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其他文案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6篇 《論語十則》:教育的力量與反思

欄目: 其他文案 / 發佈於: / 人氣:2.94W

《論語十則》是孔子的言論和思想精華,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對《論語十則》進行反思,探究其內涵和價值,激勵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思考。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6篇 《論語十則》:教育的力量與反思

第1篇

筆者曾多次執教《論語》十則 ,先前由於思想未認識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採用“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這節課“忽悠”過去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之後,我對我以前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為聯繫生活不夠。如何聯繫生活呢?筆者結合自己提出的“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進行了再思考。我發現,我過去在處理文本的時候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對《論語》中話語產生的背景缺少關注。二是聯繫生活的方式不對。如果運用語文交際場的觀點,我就應該讓學生、教師穿越時光隧道,置身於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在這個特定的場中進行語用交際!如何做呢?選文的第十則剛好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範例。於是,我大膽地實施了我的設想。沒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種教學,將傳統的逐句析文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為教師與學生的對文本之象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造,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設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課結束後,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角色的置換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為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了富有創意的修改和再創造,這使得學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 “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式少多了,教師也輕鬆了許多。

當然,這種策略並不是適用於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這又反映出 “場復原”式聯繫生活法的侷限性。可針對《十則》而言,這種方法又是最恰當不過的。但這種教學是不是又超出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了呢?沒有超過吧,我想。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心發言人發言時,常出現 “我認為”而不是“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認為”。要知道,小組討論的成果應是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探究的結晶,怎麼能讓中心發言人一個人獨享呢!但對於這一點,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雖然是經典,但畢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東西,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比較難理解。所以我在教學中更注重文言基礎的傳授。

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點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較紮實,學生對一些基礎的文言知識掌握得較好;二是《論語十則》只是《論語》這部大書的幾頁,我在教學中儘量做到在有限的時間裏拓展學生對這部經典的認識;三是主要採用誦讀的方式來教學,學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於增進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學內容有些面面俱到,學生對課文的翻譯掌握得不好,沒有在規定課時內按排學生背誦課文。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感到了一個語文教師的無奈,面對一些很好的文字,卻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來傳達。在古代難懂的文字和現代充滿活力的學生之間,我們的教師要怎樣做,才能變成一座美麗堅固的橋樑?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6篇 《論語十則》:教育的力量與反思 第2張

第2篇

?論語》十則是第二單元中的最後一課,也是本單元唯一的一篇文言文,非常重要。因此,在課前進行了教師帶讀,讓同學們在早自習熟讀課文。

在這十則論語中,不少篇目容易理解,但是翻譯起來卻容易漏譯、誤譯。因此,第一課時上安排同學們小組討論,進行前5則的翻譯。在此之前,正音、文學常識花了大約6分鐘,討論結束時,我再次看了時間,兩個班均在離下課還有10分鐘的時候結束討論。期間,我在小組間巡查,發現各個學習小組之間的效率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有的小組在這個時間內完成了8則的翻譯,有動作慢的小組只完成了4則。針對這一現象,我對這些小組的課堂討論進行了指導和要求,要求其將任務分佈下去,每人一則,另外一人專門負責記錄。

在最後10分鐘的課堂展示上,由於學生有了充分的準備,同時,()我加以小組競賽的機制,課堂氣氛空前熱烈,不少平時從不主動發言的同學也紛紛舉手展示討論成果。

考慮到第二課時的任務比較重,因此佈置學生在課後將後5則的翻譯進行討論。在第二課時的時候,有個別小組沒有進行課後討論,因此在課堂展示上發言不太積極,即使發言,也不夠準確。因此,學生的學習習慣仍需要培養。

?論語十則》總共花費三課時,重點字詞的字音、字形、字義,文本的翻譯,文學常識,十則歸類等等,學生都進行了很好的學習,反思兩個單元的教學,這篇課文是最為成功的。加以課堂小組競賽和及時的評價機制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手段。

第3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yǐ) 。”(《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衞靈公》)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多記語句,學習時要一句一句來理解,同時還要背誦,加以體會運用。因此,安排了兩課時學習。在設計時,利用多媒體來展示重點,方便了教學;激趣導入,也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有所幫助。其重點就是對句子的理解和背誦。

對七年級學生來説,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就是: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翻譯課文,給了學生方法(留、補、刪、換、調 )。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如字音、節奏等。

在教學中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等。在對十則內容的'理解時,學生嘗試用翻譯的方法進行説大意,老師明確大意,使學生既對重點字詞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並使學生自我理解每句的含義,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運用。

老師的任務是想方設法讓學生愛讀,百讀不厭,浸潤其中,涵詠體味,無形中受到文言文的薰陶感染。

本課的教學,注重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合作,體現了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初步嘗試,肯定學生的自我學習成果,如第一課時第五個環節的教學,就是學生學以致用的體現,特別是學習方法、態度、為人方面對自身的影響與薰陶感染,達到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的目的,也是傳統文化氣息濡染自我的過程與外化,是個性的體現、張揚。並且,給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台。同時,課外積累相關學習的名言,將課內伸展於了課外,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信息的能力。由於有了第一節課的基礎,所以第二課時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文言文教學不但要設計好教學方案,從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學習實際能力入手,從瞭解課程標準入手,如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要順暢地朗讀課文、理解常用的實詞與虛詞藉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誦規定的篇目等。本設計就是最好的體現。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還主要要讓學生多讀、合作理解句意、積累文言字詞、學以致用、感染薰陶、張揚個性。

第4篇

國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到底應該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來做,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個人認為,這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這不應成為語文教師從事單篇文言文文本教學的桎梏,因為語文教學既教知識又傳播思想。説簡單一些,課堂就是實現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完全融合,進而讓教師、學生在這種狀態下進行交際,實施教學行為,實現教學目標。對《十則》的教學,若能採用這種方式,其教學必將產生特效。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所記多口語,文辭簡古。在《十則》的教學中,如果我們能既教知識又傳播思想,把學生置身於進行聽説讀寫思的訓練中,是不是更有利於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呢?

文本教學的基本策略是“個性解讀,對話生成”。文言文教學要把握好“度”:太淺,學生學得皮毛;太深,學生無法理解。對《十則》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礎上,穿越時光隧道,學生、教師對言語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實現平等對話。

師:《論語》寫作體例為語錄體,語錄體一般由問語和答語兩部分組成。下面,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你能找出既有問語又有答語的一則嗎?

師:請問,子貢問了一個什麼方面的問題?他怎麼問,孔子如何答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有學生站了起來。)

生:我認為子貢問的這個問題是關於修身做人的。他這樣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生:可以。用現代文翻譯這一問一答,子貢問的就是“有一詞可以用來一生踐行嗎?”孔子説,“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寬恕”之心。所以,子貢的問題是關於修身做人的。

師:同學們,孔子對弟子的教育正是通過他與弟子的問答式對話進行的,《論語》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語。課文《十則》中的其餘九則僅有答語,沒有問語。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當時你給學生提的問題嗎?假若你是孔子的學生,你能回想出你當時向老師提的問題嗎?

(教師依據全班同學自然分組情況,由第一大組完成第一、三則,由第二大組完成第二、八則,由第三大組完成第四、五、六則,第四大組完成第七、九則的問語設計。先獨立思考,再前後四個同學一組討論修正,形成統一意見。由中心發言人彙總討論結果,準備發言。)

師:下面,我們來聽聽大家學習的成果。(第三大組多人舉手,我點了一人發言。)

生:第四則,僅有孔子的答語,我們經過討論認為,答語回答的是學習方法中學習與思考的關係這一問題。所以,問語應這樣設計,“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師:那你能如同第十則那樣,把你加入到問語之前嗎?

(生有點不理解。師提示:第十則中是誰提問的`?學生答,子貢。師提示,這時是你提問,你應將自己的名字加到問語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小白問曰:“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下面,請讓我們回到春秋時期,我當孔子,你做學生,全班同學擔任旁白,我們來進行問答對話。

(注:師生逐一完成其餘八則的問語添加,學生、師生之間採用古人問答時的語氣語調進行問答訓練。在對話過程中,師生對第一則,做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即認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説的是學習方法中温習的快樂,“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説的是會學友,後一句則講人的修養問題。三句話三層意思,層層遞進。)

我曾多次執教《十則》,先前由於思想未認識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採用“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這節課“忽悠”過去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之後,我對我以前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為聯繫生活不夠,因此學生受到的思想教育也不夠。如何聯繫生活呢?如果運用語文交際場的觀點,就應該讓學生、教師穿越時光隧道,置身於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在這個特定的場中進行語用交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造,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設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課結束後,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角色的置換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為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了富有創意的修改和再創造,這使得學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式少多了,教師也輕鬆了許多。

當然,這種方法並不單單是適用於對《十則》的教學,很多現代文也可用。我想,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學,教師既教會知識又傳播了思想,何樂而不為呢!

第5篇

對於文言文,是最讓師生頭疼的文學體裁的一種。從教這些年以來,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聽了同校不少教師上的有關文言文的優質課。儘管如此,但對於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覺得在這方面的教學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在教《論語》時,讓學生能感覺到好像穿越時空,去閲讀、去思考、去吸取,瞭解並深刻地認識我們的祖先,繼承併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對學習文言文有興趣,願意去讀,這幾節課就沒有白上。如果還能讓學生樂於去讀,那麼課堂上所學的就不僅僅是《〈論語〉十則》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於寫作,而在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薰陶道德修養。學習文言文,我認為不僅僅是將文言文譯成順暢的現代漢語,也不是對文言語句作細緻的語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經過查工具書和註釋會意而後懂,在今後的學習或生活中也許會在他的腦海裏突然蹦出那麼幾句類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文言語句來。多讀文言文,會使人無形中受到薰陶感染。

3.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積累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是學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再上《論語》十則,我採用了讓學生在做課前預習時通過了解課文下面的註釋和反覆誦讀的方式,記錄下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的方法。答案不管正確與否,記錄下自己最真實的理解。上課時,每個學生都拿出自己的`預習成果。在學習課文時,學生各抒己見,雖然有些同學理解的並不到位,但是他們的發言至少讓我知道,他們有認真的做過預習,而且讓過去的文言文教學中出現的教師“一言堂”變成了學生“眾言堂”。在上這一課時,雖然我讓課堂活躍起來了,一掃過去上文言文課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課時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由於太過活躍,對時間控制不恰當,所以課時耗費過多,到最後一課時的時候學生的情緒大不如前。這是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注意的。

第6篇

?〈論語〉十則》是七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學習一直是國中生頗感厭煩的事情,七年級學生又是剛接觸文言文,在本堂課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我首先蒐集了許多有關孔子的知識和圖片,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然後轉入對文本的學習,我覺得這個開頭很好,效果也不錯。

可是,要理解這篇文言文,興趣只是個好的開端,主要的是朗讀品味,真正理解它的內涵。對於這篇文章的內容,好多學生在國小時候都會背誦,所以背不是問題,關鍵是怎樣讀出文言文的味道來,在教學過程中,讀的指導要到位,示範性的朗讀太少,學生的情緒就不能很好的調動,他們的朗讀也就無法達到讀出情味的'要求。我找了一個好的朗誦例子,讓學生聽,跟着讀,然後自己反覆朗讀,慢慢地學生進入了狀態。然後引導學生去理解。

我覺得這一課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並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華和有益於自己的思想修養的部分。所以我覺得教學重點不在於逐字逐句的翻譯,而在於掌握主要的字詞理解,把握課文大意,理解文中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修身養性的道理。因此,我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沒有一點點地講,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試着理解,有不懂的在小組合作中去解決,經過這兩個環節,還有不懂的問題,拿到班裏來答疑,結果我發現學生參與多了,興趣也高了,主動提問的多了,站起來答疑的同學也多了,基本不用老師去解答,學生們互相補充,大部分問題就解決了,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課文也掌握的特別熟了。我想,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這一課的成語句子也許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突然閃現,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任重道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覺得,對於文言文的學習,還是要讀,反覆的讀,讀出它的味道來,不是講出它的味道來,在讀的過程中無形中受到薰陶感染。老師只是起到引導點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