揚長避短,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這學期我利用兩次課的時間來做適應環境的活動課,第一次訓練學生對學習的適應,第二次是探討對學校環境和人際關係等方面的適應。

1、我之所以把學習適應單開一節課,是考慮到國中的學習與國小有較大的不同,比如學生提出,中學的科目多了、課時多了、筆記多了、作業多了、背誦多了、聽寫默寫多了、學習難度大了,要讓學生有自我認識,並着重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先讓學生聽聽各自的解決之道,體現出同伴互助的作用,然後老師指出國中的一大變化,就是要提高學習自主性和自覺性,師生共同羅列出學習需要適應的幾個環節,每人找出自己的問題,糾正提高。

2、在另一節的適應課中,我聯繫學校的具體實際來設計課程,比如學生提出了操場小、飯菜不可口,特別是如廁不滿意的問題,我談了一個觀點“改變你能改變的,適應你不能改變的`”,如果你既不能改變也不去適應,只能使自己增加不良情緒,身心受損。

針對同學提出的高年級學生存在的抽煙、罵人等問題,我提出並辨析了“適應不等於認同”的觀點,促進學生思考、選擇和適應。

還有的同學有個誤解,以為在短期內結識很多高年級的同學就是交際能力好的表現,我提出了不同的參考意見,建議學生在對高年級同學不瞭解的情況下,先以“靜觀”為主,長時間觀察、瞭解之後再做選擇性的交往,以免結交不理想的同學受其不良影響。

二、九月十日是教師節,我在有的班開展了“教師節與感恩”活動,請同學談感受和想法,同學記住的多半是國小高年級的老師,而對自己低年級的老師和啟蒙老師往往忽略,對批評過自己的老師往往印象不好,針對這種情況我帶領大家探討,什麼樣的老師是好老師,是不是批評過自己、對自己嚴厲的老師就不是好老師?對學生理解中學老師不同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對待學生好習慣的培養,我從細節上嚴格管理要求,比如上下課起立儀式,讓學生安靜收心,起立不規範和無精打采的就要重來,爭取每節課有個良好的開始。

四、對出現的問題課內不能解決的,課下及時解決。一次上課起立時發現一個女生起立慢,心不在焉,就點了她一下,不料坐下後,她就開始摔書,還眼淚汪汪的,我覺得她有點反應過度,沉了一下沒去理會,下課後馬上找她談話,才知道她課間跟一個男生鬧矛盾,很窩火,我及時做了解決,學生心理也寬鬆多了。

五、我一直設有各班教學評價表,每次課後填寫,包括主題、遊戲活動、發言分享情況等,對於瞭解班級狀況,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教學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在教學上,每學期我都有一些新改革、新的舉措,並不斷改進,還需要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