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文化自信民族復興個人心得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3W

    我們要努力學習和發揚功臣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團結一心,勵精圖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文化自信民族復興個人心得,供大家參考。

關於文化自信民族復興個人心得

關於文化自信民族復興個心得
 
回首漫長的過去,我們腳下的大地記述了一切又一切的榮譽與恥辱。當革命先輩的熱血一次次拋灑在這片無垠的大地上;當科研人員的汗水一次次滴落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當愛國人士一次又一次義無反顧的選擇留下……我們就知道、歷經了一百多年被奴役的中華民族,終會再次崛起;經歷了國外重重壟斷的科技,定會讓國人為之驕傲;落後於世界的社會經濟,定會走在世界前列!
 
他們將畢生的精力、血水與汗水奉獻給這個偉大而美麗的祖國、她曾千瘡百孔,但我們始終相信,總有一天她會恢復曾經的富饒與先進!我們將始終牢記與肩負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任。
 
你曾滿懷希望、你曾憤慨失落,你所堅守的一切都曾被時代淘達,你便用生命許諾,‘中國人做了一百多年的夢,必須要實現!’於是耳順未至,雪滿頭,鬢如霜,你揹負着的不僅是全廠的希望,更是她滿心期許的未來,你站在時間的交叉口上,幾番躊躇,終是頂着壓力,選擇孤注一擲,如此,既然選擇了前行便只顧風雨兼程。
 
有人説,我們不會創新;有人説,我們不能超越。外界的嘲諷、連年的虧損、外國技術的壟斷,隨之而來的資金短缺更為致命。憑藉着領導者王東利和京東方的自身努力,還有政府的扶特,今天的京東方,讓國家驕傲並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我們不曾放棄,我們不曾認輸,我們始終礫礪前行,經歷過重事磨難的我們,更懂得腳迷實地、更懂得永不言棄,數十年如一日的奮鬥,讓世界上再次響起東方雄獅的怒吼。她始終站在我們身後,我們為此而努力奮鬥!復興之路的偉大藍圖從腳下緩鋪就,愛國用不是一句口號,行動愛國才最為可貴。
 
你以天空中的星宿命名上面寄託着國家的希望,你的成功如你的名字般在空中閃爍,指引着正確的方向。
 
我們曾在茫茫大海上迷路,也曾有直升機撞上山峯悲劇的背後四科技落後而受人掣肘的悲哀,直到北斗的出現,他是世界第三個成熟的導航系統,他的出現、是我們面對國際不和諧言論和行為的有力回擊!
 
從無到有,從始到末,每一個成果的背後都是一個科技團隊嘔心師血的付出與堅持不懈的奮鬥所換得的成果!還有國家在背後的大力支特。
 
這一切的發展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家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鬥。都有一個共同的精神的不竭動力:對祖國深厚的愛。每一個新的突破,每一個新的發展,都是在復興之路的發展上走了更遠的一步。
 
我們將承接起這件大的責任,堅定不移的朝着復興之路前行。
 
關於文化自信民族復興個人心得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羣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每當這首歌響起時,心中就會有一股熱流在竄動,是的,這就是華夏民族。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經濟、航天、交際還是體育等方面,都一直在進步着。
 
説起經濟,“和諧號”可謂是大功臣,2020年8月16日,日本2020年名義GDP為54742億美元,比起中國少4044億美元,歷經三十年飛速發展,中國在第二季度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從這個數據來看,中國技術呈現急速上升趨勢,以後我們也一定要好好學習,取得一個好成就,做一個能夠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人。
 
説到航天,相信大家的心也會像我一樣激動。2020年我國全年發射衞星的次數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在2020年6月和2020年6月,“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先後成功發射,2020年9月和10月,“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先後成功發射,2020年4月,我國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在軌運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現教會對接。實話實説,我其實也有一個航天夢,當我看完《偉大的復興之路》後,我深有感觸,的確,現在的中國可再也不是曾經的那個昏昏欲睡的國家了,而是一直“覺醒的獅子”。從今往後,我一定會看更多關於航天的雜誌、節目,當然,還是要好好學習才行。
 
現在的這隻“獅子”在潛水方面也有碩大的成就,如“蛟龍”號“潛龍”系列,“海龍”系列,“三龍”系列……
 
正是這些偉大的成就使我這個華夏兒女覺得無比的自豪、驕傲和非比尋常的安全感,我愛這些成就,更愛偉大的中國。
 
看完了這本書,會令人熱血沸騰,“學勁十足”,就像我……未來的祖國將會是什麼樣的呢?不論它會變成怎樣,我心中的祖國永遠都是繁榮、昌盛、富強的!
 
關於文化自信民族復興個人心得
 
文化復興,“復興”何事?
 
近些年,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出多方位復興之勢。應該説,諸多文化復興的現象代表了中國人對自身文化傳統的一種新自覺,深值嘉許。如果我們放寬視線,平心對待歷史,而不僅僅以最近三四百年的成效作為評估的尺度,便不能不承認,中國傳統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過去那種全盤否定的態度實應反省。
 
不過,我們也應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面貌並不單一,而是充滿了各種異質元素。朱維錚先生在1980年就反覆強調:中國並不存在一個“一貫的傳統”。首先,不同時代留下的遺產並不一致,既經累積,又常常混雜;其次,即使在某一特定時代中,不同人羣的行為和思考方式也自有特質。即以一個“善”字來説,其內涵固不乏一些超時空的準則,具體表現卻不免流動遷移,不但不同社羣各有一套道理,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也取捨各異。因此,面對“復興傳統”的呼聲,我們也不能不慎重思考:要“復興”的是什麼“傳統”?
 
據我的觀察,近年最受歡迎的一本傳統讀物似乎是《弟子規》。這本出現於清代早期的童蒙讀物在不少人那裏已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誦讀之聲,凡有井水處,無不可聞。這本小冊子當然也有一些不錯的道理,不光是孩童,即成人開卷,也可受益。
 
但正如書名所示,《弟子規》不過就是一部“國小生守則”。這即使在傳統蒙學讀物中,也是簡陋之作。更重要的是,其中教授的倫理皆是單向的。作者既立意對“弟子”講話,自然多言服從,而不思考“父兄”何為。朱熹討論師弟關係時曾提出所謂“彼此之辭”,即是不要求一方單獨盡責,而以雙方互相負責為條件;其中強勢一方,還應盡首要的責任。比如“父慈子孝”:父先須“慈”,才談得上“子孝”;若以權勢壓人,“孝”字又從何談起?
 
其實,即使對小小孩童,“服從”也非唯一倫理。若我們承認,一個理想的社會成員,應具有獨立、負責的精神,肯用自己的頭腦思索,富有同理心、想象力和道德勇氣,則《弟子規》一類以培養服從習慣為目的的讀物,實在不無被濫用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無論我們高興與否,今日中國社會面貌早已與傳統社會相距甚遠。新社會要求一套新倫理,它自可從傳統中引申而來,卻必須直面現實,經過一套創造性的取捨轉化,才可將相對定型的“傳統文化”變為具有活潑生命力的“文化傳統”,我們這個民族才當得上“舊邦新命”四個字;否則,不過是為社會平添一份混亂,帶給我們更多痛苦和自卑。這樣的“傳統”,不“復興”也罷。

Tags:復興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