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採桑子》讀後感通用範文3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3W

當仔細品讀《採桑子》後,相信大家內心都有一些不一樣的感觸吧,這時候就需要寫一篇讀後感來記錄一下,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採桑子》讀後感通用範文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採桑子》讀後感通用範文3篇
《採桑子》讀後感通用範文1

整本書概括説來講述了金家十四個子女間的愛恨情仇,其中共七位格格,七位公子。可以説,“愛恨情仇”用在這十四個子女間並不準確,似乎顯得更加陌生,但在同父異母這種只有父親血脈維繫的親情下,十四個子女之間的故事又難免會有波折。

這裏結合我自己的生活經歷與感受説説我對小説中十四個人物中部分人物的理解。老大似乎叫舜鋙,他薄情寡義,雖在國民黨政府裏混的風生水起,但從其“大義滅親”的事實中,仍可以看出他為謀私利而置親人於不顧,更有甚者,原將與老七許諾私奔結為連理的“柳四咪”在老七還債期間,也被風流倜儻的他擄去;老二在文革時期自縊離去,觀其一生,除了與老三、老四一同被“黃四咪”玩弄於鼓掌外,也無多大作為;至於老三、老四,兄弟之情從年輕時便被拋之於腦後,彼此鬥了一生,至老也無過多表現出“手足之情”,反而到了暮年,老三與其兒子“狼狽為奸”,依仗對古玩的些許瞭解,欺騙求鑑者,狡詐陰險顯露無疑;最令人動情的當屬小説結尾部分舜銘與舜銓的親情,雖年齡相差頗大,但骨子裏共同的血脈卻不是金錢利益能夠衡量的。順銓妻子的舅家“小市民”的嘴臉與老七舜銓的儒雅風度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然而最終也沒能葬於想象中的祖塋中也是一大遺憾,這樣一種結局,似乎是對舜銓一生清貧與儒雅無言的讚頌。

最後,附上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文中一句話,也是老七一生的寫照:

觀遍梧桐落葉,聽盡園中秋雨,是人間難尋的佳境,這種福分不是誰都能享誰都會享的。雖家道不富,淡飯粗茶,疾病纏身,然天下事豈能盡如人意?心境順洽,盡其在我,隨遇而安,樂亦在其中。

《採桑子》讀後感通用範文2

《採桑子》是一部講述滿族顯貴家族的生活長篇小説。這是一部描摹人物命運,富有詩情畫意的斑斕畫卷;是一曲滄桑,感悟人生的無盡輓歌。

民國初期,大宅門裏的滿人四散。十四個兄弟姐妹各奔西東:長子反叛皇族加入國民黨;長女為票戲痴迷一生;次子因蕭牆之禍無奈自盡;次女為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出家門。一個世家的興盛至敗落,一羣世家子弟的飄零。在這本書之內展現得淋淋盡致。

此書的標題選用清朝詩人納蘭性德的詩詞《採桑子》中的一部分。每個標題,作者都給予了它生動感人的故事。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要數次女金舜鎇的故事:金舜鎇是七個格格中最美的一個。是所有人最寵愛的格格。一年夏天,當國民黨的大哥帶回了一位風流倜堂的年輕軍官,那年輕軍官英俊之外就是儒雅,星眸皓齒,美如冠玉。那名年輕軍官名叫沈瑞方,至於舜鎇怎麼和沈瑞方搞在一起的,沒有一個人清楚。當沈家的人上門提親時,所有人都驚呆了。父親把提親的人一腳揣出門外,栓上門。提起棍子就往後院走。舜鎇畢竟是金枝玉葉,身嬌肉貴,經不起父親的一陣毒打。因後院有一門直通沈家,舜鎇就趁夜深人靜之時,跑到了沈家。投入了沈瑞方的懷抱。父親一氣之下,把後院的小門堵了。從此不許舜鎇再踏進金家一步。

這個故事之所以給我深刻的印象在於金家體現出的舊社會中的封建思想。正因為沈瑞方是國民黨軍官,金家所有人都反對金舜鎇與他來往。正因為金舜鎇不肯下嫁與父母親安排的大户人家,金家人對她的態度大打折扣。金舜鎇給我的感覺就像草原上的牧馬,放蕩不羈,但卻受着牧馬人的約束;像家犬一樣,膽大妄為,但終究還是逃離不了主人的束縛。不僅金舜鎇如此,金家的其他十三個子女都如此。因為是大户人家的子女,從小到大都未曾有過真正的快樂。記憶裏只有父親冷峻的面容和母親絮絮叨叨的教育。

《採桑子》讓我真正地體會到了封建社會中大户人家子女們悲慘的生活,也時刻提醒着我一定要向着新時代前進!

《採桑子》讀後感通用範文3

 誰翻樂府淒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納蘭性德《採桑子》

    葉廣芩是一位在陝西寫京味小説的作家,因她是旗人,是葉赫那拉的後代,故她的小説中總是有着對祖先的追憶和對前朝往事的傷感。

    當第一次翻開她的《採桑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小令,寥寥四十四字,婉約而哀豔,平仄相間中既有瀟瀟雨夜,孤燈無眠的淒涼落寞,又有如夢似醒,閲盡浮華的往事縈懷。尚未閲讀正文,僅是這樣一首詞拼成的目錄就讓人對接下來的故事充滿預期與懷想,也沒來由的先在心頭蒙上一層淡淡的憂鬱。

   《採桑子》講的是民國以來老北京大宅門金家的故事,對於這樣的以家族為背景的小説,我向來是持着矛盾的態度,一方面這類家族小説往往寄寓着整個時代的興衰,讓人在閲讀中不知不覺地回到那個時代,看到書中人的音容笑貌,看到尋常百姓的離合悲歡,看到烏衣巷陌的人情冷暖,看到時事變遷的世態炎涼,就像真真切切的摸到那個時代,這種由個人命運與體驗所衍生出的歲月悠長,人事更迭的滄桑感是其他小説所難以傳遞的。而另一方面,既然是家族,就難免紛雜的社會關係,瑣屑的人情往來,常常看到後面便忘了前面早已出場了的人物,於是只好又翻回來,細細找尋當時驚鴻一瞥的情節與橋段。記得中學時讀《紅樓夢》,曾用大日記本密密麻麻畫着賈府各色人等的關係圖表,現在想起來還有些兀自心驚。

   《採桑子》顯然是一部既富有可讀性,又充分考慮到不同讀者需求的作品,葉廣芩對文章的結構採用了一種很巧妙的處理,她以金家最小的女兒金舜銘的視角審視着這個家族所有的人和事兒,將金家人一一從這個大家族中剝離,讓他們獨立成篇,在各自的章節中講述着屬於自己的故事,而每個章節之間若即若離又環環相扣,共同組成了老北京的大宅門兒光景。

    因戲而痴的大格格,為情離家的二格格,浪蕩叛逆的老五,清高孤傲的老七,還有王府的福晉,雀兒衚衕的六兒,古建專家廖先生……合上書本無需多想便在紙上寫下了一連串兒的名字,與此同時這些人物的形象在腦海中也越發鮮活。我知道作為一個作家,儘管這些形象是那麼的生動飽滿,他們的故事是那麼的蕩氣迴腸、可歌可泣,但葉廣芩所想表達的是決計不僅在於此的。就像朋友聊天時所談到的,《採桑子》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件、紛紛繁繁的世相,實際所呈現的是流淌在市井和廟堂的冷暖與高低,在那個時代,書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當時某一羣人的縮影。我承認他説的是對的,但此刻我並不想進行某種主題學或者類型化的研究,我深刻的認識到,書中最打動我的已並非是對某一羣體,某一社會的刻畫寫照,而是流淌在書中每一個角色心中的那份至情至性。

比如大格格之於董戈,那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感?看慣了你儂我儂的當代言情的人們恐怕很難想象世界上還有一種超越了男女情愛的異性關係。就因為護城河邊無論風雪的發聲吊嗓兒,就因為戲台上珠聯璧合的緊拉慢唱,大格格一生沒有離開董戈,哪怕她出嫁宋家,哪怕董戈人間蒸發,哪怕最後豆芽兒菜般的寧馨被半掩半露的埋在臘梅樹下。有人説董戈對大格格是另一種陌生的生活對於陳舊的吸引,而這種吸引是不可抗拒的。但我覺得還是書中老七總結得好,老七説其實“就為了一個字:戲。”是啊,就為了一個字——戲,為了《鎖麟囊》那一出“春秋亭外風雨暴”,為了《三孃教子》那一聲“王春娥坐草堂自思自歎”。且不管這是否是一種病態,試看在當下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大家恨不得將天下財富盡歸我有,究竟還有誰能在喧囂的浮躁中沉靜下來,用心去對待一個物件兒,一段心事,一份感情?

 還有廖先生與四格格之間的故事,亦惹人靜夜深思。能把建築物看成活靈活現的活物和靈氣之所在的人,對人會是冷漠麻木嗎?“愛惜芳心莫輕吐”,我相信數十年來,廖先生定是在心底默默的唸叨着四格格,但他從沒有説出口,他只是在當年看到四格格從若干樹苗中取出兩棵丁香,他便用丁香將自家後院種滿。在四格格下葬那一天,已是老年痴呆的廖先生讓兒子將丁香花覆蓋在四格格樸素的骨灰盒上,讓人不由得鼻子一酸,作者説“丈夫重知己,不為別的,就為那故舊的離去,為那相知相通的情愫,為那深處埋藏的無窮盡,走進這難耐的尷尬,走進這細雨塵煙,以慰藉死寂的魂靈和自己長久的沉默。”是啊,丁香依舊,良友難逢,這世界上還有幾人能用心去愛一個人,不為佔有呢?

 這樣的情節還有很多很多,鏡兒衚衕的舅姨太太臨終前藏在被褥下寫滿滿文的本子,舜銘交給滿文班上曾跟舅姨太太學習滿文的老師破譯,他看了本子一語不發,滿眼是淚。“他説,這是老太太寫給她的兒子的。我問都寫了些什麼,老師説,老太太詳細記錄了她每天吃了些什麼飯,你們給她買過什麼零碎……這是一本流水賬。我説,老太太記這個幹什麼?

 老師説,她讓她兒子寶力格將來折價如數償還”;六兒在謝娘下棺時跪在棺材前看“六寸長的鐵釘,砰砰地釘了進去,將棺蓋與棺體連為一體。六兒在棺前不住地念叨:媽,您躲釘!媽,您躲釘啊!……那聲音之悽、情意之切,感動得劉媽也落了淚。”

“細雨連芳草,都被他帶將春去了。”如果説家族小説重在描時代,寫世情,那麼對於《採桑子》一書則未免有些片面。如今重新拾起,打眼看目錄上納蘭的小令,不妨便拋卻那或留戀、或嘲諷的世相與市井,只在意那熙來攘往的人們,那曾經有過的風物,在這暮春方逝,孟夏初長的時節,靜靜地去感受那字裏行間餘温尚存的感動與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