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9W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將書中的故事和情節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產生共鳴,通過讀後感,我們可以瞭解到不同作家的文學風格和創作特點,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分辨和鑑賞文學作品,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8篇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1

到底是個劇作家,每一篇文字、每一則故事都充滿了畫面感。

看了這本書,才發現其中有些篇目曾經也從其他渠道讀到過。當時也會覺得很有回味,但是不及這一次一口氣一本讀下來,彷彿對這個作者有了很多的瞭解。一篇一篇雖然是非常短小的故事,一個一個雖然是非常普通的人物,一段一段雖然是非常久遠的記憶,卻那麼生動、那麼鮮活。

比方説,在《只想和你接近》中,我總是裝睡,讓父親把我抱到應有的位子,然後蓋好被子。這一個記憶伴隨着父親身上檸檬香皂的氣味,所以就鮮活起來了。唯一一次和父親一起看電影的情形,“夜色、霓虹燈、熙攘的人羣、長長的街道”這些場景的描寫,使那個夜生動起來。看似是無用的細節,卻讓畫面頓生,讓描寫有了温度,讓講述充滿了情感。我想這就是作者能打動人的訣竅。

這本書中,有好幾篇都講了父親與子女的緣分與感情。除了上面提到的《只想和你接近》,還有《心意》、《圓滿》、《寂寞》。我們平時形容父愛,總是用“父愛如山”這個詞就概括了,彷彿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很難找出一個轟轟烈烈的事例來證明。而這本書就告訴我們,確實並不需要轟轟烈烈的事例就能把父愛的深沉寫出來。《心意》中,父親把午飯中的魚丸省下來帶給我吃,送我一支俾斯麥的鋼筆獎勵我考上國中。這樣細小的事情,經過作者的回憶,都變得珍貴起來。沒有豪言壯語,卻有着心意相通,這才是真正的父子之情。《圓滿》一文中,對父親的抱怨、蒼老的身影、最後靦腆的話語一一作了描寫,似乎並沒有寫他對小輩的愛,而這種愛又透過文章滿溢出來。他告訴我們,父愛就是這樣如涓涓細流又無處不在。《寂寞》一文中寫的是繼父女的故事,記憶裏太少太少的同框,在繼父遺物中卻發現了一張,那是父親自己製作的合影。這種視覺的衝擊給了繼女,也給了讀者。這就是寂寞父親的父愛。

?這些人,那些事》,我從中不僅讀到了很多的悲歡離合,也學會了一些寫作的技巧。但是,這本書又告訴我,任何寫作的技巧都不如真切的情感。只有真切的情感能使得描寫具有感染力、具有畫面感,具有衝擊力。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2

買這本書,還是出於好友好友的推薦。這本書裏前前後後包含了五個章節,共三十八個故事,可以説每一個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在這本書裏,都能找到心靈的歸屬。

吳念真被稱為是“全台灣最會説故事的人”,他如此會説故事的理由很簡單。從小生活在礦區裏,身邊都是一些不識字來礦區討生活的貧民,很多時候他就肩負起讀報讀信的“重擔”,為了讓大家都聽得懂,他要先把文字在腦海裏過濾一遍然後變成白話文説出來,於是就練就了他“説故事”的本領。吳念真幾乎是唯一一個在金曲獎、金馬獎、金鐘獎都拿過獎的人。他起初認為有人找他做編劇是一種“侮辱”,誰知日後他五奪金馬獎最佳編劇,其中和侯孝賢合作的《悲情城市》更是成為了台灣電影的一座里程碑。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名出色的演員、舞台劇編劇和廣告導演。擁有這樣一個背景的人寫出來的文字,卻一點都沒有沾染娛樂圈的浮誇,反倒是質樸、真實和感人。他不像是一個明星,他更像是一個隔壁家的“大伯伯”。

人生是一場單程旅行,而記憶就是 將你由人生起點送達旅途終點的快速列車。不是g,不是d,也不是t,就恰恰是k。

它似乎很早就被我們拋在了人生漫長旅途的某個垃圾回收站,我們背上了很多自認比記憶還要重要的東西,慢慢前行慢慢遺忘慢慢衰老慢慢死亡。可記憶並不自棄也不自欺,它知道它無法消失,即使分解再分解也消失不了,它也知道我們不喜歡帶着它上路,它知道自己被遺棄了,於是它選擇化作一束光躲進太陽的懷抱,白天默默看着自己的主人踽踽獨行照亮他腳下的路,晚上藉着燈光透過車窗一點一點朝着他哭訴。

看這本書的時候,有時會覺得吳念真其實是非常不幸的,他的父親、弟弟、妹妹全部是自殺而早早離世。失去家人的那種痛讓他的文字沒有舒國治那麼闊達,沒有劉墉那麼温暖,也沒有龍應台那麼犀利,所以讀起來會一種悲涼的感覺。無論是他寫弟弟的《遺書》,還是與父親的《只想和你接近》,都會讓讀者陷入在一種沉靜與難過的狀態裏。

?這些年,那些事》的事情很多都不會在我們現代社會裏發生了,但是卻讓我們更清楚的瞭解到另一個台灣的模樣,有一羣不被理解、沉默的人曾怎樣努力的生活過。我很有私心的跟我做話劇的朋友推薦了吳念真,希望什麼時候能把他的舞台劇《人間條件》帶到大陸來,也許在舞台劇的世界裏,我能讀到另一個吳念真。

選擇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它非常的短,可以很快速的看完,而且它都是一個一個獨立的小故事,所以看完一篇很快,而且不會耽誤後邊的情節發展,同時也方便我在上下班的時候打發時間。

我現在再看着章節去回想這本書講的什麼的時候,會記個大概。裏邊每個小故事都有戳人的地方,給人很深刻的印象。

比如幫病中的父親剪腳趾甲,比如父子之間想要相互靠近卻不得其法,比如不起眼的但必不可少的琵琶鼠,裏邊有包含愛情,親情友情的故事,很多小故事都廣為流傳。

我是個淚點,非常非常低的人,幾乎是每看完一篇小故事,都要使勁眨眼睛,把眼淚給逼回去。我不太喜歡煽情的東西,我喜歡真情實感,或者是淳樸的自然,所以這些故事會讓我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想要流淚的衝動。

生活是最好的編劇,生老病死與雞毛蒜皮都用平靜又帶着帶來温暖的語句娓娓道來,選取生活中的一個片段一個故事,這些片段,這個故事就成就了他的一生。

有些故事也很容易產生共鳴,因為有時候我也會覺得自己的生活一團亂麻,一地雞毛。

講實話,我是從高二的時候被同桌帶的才開始真正的去學會採取的方式方法去愛父母,孝順長輩。

但是隨着年齡越來越大,會發現父母的確是不完美的人,我又開始不懂他們了。因為不管是説思想上面還是行為上面有很多都跟我的是不一致的,我不知道自己的是對的還是他們的是對的。

就拿相親的事情來説,他們希望我能夠找一個距離家近一點的,家裏條件還是不錯的。

我覺得也蠻好的,但是我媽開始示弱了,説當初生我小弟(我和我弟年齡相差蠻大的)的時候月子沒有做好,上下樓幾趟腳就開始疼,嫁的近的話可以照顧到家裏邊;説我是為你好,年齡大了就沒有嫁人的優勢了;説要乖要聽話。

我很愛他們,但是我不想跟他們太近。我想要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適當的思念的距離,我總是學不太會跟別人特別親近。

所以我不想那麼早確定下來,我怕對不起人家,也稍微有一丟丟不甘心,我想要去證明自己,但是如果被要你認清現實的人一直期待着你認清現實,會有點難過。

又比如我和朋友一起打卡運動,一起打卡看書,一起打卡,早起早睡。我不確定能夠堅持多久,但觀我和幾個朋友,我們不是someone,不是特別特別厲害的人物。我們之後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水平呢?如果依然平平怎麼辦啊?

有的時候在生活中甚至在工作上面臨並不被別人期待,雖然説不需要在乎別人的眼光按照自己的來,但是還是會受到影響,我在學習如何去降低這種影響。

或許就如同吳念真所講:生命裏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若非這些曲折,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見的`人與事;而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温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彷彿都已雲消霧散。

想想這些人,那些事,會覺得人生值得。

一提到讓我敬佩的人,阿婆的樣子就在我腦海中變得清晰起來。凹下去的眼睛,給人一種很深沉的感覺,但這種深沉很快就被嘴角那一抹淡淡的微笑打破,阿婆的形象,在人眼中又變得和藹起來。

我喜歡吃家鄉的美食:撻粿(一種餡餅),尤其是香椿餡的。阿婆也經常給我做。超市賣的香椿是大棚種植的,味道不純正,阿婆就去山上找野生香椿。山上有一棵老香椿樹,三四米高,大家都夠不着,阿婆也不例外。但是阿婆沒有離開,而是讓阿公砍了一根竹子,上面按上自制的小掛鈎,做成了一個竹竿。阿公、阿婆齊心協力,用這根竹竿鈎了很多香椿,還盡是又嫩又美味的芽尖。鈎香椿的過程一直要昂着頭,半天下來脖子都要折斷了,回到家後,為了便於保存,阿婆又馬不停蹄將香椿篩選、暴曬,做成幹香椿。

做撻粿啦!阿婆做撻粿的手法十分熟練,一個個小小的麪糰,在她的手中先被擀成麪皮,再加上一勺炒熟的“阿婆牌”祕製香椿肉餡,接着被捏成了一個小包子,然後再按壓,最後撒上香噴噴的黑芝麻點綴,放進電餅鐺烘烤,香氣四溢。每次回家,香椿撻粿都會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

有一次,我們到老家已是夜裏了,第二天一早還要出去玩,便早早的進入了夢鄉。

早上,看着滿滿一籃子撻粿,我不禁疑惑:“阿婆,你什麼時候做的啊?”

“3點起來做的。”阿婆的回答輕描淡寫。

“啊,為什麼要這麼早?你不困嗎?”我張大嘴巴望着阿婆。

“必須得早起啊,這次你們來的急,沒提前準備。幹香椿是昨晚睡覺前才泡的,幾個小時才能完全泡開。我3點起來,剛好和麪、炒餡。面和好,要醒上一個小時才筋道。餡也要涼了以後才能用。不過我一點兒也不困,年齡大了,睡眠少!”阿婆還是若無其事地説着,好像這些付出都是理所應當。

可是,她的黑眼圈、一回家就倒頭大睡的行為,都出賣了她。

一回家就倒頭大睡?是啊,阿婆給我們當了一上午的嚮導!

為了當好這個嚮導,阿婆做了很多的準備工作。首先,她根據我們的喜好和體力狀況,選好景點,並做好了充足的筆記:走哪條線路、帶什麼裝備、哪裏拍照好看……在我們出發之前,她還讓户外羣裏面的驢友發了一個定位,以便在爸爸開車時不繞路。

這就是我的阿婆,一個疼我、能幹、心細、不把事情做完美不罷休的阿婆,她足以讓我敬佩!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3

一年過去了,書裏的故事忘得差不多了,但看完這本書的感覺還在。淡淡的,不是悲傷甚是悲傷。

作者喜歡描寫生死有關的故事,不論是親人的離世還是陌生人的相逢,都只是輕描淡寫。像一個旁觀者一樣,只是靜靜觀看。那些戰爭裏的屍橫遍野,那些生活艱難中的無奈自殺,以及更多更多的顛沛流離,在書中都像是一片寧靜的海,少了大浪滔天,多了沉默無言。也許,這種無聲的近乎冰冷的表達中才是藴含着最大的深情吧。也許,在經歷過人生太多的無常後,這些年輕時觸目驚心的往事已經早已看透了。

這本書是由很多毫無關聯的小故事組成,不看則已,如果你一旦開始翻看這本書就會停不下來,因為作者的故事實在太精彩了。一篇不到一千字的文章裏也可以描述一個人瑣碎而平凡的一生。你看了開頭,卻無法猜到結果。就算你知道了結局,也依然會被故事的過程不可自拔的吸引。奇怪了,明明是簡單到如白開水般的文字,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魔力?有時候會笑,有時候會哭,而更多的是思考。這種摻雜着人生戲碼的東西確實是令人無法抗拒的。

這是一本已近暮年的人寫的一本人生“回憶錄”,回憶着或真或假的事,看書的不知不覺的看成了真實的人生了。作者説:“走到人生看到透的年紀,也就瞭然”。因為了然,所以雲淡風輕,但你分明可以看到曾經的波瀾壯闊。表達方式可以冷靜,但情感是無法偽裝的。《這些人,那些事》用一種輕輕的手法描寫了一個又一個重重的故事,講述了一份有一份濃厚的温情。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4

我們總説,人生如戲,不過真實的人生難道真的充滿戲劇性般轉折嗎?尤其是生活在相對安定的現代社會裏,普通上班族的舞台很少會大起大落,而如我們這般的建設者也總是日復一日地投入到每一件工程中去,倘若心情時刻都像過山車一般顛蕩起伏,到底有多少人能夠承受得了呢?

台灣媒體創意人吳念真就善於捕捉生命一瞬間的亮光。他以誠摯真實的文字作為攝像的鏡頭,把未曾忘懷的一些人一些事剪輯成一部平面的人生電影。對於心中充滿真美善的人而説,時光的沙漏只為記憶珍藏值得永遠回味的畫面,如吳念真所説的:“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幾乎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温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彷彿都已雲消霧散。”

文學家不但對藝術美的呈現應有一種強烈的敏感度,而且還需要注重人文關懷,方能使作品熠熠生輝。而吳念真的創作即展現了這兩種特質。他不僅是一個説故事的高手,也是捕獵寫作題材的能者,因而贏得“全台灣最會説故事的國民作家”的美譽。我們多用感官去接觸外在的光影世界,而吳念真卻是以一顆敏鋭慈悲的心去感受周遭的人與事。無論寫人記事,他都着重挖掘故事的深度,配以自然樸實的敍事語言,層層鋪展情節,讓市井小民的面貌風采立體重現。

他描寫普通生活中有情有義的小人物,讓讀者產生共鳴,深信真情在紛擾的人世中永不缺席。在《愛》一文中,作者敍述了軍中小兵對真摯情愛的執著,為了維護愛人的尊嚴不惜觸犯軍法。最終長官卻網開一面説:“算了吧,一個人可以為一個所愛的人連不會贏的架都敢打,可見是我們教育成功了,不是嗎?我們不是一直教這些兵要愛國,因為愛,所以才會為國犧牲都不怕?”簡單的對白足以讓人陷入深邃的沉思,在教條和法理的禁閉之外去享有一片温情漫溢的碧海晴天。

台灣樂隊組合南拳媽媽在《牡丹江》裏唱到“回不去的叫故鄉,到不了的叫遠方。”鄉土風情,是我們一生銘記的味道。

吳念真對從小生長的九份擁有深厚的感情,鄉村裏的人與事令他念念不忘。在那個物資缺乏的舊時代,父親以擔任礦工為生,養活一家大小。礦區村民的生活水平儘管都不高,多數一窮二白,卻洋溢着濃厚芳醇的人情味,相互夾着笑淚扶持過日。《頭家返鄉》刻畫了“老頭家”俠客般豪情而浪漫的形象;《老山高麗足五兩》記下“腳皮桌”傳統的由來,突出了村民對長輩的敬重;《年糕》則寫出了民眾為礦難的死者獻上年糕的悼念之情。

母親的人生智慧和深情關懷給了吳念真支撐前進的力量。《母難月》一文記敍了母親含辛茹苦撫養吳念真的生命紀事。在惡劣的成長環境下,母親對兒子的祈望和虔誠敬畏命運的信仰讓作者奇蹟似的長大,順利成家立業,學有所成。在吳念真的婚禮上,他的母親穿着一輩子沒穿過幾次的旗袍和高跟鞋堅持跪拜一百下,以謝神明保佑“像我這樣的媽媽,也可以養出一個大學畢業的孩子”,那些定格的畫面如此刻骨銘心,因為它們是一名平凡的母者對孩子偉大的關愛最深情的體現。讀到這裏,自己也不禁熱淚盈眶,望望窗外的月光,思念起家鄉的父母親。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5

“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

這是《麥克阿瑟回憶錄》裏的一句話,也曾在《這些人,那些事》的自序裏出現過。

這句話形容這本書再合適不過。

書中作者吳念真回憶了他過去的日子,這些回憶裏有家人,有朋友,有故鄉。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寫自己的父親,説自己小時候特別喜歡父親上夜班的日子,是因為父親不在,家裏的氣氛便輕鬆了許多,二是因為可以裝睡,享受半分鐘不到的來自父親的擁抱。長大後,當他向兄弟姐妹坦白這件事時,幾個人居然都説:“我也是!”

作者不僅回憶了童年,還回憶了在金門當兵時的日子,戰友間的情誼血濃於水,寫當兵時的文章我大部分都看得似懂非懂,卻也看的出這些文章表達了作者最真摯的感情。

不管是回憶家人還是朋友,這些文章中都帶着些許壓抑的情緒,彷彿在訴説着那個年代生活的苦難。讀完這本書,心情也變得有些壓抑,但更多的是悲憫與感動。

無論怎麼説,過去那些記憶,不管是美好的,還是痛苦的,或者是想與不想面對的.,都是最珍貴的,它都成為了人生底片,厚重了每個人的人生底色。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6

這本書在介紹裏對一句話印象深刻: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如果讀者在沒有看過這本書之前就看到這樣的介紹,會覺得整本書算是半個個人自傳。但實際上,這書中寫到了許多故事,或許是杜撰、或許是引見,也或許是旁人的故事。

整本書充滿了生命的曲折、停頓、包容、大愛,還有能量和支撐,這就是一本説盡了生命的書,如果不是因為生命的曲折和艱難,我們或許就不會體會到它的可貴和難得;如果不是因為生命的包容和大愛,我們或許會憎恨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事情;如果不是能量和支撐,我們或許不會一路堅強地走到現在。任何的人事夾雜,都會成為一段段的經歷,成為一個個故事。在經過了時間的篩選之後,幾乎留下的都是那些曾經讓人動容的淚水和温暖,而曾經的那些委屈和困難都成為了可以原諒的事情,煙消雲散。

作者説:人生選擇什麼就必須承受什麼,得到什麼就會失去什麼。現在我們或許還不能夠未能全理解,只是在日復一日的回憶之中慢慢去體會,或許我們很難找到所謂的自我,但我們一直都在尋找現在轟轟烈烈但卻適合自己的道路,那路途中有光明與黑暗、有大愛與卑微、有快樂與痛苦、有認清與迷茫,但最終殊途同歸,前往一個平和的終點。

我想,誰的生命中都會有那麼一羣人,可能把他們歸類在帶着相同特性的羣體之內。可他們在不同的時空裏,拿他們各自的經歷和感悟來交換你的成長與體會,用着不同和語氣和你探討 關於生命的微小與宏岸、愛的平凡與偉大。

這種道聽途説般的閲讀,卻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曾經忽略的,現在也快要忘卻的温暖。吳念真的文字把歲月的灰塵輕輕拂去,我沒法再冷靜下來看待這場曲折的旅途。那些在路上和我擦肩走過的臉孔都如影像倒轉般,又再次和我相遇,和我握手長談。

這些人,那些事,不是故事不是小説,它就是我們的 生活,都和我們息息相連。因為它關乎人性,關乎愛,是我們血液裏温暖。那些在我們回憶裏常駐的人,都還希望在冷漠背後,在失望之後,我們能夠有更多的熱情不熄的力量,希望我們珍視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記住他們笑容,記住他們帶給我們的感動,而不是無情地看待本該厚重與壯闊的生命。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7

最近,我在看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其中有一篇《心意》讓我頗有感觸。

文章寫了一件小事,“我”考上了好的國中,父親送給“我”一支很貴的鋼筆。當我忍着興奮,在弟弟妹妹羨慕嫉妒的注視之下,小心翼翼地打開紙盒時,傳來了父親冷冷的聲音:“那個不便宜哦……要是用壞了,你給我試試看!”當時就覺得很不能理解,兒子考上了好學校,父親送禮物嘉獎他,但説話的口氣怎麼這麼盛氣凌人呢。在我看來,父親對“我”還是比較疼愛的,只是不善於表達出來。正如前文所説,父親總是嘗試着與孩子們親近的方式,卻一直不得其門而入。

這篇文章令我想起了我的爸爸,他經常出差回來都會帶禮物給我,有時候是精心挑選的,有時候是碰巧看到買下來的。有一次,爸爸去北京出差,回來時給我帶了一個禮物。那個包裝袋挺大的,似乎裝的是軟軟的東西,我還以為是毛絨玩具。他先讓我閉上眼睛,只聽到塑料袋摩擦的聲音,很快他説可以睜眼了,只見一個黃色的物體在我眼前晃過。爸爸滿臉堆笑地問我:“小雨,你看這是什麼?”我驚喜地跳起來,哇,是一個小黃人書包。我拿着新書包跑去房間裏擺弄,越看越喜歡。

只聽見爸爸在客廳邊吃飯,邊和媽媽聊天。我滿心沉浸在收到禮物的喜悦中,他們説話的內容我一個字也沒聽見。後來,媽媽告訴我,那天中午爸爸結束了忙碌的工作,為了給我挑到合適的禮物,跑遍了南鑼鼓巷,腳底都磨破了,終於買到了這個書包。雖然汗濕了衣背,他卻連個冰棒都來不及買,又匆忙趕去乘火車。我聽了以後,更加珍惜這個書包了。

這些人,那些事讀後感篇8

選擇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它非常的短,可以很快速的看完,而且它都是一個一個獨立的小故事,所以看完一篇很快,而且不會耽誤後邊的情節發展,同時也方便我在上下班的時候打發時間。

我現在再看着章節去回想這本書講的什麼的時候,會記個大概。裏邊每個小故事都有戳人的地方,給人很深刻的印象。

比如幫病中的父親剪腳趾甲,比如父子之間想要相互靠近卻不得其法,比如不起眼的但必不可少的琵琶鼠,裏邊有包含愛情,親情友情的故事,很多小故事都廣為流傳。

我是個淚點,非常非常低的人,幾乎是每看完一篇小故事,都要使勁眨眼睛,把眼淚給逼回去。我不太喜歡煽情的東西,我喜歡真情實感,或者是淳樸的自然,所以這些故事會讓我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想要流淚的衝動。

生活是最好的編劇,生老病死與雞毛蒜皮都用平靜又帶着帶來温暖的語句娓娓道來,選取生活中的一個片段一個故事,這些片段,這個故事就成就了他的一生。

有些故事也很容易產生共鳴,因為有時候我也會覺得自己的生活一團亂麻,一地雞毛。

講實話,我是從高二的時候被同桌帶的才開始真正的去學會採取的方式方法去愛父母,孝順長輩。

但是隨着年齡越來越大,會發現父母的確是不完美的人,我又開始不懂他們了。因為不管是説思想上面還是行為上面有很多都跟我的是不一致的,我不知道自己的是對的還是他們的是對的。

就拿相親的事情來説,他們希望我能夠找一個距離家近一點的,家裏條件還是不錯的。

我覺得也蠻好的,但是我媽開始示弱了,説當初生我小弟(我和我弟年齡相差蠻大的)的時候月子沒有做好,上下樓幾趟腳就開始疼,嫁的近的話可以照顧到家裏邊;説我是為你好,年齡大了就沒有嫁人的優勢了;説要乖要聽話。

我很愛他們,但是我不想跟他們太近。我想要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適當的思念的距離,我總是學不太會跟別人特別親近。

所以我不想那麼早確定下來,我怕對不起人家,也稍微有一丟丟不甘心,我想要去證明自己,但是如果被要你認清現實的人一直期待着你認清現實,會有點難過。

又比如我和朋友一起打卡運動,一起打卡看書,一起打卡,早起早睡。我不確定能夠堅持多久,但觀我和幾個朋友,我們不是someone,不是特別特別厲害的人物。我們之後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水平呢?如果依然平平怎麼辦啊?

有的時候在生活中甚至在工作上面臨並不被別人期待,雖然説不需要在乎別人的眼光按照自己的來,但是還是會受到影響,我在學習如何去降低這種影響。

或許就如同吳念真所講:生命裏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若非這些曲折,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見的人與事;而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温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彷彿都已雲消霧散。

想想這些人,那些事,會覺得人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