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關於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1W

細細品味一本好書,就能發現書中的奧祕,獲取書中的知識,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精選關於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精選關於無聲告白讀後感範文
無聲告白讀後感

曼德拉這個名字,曾無數次出現在我的筆下,他的事蹟、他的精神、他的胸懷,每每成為我文章最精華閃耀的部分。然而僅作論據引用,大多對曼德拉的認識是淺薄、公式化:他是南非領袖,他是黑人反種族隔離的先鋒,他因此被構陷入獄27年......

這首《光輝歲月》是黃家駒為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所創作的一首歌,歌中歌頌了曼德拉的生平和精神。極簡的歌詞,勾勒出一個曼德拉,勾勒出一種精神,勾勒出一種形象——為種族歧視不斷鬥爭的戰士。

《無聲告白》一書,文字代替畫面,描繪了香港移民到美國的第二代的生活縮影。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種種問題拷問着在藍眼睛王國中生存的黃眼睛一家。

小羣體尚且排外,不用説一個種族。不論他們來自何方,説的是不是純正的英文。只要是與本人種不同,在那個年代就是異類。排異目光,差別待遇,成就不了一個人,卻能毀掉一個家庭。

我並非黑人,曼德拉所犧牲的、追求的、維護的到底是什麼,説得出寫得出但一直不能切身感受。看完這本書,聽着這首歌,凝視那句膚色鬥爭,是了,怎麼能感受不到呢。我非黑人,我是黃種人,中國人,我的髮色是黑色的,眼珠是棕色的,皮膚燦爛着陽光的顏色。

生於祖國強盛的時代,是我們的幸運,可我們黃色皮膚的先輩們,在那個慘淡的時代,所遭受的隔離與歧視,比黑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的委屈與痛苦,隔着時代的萬水千山,隱隱傳來。他們鬥爭、反抗,讓不屈的嘶吼迴盪在陽光燦爛的光輝歲月。

不僅僅是如此,歧視無處不在,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地域歧視、疾病歧視......一個羣體合起來異化另一個羣體,同時自己卻又受着另一個階層的羣體壓迫。一層又一層,一圈又一圈,歧視的意義是什麼呢?

脱去皮發,掩去外貌,眾人皆為白骨一架。捨去種性,拋開世俗,死後不過黃土一抔。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為何要歧視呢?

無聲告白讀後感

在讀的時候,全程在想:原生家庭的影響啊,真的是一輩子的事情。後來,讀着讀着想法越來越多。

1、小説裏有很多環境描寫以及細節描寫,對當時的人物行為,心裏活動有着到位的襯托。有些故事情節,並不需要特別燒腦的推理,作者明裏告訴我們,我差不點理解為並不是想要鍛鍊我們的推理能力,更多想要告訴我們道理。

2、我們經常以為“重男輕女”思想,為的是男生可以幫自己養生,女生總是會嫁出去的。但是這裏不重難不重女,重的卻是父母內心的夢想與寄託,重的是自己的私心。

3、讓我想到最近的電影《何以為家》,父母用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常常以“為你好”為理由,強迫孩子去做孩子內心不想做的事情。孩子真的不是我們附屬品,他們的生命從一出生就是不屬於任何人的,多些尊重和理解會更多。

4、詹姆斯跟瑪麗琳組成的家庭,而卻是他們兩個最不在乎整個家庭。兩個都只想要孩子不重複自己的人生道路。一個為了孩子不被本地人取笑,被他們孤立,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甚至為了擺脱內心的悲傷,背叛了妻子。一個為了琳迪亞可以實現自己的曾經的夢想,不斷把她推向死亡的道路。而三個孩子是多麼懂事,琳迪亞為了讓媽媽留在家裏,一味服從母親,內斯理解妹妹的痛苦,漢娜是最懂事卻也是最不受待見的人,總在邊上看着所有,明白所有。但是三個孩子之間的愛也是默默的,受父母,家庭的影響,缺乏溝通,這也是致命的。(很多一些閲讀時的想法,一下子想不起來了…)

反思了自己,常常會説,哎以後我要讓我的孩子學這學樣,讓他們多才多藝,不知道類似的想法會不會也是一種變相的強迫…

無聲告白讀後感

很久沒有更新blog了,自從有了微博和微信,彷彿大幅提升了我的總結歸納能力,所有感想和牢騷用140個字就能發表完。就像現在的“知乎”,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在自我感覺自身知識昇華的假象下,很難靜下心來系統的看完一本書。

《無聲告白》是我花一天時間讀完的一本小説。看完之後,總覺得想寫點兒什麼。這本小説作者是居住在美國的華裔,不知道是不是華裔的骨子裏面都有潛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別渴望“成功”或者藉由子女的“成功”來贏得別人眼中的讚許,從而肯定自身的價值。所以,這部小説在種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滿了作者主觀的感受,可能很多內容都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小説中的母親是美國人,但是其言談和行為卻十分中國化,以致我讀的時候總會有點兒“齣戲”。我甚至我覺得,如果忽略書中的美國背景,把種族差異換成城鄉差異,整個情節放到中國,也十分合適。舉個例子,家長們是不是都很喜歡送書給孩子作為禮物?

中國人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長都會將自己無法實現的人生理想寄託到孩子身上。所以,這本書封面上的一句話很值得中國家長記住: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讓孩子重複一條你自己的道路呢,還是應該讓他自我發現興趣所在?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浮躁的社會環境都給不了孩子自我發現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時間,家長們的集體焦慮直接導致孩子們臉上呈現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經坐在少年宮的大廳裏觀察過來來往往的孩子,年齡越小,臉上的笑容越多;年齡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兩個女兒臉上的笑容能夠持久些。雖然在目前的環境下,快樂學習很難成為現實。但是,多陪陪孩子,多瞭解孩子真實的想法,應該還是能夠做到的。從今天開始,少一點兒灌輸,多一點兒溝通,給孩子們的成長多一點兒空間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