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愛自由讀後感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7W

完成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同學們對名著人物的領悟,閲讀對我們有方方面面的好處,為了幫助我們銘記讀書時的感觸,寫一篇讀後感的至關重要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愛自由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閲。

愛自由讀後感7篇

愛自由讀後感篇1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我必須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讓他輸在起跑線上;不能讓他以後過不好的生活;我要讓他出人頭地。好像只要我們努力了,孩子就能過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實際上,兒童是依據內在的理性獨自發展的,這種理性的過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強硬的灌輸進去的,所以,兒童應當自我去親身體驗,將經驗肉體化,才能構成屬於他自我的概念。

蒙台梭利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孩子拿着玩具火車玩,他不讓火車在軌道上走,火車必然要在軌道上走,這是成人的規則,而孩子用這個火車在進行其他玩法的時候,爸爸就會説:“兒子,這是不對的,這個東西應當在火車軌道上走。”爸爸給兒子示範怎樣走。他的孩子不想這麼做,但爸爸認為應當這樣做,他就不斷地干涉孩子。

我們是不是也經常這樣做?我們帶回家的玩具,孩子並不按常規的方法來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給陽陽買的玩具汽車,剛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卻拿起來用手轉動汽車的輪子,專心致志地看着它轉。無論我怎樣示範正確的玩法,他都不為所動,依舊執拗地看輪子轉,並且一玩就能玩很長時間。我遂放棄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他能夠讓汽車在地上跑的飛快,比我玩得都溜。我想這或許是他發展到了這一步,或者這只是他研究汽車的一部分。

因為他有時候還會將發動起來的汽車不是讓它向前跑,而是讓他撞到物體上,然後再將汽車拉回來,反覆地撞。奶奶着急的喊他:別這樣玩,把汽車就撞壞了!他不聽,照玩。我看了孫教師的《愛和自由》後,認為他是在找尋屬於他自我的獨特的感覺,所以我不去幹涉他。

經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覺上的發展會有必須的缺陷。孫教師説的“濟濟”小朋友的表現,讓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一個幼小的孩子,別的小朋友每當按自我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時候,他都要去幹涉,讓別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別人壓抑得受不了。而他自我呢?得經受多少次如此的壓抑才能構成這樣的感覺或者説心態?大人那些自以為是的正確方法是多麼地傷害孩子的感知本事!

幼兒期是感覺經驗開創期,創造經驗感覺期,感覺知識敏感期。這時,如果是從自我的經驗得出結果,它變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我的,但別人教給你的東西,那是別人的,那是別人的感覺經驗,感覺經驗是不能代替的!創意是不能教的!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用自我的感覺來感受屬於他的獨特的世界!

愛自由讀後感篇2

讀罷《自由在高處》這本書感觸頗多,作者熊培雲圍繞“自由”——這一古老而複雜的概念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字裏行間透出作者理性、獨特的思考.閲讀過程中我接觸了很多新穎的觀點,在此,我希望把自己關於書中所提“自由”的理解與大家分享.

社會每天都在發生牽動人心的大事,比如暑假期間媒體報道比較多的:達芬奇傢俱問題,挪威爆炸槍擊事件,7.23動車追尾事件,方正縣開拓團碑牆,王蒙打架離隊、故宮損壞哥窯瓷器等一系列事件.天天面對這樣的負面新聞,難免會使任何一個有思想的人對社會的關切之情變為對問題的麻木,變為對問題的“習慣性接受”,感到社會中存在的問題是社會大背景所致,不是個人的關心與努力就可以改變的.

盧梭曾説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處在枷鎖當中.的確,處於轉型期的中國,我們有許多自由被看得見,看不見的枷鎖限制,但這並不是我們可以悲觀地看待社會,消極地面對問題的理由.作者熊培雲告訴我們:在枷鎖當中,我們仍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因為“你即你選擇”你的世界在於你的選擇.許多的不自由都是自己施加的.

書中引述了一個前蘇聯笑話做了很好的解釋:

q: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還有沒有警察?

a:沒有.

q:為什麼?

a: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人都學會了逮捕自己.

其實許多令人感到不自由,個人價值無法實現的時代,都會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們曾經有改變社會的熱情,但許多大膽的念頭先被自己打消了,許多大膽的行為先被自己扼殺了,他們為自己戴上了許多枷鎖,這些枷鎖讓他們認為自己的自由被社會限制了.更為糟糕的是,這些學會“自我逮捕”的人還會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勸誡他人,告訴他們不要膽大妄為.所以,一個人無論有多大地熱情,多高的能力,都會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別人戴上了枷鎖.相比社會中實際存在的枷鎖,這些自己的製造的枷鎖才是最可怕的.因此,我們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會環境中,再給自己套上一個枷鎖.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時代在不斷前進.

書中提供了一種卸掉自己內心枷鎖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維定式,換個積極的角度看問題.比如書中寫聖誕節不過是世界文化的一個小樣本,不是所謂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強迫自己代表整個中華民族;比如火星文並不是對文字規範性的破壞,只是一種交流工具;比如新聞報道的大部分是負面新聞,但那只是對現實生活的部分取景,我們不能因此而對社會全盤否定……書中還以全新的角度對很多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件重新作了解讀.

當我們心中沒有那麼多的監視者,努力按自己的意願做事,會驚喜地發現我們比想象中的自由.然後我們儘自己所能去衝破那些看得見的枷鎖,對自己進行自救,每個個體的自救才會讓整個社會從枷鎖中脱離.柏林牆不也是在無數個東德人的自我救贖中倒下了嗎.如同書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話:“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緊的還是救出自己.”

讀過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選擇的,對自由的嚮往是誰也無法剝奪的.而且我相信,每一個人為追求自由所做的點點滴滴,最終會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開闊的茫茫平原.正如作者所説:“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

愛自由讀後感篇3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當代教育家李希貴在新課程背景下奉獻給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書中把自己多年來教育實踐中的一些原生態的東西提供給讀者。讀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對教育的真誠,真摯,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尋教育教學規律的科學態度所感動。

" 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管理管理,只有管沒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個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個體,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應有的位置上尊重他們,理解他們,甚至熱愛他們,你的管理就不會有太大的成效。" 這是老師對" 管理" 一詞的詮釋。作文一名國小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面隊的是一羣沒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這些孩子們對世事似懂非懂的時候,因此,在我們進行班級管理時,對每一位學生的尊重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其實,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大班級管理中來,讓他們都感到自己重要,這會使我們的教育和管理事半功倍。只有樹立了這樣的思想,拋棄以權壓人的傳統管理理念,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煥發生命的活力,實現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書中,李校長就明確地告訴讀者們,學生語文的學習,要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和張揚學生的個性,他是通過" 語文實驗室計劃" 和" 自修樓裏自主學習" 來實現上述目標的,而且成果非常喜人,學生對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也顯著提高,最主要的是為學生一生的發展鋪下了堅實的地基,讓學生永遠站在高處統領全局而立於不敗之地。

李校長講的是高中,國小同樣適應。讓孩子廣泛地閲讀,在他們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裏,有着自己懵懂的感悟,在他們無憂無慮的童年中,有着自己對世事的評判和積澱。蘇霍姆林斯基説:" 課外閲讀,用形象的話來説,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閲讀,就沒有帆,也沒有風。閲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裏航行。"

讀到《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我心靈的震撼非常強烈。作為教師在教學生涯中,我們誰都碰到過類似的事情,而且這種事情總讓我們左右為難: 如果揪出" 小偷" 無疑可以在班級中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但是這樣做又擔心會傷害孩子以及家長的自尊心,況且很多孩子只是覺得好玩並沒有意識到" 偷" 的嚴重性; 任其不管又沒辦法對失者交待,更怕在班級中形成不良的風氣。

孩子是單純,稚嫩,有着獨特人格的羣體,他們需要關心,呵護,幫助,更需要尊重。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瞭解,尊重學生,對學生的過錯不要妄加責罵,挖苦,嘲諷,而應寬容,理解,呵護學生。老師的話語應是催人奮進,激發向上的,如同和風細雨,春日陽光般地撒在學生的心田裏。

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學習,享用李希貴先進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最重要的是繼續嘗試,在嘗試中反思,在反思中昇華,不斷豐富,拓展李希貴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做教育的人,一個真正懂教育的人。

愛自由讀後感篇4

?自由地學習》貫穿的信念是,孩子的早期學習是意義深遠的,這種早期體驗每一步的質量如同它的數量一樣重要。這本書告訴我們,學習知識時,方法和內容同樣重要,它將我們的未來之箭引入特定的軌道,也許更好,也許更糟。本書主要探討了如下問題:幼兒期怎樣使孩子健康發展?什麼是"以活動為基礎的學習"?孩子怎樣通過模仿和節律學習?為何創造性遊戲如此重要?為什麼滋養孩子的感官非常重要?孩子該在什麼時候上學?書中對華德福早期教育原則和方法做了獨特的介紹,通過各種故事、真知灼見、鮮活的觀察和描繪,凝聚了全球範圍內諸多華德福幼兒教育的經驗。

精彩分享:

(一)心理學家和社會評論家大衞·埃爾金德提出,孩子需要"橫向的豐富"遠勝於"縱向的加速"。

(二)孩子需要活動,而怎樣引導這種活動使其成為自控性活動,正是當前最缺少了解和支持的一個兒童早期發展問題。代替從“內在”出發的自控的是,活潑的孩子被“外在”力量所控制——孩子的活動由電視、電腦、學校要求、成人需要(甚至藥物)所“凍結”。

(三)沒有匆忙。孩子意識到在這裏有大量時間做好事情。沒有害怕。每個孩子都信賴特定的節奏。沒有失敗。因為孩子們能夠自由地遊戲,所以即使失敗了也能感到滿足。沒有命令。自我選擇和模仿的意願代替了命令。孩子們的心情是自然、沒有強迫感的。在每天這種無壓力的狀態下,他們不斷地增強自信心和發展自我控制力,他們被理解,接受有耐心地示範,明白怎樣在人類生活中佔自己的有一席之地。

(四)利用孩子活潑的自然傾向來教育孩子,而不是與之相反;為創造性的遊戲提供充足的時間、空間和合適的器材。

(五)“自由地學習”意味着什麼?萬物皆有時——讓一切都發生在其應該發生的時間。

(六)教育的精髓:耐心。不是被動的等待,是主動的耐心,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讓孩子準備好上學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在三歲做三歲應該做的事,在四歲做四歲應該做的事。匆匆忙忙地讓孩子去適應政策所引導的童年會給孩子帶來不切實際的壓力,同時也會壓迫着家長和老師。

為什麼隨着人類壽命的延長,童年的時間卻在縮短?我們總是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被送去學習各種知識的年齡越來越小。家長們普遍認為“學習開始得越早越好”。於是孩子們童年玩耍的時間被剝奪,他們被迫接受盡可能多的信息,從而導致孩子們原本“愛玩愛動”的天性得不到滿足。

“自由地學習”是什麼意思?我想“讓一切都按照它們自己的時間發生的觀念”是必須理解的重點之一。它體現了教育中“耐心”這個本質。讓我想起了一個詞-----“靜等花開”。它指的是積極的耐心,而不是消極的等待。孩子需要就滿足他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機會“成為”自己。

"教育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比賽。"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思考、情感和意志的平衡、和諧發展,為孩子未來的智力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童年階段,孩子是通過"做"來學習,給予孩子充分的玩耍時間,給予他們藝術體驗的機會,給予他們參與生活的空間,他們會成為健康、開朗、自信的人,成為富有愛心和創造力的人。個人覺得這本書很好地闡釋了華德福的.教育理念,它提醒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怎樣才能不犯方向性錯誤,少走彎路。畢竟,逝去的光陰,孩子的成長,都無法重來。

愛自由讀後感篇5

?論自由》是英國資產階級哲學家、經濟學家、自由主義的著名代表人物。書中論述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權利,闡明“社會所能合法施用於個人的權力的性質和限度”,並提出了自由的各項“原則”。關於“論自由”這本書,密爾在引論中開宗明義地説,他所要討論的是“公民自由或社會自由,也就是要探討社會所能合法施用於個人的權力的性質和限度”。全書要義可以概括為兩條基本原則:一、個人的行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個人就有完全的行動自由,不必向社會負責;他人對於這個人的行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進行忠告、規勸或避而不理。二、只有當個人的行為危害到他人利益時,個人才應當接受社會的或法律的懲罰。社會只有在這個時候,才對個人的行為有裁判權,也才能對個人施加強制力量。

它將自由問題的探討從國家與個人延伸到社會領域,深化了啟蒙運動以來關於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的論述,成為自由主義理論體系的集大成之作,它對個人自由的強有力的熱情辯護,使之成為英文世界裏捍衞自由的經典。

在對付野蠻人時,專制政府正是一個合法的型式,只要目的是為着使他們有所改善,而所用手段又因這個目的之得以實現而顯為正當。現在看來,密爾的這句話是相當政治不正確的。一個如此強調“自己對自己負責,他人無權干涉”的人,怎麼會覺得用專制來“對付”一個民族是正當的呢?原來,在密爾看來,野蠻人的種族就好像人類中的未成年人,他們無法對自己負責,需要成年人的照管。可是,如果密爾的這種看法成立的話,那麼我們的文明種族是怎麼長大的呢?在人類剛出現的時候,可沒有其他人來幫助、照管這些“野蠻人”啊。

對於某些意見,因我們自己的判斷裁定其錯誤就拒絕傾聽,為了更充分説明這種做法的危害性,看來有必要把討論付諸具體的案例;而且最好我首先選擇那些最不利於我的例子,在這些例子中,反對言論自由的論點,無論是從正確性上還是從有用性上來説都被視為是最強有力的。

人類自由的適當領域包括:第一,意識的內向境地,要求着最廣義的良心的自由、思想和感想的自由、意見和情操的自由、發表和刊發意見的自由;第二,趣味和志趣的自由;第三,個人之間相互聯合的自由。假定全體人類減一執有一種意見,而僅僅一人執有相反的意見,這時,人類要使那一人沉默並不比那一人要使人類沉默較可算為正當。

相應於一個人對自己的孤獨判斷之缺乏信心,他就常不免帶着毫不置疑的信託投靠在一般“世界”的不可能錯誤性。而所謂世界,就每個個人説來,是指世界中他所接觸到的一部分,如他的黨、他的派、他的教會、他的社會階級。我們所謂的世界,只是我們接觸的那小小的一羣人。雖然網絡時代讓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落,然而作為一個個體,能夠接觸到的人和觀點終究還是少而又少的。在世界這隻龐大的大象面前,我們永遠是盲人。所以,我們盲目相信“世界”的看法,和盲目相信自己的看法沒什麼兩樣。

自由原則不能要求一個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如果在當今社會有完全的自由,那麼我們的生活將會達到一個不一樣的階段。本書中提出最中心的就我們在不影響到別人的生活的情況下達到自己的絕對自由。但是現在的社會可以給我們有這樣的自由嗎?

愛自由讀後感篇6

看完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這本書。其實之前很早就聽説過這本書,只是以為就是一本講投資理財的,但是看了才發現不是大家普遍認知中的那類書籍,還是值得花一些時間去讀的。

大部分的時間,李笑來都在傳播自己的理念,更像一個佈道師,向人們介紹他成長經理中總結出來的一些定理。我挺喜歡這本書的敍述風格,能感覺出來他是個邏輯性很強的人,即便是教英語或者是出書,我認為骨子裏應該屬於理科生範疇,説話敍事條理清晰,邏輯性極強,由論證推結論。

一、財富自由的定義

現在凡是有點理財觀念或者自認為有點理財知識的人都會説我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財務自由”。財務自由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不能説1000萬、1個億就實現了財務自由。我非常認同書中的觀念——所謂“個人財富自由”,是指某個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

二、注意力>時間>金錢

這是需要建立的第一個系統、完善的價值觀。

我是很早就有時間>金錢這個觀點的。我出生在農村,6歲進城上國小。小城市生活,不算富裕,也不算太窮。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我,從來沒有過追求大富大貴的想法,也沒有太多的物質慾望,但也沒有感受到窮的壓力。在這方面,我很感謝我的父母,他們盡力為我們創造了一個他們能達到的最好狀態。我很小就對物質的追求沒什麼追求,現在回想起來,我從來沒有因為得不到一個玩具或者一件衣服而哭鬧,甚至想不起來自己曾有過想要一件玩具或一件衣服的時候。我唯一喜歡的就是書,而在買書方面,我的父親從來都沒有拒絕過,甚至要奢侈過很多的家長。所以,我對於金錢的嚮往遠低於對於自由的嚮往,雖然我可能並不瞭解什麼是自由,但是我從小就不怎麼渴望被束縛。我希望我的時間由我做主,也不太喜歡被打擾,被要求。長大後,隨着工作越來越忙,想做的事情越來愈多,就越來越認同時間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金錢的重要性。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按照書裏説的,好的一方面,我對錢沒有過多的慾望,也不太會攢錢,至少拿時間換金錢不是我會做的事情;相反,壞的一方面,對錢沒有概念,不知道如何理財,對於財富自由沒有多大想法,甚至潛意識中有種“追求財富會讓全身充滿銅臭味,金錢和靈魂、跟公平、跟健康是矛盾”的想法。而這種想法,就是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第一道攔路虎。因為從內心裏面,你並不認同財富自由這個概念。而且我發現很多的財富投資類書籍都提到,人們總是説愛錢,但是並沒有真正地把財富自由當成自己人生的信念來看。所以要實現財富自由,首先要認識到“獲取財富其實是一件快樂的事”。

注意力的重要性自己關注過,但是從來沒有把注意力、時間、金錢三個概念連到一起來。書裏面提到,雖然説時間管理,但是人是沒法控制時間的,我們能夠控制的是自己的注意力。所以説人應該關注自己的注意力。關於這一點,基於我個人體會,我現在也認為時間管理是術,而掌握人生還是要掌握道。我自己的道是情緒管理,因為我是一個需要在平靜狀態才有最高生產效率的人,所以追求情緒的穩定是實現時間管理的前提。

三、成長>成功

對於進取型人格來説,成功不過是某一時刻的狀態。成長才最重要,成長才是真正的剛需。一切進步與成長,都是“重新選擇剛需的過程”。不得不説,性格的形成可能真的有天生的因素,小的時候不知道什麼是價值觀和世界觀,隨着長大,會發現在不同的人生路口,每個人會做了不同的選擇,決定這些選擇的就是價值觀和世界觀。無論清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但是在每一次選擇背後,他都在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個人商業模式

個人商業模式,就是一個人出售自己時間的方式。

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1份時間出售1次。凡是有固定工作的人,都是這種模式。

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比如作家。

第三種個人商業模式: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比如創業和投資。

任何人都起碼能熟練地使用第一種模式,而後兩種個人商業模式需要習得才能熟練使用。所謂進步,就是在不斷“優化”以上三種模式。第二種模式顯然不太適合大多數人,反而是第三種是很多人可以嘗試的。

與其説是講投資的書,不如説這是一本心靈成長書。他告訴了我們很多關於人生的道理,比如:

1、“嫩”的一種表現: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2、讓你陷入困境的,並不是這個世界;真正讓你陷入困境的,是這個世界最終並非你所想象。

3、“做一個被認為有趣的人“和”自己活得有趣”真的是完全不相干的兩件事。

4、引用維克多的話“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維度人性最後的自有——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這些話很像經典的“知乎問答”,剪短而有力。真正理解了這些話,或許會讓你的人生有所不同。我相信在每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有那麼一些時刻,這種機會不多,一生或許也只有這麼兩三次,突然就頓悟了一些事,然後你覺得自己成長了。當你感受到成長時,説明你完成了一次跨越,而之前所有的不順和糾結,都是前行在成長的路上,你感覺不到它,只是時間未到。

愛自由讀後感篇7

孫瑞雪的《愛和自由》這本讀物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更加了解兒童的心理、訴求、想法。這本書告訴我們,兒童教育同樣要與時俱進,給我帶來幾點兒童教育的思考。現今我國發展很快,兒童物質生活豐富,現在的兒童還需要什麼呢?

一、兒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鼓勵。大部分的人平時都會給孩子買很多的東西,可是那並不是他最想要的,只有理解和疼愛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請減少與別人孩子的比較,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沒有盛開的花朵,請耐心等待他盛開的高光時刻。

二、兒童需要家人的陪伴。只有時常陪伴在兒童身邊,兒童才會感覺到開心快樂,兒童才會感覺到被重視。現在好多兒童一上國小就被父母送進寄宿制學校學習,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缺失了幸福感,更有嚴重者學習很差,不願與人交流,甚至發生自閉現象。還有好多農村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很少陪伴孩子,讓童年時光失去了色彩,等到孩子大一下進入叛逆期,出現很多過激行為,父母想挽回時就晚了一步,請抽一些時間與孩子一起度過美好時光吧。

三、兒童需要玩耍時間。現在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長喜歡讓孩子搶跑,提前學習與自己年齡不符的知識,而忽略了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就把孩子的創造性給抹殺了,提前學習的知識並不能給孩子帶來創造力,甚至讓孩子收到傷害。有個小女孩,國小六年級鋼琴十級,為了練好琴,父母費心費力時時監督督促,孩子為了不練琴,把水故意灑在鋼琴上,後來鋼琴十級證書拿到手後,孩子再也不願碰鋼琴一下。

我們今天的兒童教育應該重新審視,要符合現在兒童發展的需要,保護兒童恰當的接受教育,尊重兒童的玩耍權利,陪伴好兒童最重要的一段時光。這就是我的讀書感悟。

Tags:讀後感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