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理想國》讀後感通用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04W
在理想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為美好的目的而設的,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那麼關於《理想國》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理想國》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理想國》讀後感通用範文

 《理想國》讀後感

在柏拉圖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國》是最成系統的一部。在這部對話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詳細地討論了人性、政治、哲學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自我的看法,為之後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礎,指明瞭方向。以後的西方哲學,無論是繼承柏拉圖思想的,還是反對柏拉圖思想的,都不可能繞過柏拉圖的思想,尤其不能繞過《理想國》所表達的對人性和政治問題的深刻看法。

這部對話的開端,是對正義問題的討論。蘇格拉底在什麼是正義,什麼是不正義,正義的生活和不正義的生活哪一種才是幸福的等等問題上方和其他幾個對話者糾纏不清,不能夠完全説服他們。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關於正義的三個看法,分別是:

1,正義就是欠債還錢

2,正義就是幫忙朋友,傷害敵人

3,正義就是有利於強者的好處

蘇格拉底並沒有徹底否認這些觀點,但是同時認為它們都不是完全正確的,然而,蘇格拉底卻不能夠直接給出一個正義的定義。而另一方面,無論正義究竟是什麼,還有一個問題在於,究竟正義的生活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蘇格拉底的反對者認為,不正義的人在生活中能夠獲得各種各樣的好處,而正義的人卻往往吃虧,所以不正義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義的生活則是不幸的。蘇格拉底卻認為正義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但是他沒有給出讓那些對手信服的證明。

就在雙方爭執不清的時候,蘇格拉底想了一個辦法:把個人的正義問題“放大”成整個城邦的正義問題來討論,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説的,“假定我們的視力不好,人家要我們讀遠處寫着的小字,正在這時候有人發現別處用大字寫着同樣的字,那我們可就交了好運了,我們就能夠先讀大字後讀小字,再看看它們是不是一樣”。那裏的小字比喻的是個人的正義問題,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義問題。蘇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來討論城邦的正義問題,在弄明白什麼是城邦的正義之後,再來看看在個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樣的正義。弄清楚了個人的正義究竟是什麼之後,也就能夠回答正義的生活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了。

那麼,什麼是城邦的正義?經過一連串的對話,蘇格拉底最終得出了他的結論:城邦的正義就是城邦的每一個人都按照他的稟賦、安於屬於他的位置,也就是,統治者安於統治者的地位,履行自我的職責;輔助者安於輔助者的地位,維持城邦秩序,保護城邦安全;被統治者安於被統治的地位,服從秩序。蘇格拉底還講了一個神話來説明這一點,這個神話是這樣講的: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是從大地母親那裏生長出來的,因此都是同胞,而大地母親在生育人類的時候,給不一樣的人加入了不一樣的金屬,給一些人加了金子,使得這些人具有最高的稟賦和才能,將來要當統治者;給一些人加了銀,使這些人具有次等的德性,將來要當保護城邦的輔助者;給絕大多數的其他人加了銅,這些人資質平平,只能當被統治者。但是身上具有金子的人有可能生出身上是銀或銅的後代,反之亦可,所以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考察他的資質如何,來決定他在城邦中的地位。只要每個人的位置都被安排對了,而且每個人都安於這種安排,那麼這個城邦就會是最好的城邦。

這個神話被稱為“腓尼基神話”,因為據説最初是腓尼基人所流傳的。那麼,這個神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它反映出個人和城邦怎樣一種關係?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務必看蘇格拉底是怎樣得出城邦正義的結論的。

蘇格拉底從城邦的起源説起。他認為,城邦,或者説政治,起源於人的天性。人不一樣於動物和神的天性就在於,他是天生不自足的,需要其他人的合作和幫忙才能生存。神當然是完全自足的,不需要什麼;動物雖有需要,但是個體的動物就能滿足自我的需要。個人卻無法滿足自我的需要,另外,每個人天生具有不一樣的稟賦,比如有人擅長種莊稼,有人擅長建築房屋,有人擅長做衣服。這些具有不一樣稟賦的人,各自做各自擅長做的事情,再彼此交換自我的產品,人和人就在這樣一種合作的關係中建立起政治和城邦。但是人和動物以及神還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神沒有什麼需求,而動物只有剛好能夠適合於它的生存的需求,但是人卻有超過他的基本需要的需求。人不僅僅要吃飽,還要吃好,甚至吃得精美和奢侈;不僅僅要穿衣保暖,還要穿美麗的衣服;不僅僅要有住處,還要有豪華的住處來滿足虛榮。所以,人和人所組成的城邦,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滿足基本需要的層次,因為如果那樣的話,就不是人的城邦而是“豬的城邦”了。既然有剩餘的需要,就要有剩餘的土地、資源和剩餘的生產,那城邦就要擴張,不一樣的城邦之間就難免發生衝突。因此,一個城邦想要存在下去,就務必使得自我變得強大,從而確保自我的利益(good)。

那麼,如何才能夠使一個城邦變得強大呢?如何確保城邦的利益呢?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涉及到了正義問題,因為它表現出個人和城邦的一種對應。城邦的利益正是對應於個人的幸福,它們都是“好”(good),只但是城邦利益是公共的好(mongood),而個人幸福是私人的好(privategood)。蘇格拉底認為,城邦想要確保自我的利益,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如何進行統治的問題。什麼樣的人就應統治,什麼樣的人就應被統治?蘇格拉底仍然從人的天性出發回答這個問題。按照稟賦,不一樣的人具有不一樣的技藝,統治也是一種技藝,並且是最高的技藝,它需要能夠良好地處理城邦內外關係的最高的智慧。具有這種智慧、這種技藝的人才有資格進行統治。因此,統治者就應是最優秀的人,最高的統治者就應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哲學家,其他人都是被統治者。這就是柏拉圖的“哲學家王”的邏輯,它是建立在對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礎上的,並不是一種烏托邦的空想。

當然,僅僅有統治者是不夠的,因為智慧往往是沒有力量(power)的,而城邦需要力量來維護自我的安全。所以,城邦還需要自我的軍隊。蘇格拉底稱之為護國者或者輔助者(護國者其實包括了統治者和輔助者,所以城邦的軍隊其實就是輔助者)。同樣,什麼樣的人就應是輔助者?這個問題,蘇格拉底還是從人的天性出發來回答的。輔助者因為要上戰場保衞城邦,因此他們最重要的德性就應是勇敢。勇敢的德性能夠透過教育來培養,主要是兩個方面的教育:音樂和體育。音樂教育人的心靈,使得心靈從小就喜歡美,長大以後就能夠主動靠近完美的德性;體育表面看來是教育人的身體,使得人強健,其實最終目的也是教育人的靈魂,培養靈魂中的激情,最終產生勇敢的德性。正是為了確保教育的有效性,柏拉圖才提出他著名的“驅逐詩人”的理論。因為古代的詩歌,主要是為了進行道德教育的,而柏拉圖認為從荷馬到悲喜劇詩人,其中很多作品是不適合進行美德的培養的,因為它們把神和英雄講得很壞。柏拉圖主張“刪詩”,其實是刪除那些不利於教育的詩,保留那些有利於培養城邦公民的良好品德的詩歌。總之,透過教育來培養出勇敢的德性,也就是,對於“就應害怕什麼不就應害怕什麼的堅定信念”,然後挑選出最勇敢的人組成輔助者的隊伍,這樣才能夠保衞城邦的安全。

《理想國》讀後感

先哲有言:“真理愈辯愈明”。我對此話雖存質疑,並對辯論本身所固有的偏執尚存戒心,但柏拉圖的《理想國》卻是我們所必讀的一本書。

我懷着畏懼的心理捧着《理想國》,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澀的文字,終於把《理想國》讀完了,但此時我對辯論所固有的偏執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間或是《理想國》中那精彩的辯論與一般的辯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蘇格拉底之論幾乎不存在偏執的問題,難道這是助產術所產生的效果?

讀經典的書猶若製作和品茗我們雲南的“功夫茶”,不經過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國》就是這樣的書。

經過三五遍的“泡”,我寫下了這一點讀書筆記,膚淺一讀而形成的井蛙之見,自然還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發上來,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品茗《理想國》。

一、作者與作品

先附上一則柏拉圖小傳:柏拉圖,男,出生於希臘,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柏拉圖從師於蘇格拉底,一生至於鑽研哲學,並遊歷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創辦了“柏拉圖學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他一生忙於研究、教學和著述工作,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一生著述頗豐,《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此書成書於他不惑之年,被稱為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內容深刻豐富,達到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在讀書時我選用了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這個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語言簡單明瞭,雖不華麗,但意境表達到位。

同時,書中是蘇格拉底與辨友的辯論。蘇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紹,但有一點必須説明,蘇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過柏拉圖之筆得以傳承,僅存19篇,《理想國》一書觀點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思想尚待考證,亦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本書應是兩者思想的融合,是蘇格拉底之語,又是柏拉圖之筆,但更多的人則傾向於是柏拉圖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下面就得品鑑這本“震古鑠今”之書的魅力了。

二、“論財產與老有所福”淺析及現實意義

書的開篇是論“財產與老有所福”。這一節概述了柏拉圖對財產的態度,特別的闡述了老人與財產的關係。正如最後那句話:“錢財固然能給人帶來許多好處,但對於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説,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圖集中的論證了老人除了財產以外,還要擁有一個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時每個人獲取財產的手段要是正義的。

正如中國那句古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樣,柏拉圖認為一個人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卻充滿了邪惡,邪惡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寧的,因為人老了就會反思自己一生所為,並對上天堂和下地獄產生想法,於是生前做了壞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寧,“人老了,應該多一份寧靜與自由感。”因為一切慾望都消退了。説到老人問題,與中國恰恰相反,中國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長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卻相反的擁有迂腐之年的孤獨,瞭解了這一點,書中的“年老不是問題,真正會出現問題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個樂觀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會因為年歲的增長而增加壓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紀在輕,他活着也是負擔。”這段話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後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最關鍵的是在於你的態度。

對於今天的中國而言,柏拉圖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示在於:對所有人而言,我們不要僅會把一生用來忙忙碌碌的追求錢財,而更要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對於老人而言,你應當處理好你和金錢的關係;又告誡每一個人,你應該對你的一切行為負責,到老來不要因為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但這對中國人來説效果是不怎麼明顯的,因為中國人是徹徹底底的無神論者,由這一思中國也該是宗教精神迴歸的時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國人不會有多少反思與畏懼,相對而言,財產於老人的關係,中國人做得不錯,早就傳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現實中中國人又太經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當我們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寫“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問卷時,她們會毫不猶豫的寫下“金錢”,我們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來,中國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精神世界,中國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樣”。

三、理想國與理想政治

柏拉圖構建了自己的理想國家模式,並宣稱理想的國家應該是有着學家萊領導的,在這一章節中他具體的論述了理想國家的模式,從尋求正義出發,來闡述了幸福國家的模型。

首先,談到了生產者應自覺的、全心全意為國家生產糧食服務;其次談到了商人的貿易;最後闡述了戰士應當勇敢的保衞自己的國家;同時也談到了每個人應該掌握好自己行業的技能。歸根到底,各個行業的人都應當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從而使生活在這個國度的人感到幸福,運用各個行業與國家的關係及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説明:國家大於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為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我們應該服從於國家的需要。

這一章節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學意義,馬克思的國家觀也頗近似於柏拉圖,但時代不同,這種國家觀產生於城邦之間分散的時代,而今我們的國家過於膨大、強盛,對於個人的壓制太多,我們國家需要的是怎樣在當下尋找強大的國家下的解放人性,這就使得本章節對中國的現實具有了深刻的意義。

四、國家力量與法律、教育問題

上一章節僅僅是理想國的開始,這一章則繼承了上一章對理想國的論述。進一步的闡述了理想國家的幸福觀,這種國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為極少數人打造幸福,正如書中寫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為我們稱幫的人的幸福觀,否則他們就不是什麼守衞者了?”我們應該勸導其他職業的人以國為榮,這樣一來,整個國家將得到有序且和諧的發展,並且整個國家各行業的人都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觀與國家幸福融為一體。

《理想國》讀後感

“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戴望舒《雨巷》中那個美麗幽怨的女人,躍然紙上,在仲春時節,路過一樹或一叢丁香,那濃重而熱烈的芬芳氣味,帶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思緒,深長悠遠的哀愁與纏綿,亦如此樹此花,阿來在《草木的理想國》中進行很好的詮釋,正如他説:“一個城市是有記憶的。凡記憶必有載體作依憑。然而,當一個城市的建築不可能再來負載這個城市的記憶時,那麼,還有什麼始終與一代代人相伴,卻又比人的生存更為長久?那就是植物,是樹。”

《草木的理想國》可謂圖文並茂,面對一張張精美的照片,感覺這是一場鮮花的盛宴,蠟梅、梅、貼梗海棠、早櫻、玉蘭等等,21種鮮花奼紫嫣紅,依次開放,就像朱自清在《春》中所言,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裏帶着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閲讀此書,跟隨阿來的目光,徜徉於鮮花的海洋,翻閲書頁,綠色主色調,讓人感覺安靜、平和,亦如生命的顏色,煥發出勃勃生機。

所有的花中,我猶愛白玉蘭,喜歡她玉石般瑩潤的白,喜歡它發出的淡淡幽香,不濃烈張揚,大方典雅,幽幽的,在灰色的世界中綻放出亮麗的色彩。

阿來説過,我不能忍受自己對置身的環境一無所知。有人認為這是狂妄的話,他卻認為這是謙遜的話。既然我們身處如此開闊敞亮的自然界,為什麼不試圖以謙遜的姿態進入它、學習它呢?阿來認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盡力去了解這個世界。於是,我們有幸讀到這本與眾不同的小書。

成都的物產豐富,享有“天府之國”美譽,花草樹木在這裏競相綻放,正如杜甫詩云: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