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活着》國中讀後感四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21K
有意義的人生,活着就有價值。這本書,小説《活着》不僅具有至高的文學價值,更有廣泛的社會價值。今天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活着》國中讀後感四篇,供您參考查閲,謝謝!

關於《活着》國中讀後感四篇

關於《活着》國中讀後感1

看了葛優的電影才跑來看這本書的。

不得不説,《活着》是我看過哭的'最慘的電影。每一處伏筆鋪墊的恰到好處,每一個對比轉折讓人來不及喘息。時代背景,人性善惡,人情冷暖,人生動盪。裏面走過的那些人,遠的近的,善的惡的,來的去的,都去了。也無非是留下一張嘴,一個飯桌,吃着一頓飯,忙着下一頓飯。在最艱難的時候,維持活着最基礎的需求的時候,才知道什麼是最珍貴的,當最珍貴的一點點被剝離的時候,才發現總能活下去,還能活下去。而希望總是會有的,妻子兒女,外孫,還有那些嘰嘰喳喳的小雞。慢慢長大吧,變成鵝,變成羊,變成牛。帶着一個越來越好的希冀,活下去。

這本書跟電影還是有相當大的出入,可以説,電影中雖然將有些因果變得分明瞭些,譬如春生和福貴家的恩怨,但是電影還是沒有捨得把書中的所有苦難都包裹進去,沒有把最冷酷的人心包含進去,也還留了個温暖的結尾。

在這本書裏,我真的覺得孩子的本真和純潔是多麼多麼的讓人心疼。這裏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有血有肉,單純的那麼傻,相比於很多書本里古靈精怪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好像很早就沒有供她們任性的土壤了,他們只能以一顆不諳世事的純良的心,承擔着被催熟的懂事,肩負着疼愛家人,照顧家人的累但卻幸福的事。

人不該貪念太多,可以披被温暖,飽含善念,就很幸福啊!

關於《活着》國中讀後感2

餘華説,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

《活着》作為一部影響幾代人的文學作品,的確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特殊階段,時代特徵突出,時代氣息濃厚,活着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快樂。書中主人公福貴的人生便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個底層民眾的興衰禍福。

人為何而活着。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認為,人是為了思考而活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則認為,人因自愛而活着;中國武俠小説家古龍則堅持,人為承擔責任而活着……而福貴卻説:“人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福貴早年玩物喪志,家道中落,妻子背離,父親慘死。年少的福貴因貪圖享樂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家境清貧卻自得,生活艱苦而自樂,在一切漸入佳境之時,迫入壯丁,背井離鄉,烽火連月,苟且偷安。這時的福貴為了重回故鄉而活着,在拂塵間摸爬滾打,在硝煙裏破繭重生。中年時的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為了支撐家庭而活着,作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於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活着便是與一頭黃牛相依相隨。活着了無牽掛,活着僅僅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於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為活着,為了活着而打拼,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在夜深人靜,愁思萬千的時候,我們何嘗沒有盤問自己,活着的意義在哪裏,生存的價值在哪裏。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為了家庭,為了金錢,為了事業,大則為了社會,為了國家,為了和平。每個人活着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但在某種程度上看來,與其説是目標支持着生存,不如説是為了活着而不斷地找尋目標。生活是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串聯起來的有機整體,這些目標的一個又一個地現實,則是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是為了活着。

我們太常見因為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標一兩次失敗而灰心喪氣的人,他們失意,他們墮落,他們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氣。但凡是這樣輕生或者只是有輕生念頭的人,他們都還沒有完全看透目標與活着的本質聯繫。而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他們嘴上追求活着的意義,追求生存的價值,願以死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樣的行為的確令人肅然起敬。而這樣的人生,卻沒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以死的方式來實現價值並不是一個好的途徑。請記住,以生命的形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為了活着而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質。我們是為了活着而努力生存,死亡只是生命道路上不得已而為之的小插曲。

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簡單明瞭,泰然自若。只有我們把生活的思想簡單化,把生存的意識強烈化,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活着的意義——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隨下努力活着。

 

關於《活着》國中讀後感3

 

《活着》,主人公福貴用平靜地近乎陌生人的語調,講述了自己與身邊人的命運,父親氣極猝死,母親念兒而死,戰友中彈身亡,兒子抽血夭折,閨女難產而死,妻子抱病而終,女婿工傷致命,外孫吃豆噎死。在他的身邊,所有他傾注了情感的人,都離他而去,唯有那頭名字也叫“福貴”的老牛與之相依。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在我一口氣看完這本書的那天,我在微信上這樣説:“今天看完了餘華的《活着》,起初看得仔細,到後來已不忍深讀,實是難以承受這平白敍事裏的悲涼,到最後竟是看到苦根走後心裏反有解脱之感。許是黑色更顯生命的張力?在時間與命運面前,人能有多少自主的空間?活着,要真切地活着。”在那時,我更大的感觸是感恩,謝謝命運對我的寬容,讓我過得平凡,但也擁有了平凡的幸福。

後來,無意間看到《活着》的外文版中譯序言,餘華在韓文與日本版序言裏,巧合地提到了兩個詞,命運和時間。在韓文版序言中,餘華説:“《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在日文版序言中,他又説:“誰創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應該是時間創造的。我相信是時間創造了誕生和死亡,創造了幸福和痛苦,創造了平靜和動盪,創造了記憶和感受,創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後創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活着》是關於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達了時間的漫長和時間的短暫,表達了時間的動盪和時間的寧靜。在文學的敍述裏,描述一生的方式是表達時間最為直接的方式,我的意思是説時間的變化掌握了《活着》裏福貴命運的變化,或者説時間的方式就是福貴活着的方式。我知道是時間的神奇讓我完成了《活着》的敍述,可是我不知道《活着》的敍述是否又表達出了這樣的神奇?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究竟是同行止的朋友,還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催化劑?餘華自己也在思考。

我不知道,作為當事人,福貴是如何看待命運與時間的。不過,我一直認為,即便將命運視作了朋友,福貴也一直沒有停止戰勝這位朋友的努力;即便時間何等神奇,時間也並未沖淡福貴的傷痛。對一個人而言,在時間與命運的盡頭,還有一個朋友,名叫死亡。也許,要了解命運和時間,還應當瞭解死亡?生命的本質原本就是不斷改變、成長和衰退的過程,生命中來來往往的人,本只能陪彼此一程,或長或短。但無論長短,都只有用心陪伴方不枉同行一程。餘華説人當與命運成為朋友,其實也許同樣可以將死亡當做“永遠的伴侶”或“最忠實的朋友”(如同《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所言)?人生苦短,愛的時間有限,值得我們好好珍惜與把握,這或許是另一個可以讓我們更易與命運及時間相處的方式。

愛,且請深愛,只因,韶華不再。

關於《活着》國中讀後感4

一個從小在富貴中的少爺,一個不把別人放在眼中的風流人物——福貴,他因為好賭被騙去了家財父親也被氣死了,但他卻因禍得福最最後絞幸的活了下來,他的老婆家珍一直陪伴在他身邊慢慢的用愛和自己的信念感化他,最終福貴終於被感化了,但是為時以晚,害得自己的家人受到苦日子。

當我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家珍沒有怨言,是那樣慈祥那樣平靜,我看到她無邪的純潔的心靈,她彷彿在淨化着一些"醜惡"的事物。福貴的女兒兒子相繼死去,最終連女婿也慘死在了鋼板下面,苦根也因為家中的貧窮最終被餓死了。看到福貴的親人相繼死去我的心情也觸動了,留下了淚水。但是福貴也是可憐的上帝對他如此不公平,讓他的親人死去,只讓自己潦倒的一個走向生命的盡頭,也許這是他的"素命"吧!

親人的相繼離去使福貴變得不在是很新痛了,是他漸漸明白了,親人一隻活在自己的心中,要讓自己好好的活下去,他買的老牛也是給予自己的自我安慰。

我對福貴的精神是十分讚賞的,他堅定的信念,揹負着祖先留下的一句話,讓自己活下去。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讓自己的路走的更長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