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缺衣少糧又遇酷寒,反思志願軍靠什麼打贏長津湖戰役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2W
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爭。看了長津湖戰役有什麼感想呢?是不是覺得活着,是一種美好,我該好好珍惜。趁年輕,多創幾個輝煌,好照亮自己前方。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    缺衣少糧又遇酷寒,反思志願軍靠什麼打贏長津湖戰役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閲讀。 
缺衣少糧又遇酷寒,反思志願軍靠什麼打贏長津湖戰役
“我們坐在地上窩了快兩個小時,涼氣從地下往肚子裏灌。我們還有熱水喝,而當年那些戰士是沒有的。那天我才真正體會到,為什麼説‘凍着凍着會睡着’。”
 
  吳京説,拍攝電影《長津湖》時,在一個氣温跌破冰點的夜裏,自己和李晨、易烊千璽在片場睡着了,這才對當年戰爭的殘酷有了切身體會。
 
  “我們感受到那種真實的寒冷,更會對那些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打贏這場仗的老前輩們心生敬佩。”
 
  在今年的國慶檔電影中,《長津湖》成了網上的熱門話題。上映4天,影片票房近15億。
 
  時隔71年,未曾親歷過那段歷史的觀眾或許不會理解,為什麼和北京幾乎同緯度的長津湖地區如此寒冷,為什麼在嚴寒中作戰的部隊沒有足夠的武器及禦寒裝備,志願軍又為什麼能夠在此戰中一舉圍殲裝備精良的美軍……
 
  查閲史料,試圖還原其中的諸多細節。
 
  長津湖為什麼這麼冷?
 
  我們先來説説長津湖這個地方。
 
  長津湖位於朝鮮東北部。這並不是個天然湖泊,而是一處為長津發電站蓄水的人工湖。湖水通過隧道,穿過赴戰嶺山脈,南流入城川江,後注入咸興灣。
 
  此地雖與北京的緯度相差不大,但被羣山包圍,東西兩岸均為海拔1300多米的山地,地勢險要。
 
  按照氣温隨着海拔升高而降低,高度每升高1000米氣温下降約6℃的規律,長津湖地區的氣温確實要比北京低一些。
 
  可如果氣温只是低了6℃,似乎也還能接受。不過,長津湖地區的地形地貌以及海陸位置,讓此地冬季的氣温進一步下降。
 
  此地所處的蓋馬高原,蓄熱能力本就不強,加之冬季直面寒潮南下,又受日本海水汽影響易形成降雪,堪稱“苦寒之地”。
 
  更為要命的是,有文獻記載,自1950年10月底,長津湖地區遭遇了50年不遇的嚴寒。
 
  根據《抗美援朝戰爭史》記載,1950年10月下旬,長津湖地區開始降雪,氣温急劇下降。到11月下旬,氣温已下降到攝氏零下27度左右,到處是白雪覆地,加之山高路窄,道路冰封,作戰環境極為惡劣。
 
  部隊為什麼缺衣少糧?
 
  面對這樣的氣候條件,入朝作戰的志願軍卻沒有足夠的禦寒裝備。
 
  這其中的原因還要從抗美援朝戰爭的東線戰場説起。
 
  1950年10月,美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即在元山設立指揮所,正式行使“聯合國軍”在東線的指揮權。同時,南朝鮮軍隊從元山北進,向長津湖推進。
 
  為防“聯合國軍”北上至長津湖後西進與西線美軍會合,10月,志願軍第42軍進入朝鮮戰場,擔負阻擊東線之敵的任務。《抗美援朝戰爭史》載,從10月25日至11月3日,志願軍第42軍主力以頑強的阻擊,頂住了南朝鮮軍和美軍的輪番進攻。
 
  11月,已從南方調至山東的9兵團開赴東北集結,當時準備在東北短期整訓後再入朝。但在朝鮮東線戰場上,美軍卻未停止北進。
 
  戰事急迫,為趕在美軍到達之前在長津湖設伏,9兵團到東北後未作停留,提前直接入朝作戰。甚至一些部隊對戰士的動員都是在火車上進行的。這也造成部隊在入朝時寒區服裝來不及發放,加之對戰區氣候特點了解甚少,防寒準備嚴重不足。
 
  不止一份文獻都寫到這樣的細節:時任東北軍區副司令員的賀晉年看到戰士身上的薄棉衣,急得直跺腳,“你們就這樣過去,別説打仗了,凍都能把你們凍死。”他找到20軍副軍長廖政國,要求緊急停車兩小時,以便調集厚棉衣和棉帽、棉鞋、棉手套,卻因軍情緊急,20軍58師、59師和89師都沒有停車,便直接開往朝鮮江界。無奈之下,他只得動員車站的東北幹部戰士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往車上扔,但這只是杯水車薪。
 
  此外,有資料顯示,自南方入朝作戰的9兵團官兵在主觀上也對長津湖的嚴寒缺乏瞭解。有人認為打仗不會凍着人;有部隊怕背不動,大衣、揹包都未帶入前線戰場;而為了不影響行軍速度,各部隊普遍只攜帶3到5天的糧食。
 
  即便如此,當志願軍西線部隊的反擊部署已基本就緒之時,隱蔽行蹤進軍的第9兵團仍未完成作戰準備。其中,有部隊在11月22日才進入預定位置。而到11月24日,美陸戰第1師就已全部進入長津湖地區。
 
  從時間上來看,可以説是有驚無險地完成了先於敵軍在長津湖設伏的任務。有文章指出,“如果志願軍9兵團要等冬裝配齊,補充好汽車彈藥再出動,那戰機錯過,就沒勝仗可打了。”
 
  但另一方面,裝備不足也讓志願軍備受飢餓、寒冷的困擾。《20軍長津湖戰役簡報》載,“由於我軍入朝倉促,各部隊有三天沒吃到糧,彈藥不能及時供給,加上冬季物資未能補充,在零下20度的雪冰凍地上作戰,對我戰力影響很大,減低參戰部隊之戰力百分之五十。”
 
  志願軍為什麼能贏?
 
  按理説,在缺衣少糧的不利條件下,志願軍要與裝備精良的美軍“硬碰硬”,勝算並不大。但戰爭的結果卻是美軍被分割包圍,後又向南退卻。
 
  能取得這樣的戰果,便與志願軍此前隱蔽行軍關係密切。
 
  《抗美援朝戰爭史》指出,由於志願軍第9兵團在開進過程中,嚴密偽裝,美軍對第9兵團主力進入長津湖地區毫無察覺,因而兵力分散,孤軍深入,態勢突出。
 
  11月27日,是第9兵團原計劃向長津湖地區美軍發起全線進攻的時間。這一天尤為寒冷,東線戰區當日普降大雪,氣温降到-30℃左右。
 
  從27日黃昏發起進攻到次日清晨,志願軍完成了對長津湖地區美軍的分割包圍,將美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一部分包圍於柳潭裏、新興裏、下碣隅裏等地,割斷美軍相互之間的聯繫。
 
  在經歷了最初的措手不及後,美軍利用坦克在被圍地域組成環形防線。到28日白天,美軍開始反擊。
 
  此時,志願軍缺少重武器的劣勢開始顯現。戰士們只能用步槍、機槍等去對抗敵人坦克圍成的防線。紀錄片《冰血長津湖》指出,9兵團戰士手中的武器“參差不齊”,“從漢陽造到日本式,還有繳獲的國民黨裝備”。
 
  因此,連續幾天的時間,美軍在白天利用重武器攻擊,企圖突圍;到了晚上,志願軍則趁夜搶回丟失的陣地。
 
  戰鬥異常慘烈,美軍的立體火力攻擊,讓志願軍出現較大傷亡,燃燒彈將陣地炸成一片火海。今天仍為中國人熟知的連長楊根思,就是在此期間連續打退美軍8次進攻後,抱起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的。
 
  與此同時,志願軍還不得不面對寒冷與飢餓的侵襲。長津湖地區大多是冰封的山路,加上美軍飛機晝夜封鎖,物資運輸極為困難。即便是凍到發黑的土豆,在那時也顯得無比珍貴。而長津湖地區的嚴寒讓槍都變得異常寒冷,有的戰士握不住槍,就帶着手榴彈、炸藥進攻。
 
  雙方僵持不下之際,第27軍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從四個方向向新興裏地區的美軍發起總攻。11月30日夜至12月1日拂曉,志願軍將被圍困的美步兵第31團壓縮在狹小地域內,攻入縱深,與美軍展開逐屋爭奪。
 
  已習慣步炮協同、坦克開路的美軍被拖入巷戰,只得邊打邊撤,一些重武器甚至拱手讓給了志願軍。同樣讓戰士們興奮的還有繳獲的美軍罐頭、餅乾,幾天沒怎麼吃飯的志願軍補充了一點熱量,有的戰士還抽上駱駝、紅圈這樣高級的美國香煙。雖然天寒地凍,但勝利的喜悦感染着大家。
 
  《抗美援朝戰爭史》載,至12月2日4時,新興裏戰鬥勝利結束。此戰,志願軍第27軍全殲美第31團級戰鬥隊,共殲敵3191人,擊斃美第31團指揮官麥克裏安上校和繼任指揮官費斯上校,繳獲汽車184輛、坦克11輛、火炮137門、槍2345支(挺),擊毀坦克7輛、汽車161輛,創造了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以劣勢裝備全殲現代化裝備美軍1個加強團的模範戰例。
 
  紀錄片《冰血長津湖》這樣總結到:志願軍在冰天雪地裏,完全靠着意志力挺過了嚴寒的考驗,在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贏得了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