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最新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4W

治療時是醫生的左右手,巡視時是患者的親人,廉潔行醫的其他地方一分也嫌多,那麼關於相關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最新三篇

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1

進入中醫藥大學兩年多了,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基礎,之後還讀過與專業相關的玉龍賦、標幽賦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讀過黃帝內經,卻又總能在講學中獲知一言半語,且這些引用對所對應的病症總是描述得恰到好處,這就撓的我心癢癢的。不禁想:黃帝內經會是怎樣的奇書呢?

懷着這樣的心理,我翻開了黃帝內經素問。簡單看過注家對黃帝內經的介紹,就開始進入正篇。

素問不愧是經典言論,一開始就道出了"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問題,並提出了養生的原則和方法: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又常,不妄作勞……可謂是一針見血,但這不是它最厲害的,最難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與自然的聯繫,並用非常通俗卻又變化無窮的陰陽反映其規律。古人以陰陽論道,可敬可歎。

我認為,黃帝內經的偉大不在於理論,而在於提出理論前長期的觀察探究。比如,"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的闡述就是對人體生長髮育成熟衰老的概括,還有四季虛邪與臟器的對應,等等,無不體現了黃帝內經非常紮實的觀察驗證基礎。這種發現問題,觀察矛盾,尋找規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個醫者所需要繼承的。

很多外行人認為黃帝內經太老了,已經跟不上新時代要求了。但黃帝內經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養生之道還被到處引用,被奉為圭臬。而且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治療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預防觀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寶貴的借鑑價值。之所以我們常稱其為經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話都是不刊之論。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學,甚至是所有醫學的必讀書,並不是説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鑑的就是其中對人體五臟六腑、經絡等做出了基礎論述,正所謂名不正嘖言不順,要論治,就要辨證,要辨證,就要審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了因,才會有中華醫學這個果。在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篇等篇裏,黃帝內經記述了五臟六腑的基本特點;在三部九候篇、玉機真髒論篇等篇中,黃帝內經論述了切脈的部位與方法,脈象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等等;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黃帝內經的寶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當初學習刺法灸法學時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侯已備,後乃存針……這些熟悉的字句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了。另外,黃帝內經中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論,合併經絡,闡述熱病、咳、痺、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以減輕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説黃帝內經的特點,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一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症,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説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黃帝內經之靈樞,別名針經,大多是鍼灸經脈腧穴的理論,在經絡腧穴學的程的學習過程中多有背誦,其中的內容讓我對人體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解剖的層面上,也從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臟腑之間的聯繫,啟發我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講手太陰肺經運行時,一句"還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療肺病時兼顧胃的調理以增強療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學者,尚能有所感悟,對於聖賢前人,當然更不在話下:仲師之傷寒,金元四大家之寒涼攻邪補土滋陰,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鑑了內經。一部經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經典,真是蔚為壯觀。

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2


醫生的工作是救病治人,長期以來,他們承受的心理壓力比較大,我作為其中的一員,感同身受。由於長期的工作壓力,很多醫生得了慢性病,比如頸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雖求醫問藥,也只能是緩解了一時的症狀。平時,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電視節目中看了曲黎敏教授關於《皇帝內經》的專題講座,她生動而又形象的講解把我帶領到《黃帝內經》這部奇書中來。以前我就知道有這本書,總以為自己不懂醫,會讀不懂,因此對它不感興趣。在曲黎敏教授的引領下,我認真閲讀了這本書,不禁被它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幾千年以來,它一直是炎黃子孫尋求健康養生祛病的法寶。《黃帝內經》養生祛病的智慧使我也受益匪淺。

《黃帝內經》基本上是採用對話的形式,記錄皇帝與岐伯等人的對話,以與岐伯的對話為主,基本上採用皇帝問,岐伯答的形式。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著作。

《黃帝內經》是一部養生寶典,《皇帝內經》中説:“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亂。”就是説上等的中醫不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而是在沒有得病之前,就讓它不得病。這在當今社會,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下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黃帝內經》對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調節情志也有很大的.幫助,由於現在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人難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對人對事。《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要“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要“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從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體,才能更好的工作。

《黃帝內經》要求人們要順應四時休養生息,而不好的生活習慣在我們周圍人的身上隨時能找到。比如,經常熬夜,暴飲暴食。而《黃帝內經》強調:“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它表現在我們每個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只有做到了這些,並把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一種生活習慣,我們才會健康長壽。

我從《黃帝內經》中得到不少啟發,也希望它能給我及我周圍的人的生活工作帶來更大的幫助。

醫生《黃帝內經》讀後感3

進入中醫藥大學兩年多了,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基礎,之後還讀過與專業相關的玉龍賦、標幽賦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讀過黃帝內經,卻又總能在講學中獲知一言半語,且這些引用對所對應的病症總是描述得恰到好處,這就撓的我心癢癢的。不禁想:黃帝內經會是怎樣的奇書呢?

懷着這樣的心理,我翻開了黃帝內經素問。簡單看過注家對黃帝內經的介紹,就開始進入正篇。

素問不愧是經典言論,一開始就道出了"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問題,並提出了養生的原則和方法: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又常,不妄作勞……可謂是一針見血,但這不是它最厲害的,最難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與自然的聯繫,並用非常通俗卻又變化無窮的陰陽反映其規律。古人以陰陽論道,可敬可歎。

我認為,黃帝內經的偉大不在於理論,而在於提出理論前長期的觀察探究。比如,"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的闡述就是對人體生長髮育成熟衰老的概括,還有四季虛邪與臟器的對應,等等,無不體現了黃帝內經非常紮實的觀察驗證基礎。這種發現問題,觀察矛盾,尋找規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個醫者所需要繼承的。

很多外行人認為黃帝內經太老了,已經跟不上新時代要求了。但黃帝內經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養生之道還被到處引用,被奉為圭臬。而且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治療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預防觀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寶貴的借鑑價值。之所以我們常稱其為經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話都是不刊之論。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學,甚至是所有醫學的必讀書,並不是説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鑑的就是其中對人體五臟六腑、經絡等做出了基礎論述,正所謂名不正嘖言不順,要論治,就要辨證,要辨證,就要審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了因,才會有中華醫學這個果。在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篇等篇裏,黃帝內經記述了五臟六腑的基本特點;在三部九候篇、玉機真髒論篇等篇中,黃帝內經論述了切脈的部位與方法,脈象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等等;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黃帝內經的寶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當初學習刺法灸法學時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侯已備,後乃存針……這些熟悉的字句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了。另外,黃帝內經中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論,合併經絡,闡述熱病、咳、痺、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以減輕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説黃帝內經的特點,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一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症,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説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黃帝內經之靈樞,別名針經,大多是鍼灸經脈腧穴的理論,在經絡腧穴學的程的學習過程中多有背誦,其中的內容讓我對人體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解剖的層面上,也從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臟腑之間的聯繫,啟發我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講手太陰肺經運行時,一句"還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療肺病時兼顧胃的調理以增強療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學者,尚能有所感悟,對於聖賢前人,當然更不在話下:仲師之傷寒,金元四大家之寒涼攻邪補土滋陰,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鑑了內經。一部經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經典,真是蔚為壯觀。

事實上,黃帝內經並不是盡善盡美的,它還不夠全面,也不夠準確,但它有留白,給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黃帝內經對五臟六腑具體形狀位置的論述並不詳盡,但後就有人在一本叫醫林改錯的書中進行了糾正。我很佩服醫林改錯的作者,但更讓我敬畏的是這隱藏在歷史長河中若隱若現的傳承,這是偉大的。

書讀百便,其意自見,但黃帝內經的內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