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詩經裏讀後感最新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6.35K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小夥伴們對書上所寫的認識,讀書是一種享受,讀好之後別忘了寫篇讀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詩經裏讀後感最新5篇,感謝您的參閲。

詩經裏讀後感最新5篇

詩經裏讀後感篇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課本上,我第一次接觸到了《詩經》,就被《詩經》表達的那種和諧、那種執着、那份淳樸、那份聖潔所吸引了。於是帶着好奇,又一次翻開了這本經典著作,細細品味。

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像一條深沉的河流,隨着時間不斷向前奔湧,而其中流淌着的,是她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質樸和安然。在這條河流中,蔓延着的不是桃花紅、杏花白、香風玉露、奼紫嫣紅,而是一片清新的草色。

曾有痴情的男子一邊唱着:“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邊思念着自己心愛的人。我想,在那個秋日的清晨、在那河畔搖曳着的蒹葭,一定盈滿着男子温柔而又細膩的思念。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只要心中還保留着那份強烈的感情,道路漫長難行又怎樣?崎嶇難攀又怎樣?坎坷迴旋又有何妨?這就是草色的愛情。詩中的蒹葭定然不如熱情似火的玫瑰來的嬌豔,但它所包含着的情感,卻更加質樸和真實。

曾有戍邊征戰的士兵,在回家的途中低吟着“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思念着自己的家鄉。將士在歸途中,看見一片衰敗的薇菜,不由想起自己離家時,家中庭院前那充滿生機之景,這就是草色的思念。在歲月的流逝中,思念着自己的家鄉,卻只能在心中默默描摹着家中的境況,是哀,是大哀!每當讀到此處,總感到一絲草色的憂傷在心上流淌,像是一片濡濕的淚跡。

曾有憂愁的詩人,吟誦着“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愷我寤歎,念彼周京”追憶着舊時周朝的繁華。詩人在寒冷的水邊行走,忽見水中難以生長的野草,不由想到周王室的衰敗,再不復往昔盛景,不禁傷感不已,這就是草色的懷念。懷念着昔日的盛世繁華,懷念着周王室當時的四夷賓服……

草色在《詩經》的紙間瀰漫,有憂愁、有歡樂、有離別……這是千年前的人們最質樸無華的情感。閲讀《詩經》,總能感受到一種超脱於世俗的安然愜意。而這,正是《詩經》的魅力之所在!

詩經裏讀後感篇2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蒹葭中水霧朦朧,氤氲開來,秋風瑟瑟,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的心絃。那美好的伊人,究竟在哪裏?該走向何處去追隨她呢?

望着水面伊人若有若無的影子,只能“盈盈一水間,默默不得語”,就像是心中苦苦追尋的理想,難以捉摸,空靈飄渺於遠方水面。那在水一方的伊人,還有那執着堅守的夢,什麼時候能夠清清楚楚地看見伊人,觸手可得地抓住夢想呢?可正是因為伊人撲朔迷離若隱若現的美,和那夢的餘情不散與魂牽夢繞,才有了時刻奔赴夢想的堅守和初心啊。但伊人飄渺虛幻,夢想遙不可及,苦苦追求的主人公,可知夢難以逆向,路反轉嗎?想到這,又是多麼無可奈何與惆悵歎息。

眺望遠方水面的主人公,在得到與迷失中一定內心苦苦掙扎,猶豫不決過。到底伊人能否追尋到呢?夢中的世間是否能走進呢?最終如果還是求而不得是否會後悔不已呢?這個追夢過程中,正因為盡頭的未知與對結果的幻想,才願意去追尋即便得不得結果的結果吧。畢竟伊人正如世間美好,永遠驅動着我們逐夢的腳步。一切答案盡在作者的不語和追尋的腳步中。

人生不如意事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我想,這個過程中,大多是內心的掙扎糾結和苦悶抑鬱無法排解和真正訴説出心中的追求吧。儘管結果不盡人意,但不枉曾經也是努力追求的少年啊!至少曾經努力過,認真過。

想想年過半百、滿目瘡痍的主人公年老之時,回想起當年的山高水長,或許更加懂得追求的意義,也感想當年的努力追夢的自己。那些年輕時的挫折不如意,也能夠以“坐看雲捲雲舒,靜聽花開花落,任憑潮落潮起”地心態風輕雲淡地講述出來吧。也正是堅守夢想、執着尋求伊人的經歷,才能給主人公不怕艱難險阻的勇氣和無窮多的精神力量吧。

伊人因美好而不會是觸手可得的,它在水一方靜候我們能去找到她,擁抱她啊。夢想也不會從天而落的,它儘管可能遙不可及,但值得我們拼盡全力追逐實現它。願我們都能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詩經裏讀後感篇3

析之風頗為流行,但我認為這類文章並不好作。尤其是講《詩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須通訓詁,其次還要明詩旨。因為風、雅、頌距今已遠,其可賞析處往往即在字、詞的訓詁之中。加以舊時奉三百篇為經典,古人説詩每多附會;不明詩旨便如皓天白日為雲霾籠罩,必須撥雲見日,始能領會詩情。這裏姑以《關雎》為例而申説之,惟不免貽人以老生常談之譏耳。

時至今日,大約沒有人再相信《毛詩序》所謂“《關雎》,后妃之德也”一類的話了。説《關雎》大約是經過加工的一首民間戀歌,恐怕不會去事實太遠。但《齊》、《魯》、《韓》三家(包括司馬遷、劉向)説此詩,都以為它意存諷刺。這又該作何解釋?另外,古人很強調“四始”説(即《關雎》為“風”之始,《鹿鳴》為“小雅”之始,《文王》為“大雅”之始,《清廟》為“頌”之始),認為把《關雎》列為十五國風的第一篇,是有意義的,並非編排上偶然形成的結果。這些都需要我們作出説明。

我以為,無論今文學派的《齊》、《魯》、《韓》三家詩也好,古文學派的《毛詩》也好,他們解詩,都存在兩個問題:一是不理解絕大多數“國風”是民歌,把每一首詩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國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詩的本意和後來的引申意混同起來。三家詩看到《關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轉反側”的話,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説詩意是諷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馬遷在《十二諸侯年表序》中所説:“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而後來的《毛詩》為了同三家詩唱對台戲,於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講“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於説它不是刺詩而是讚美之辭。如果我們認識到十五國風中確有不少民歌,並排除了斷章取義的方式方法,則三家詩也好,《毛詩》也好,他們人為地加給此詩的迷霧都可一掃而空,詩的真面目也就自然顯露出來了。

至於把《關雎》列為“國風”之始,我以為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有這樣的説法,認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來,乃由於它們是能歌唱的樂章而於詩義無涉,故有些諷刺詩或大膽潑辣的愛情詩也沒有被統治階級刪除淘汰。我則以為,從《三百篇》的內容看,總還是先把各地的詩歌蒐集起來然後為它們配樂,所配之樂,必不能絲毫不關涉詩的內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樂譜去牽合。《關雎》之所以為“風”之始,恐怕同內容仍有關聯。由於詩中有“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詞句,很適合結婚時歌唱,於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纏綿悱惻、終則喜氣洋洋的樂調,而沿用為結婚時的奏鳴曲。蓋因戀愛而“寤寐思服”、“展轉反側”乃人之常情,故雖哀而不傷(“哀”有動聽感人的意思);夫婦結婚原屬正理,君子淑女相配並不違反封建倫常,故雖樂而不淫。這樣,自然就把它列為“國風”之首了。直到今日,我們遇到喜慶節日,也還是要唱一些歡快熱鬧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順心如意。這並不是什麼迷信,而是同喜慶節日的氣氛相適應。如果辦喜事時奏哀樂唱悼亡詩,撇開吉利與否的迷信觀點不談,至少產生敗興和殺風景的反效果,總是招人憎厭的。《三百篇》的樂章既為統治階級所制定,當然要圖個吉利,把體現喜慶氣氛的作品列於篇首。這不僅符合他們本階級的利益,即從人情之常來講,也是理當如此。

詩經裏讀後感篇4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採了又採,即使採完了,又長出來的,要不是因為獫猶的緣故,我不會長期鎮守在邊境地區,而是回到故鄉。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歷史永久,蒐集了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詩歌。《詩經》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從民間和皇室上收集並編制而成的。之所以稱為《詩經》是因為漢武帝把詩、書、禮、易、春秋化為五經的緣故,就是大家所説的四書五經中的五經。

?詩經》的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風,風在詩經裏面包括了15個地方,也就是15國風。比如説我們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風類型;第二部分是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 鹿鳴之什》裏面的,那麼大雅呢?晦澀難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礎的人才能領悟;第三部分是頌,頌主要用來讚美國家的或是舉行祭祀儀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鎮守邊疆的士兵返鄉的詩。講述的是一個士兵以採豌豆為開頭來抒發相思之情。這首詩經專家考證創作於西周時期,不過,可惜作者不詳,因為先秦時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級語文書中《采薇》的節選,被譽為詩經中寫的最有名的詩句之一。寫出了出征和回鄉中的景物和情懷。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樂景寫哀情,又以哀景寫樂情的典範。對比了出征前的楊柳依依和現在的大雪紛飛,來説明自己離家之久,思念之深。

經常讀詩帶給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鄉和懷念親人是我們中國人永不褪色的記憶吧!

詩經裏讀後感篇5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那是極清冷寂寞的夜。無邊的暗夜將呼嘯着寒風的原野吞噬,星月在重重厚重的暗色雲層後無力地閃着黯淡的光。令人幾近致盲的黑中,幾顆稍顯明亮的星點零落地散落在東方的夜空中,掙扎着將殘燭般微弱的光輝灑向大地。原野盡頭的村落中,只有一間房內透出幾束搖曳的火光。影影綽綽地可以看見一點忙碌着的人的輪廓,仔細看去,確乎是在翻閲着什麼似的。夜深了。

這個夜晚和過去的千百個無月的暗夜差不多,眼下這位官員批改文書疲倦的神情與渙散的目光,大概也與從古至今千萬熬夜苦讀抑或加班加點勞作的人們沒什麼不同。他們沒有顯赫的地位,僅是中華五千年曆史中沒有留下過任何存在痕跡的無名小卒之一。從未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大概將來也不會有人記得他們,所能做的只是奔波於塵世之間,被一樁樁不足道的蠅頭小事攪得煩躁不堪罷了。

或許生活對他們來説真的就像白開水一樣。機械,重複,如同不知停歇的陀螺般週轉於人與人、事與事之間,勞累疲倦卻還是要咬牙堅持、拼命努力,用心中最後一絲信念支持着沉重的身體活下去。就像,暗夜中的小星。明知自己的力量與黑暗相比微不足道,但還是忙碌着把自己散發哪怕一點星光無私地灑向大地。奔波操勞、疲於奔命的同時,內心深處仍天真地渴望光才能被人窺見,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帶來改變。這精神固然可敬,但事實上,不如説是可笑又可悲。

那幾點小星,大概就是無數勞苦羣眾心中燃着的最後那絲火苗。學子渴望教科書式的成功,努力堅持埋首書海;職員希望物質的豐富,遂讓青春留在辦公桌前,心底歎息抱怨卻不知何時休停。為了心願與信念犧牲一切的普通人啊。像小星般竭力為心中不可及的夢想努力發光。

但有多少人在意識到夢想不切實際後就放棄發光發熱的信念泯然眾人了?理想一天天渺茫、熄滅,最後凝固成堅硬冰冷的石頭,墜於大地,遍體鱗傷。

我曾不明白奮鬥的意義。關於未遂的夢、達不到的遠方我有太多猜測。事實上,星空絕不是被無故點亮的,《小星》的含義也正在於此。

也許我們一輩子也不能成為人上人,所能點亮的也不過是偌大天空的百萬分之一。不過,若是每個人心裏常閃爍着這麼一顆明淨的小星——無論有多暗,只要保留心中最本真的那部分就好——心中只要有一點兒希望,那星光必定是璀璨無比的。

小星之火,亦可燎原。

其實,只要活過、真正存在過,那麼留下痕跡與否也就不再重要了。拼搏的人生,才是最美麗的啊。

Tags:讀後感 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