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遇見心得體會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5W

想要給人帶來更多啟發,必須認真撰寫有關的心得體會,心得體會的寫作是需要自己認真對待的,這樣才可以寫出優秀的心得,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遇見心得體會5篇,感謝您的參閲。

遇見心得體會5篇

遇見心得體會篇1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説。作者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書中講解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那就是愛!喜悦!和平!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悦,和平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為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戲?扮演各種角色,然而在戲份中,有多少是我們心甘情願演出的?為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同角色,我們每個人都要因地因時地戴上一些面具,難道這就是我們看不見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認同這樣的觀點。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因為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後,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麼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麼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這大概就是書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類聚的道理!

遇見心得體會篇2

讀了《當我遇見一個人》之後,看了蠻多的書評都説缺點是“感性太多,理性不足,都是主觀,缺乏理論依據”搞得好像感性自來就比理性略遜一籌一樣,説來李雪的本意也從來不是寫一部理論著作,非理論性總結,非“心理專業必讀”,甚至都不是什麼“淺顯易懂的心理初學者入門必備”。

不才也看過幾部理論著作,可能我天生愚鈍又愛炫耀,看完它們後根深蒂固的想法是:我瞭解理論,所以我是對的,他們的心理狀態不正確,所以需要改變。我曾經瘋狂地將各種心理理論灌輸於我身邊的人,希望我們能“達成和解,共同成長”,但李雪用最直白的話語讓我明白,什麼是界限,什麼是無需原諒,什麼是不妄圖改變的真正解脱吧。我相信這是很多跟我一樣的人所需要的感性的力量,這世界本就理性有餘,感性不足,為什麼還要對感性如此苛責?這是否又是一場本末倒置,變成那個只在乎“正確度”不關心真實情感的父母?

當然掰回理性來説,李雪的話語確實總是偏向極端的,這也是很多人不接受她的原因,我以前也總覺得她偏向性和“對敵攻擊性”太強使我不太舒服。

不過,任何人的話都不可盡信,我也不再妄圖找到一個完美無缺的理論支持我成為一個無懈可擊的人,她確實用另一種方法使我得到了新的成長,至於她的理論的“完美正確率”到底有多少,誰在乎呢?

遇見心得體會篇3

20__年7月我成為了一名父親,家裏買的書大部分是關於育兒以及如何與孩子構建良好關係,培養孩子的書籍,當我看到這本書就被這個名字吸引了,這本書顛覆了我的很多觀念。整本書都在訴説着作者的最基本的觀點:母嬰關係,其實在我來説也是親子關係,決定孩子的一切關係。並從多方面闡述我們要愛孩子如他所是,而不是如我們所願。

本書其實也是作者李雪自身經歷的一些體驗和提煉,從客體關係心理學的角度認為母嬰關係決定了這個嬰兒長大後的生命底色。嬰兒出生的頭兩個月裏處於“正常自閉期”。這個階段的嬰兒對外界的反應很少,基本上只有吃和睡。因為這時候的嬰兒的感覺裏,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裏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母親。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嬰兒的這種“全能自戀”,即“世界與我一體,呼奶換抱。無所不能”。

當嬰兒的“全能自戀”得到較充分的滿足後,心智自然向前發展,逐漸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別人。愛向內灌注滿了,自然迴流向外界。這就是所謂的“主客體分化”。完成這種分化後,嬰兒對世界產生了最基本的信任,將來不會再遇到挫折時想要毀滅一切。如果嬰兒在最初的體驗裏體驗到自己的“無所不能”,他以後的生命底色將是温暖多彩的,反之則將是孤獨灰暗的。

在沒有接觸到本書前,我們聽説的”哭聲免疫法”、”哭聲控制法”、”定點定時哺育”、”睡眠訓練”、”延遲滿足”等,覺得會很好的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規範孩子成為一個有秩序的人,本書中卻恰恰反對這樣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教育方法,這樣做的後果會讓嬰兒的“全能自戀”的心理基礎嚴重受損,為以後的心理問題埋下了隱患,有損嬰兒的生命底色。

本書中還介紹了滿足孩子的“全能自戀”後孩子的表現,使父母對孩子的各種認為不乖的行為表現不至於太焦慮。同時本書還舉例説明了很多對孩子的評判行為,轉變評判思維,而不是一味的規範價值取向,需要通過事件本身來説明問題,而不是直接主觀用自己以為的價值取向思維去規範孩子,作者主張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多一種規則就給孩子的無限可能多了一道枷鎖。

通過這篇書籍的學習,我聯想到了大學時期漸漸快遺忘的專業課程社會心理學:人格的形成是在嬰幼兒時期就養成了,比如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兒童是人類之父,人格主要決定於童年經驗”。

他把心理髮展階段分為:口脣期(0—1歲)、槓門期(1.5—3歲)、性器期(3—6歲)、潛伏期(6—8歲)和生殖階段(成年人);還有美籍的德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論”,這些心理髮展階段以及心理理論不禁讓我想到了與本書的關聯與差異,關聯在於孩子都有各種心理時期以及不同的心理實際的滿足程度對孩子的人格形成有影響,差異在於具體操作方法上是否使用行為主義心理學方法還是使用充分滿足孩子的”全能自戀”,例如:當嬰兒餓了需要哺乳滿足”口脣期”階段時是使用“遲滯滿足”原理還是使用本文中作者觀念,這樣的差異也許只能在不斷的認識和共同成長中慢慢的印證。

遇見心得體會篇4

這幾個月來,我發現兒子自信了,我説什麼他都能聽進去,不會與我對着幹,感覺他越來越好帶了,而且比以前開心活潑了很多。我發現他的這些變化都是從我看了李雪寫的那本《當我遇見一個人》這本書開始的。

前段時間,我和兒子的關係充滿了糾結擰巴,我想給他愛和自由,卻又被恐懼焦慮抓住,心裏想好好愛他,説出口的話卻變成了威脅與詛咒。歸根結底是因為我自己的狀態沒有整理好,沒有安全感,我自己內心不安寧,有可能還有一點抑鬱,不能抱持兒子的任何情緒,看不到也感受不了兒子真實的感覺。

當他説要買玩具的時候,我便批評教育他説家裏不是已經有一大堆玩具了嗎?還買那麼多回去幹嘛呀?並且指責他總是把玩具買來之後就堆在家裏,不玩了,浪費我的錢。每次一聽我這樣説,兒子馬上變得垂頭喪氣。有時遇到他特別喜歡的玩具,他便會站在那個玩具旁邊,默默的流眼淚,不願意離開。

面對兒子的眼淚,有時我會非常憤怒,有時也會覺得很難為情,為了擺脱這一窘境,我會拿出殺手鐗,對他説:“你再這樣,我就把你送到你爸爸那邊去。”一聽我這樣説,兒子便會馬上哀求説:“媽媽,不要!”

想當初剛來深圳的時候,我剛剛找到一份工作,壓力很大,有時我會把這種焦慮無助的情緒發泄到兒子身上,特別是當他學他爸爸那樣撅着嘴的時候,我更是怒不可遏,我會瞪大眼睛死死地盯着他看,滿眼都是怒火。兒子那段時間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現在想起來真的很後悔,心疼他。

兒子經常讓我給他買玩具,以前我老是把握不住這個度,總是左右搖擺,有時候覺得應該滿足他,讓他開心快樂一點;有時候又覺得,這樣慣着他,會不會讓他以後不知道節制啊!

剛好李雪的這本書裏面談到這個問題,她的觀點是要誠實迴應孩子的需求,對於是不是要百分百滿足孩子的慾望,取決於父母的能力和意願,有能力也願意滿足,那就輕鬆愉快的盡情滿足,多多益善。沒能力或者不願意滿足,就直言相告,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就是捨不得花錢。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誠實。誠實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滿足,也會知道那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配不上,將來依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豐富的物質生活。

看了李雪的這本書我才知道,及時滿足孩子慾望的重要性。兒子有一段時間很喜歡向我要錢,看到我去超市買東西,見我拿錢出來他就要,看到售貨員找我錢他也要,以前我會拒絕,現在我會給他,他要多少就給多少,然後呢他就存在一個收銀櫃的玩具裏。

有時我去超市買東西,兒子他會主動的説:“媽媽,用我的錢嘛!”從他的收銀櫃裏拿一些錢給我,我向他道謝時他一臉的自豪;有時他也會捨不得,説:“媽媽,我沒多少錢了,你還是用你自己的錢買吧!”

現在兒子對於玩具他不會那麼強烈地爭着吵着要買了,一般他説要買的玩具我也會買給他。李雪在書中説,父母無論貧富都可以向孩子傳遞: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那麼孩子未來自然會物質豐盛,而且不執著於奢靡。

請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與他分享工作並獲取金錢的樂趣;請不要再嘮叨“珍惜,別浪費”,而是告訴孩子你值得擁有富足美好的生活;請不要再向孩子倒苦水“養家多麼不容易”,而是講述你為這個家庭奮鬥的自豪和滿足。為了孩子將來物質和精神的豐盛,請父母收起自己的沉重和匱乏感,將希望傳遞給下一代。

中秋節那天,我問兒子想吃什麼,他想了想説,想吃方便麪。於是我帶他去超市買了一包紅燒牛肉麪,中秋節那天我們倆就一起吃方便麪。我發現偶爾吃一下方便麪,其實味道也還不錯。現在我遇到一個新問題就是他每天跟我一樣睡得很晚,這個問題想要解決,我知道關鍵在於我自己,我要改變自己熬夜的這個壞習慣,如果我能做到早睡早起的話,他才會改變。

?當我遇到一個人》這本書的作者李雪,是一個古靈精怪的女孩,她自己雖然沒有生孩子,可是卻一語就抓住了母嬰關係的本質。童年的親子關係模式會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她的這本書,與傳統的育兒書有很大的不同,我覺得她的這本書是道,其他的育兒書是術,她的這本書真的值得父母一讀再讀。

遇見心得體會篇5

一個做催眠的朋友推薦,當我從網上買來這本書,在書店閲讀完畢時,最真切的感受就是我愛上了李雪。 這本書從處處散發着文藝或者藝術的氣息,從書名,繪畫,排版等都可以感受到。這一點從其他心理學書籍中很難感受到。作為一個文藝青年,這種文藝的氣息當然是我喜愛的。也説明,李雪內心有着文藝的種子。

一個如黃蓉般女人,聰慧伶俐,可愛率真。物理學背景出身,會維修各種電子產品,連前前男友武志紅這方面都請求她幫忙。 這本書啟發了我三個方面的意識和感受。

1、點破潛意識限制。只有努力才能賺到錢,才能成功。儘可能的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金錢作為資源會流動到自己的身邊。 掙錢不一定要努力。努力這個詞本身就説明做事的時候消耗自己的能量,而不是享受。 有人説,那我是不是享受躺在牀上,金錢就可以自然來到自己身邊。我的認知是,從市場經濟來説,自己要輸出有價值的產品或者服務時,才能發生金錢流動到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當然不是剛開始做產品,就必須要對別人有價值。

不要限制自己,想做就做,才能隨心享受過程,就會讓別人看見並喜歡。 我配得上擁有很有錢。 就像我前兩天在自己公眾號“任遊子”中發佈的文章,文人致富的時代已經到來,分析了文人從春秋戰國到現代的過程,文人從自由瀟灑的狀態逐漸被各種皇帝的專制制度限制壓抑,文人創造性頻臨滅絕。幸好,現在社會越來越自由,文人的創造性在迴歸。

2、關於親子教育方面,我獲得了打破常規而真實的認知。敬畏孩子的靈性,不要限制孩子,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儘可能讓孩子自由。如果做父母的限制性念頭發生,覺察自己,很可能是自己童年被父母的限制,無意識地想傳遞給孩子。不斷地覺察,限制就會越來越少。 孩子是帶着靈性來療愈我們的。 3、李雪講述各種心理的來源,也就是童年與父母的關係過程中,我也是不斷從無意識中覺醒,這個閲讀的過程本身具有療愈的功用。 好神奇,這篇書評不到三五分鐘就將自己想説的話暢通地表達完了。 我愛你,李雪!

?當我遇見一個人》讀後感(十):這本書看的我淚水漣漣

第一次接觸李雪老師的書,看過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最大感覺 就是舒服。

首先這本書的裝幀,我非常的喜歡,線裝書,本書可以平攤在書桌上一頁一頁的仔細欣賞,那種180度的感覺真是讓人很舒坦,內頁穿插着淡雅的水彩畫,排版字體大小恰到好處。

李雪老師的寫作水平很強,我深深的被她的文字牽引着,進入到作者的講述中去。

娓娓道來將一個個鮮活貼切的實例穿插到了相關的核心觀點中。

我在很多故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正如作者所説,將潛意識意識化,最後進行整合,讓內心變得統一。在看的過程中,我進一步一點點的認識了自己。

我感覺到了接納,抱持。

這本書不僅僅講了母嬰關係,還可以舉一反三的應用到生活當中去。

感謝李雪老師的文字,讓我看到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