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613爆炸事故心得體會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4W

心得體會是對困難和挑戰的克服經驗的總結,是對坎坷路途的勇敢面對,心得體會是對自我發展軌跡的有力回顧,有助於提升個體的自我管理能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613爆炸事故心得體會7篇,供大家參考。

613爆炸事故心得體會7篇

613爆炸事故心得體會篇1

今天看了全國加氣站一些爆炸事件後深有感觸,那一幕幕觸目驚心,支離破碎的場面,真是慘不忍睹,那是人員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加氣站一個高壓高危行業,安全太重要了,出不得任何安全事故,任何事故都是大事故,所以要求我們站內工作人員時刻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和繃緊安全這道弦,任何的麻痺大意和不負責都有可能釀成大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氣站運行這麼多年來我總結了一下安全不外乎以下幾點:

1、站內設備運行安全;

2、站內壓力容器的安全;

3、各加氣車輛氣瓶的安全;

站內設備的運行我們有完善的維護保養規程、設備操作規程和巡迴檢查制度,只要我們負責任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認真的按要求去維護保養嚴格按要求去操作,仔細的巡迴檢查,立足於早發現早處理,不帶病運行,使設備時刻處在最佳的工作狀態,就能將事故拒之門外。站內的壓力容器我們保證嚴格的按期檢驗,使我們的壓力容器時刻在有效期內,加上平時的仔細檢查看有無泄漏、變形、裂紋等異常現象,隨時檢查隨時報告,確保壓力容器的安全正常。加氣車輛上不合格的鋼瓶就是流動炸彈,多少因為鋼瓶爆炸導致人員傷亡和加氣站報廢的事例,這足夠引起我們高度的警惕,這就要求我們加氣員在加氣中對每一個車載鋼瓶都要認真檢查,證件不全的堅決不加,鋼瓶不合格的堅決不能加,嚴格執行“七不加”制度,真正的拒絕流動炸彈,才能保證我們的人身安全和工作場地的安全,氣站經過這幾年的運營,各項規章制度及操作規程已非常完善,這麼多加氣站發生事故的原因大多是人的因素,不遵守操作規程,不遵守安全規定,麻痺大意而導致的事故,這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是對自己,對同事,對領導,對公司的不負責任,更是對家人的不負責任。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安全生產,責任重於泰山,這是一直以來反覆強調的安全理念,有了安全我們的生產才有意義,有了安全我們的工作才有意義,有了安全才有一切!

警鐘長鳴,安全第一!

讓我們用實際行動確保加氣站的安全!

613爆炸事故心得體會篇2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火是不可缺少的,在化工廠高温、高壓、易燃易爆的介質更是到處都有,所以我們瞭解有關於火災的安全常識是尤為重要的。更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規範自己的操作行為,避免火災事故的發生,及掌握火災的急救常識是十分必要的。

案例中的許多火災事故主要是由於大多數的人沒有火災的安全常識,從而引發了重大的火災事故,沒有火災的安全常識在火災發生後,不僅僅沒有救助別人的能力,更是連自救的都不能得救,從而導致事故更加嚴重,造成的損失更是重大,所以掌握有關於火災的安全常識不僅僅可以避免事故的發生,同時也能避免自己身陷火災的危險之中。那麼要避免火災的發生,就要掌握火災的安全常識:

如果火災發生居民樓內,樓內居民首先要保持冷靜。如果火災是出於初起階段,儘快用水和滅火器破撲救,如果撲救不了,儘快離開火場,不要貪戀財物。為了做好個人防護,可用濕毛巾掩住口鼻,用浸濕的衣服被褥包裹身體,以防止被火燒傷;在濃煙中,要低姿行走,煙大時要匍匐前行,居民應該保持秩序,依次撤離現場,切不可由於火災使自己更加緊張,逃生心情更為急迫。一直不知道消防通道或安全出口的位置,疏散時辨不清方向,結果不擇路線,不顧後果,致使失去有力的逃生機會。如果逃生通道被封鎖,一時逃不出去,要爬在窗上揮舞物品或呼喊發出求救信號,以便消防人員及時救助。

如果火災發生在公共場所,例如賓館,學校等按照安全出口指示標誌和自己熟悉的逃生路線快速逃生高層建築發生火災時,要快速組織求救,同時將各個房門關閉,如果火勢較大,無法撲救,要根據平時熟悉的情況確定逃生路線,迅速選擇逃生出口逃生,但不要乘坐電梯,以防斷電出困在電梯中。如果走廊起火房門被封死,要關緊房門,堵住漏孔,防止煙霧進屋,同時向窗外揮舞物品呼喊,儘快向外發出求救信號;如果煙大,要低姿行走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防止毒煙燻嗆,要沉着冷靜,選擇最直接的逃生路線,開門時,要迅速將門關好,防止空氣流助長火勢和煙霧竄到各個房間。如果通道被封鎖,要往遠離煙火的地方疏散,可以利用衞生間、樓梯間、水房等場所避難,然後想方法下樓,沒有救護措施,不要盲目跳樓,以免造成傷亡。

工廠企業應時刻保證單位的消防安全,加強消防標準化管理。消防設施要健全,消防疏散通道要保持暢通無阻,工廠企業員工要熟悉單位的消防環境。經常進行消防逃生自救訓練,發生火災時,要迅速組織救援,及時將火撲滅在初起階段,如果不撲滅,要迅速逃生,每個員工要,熟悉逃生出口,做到臨危不亂,沉着冷靜,明辨方向,迅速撤離。煙大時要匍匐前進,被煙火圍在裏面的人員,要儘量呆在陽台、窗口等易於被人發現又能避免煙火薰嗆的地方,向外揮舞衣物,發出救援信號,也可以用繩索繫到結實的固定物上滑繩自救。煙火大時,自己失去了自救能力,要趴在屋內牆根處,既防止被建築物砸傷,又便於消防人員尋找。身上起火時,不要亂跑,要迅速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滾將火壓滅。總之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掌握安全常識,對於火災這樣的重大事故,我們要做到防患於未然,在工廠沒有小的事故,更不要説是火災的事故,我們時時刻刻保持警惕,把一切不安全的因素制止在萌芽時刻。

613爆炸事故心得體會篇3

近期,檢察機關公佈了對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中12名領 導幹部的刑事拘留措施和有關部門的責任認定初步結論。在責任認定部分,明確了相關部門的失職瀆職行為。在這些違法失職行為中,絕大部分都是失職行為,即不作為的監管失職行為。管理機構有合法的監管職權,當然相應的就有監管職責。濫用監管職權,會構成違法亂作為,不履行監管職責,則會構成監管失職。現在,以天津港一案,談談監管者監管失職行為的種種表現。

其一,失察。所謂失察,是指對違法違規情形不瞭解、不知道。古語説,不知者不為過。為什麼要對不知者追究責任呢? 因為監管者依法依規應當瞭解、知道。如果這種不知,不是因為其他原因而是因為不負責,當然是失職了。對於失職者就應當追究其責任。所以,在對天津新港海關有關責任人員責任認定上,明確了他們在危化品進出口監管活動中對工作嚴重不負責任,對瑞海公司日常監管工作失察,對瑞海公司違法從事危化品經營活動未及時發現並查處。也就是説,此處的沒有及時發現,就是因為不負責,就是因為失察所致。

其二,失為。所謂失為,是指對己經發現的違法違規情形沒有及時釆取監管

措施,表現為未作為、緩作為等。監管者的職責之一,是對違法行為採取及時監管措施,以糾正違法,防止危害後果發生。如果發現了違法行為卻不採取監管措施,就是失職中的失為,應當追宄責任。

其三,失力。所謂失力,是指對違法違規情形的監管軟弱無力,從而導致危害

後果發生。監管者雖然發現了違法行為並採取了一些措施,但由於監管措施無力,不足以消除違法,從而導致危害後果的最終發生。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員會有關責任人員未認真履行職責,違規發放經營許可證,對瑞海公司違法違規經營活動監管不力;天津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有關責任人員對瑞海公司存在的安全隱患和違法違規經營問題未及時檢查發現和依法查處;天津港(集團)公司有關責任人員對瑞海公司存在的安全隱患和違法違規經營問題未有效督促糾正和處置。這些部門的“監管不力”“未有效督促糾正和處置”,都是監管失力的具體表現形式。

其四,失真。所謂失真,是指對違法違規情形發現並釆取了監管措施,但所釆取的監管措施形同虛設,不發生任何實質性作用,監管者因為其流於形式的監管措施而失職。換言之,監管者雖然有作為的

行為,但其實質是假作為、偽監管,欺上瞞下。實踐中,諸如給違法單位發出幾十份整改意見書的做法,對涉嫌違法的產品不採取強制措施而由違法者自行“查封”的做法等,都是失真的失職表現,應當嚴肅責任追究。

其五,失審。所謂失審,是指對違法違規的審批事項把關不嚴,明知不符合審批條件仍審批通過的失職行為。很多監管者都有行政審批權,審批者在審批中負有材料審查、合法性審查甚至是真實性審查的職責。如果不堅持材料、合法、真實三項規定職責,就是放縱違法違規者“過關”,對因此而引發的事故後果,應當進行責任追究。相關部門明知瑞海公司經營危險化學品倉儲地點違反安全距離規定,未嚴格審查把關,違規批准該公司危險化學品倉儲業務規劃;有關責任人員給不具備資質的瑞海公司開闢綠色進出關通道,放縱瑞海公司從事違法經營活動,都是“失審”表現。

其六,失控。所謂失控,是指對違法

違規行為和監管失職現象不聞不問,領導不力,疏於管控,從而導致危害後果發生的失職行為。一般來説,更高職務的領導尤其是主要領導,負有領導全局和把控全 局之責,如果一個部門失職,或許可以説是該部門領導失職所致。但如果一個又一個部門都失職,那反映的就是管控全局方面的失職了,也即總管控的失職。

613爆炸事故心得體會篇4

自20xx年秋季以來全國發生數起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社會影響極為惡劣,嚴重影響廣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威脅企業的安全生產運行。為了提高公司全體人員的安全生產意識,加強安全生產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安全生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安全與環境監察部蒐集整理六個典型事故調查報告,分公司安全員李貝立即響應安監部下發的30號文件認真貫徹學習並討論。

本次的安全事故學習不同以往,此次重點是對事故調查報告的報告編寫、調查過程、原因分析、防範措施等進行深入學習。通過對包茂高速陝西延安“8·26”特別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吉林省吉煤集團通化礦業集團公司八寶煤業公司“3·29”特別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山東保利民爆濟南科技有限公司“5·20”特別重大爆炸事故、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林甸直屬庫“5·31”火災事故、中石油大連石化“6·2”火災爆炸事故、吉林省長春市寶源豐禽業有限公司“6·3”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的學習,讓我深刻理解“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含義,理解貫通並融入當前安全生產工作中。做為一名企業員工,我深知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搞得好與壞,直接影響着企業的經營效益、企業形象及生存競爭力等諸多方面。安全文化也最終影響着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實效與成敗。“現代安全經濟學“三角形理論”認為,經濟是兩條邊,安全是底邊,如果沒有底邊的支撐,即使經濟發展再快也構不成穩定的三角形,可見安全生產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搞好安全生產能夠保障生產力。人是生產力三大要素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而事故與職業傷害使勞動者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傷害,勞動力受損,而搞好安全生產是人力資源穩定的最根本保障,只有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充分激發人們創造財富的熱情和動力,只有遏制重大事故,減少事故造成的傷害,才能使社會安定有序。

安全生產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活動是人們經過勞動的物質轉換活動,而生產過程中,人們會遇到各類的事故隱患,排除事故隱患,遏制事故發生,用盡量少的勞動消耗和物質消耗生產出更多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安全生產所產生的效益是隱性效益,不象普通投資那樣直接反映在產品數量的增加和提高產品質量上,而是體現在生產的全過程,不發生事故,才能保證生產的正常開展和連續進行。

科學發展首先強調的是安全發展,安全發展要堅持安全第一的方針,將安全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安全生產與經濟發展的各項工作同步規劃、同步部署、同步推進,把安全生產納入企業發展戰略和規劃的整體佈局,制定企業安全生產中長期計劃,建立安全生產責任考核體系,與經濟發展一樣使安全生產實現量化考核,納入政府、企業和幹部業績考核內容,真正實現安全發展。

613爆炸事故心得體會篇5

8月12日23:30左右,天津濱海新區塘沽開發區突發爆炸事故。事故發生後牽動着全國上下的心,集體為天津祈福。

8月12日23時30分,天津濱海新區集裝箱碼頭危險物品倉庫的連續大爆炸,等於24噸tnt炸藥的爆炸當量,方圓2公里內所有房子的玻璃全部被震碎,數千輛進口的大眾汽車全部被燒為廢鐵。天津市5箇中隊的消防隊員在救火現場,多名人員被炸犧牲。死傷的市民和消防官兵的人數,尚未公開,但是,數目驚人。濱海新區的`醫院住滿了受傷的羣眾。

天津的爆炸事件,驚動全國上下,驚動世界。唯有天津本地的報道,寥寥無幾。在巨大災難面前,如何面對殘酷現實?如何反思生產安全?不僅是政府,也是媒體的責任,誰都不能迴避。

一幅幅殘酷的爆炸場面,可以看出這個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經濟開發區,曾經以20%以上的年均經濟增長速度,使本來遠遠落後於上海浦東新區的開發區,一舉超過了浦東,造就了天津人均gdp超過上海的經濟奇蹟。

天津開發區的發展,以天津新港為核心,以濱海開發區為主線,創造了這個古老城市的勃勃生機,創造了這個本來已經落後的直轄市的第二個經濟青春。

我們本來應該為天津的經濟奇蹟表示高興,併為天津今後的發展,抱着很大的希望。

但是,巨火所引起的兩次大爆炸,在幾分鐘之內,等於給這個經濟奇蹟的心臟,狠狠地軋了兩刀。天津人在留血,中國人在流淚。

看着那些勇敢的消防官兵,被強烈的爆炸而壯烈犧牲,看到許多無辜民眾,被活活炸死,數百名無辜羣眾和救火隊員嚴重受傷,數千輛嶄新的進口汽車被燒成灰燼,無數的房屋和廠房,被炸的粉碎,我們能不心疼,能不對安全生產的問題,進行徹底的反思嗎?

15個小時過去了,到現在,也不知道起火的原因是什麼?爆炸的原因是什麼?

安全生產部門的責任何在?物流公司的責任何在?

經濟迅速發展,安全的問題沒有跟上。這本來不是什麼新鮮的事,但是,爆炸威力之大,爆炸所造成的傷害,不僅在天津,在中國,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都是歷史空前的。

危險物品,大量地堆積一個產區,為什麼沒有隔離措施?危險物品倉庫周圍,為什麼沒有有效的防火、防爆設施?這些物品,為什麼不存在遠離建築羣的地方?或者,為什麼不用地下庫設備?或者用安全、防火、防爆的隔離牆?

要知道,如果是核反應堆,需要怎樣的防核、防爆、防火設施,國際上都有嚴格的規定。而天津新港的危險物品,有如此巨大的數量,也無異於一個小的核反應堆啊,為什麼不把安全的問題,當成比生命還重要來考慮?

其實,這樣的倉庫爆炸,我們已經看到了其巨大的威力,等於5枚常規導彈的殺傷力了。同時,爆炸的周圍,都沒有明顯的防護措施和設備,那些靠近倉庫的建築物,一直都是跟一顆隨時爆炸的原子彈在一起。

中國的國家大,天災幾乎不斷,人禍也不時發生,我們司空見慣。但是,如此巨大的爆炸,已經不是天災問題,而是人禍問題。

是人禍,就必須預防。所有的安全問題,都可能造成人員傷亡,財產的損失。企業如果為了節約成本,而不顧安全後果,那麼,我們就不可避免要看到如次重大的災難。

安全管理部門,不嚴格,就可能釀成大禍。天津新港的爆炸,不僅是大禍,而且,它直接把天津新區多年來所創造的經濟奇蹟形象,在一夜之間被完全摧毀了。要重新樹立天津新區的形象,將需要很長的時間。

最後,為已經犧牲的消防官兵和無辜民眾,表示深切的哀悼。為天津經濟建設的恢復,表示熱切的期盼。

613爆炸事故心得體會篇6

從原子彈到氫彈兩年零八個月背後的創新奇蹟

採 寫:實習記者 都 芃 孫 瑜 策 劃:陳 瑜

這顆成功爆炸的氫彈,不僅“炸”出了中國科技工作者在極端困難情況下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堅毅品格,更“炸”出了中國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峯的勇氣、信心、智慧和力量,由其凝練而成的“兩彈一星”精神,更成為催人上進的精神食糧。

一份套紅的人民日報喜報貼在了北京花園路三號院大門口的地面上。時隔55年,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仍對1967年6月17日的經歷記憶猶新。

那天,29歲的他像往常一樣,在花園路三號院14號樓裏上班。面對喜報,出於保密需要,他的臉上看似波瀾不驚,內心已是波濤洶湧。

那一天,一架戰機在新疆羅布泊上空投下了一個“大炮仗”,伴隨着升騰而起的蘑菇雲和一聲巨響,耀眼的光芒讓大漠上空又升起了第二個“太陽”。中國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從突破原子彈到突破氫彈,我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搶在法國前面,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

“在戈壁荒漠上,穿軍裝和不穿軍裝的人,隱姓埋名,歷盡艱辛曲折,為民族的興盛和老百姓揚眉吐氣做着有用的事。這是一份家國情懷,更是一種使命擔當。”杜祥琬説。

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1961年1月的一天,一個年輕人來到了時任第二機械工業部(以下簡稱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的辦公室。錢三強沒有和他繞彎子,嚴肅地對於敏説,經原子能所研究,並報請上級批准,決定任命他作為輕核理論組副組長,領導和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于敏當時35歲。

“輕核理論組”全稱為“輕核反應裝置理論探索組”,輕核反應即核聚變,該小組負責對氫彈理論進行預先研究。

上世紀50年代,初生的新中國,面臨着西方核大國的核訛詐核威脅。1955年1月,毛主席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專門研究發展原子能問題,會議做出了關於研製原子彈的決定。他在1956年4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後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1952年美國引爆了世界第一顆氫彈,蘇聯、英國先後於1953年和1955年成功試爆氫彈。藉助氫彈的巨大威力,西方大國對我國的核訛詐不斷變本加厲。在1958年6月的一次會議上,毛澤東就提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

1960年底,在原子彈研製逐漸走上正軌、重大攻關進展順利時,氫彈的預研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

氫彈是真正的熱核武器。不同於原子彈依靠核裂變產生能量造成殺傷,氫彈憑藉核聚變反應,能夠產生數十倍乃至百倍於原子彈的威力。

如果説,中國開始研製第一顆原子彈時,還有一些資料,在當時有核國家封鎖遏制的嚴酷局勢下,中國氫彈研製攻關中沒有一點可供參考的信息資料,只能從概念研究、原理探索起步。

1960年12月的一個早晨,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一羣年輕的科學工作者祕密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

1961年初加入的于敏是隊伍中的靈魂人物。

這是于敏的又一次改行。

1951年,從北京大學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時,于敏接受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改學原子核理論。歷經10年刻苦研究,于敏發表了專著、論文20餘篇。

與上次不同,這次於敏是從基礎性很強的科研領域,轉到氫彈原理這個應用性很強的領域。這次轉身,對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青年科學家來説,意味着巨大犧牲——核武器研製集體性強,需要隱姓埋名常年奔波,從此,他的名字從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消失了。

在於敏被任命為副組長之前的1960年12月,錢三強也將黃祖洽叫到了辦公室。錢三強用同樣嚴肅的口吻告訴他,組織上決定任命他為輕核理論組組長,並再三叮囑,“注意保密”。

除了組長黃祖洽、副組長於敏,理論組最初成立時還有蔡少輝、薩本豪、劉憲輝等人。後來,擅長粒子物理的何祚庥也加入進來,領導具體業務。此後隊伍逐漸壯大,最多時有四十多人,絕大多數都是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

當時除了黃祖洽、于敏所在的原子能研究所輕核理論組,還有一支隊伍也在進行着氫彈的預先研製工作,即二機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以下簡稱九所)。

1963年,剛剛完成原子彈理論設計後不久,還沒來得及好好休整的九所團隊馬上向氫彈研究靠攏。

李德元就是其中一員。他曾回憶,最初並不知道輕核理論組的存在,為了搞清楚氫彈具體什麼樣,大家當時的一些做法可以用“天真”來形容。找不到學術論文,團隊就專門安排了一個小組,弄來一摞厚厚的美國《紐約時報》和蘇聯《真理報》,試圖從新聞報道里尋找氫彈的蛛絲馬跡。

1965年,從蘇聯理論核物理專業畢業回國的杜祥琬也有類似經歷:“翻報紙是我接到的第一個任務,結果和預想的一樣,沒找到任何相關的、有價值的技術信息。”

外部參考資料寥寥無幾,所有的數據、模型只能靠自己摸索,杜祥琬那時深刻體會到,“研製氫彈,只能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為了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無數風華正茂的青年學子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隱姓埋名、艱苦奮鬥,蓄積着前進的力量……

從突破原子彈到突破氫彈的世界最快速度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幾個月後的1965年初春,二機部九院(九所1964年更名為九院)所在的北京花園路三號院迎來一批新客人。

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後不久,氫彈的研究立刻被提升到首要位置。中央此時決定,輕核理論組調入九院理論部,將此前從事氫彈預研工作的兩支隊伍合二為一,大力協同,集智攻關,共同向氫彈研製發起衝鋒。

1965年的北京花園路周圍還是一片荒地。一到夜晚四周一片漆黑,但唯獨三號院裏的14號樓徹夜燈火通明。氫彈的研究資料是絕密,連一張草稿紙都不可能被帶離辦公樓。資料不能帶走,想加班只能在辦公室。支部書記每天都要和攻關人員“捉迷藏”,一間一間辦公室挨個敲門,勸説他們早點回家休息。有些人口頭上答應了,假裝離開辦公室,找個地方轉一圈,然後又回來坐在了書桌前繼續攻關。

理論研究不順利,攻關人員一個比一個着急。為了集中所有人的智慧,研究團隊開始沒日沒夜地開學術討論會,當時稱之為“鳴放會”。

杜祥琬對當時的場景仍然記憶猶新:“那時候互相之間不稱呼職位,都以‘老小’相稱,哪怕鄧稼先、周光召、于敏這些大科學家,也都被稱呼為老鄧、老周、老於。大家都圍坐在一起開會,誰有思路和想法誰就上去説。大家聽完討論,留下其中比較可行的思路。”

不管是引路人彭桓武、于敏,還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大家都參與其中。彭桓武尤其鼓勵年輕人多發表意見,學術氛圍異常熱烈。

創新的火花不斷迸發。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後,十幾種想法先後被提出。1965年9月,于敏等人帶隊去上海華東計算所,利用那裏的高性能計算機對加強型原子彈進行計算驗證。

百日會戰拉開帷幕。

經過仔細分析,于敏認為在原子彈中加入聚變材料雖然能夠提升其威力,但由於聚變材料燃燒不充分,威力雖有提高,但較氫彈仍相去甚遠。

于敏一邊忙着給科研人員講課,提高大家的物理概念和分析能力,一面日夜思索尋求大幅度提高熱核材料燃耗的可行途徑。終於他想到了一種方案,立即組織力量進行計算驗證,並很快看到了成功的苗頭。

在對大量計算結果抽絲剝繭地研究、對多個可能模型反覆數值模擬後,于敏和團隊發現了輕核材料燃燒過程中幾個特徵量與釋放能量的關係,並找到了實現自持熱核反應的關鍵條件,逐漸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于敏得到結果後的第一時間,馬上給時任九院理論部主任的鄧稼先打了電話。

電話裏用的都是暗語:“我們牽住‘牛鼻子’了!”鄧稼先一聽便知道是好消息,馬上乘飛機飛往上海。

百日會戰,實現了我國氫彈理論的重大突破。

但僅理論通過驗證還不夠。于敏的方案雖然理論上最佳,但沒有經過核試驗,誰也拿不準真實效果怎麼樣。

於是九院決定在1966年底,對於敏提出的新方案進行一次原理試驗。

在茫茫戈壁的試驗場地,負責核試驗診斷理論計算的杜祥琬等人用一秒鐘只能算幾次的手搖機、計算尺,反覆對理論進行計算驗證。“科學是不能作假的。研製氫彈,我們沒有任何資料,只能反覆不停地進行理論計算、試驗,但凡有一點作假,最後都不可能成功。”杜祥琬總結。

1966年12月28日,羅布泊上空傳來一聲巨響,經過對所獲爆炸數據的分析,研究人員得出結論,氫彈原理試驗成功。“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事後曾這樣評價,這是我國掌握氫彈的實際開端。按這個時間點算,從突破原子彈到氫彈原理試驗成功,我國只用了兩年零兩個月。

“這種心情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知道,從心提到嗓子眼到成功,心情是無法概括的……是一種説不出的心情,前面提心吊膽得很厲害,知道成功了,好像五臟六腑、三萬六千個毛孔全都舒服極了……”數十年後于敏這樣回憶當時的心情。

試驗成功當晚,鄧稼先開心得喝醉了酒。

半年後的1967年6月17日,同樣在羅布泊,由徐克江機組駕駛的轟炸機從空中投下攜帶降落傘的氫彈。在閃過一束蓋過太陽的耀眼光芒後,緊接着傳來一聲巨響,強烈的衝擊波橫掃過羅布泊,我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成功。兩年零八個月,我國創造了從突破原子彈到突破氫彈的世界最快速度。

那一天的榮光從未遠去

在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一年後,1968年8月,起步比我國更早的法國才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突破原子彈和氫彈,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

“據説戴高樂很生氣,還發了脾氣——怎麼讓中國人走在前面了?”杜祥琬向記者回憶。

對親歷者來説,中國人走在前面不是沒有理由。

氫彈這曲改變了新中國命運的交響樂,是成千上萬人努力拼搏合奏出來的。于敏也一直表示,“不要叫我‘氫彈之父’,我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卒子’。”

與于敏一樣,因研製氫彈改變了命運的人,還有很多。

杜祥琬原本想學天文學,後來的研究對象從大宇宙變成了小原子。為參加試驗,他睡過只有木板和帆布的大通鋪,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戈壁灘上搭過帳篷。

“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就是大家共同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杜祥琬説。

從核物理研究到激光技術,再到能源戰略和氣候變化,杜祥琬數易專業。

杜祥琬坦言,自己並不想頻繁“轉移陣地”,“國家需要”是自己全部選擇的理由。早在參與氫彈研製任務時,家國情懷、使命擔當已融入了杜祥琬的骨子裏。“國家和民族的需要、個人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兩個輪子一起轉動起來,才會有更強勁的力量。”

1958年,胡思得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和其他5個同學一同被分配到當時的二機部。1962年,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接近完成,他被任命為新成立的理論聯繫實驗小組組長。次年年底,他率領小組成員西上青藏高原。在高寒荒涼的戈壁,胡思得艱苦奮鬥了四年。憑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勤奮努力的工作態度,他得以快速成長,先後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院長。

在總結自己54年的職業生涯時,他引用彭桓武的對聯“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

他説,一個人好像一滴水。水如果在大海中,可以參與形成滔天巨浪;但如果這滴水離開了海洋,在沙灘上被太陽照射瞬間蒸發。在他心目中,這就是個人和集體的關係。

2018年7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會議指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關鍵在於有效發揮人的積極性。要發揚光大“兩彈一星”精神,形成良好精神面貌。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形成歷史交匯,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浪潮湧動,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焦點。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更成為當下凝聚創新力量,激發創新動力的重要支撐。

2022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廣大航天青年,希望廣大航天青年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勇於創新突破,在逐夢太空的征途上發出青春的奪目光彩,為我國航天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再立新功。

回望歷史,55年前的那一聲巨響、那一束耀眼的光芒,不僅在我國科技創新的長河裏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由它鑄就的“兩彈一星”精神,也早已穿越時空,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不斷創造新的奇蹟,攀登新的高峯。

來源: 科技日報

613爆炸事故心得體會篇7

4月16日午間,位於北京市豐台區南四環永外大紅門西馬廠甲14號院內的儲能電站發生火災事故,當天晚上火災被撲滅。事故救援過程中,2名消防員犧牲,1名消防員受傷(傷情穩定),1名電站內員工失聯。

事實上,國外儲能電站發生火災也屢見不鮮。在美國,2019年4月19日下午5點左右,美國亞利桑那州西谷菲尼克斯郊區的公共服務公司(aps)內,儲能設施內電池發生故障併發出警報,aps和儲能設施供應商fluence都接收到了警報。最終事故造成一起爆炸,兩個部門多名消防人員受傷,其中兩人重傷。

亞利桑那州事故時間節點

而在韓國目前已累計發生30多起儲能電站起火事故,最近的一次事故發生在4月6日下午,韓國一光伏電站的儲能系統起火,共造成約4.4億韓元損失。據悉,該火災是位於韓國忠清南道洪城郡廣川邑加井裏的光伏儲能項目,該項目光伏裝機總規模為3.4mwh,儲能於2018年安裝總裝機、規模為10mwh,儲能電池由lg化學提供。

儲能電站消防啟示

(1)要認識到電化學儲能電站火災或故障時,隨時可能會爆炸。這個確實沒辦法,目前受技術制約,還沒有好的辦法不讓電池室發生爆炸(快速釋放的易燃氣體,空氣,火源都具備)。這個爆炸主要是混合氣體爆炸,所以,沒看到火,只看到煙(其實裏面有很多就是混合爆炸氣體),也許會更加危險,這時候就差個火源,或就差些空氣了。在通過全面的實驗可以確定最終的策略和指導之前,建議消防人員在將鋰離子儲能系統視為外殼中的氣體混合物濃度高於lel,除非另行證明,否則應待在保守的潛在爆炸半徑之外,並停留在危險區的外部;

(2)處置時要注意做好防爆準備。在前往現場處置時,與電池室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防止爆炸傷亡。沒有十分把握的情況下,不得進入電池室,不得打開有關的門或窗户,防止給現場生成爆炸性氣體環境,或給現場提供點火源。同時,還要與儲能單位建立密切聯繫,請他們切斷充電(充電網給電池的),從而確定是否能射水,避免盲目射水導致短路打火或其他意外事故。

(3)應進一步研究事故處置流程。如何進入現場,如何排除現場的煙氣和易燃易爆氣體(有無排風機),如何防止點火源的產生,如何抑制電池的熱失控(向哪兒射水,一般來説是某塊電池或電池組先熱失控,如何能做到靶向射水,因為射水到其他地方都沒有啥用),以上這些均需要組織專業人員認真研究。

儲能系統安全啟示

電池預測技術的重要性

電化學儲能電站尤其是鋰電池電站,本身由於電池特性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需要加強行業標準制定,和對施工以及運維監管。本次北京事故,固然非常令人痛惜,也給行業敲響了警鐘。儲能電站還處在行業發展前期,一方面發展配套更好的消防安全技術和產品,包括氣體監測,水冷卻,隔離技術等等,另一方面還要從源頭做好電池異常的預測和提前介入。

電池和其他設備不同,更像一個有生命的物體,隨着運行電池狀態會發生變化。即使出廠良好的電池,在日後的運行中也可能會出現異常,再加上外部電氣設備的影響,導致過充,過放,或者其他情形,就會發生故障甚至引發事故。加上一個電站通常有成千上萬個電池,概率上又有極大的增加。

因此,我們在故障後及時監測和消防處理的同時,也需要發展事前的預防。通過結合大數據技術,機器學習技術,及早地篩選和識別出問題電池,儘早人工干預,一來可以延長電池壽命,二來也降低了故障事故的發生概率。

輕舟科技的儲能管家產品在電池監測和預警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為一款一站式智慧運維平台,儲能管家實現了提前發現風險電池,及時關注,降低運行風險;統計分析落後電池,及時補電,保障正常運行; 快速定位問題電池,及時替換,減少收益損失 等功能。

儲能管家單體電池預測跟蹤監控技術

穩定的儲能系統加上及時的電池監控,能有效控制成本,極大的提高營收,保障安全。接入一站式智慧運維平台,都能夠為電站的運作提供極大的便捷和最大限度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