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道德經的讀後感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34K

通過讀後感,我們能夠深入思考書中的道德和倫理問題,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積累豐富的詞彙和表達方式,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道德經的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道德經的讀後感5篇

道德經的讀後感篇1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並不是説在遠古時代,質樸的人民是隻有美而沒有醜,只有善而沒有惡的。他們看到一隻尾羽斑斕的錦鳥會覺得它美,但那時並沒有“美”這個字眼,人們只是單純覺得心生愉悦罷了。但也有可能有人見烏鴉而心生愉悦,有人喜聞花香,這世上也不免有人喜聞臭草,有人喜歡舒緩之音,有人喜歡剛勁之聲。那時的美,是以人,以人的心之所好為判別標準的。而自從“美”這個詞被髮明出來,萬事萬物就被“標碼”,就會有後人自己不加以思考就全盤接受了別人的價值觀。

契合還好,如若不契合,那那些人豈不是一輩子活在矇蔽之中?“名”的出現,方便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描述,卻在一定情況下愚弄了世人。

世上的人應該都是向善的吧。“物競天擇”,大自然都在朝着一個更好的情形發育,人亦如是。為害作惡心生的滿足,是自我毀滅式的,要不斷勞心苦力來滿足自己,是暗耗人精力,不長久的。我認為不論什麼生物,都喜追逐長久之道,因此作惡人的內心,可能是自己都矇蔽不知的。

道德經的讀後感篇2

在我讀過的書中,《道德經》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書籍。

?道德經》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所作,並非一部介紹老子生平的作品,而是講道論德的著作。《道德經》全書分為上下篇五千多言,上篇第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

老子所説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我覺得,《道德經》的精髓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難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或者驕傲自滿再無建樹,或者身敗名裂不能保全自己。因此,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能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頭腦,才是人生的大智慧。《道德經》給我們的啟示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無言的教導。因循世間萬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不加干涉,也不把世間萬物據為己有;為世間萬物的發展奉獻力量卻不因此居功自傲。

無為是一種心境和修養。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應該保持本性,不要迷失自我,隨遇而安,那麼我們會生活的更輕鬆更自在,社會也會更加穩定和諧。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反覆學習和研究,是一本常看常新的書。

道德經的讀後感篇3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説,政府的政策穩定、開明,人民就安居樂業,民風淳樸;政府的政策要是經常變化,就會使人民變得狡詐,人心變得自私自利,社會誠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認為,好的政府不會亂髮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業績,只會認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和政府沒有關係。政策的多變,會造成政府失去誠信,人民不會相信政府。

這兩章內容主要闡述了政府不能隨便亂髮政策,要“貴其言”。政策的多變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對政府的話產生懷疑,從而使整個社會的誠信度降低。政策的多變會使一些人不勞而獲,別的人就會學他的樣子,期待政策有所變化,對自己產生利益,社會因此變得浮燥,人民沒有了長期奮鬥的目標,急於求成,急於利用當前的政策為自己謀利,生怕政策變化讓自己的目標落空。

老子的這種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傳承和發展。柳宗元在《梓人傳》中,認為治理國家,應當像蓋房子的工頭一樣,只需用尺子、規矩和墨斗劃出高低、長短的標準,讓手下的工人按照標準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評或是辭退他,他都不會有怨言。不能事必親躬,處處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領,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養樹一樣“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為官治民如果“好煩其令”,看起來好像很愛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辦法頒佈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變化的方向,結果卻使政府和人民都覺得很困苦疲乏,社會並不能安定興旺。

道德經的讀後感篇4

事物總有對立的一面,道德經第二章讀後感。有喜才會有悲,有歡才會有愁,有希望才會害怕失望。歡喜、悲愁、害怕都是因為心中有“欲”。“欲”既然能帶來歡喜、悲愁、使人畏懼。那麼無“欲”當是無悲、無喜、無歡、無愁、無畏的。一個遇事能處變不驚、沉着應對,面對困難無所畏懼的人,那是因為他心中不受這件事的對立面,也就是不受其他“慾望”的干擾。所謂無慾而心靜與無欲則剛,就是這個道理。“無慾”並不是要人擯棄七情六慾,能拋棄七情六慾的那不是人,是“神”。“無慾”真正要做的,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事萬物產生時,不要用其他念頭去禁錮和干預,要順其自然,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去思考;當事、物發展後不要自以為盡了力;而當事物發展到一定高度後,也不要居功自滿;只有不受各種對立因素的干擾,事、物才能最終達到圓滿。

上面這個過程就好比心中有一個好的“創意”,還沒開始去實施時,自己就不斷的用各種理由去否定它,那麼這個“創意”肯定是不會展現出來的,讀後感《道德經第二章讀後感》。只有去實施這個“創意”,它才能逐步展現出來。當這個“創意”實施到一定階段,出現困難後,也不要為自己找各種藉口來中斷它,只有一心一意做下去,這個“創意”的效果才能最終展現。而當這個“創意”最終得以實現後,也不要沾沾自喜,自得自滿,只有這樣才能使這個“創意”達到完美的效果。這個“創意”可以是一個創業的點子,也可以是對一個姑娘的愛慕之心,也可以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也可以是為人處世的方法等等。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傾,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了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的讀後感篇5

我今天把《老子》讀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們分享一下。

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鑑,能毋疵乎?愛民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有點懂又不太懂。“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孕育而不佔用,養育而不主宰,是有德啊。這是在批判君臣父子封建等級制度嗎?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户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個説的是無用之用,空空什麼都沒有,反而才能當容器。就像一個滿的水杯,要想倒入茶或者別的,必須把裏面的水倒掉,才能在裝進別的。所以有是優點,沒有是用處;如果心理面有太多成見,或是意見,就不容易客觀看待事物。反而看不清事實。打破偏見,放開心胸,兼容幷蓄。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是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災難中,努力幸福就快來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為一驕傲就可能變成禍事了。

我有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證明他。上學期,因為表現較好,當選了“三好學生”,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結果。然後我太高興了在課堂上自由散漫,結果被老師把“三好學生”和體委都給撤了。自從老師訓了我以後,我就開始努力學習並加勁寫博文,結果竟在校訊通第八屆“書香班級”活動中上得了一個“閲讀之星”的稱號。我現在要加倍提防,不能驕傲,因為“福兮禍之所伏”呀。而這句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法:得了獎不要驕傲,有了能力不能傷人。

一篇篇“道德經”,講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