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文學作品《苦難輝煌》的讀後感範文示例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6W

《苦難輝煌》這部作品的完成用了十五年的時間,為了對事件進行精準地描述,整理出長達三十年的年表,可見創作之艱難。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文學作品《苦難輝煌》的讀後感範文示例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關於文學作品《苦難輝煌》的讀後感範文示例

 

苦難輝煌讀後感  篇1

前幾天,單位組織讀書徵文活動,領導讓寫一篇。花幾天時間突擊翻了翻機關工委發的《苦難輝煌》,趁某夜在打完遊戲後,正襟危坐,熬出了個讀後感。説實話,寫這個東東是因為領導吩咐,且為了年底能到黨辦去領張一二百元的購書卡,但敲擊鍵盤時還是不由得摻了點個人情思。

歷史總是讓人感歎,尤其是那些帶血的戰爭。歷史又總是令人振奮,尤其是那些英雄的故事。揭開中國近現代史的層層帷幕,可以看到上世紀上半葉風雲際會的舞台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從創建到壯大,充滿了“苦難的輝煌”,令人感慨萬端。

在我以往的人生歲月裏,關於中共革命早期相關歷史的瞭解,只是教科書上政治化的概念和標籤式的人物,純粹為應付考試,現在差不多全還給老師了。工作後,偶爾從報刊上讀到一些經歷那段歷史的人物訪談或回憶錄,甚至在泰州軍分區幹休所或泰興、姜堰的鄉下,訪問到一些老幹部、老戰士,但都是一鱗半爪,浮光掠影,過後即忘。讀完金一南教授撰寫的《苦難輝煌》,我獲得了一種革命英雄主義的全新人生體驗,並生髮出一些關於現實和理想的人生感悟。

從《苦難輝煌》中,首先看到歷史的波瀾壯闊。有介紹説這是第一部把中共革命早期歷史放在國際大背景下解讀的書,是第一部用戰略思維、戰略意識點評歷史的書。金教授在前言中感慨地説,這部歷史熱血奔湧、震撼人心,但被荒棄了、抽乾了,我們丟掉了自己的寶藏。上世紀初到建國前,歷史尤為厚重,是可以用天甚至小時來書寫的。在金教授筆下,從第一章開頭講西安事變時蔣介石翻牆越院,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就活演活現了。類似的歷史片段,在書中接連閃耀,構成了絢麗的華章。更難能可貴的是,金教授是以史家之筆來寫這部書的,前期僅整理資料就用了兩三年的時間,讀了500多本書,根基深厚,加上深刻的思想認識和細緻入微的描寫,持論也就近於公正,基本再現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原貌。

從《困難輝煌》中,其次看到將士的俠骨義膽。看這本書時,我最容易被吸引的就是作者對戰爭年代各個層面人物的描述和刻畫。他沒有簡單給人物貼上正邪的臉譜,而是客觀地賦予他們原本的靈魂。在當時的中國土地上,世相紛亂,列強環伺,黨派林立,戰鬥頻仍,造就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英雄人物。撇開孫中山、蔣介石、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蔣經國等領袖人物不談,但看那些馳騁沙場的將軍們,革命情懷就別具一格。如著名戰將彭德懷,除了勇猛無敵外,他還終生不改其質樸率直的本色。林彪雖然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也打了一個接一個的敗仗,會罵人。白崇禧、賀龍、劉伯承、陳誠、薛嶽等著名將領在書中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個性展現,令人欽佩。此外,書中還有許多知名和不知名的普通指戰員、戰士,也都個性勃發,令人擊節。如讓毛澤東在茅台吃了敗仗的周渾元,曾經跟着國民黨名將薛嶽,長追紅軍兩萬餘里,但隨後無影無蹤,像謎一樣消失了。

從《困難輝煌》中,還看到謀略的成敗得失。這本書的一根主線就是以毛澤東、蔣介石為雙方領袖的國共兩黨在軍事謀略上的較量。雖然説兩軍相爭,成則王侯敗則寇,但從這本書透露的信息看,雙方曾聯手抗日,曾多次過招,實力此消彼漲,最終勝利的天平傾向了中國共產黨這邊。套用書末的一句話:歷史是興衰,也是命運。就國共間的戰爭而言,軍事謀略上的高低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也是金一南教授着墨較多的地方。毛澤東、彭德懷、林彪、劉伯承、陳賡、張愛萍等都有過人的軍事才華,而蔣介石、白崇禧、陳誠、何鍵、薛嶽等也非泛泛之輩。但總體看,前者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戰略戰術得以貫徹運用,而後者上下離心,各為私利,戰略戰術難以深入施展。特別是毛澤東等以天才的思維,在運用謀略、兵力和作戰方法上高人一等,並以強大的組織和宣傳能力,贏得了民心,為軍事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困難輝煌》中,最終品味到人生的存在意義。這本書寫的是半個多世紀之前的歷史,但對於生活在當下的我們,也不無啟迪。那時候的人們,物質生活貧乏,但精神高昂,信念堅定,充滿追求。不要説戰場廝殺流血犧牲,就是萬里長征中的過草地、爬雪山,怎樣一個苦字了得!但革命者以無畏的勇氣和卓絕的毅力,披堅執鋭,克難奮進,贏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開啟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大門,為我們後來者締造了輝煌。在時間的長河中,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書寫着自己的歷史,其中可有令人稱道的地方?生活在國富民強的新時代,我們的生活開始富足,但身上是否少了一些什麼呢?這本書向我們提供豐富歷史經驗的同時,也含蓄地提出了新形勢下關於人生定位的問題。就區區個人而言,很多時候安於現狀、心浮氣躁、怕苦畏難、耽於享受,缺少精神層面的追求。

雖然我現在終日坐在辦公室,與電腦和筆墨為伴,下班了就回到温暖的小家,但是在骨子裏,還保持着一份孩提時代對戰場、軍人的迷戀和嚮往。讀完《苦難輝煌》,我想,如果有來生,希望能像個戰士一樣,在槍林彈雨中一往直前,或者在子彈穿過胸膛時,平靜地沉沉睡去。

苦難輝煌讀後感  篇2

歷史是一團混沌,歷史無法解釋的斬釘截鐵,無法預測的十拿九穩。

合上金一南將軍的《苦難輝煌》,腦海中呈現出20世紀初在中華大地上,布爾什維克和共產國際、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日本昭和軍閥集團展開的激烈殘酷的較量畫面。各方之間鬥爭局面極為複雜,矛盾衝突空前尖鋭,策略轉換也極其迅速。每一方都在角逐中淋瀝盡致地展現自己全部能量,從而在歷史上留下深深印痕。

中國共產黨並不是一開始就被人看好,連老大哥蘇聯都認為中國共產黨無法帶領中國人民完成民族獨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從來不是一條兩邊鮮花盛開、中間鋪上紅地毯的道路。如今的我們一路高歌傳頌,認為是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錯了,我們值得驕傲的應該是中國共產黨選擇了歷史。勝利是我們黨依靠不屈不撓的堅韌、義無反顧的頑強、前仆後繼的犧牲換回來的。

歷史的鐵律就是:事後看來無可避免的事,在當時看來總是毫不明顯。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有多方力量相互影響、互相牽制,只要某方力量有極小的改變,結果就會有巨大的不同。

歷史有太多的可能性,但為什麼是中國共產黨人呢?因為信仰---中國共產黨人的“魂”。

苦難輝煌重燃信仰的力量

“很多描述四渡赤水的論著,對一渡赤水前後遵義會議確定的戰略方向被迫改變一事略而不提。提了,似乎便會影響遵義會議的偉大,影響領袖的光輝,影響用兵如神。”中國工農紅軍的勝利,絕不是歷史用托盤端上來的一份幸運禮物。

金一南將軍更加客觀和細緻的還原了那段有由苦難走向輝煌的歷史,讓人們重新去體驗其中的艱辛。世上沒有救世主,沒有神,對於中國革命來説,每一次失敗,都藴含着成功;每一次成功,有都潛伏着失敗,每一次都是一路硝煙一路戰火一路鮮血一路犧牲走過來的,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一次又一次轉危為安,轉敗為勝,轉坎坷為通途的努力奮鬥中,帶領中華民族走出混沌,走向輝煌。縱觀中國共產黨的作戰歷史,令人驚歎的並非領袖人物的領導藝術和指揮技巧,而是中國共產黨人追尋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力量有多大?

書中寫到了國防大學的一位建國前入黨的老將軍,是一個關於當年入黨的程序和宣誓。“一個晚上,來人把我領到城牆邊問我:你怕死嗎?我説:不怕!負責入黨的通知對我説,那現在你就是中國共產黨員黨員了”。手續簡單嗎?簡單,可又不簡單。為了信仰,他押上了自己的性命。在那血雨腥風的白色歲月,信仰可以拿生命去換。

大渡橋橫鐵索寒

毛主席的“大渡橋橫鐵索寒”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瀘定橋上的鐵索到底有多寒,也許再也沒有人知道了。

那個年代的共產黨人是一批不為官、不為錢、不怕苦、不怕死,只為胸中的主義和心中的信仰的人。共產黨人為了心中的主義,始終抱有不變的信仰,他們才是我們這個黨、這個軍隊、這個國家真正的脊樑。飛奪瀘定橋的18人敢死隊只有8人能確定姓名,他們之中,很多人沒有看到勝利這一天,沒有機會評功評獎、授銜授勛,也沒有機會返回家鄉光宗耀祖。但是那一刻,歷史濃縮了,靜止了,令他們成為中國革命史中一尊尊永恆的雕像。

“劉伯承最後在橋中央停下了腳步。他扶着冰涼的鐵索護欄,看較小奔騰洶湧的河水,使勁在橋班上剁了三腳,感慨萬千地説:‘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

如果我自己在那個隊伍裏,有沒有勇氣走上這條鐵索呢?我不知道……

“夢”的歸宿

習見平總書記説:歷史總是要前進的,歷史從來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閥、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向世界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如今我們黨已經走過了96年,共和國也已經來到了21世紀,信仰送給中國共產黨一個最大的禮物---勝利。

蔣介石生前在台灣修建了一座中國四合院式的“行宮”常來小住,並囑咐左右死後靈柩暫厝此地,以待將來歸葬大陸故鄉。蔣介石無時無刻不想反攻大陸,但是時間定格在了1975年4月5日23點50分,他此生再也無法實現了。

中國和日本的關係是複雜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給日本人如此巨大的影響(不論日本人承認與否),也沒有一個國家像日本這樣,給中國人如此巨大的傷害。但是事實無法改變: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

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飛抵芷江洽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標誌着二戰結束的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主甲板上舉行。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

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中國首都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

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舉行受降儀式。

日本法西斯完蛋了,勝利屬於中國人民。有人問中國和日本的關係有沒有調和的那一天?我不知道,但是我相信,歷史的選擇絕不會為了誰的利益!

而蘇聯,歷史給她開了一個玩笑。曾經的共產國際總部,1991年12月25日,總統戈爾巴喬夫宣佈辭職,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宣告解體,從此蘇聯成為歷史。

青年總應當有些血性

“那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幹大事、年紀輕輕就丟性命的時代。無一人老態龍鍾、無一人德高望重。無一人切磋長壽、研究養生。”

斯大林42歲當上總書記,蔣介石39歲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毛澤東上井岡山時三十四歲,周恩來29歲主持南昌起暴動,博古24歲出任中共臨時中央總負責人,聶耳為《義勇軍進行曲》譜曲時,也才23歲。

年輕人永遠是時代的弄潮兒,毛澤東曾經説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21世紀,黨給了年輕人一個和平的生活環境,沒有了一路硝煙,但國家今天依舊面臨着各式各樣的挑戰,我們要在深刻了解中華民族的坎坷歷程和中國人民的光榮歷史的基礎上,義無反顧跟黨走,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鬥者、開拓者、奉獻者,讓青春和熱血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的光彩!

砥礪奮進鑄華章繼往開來啟新程

20世紀的中國,充滿了苦難與輝煌,中國共產黨隨時代應運而生。在95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羣眾,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偉大的歷史貢獻。從孫中山到毛澤東再到鄧小平,正是這些老一輩的民族革命家的前仆後繼、追尋真理救國救民,正是他們點燃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心中之火,才使我們至今未曾墮落,未曾被黑暗吞沒。

人類的歷史是漫長的,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不是每個人都能用短暫的生命輝煌漫長的歷史。歷史的的車輪已經來到了21世紀,20世紀的舞台已經謝幕,有的演員成立觀眾,有的已經不在了,但歷史長河一樣在緩緩前進。

“歲月無聲,回憶有痕”。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主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回首過去,我們思緒紛飛,感慨萬千;立足今日,我們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引吭高歌,一路歡笑。

習主席告誡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就這樣開始了。

苦難輝煌讀後感  篇3

強化三種堅持

前段時間,認真拜讀了金一南教授所著的《苦難輝煌》一書。此書多角度、寬視野、全景再現了上世紀20至30年代中國共產黨不斷成長和奮鬥,經歷苦難挫折,最後走向輝煌勝利的史詩畫卷,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苦難中掙扎、覺醒中抗爭、自立中奮發的自強之路,更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是歷史和人民最終選擇中國共產黨,正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努力邁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後來人,我們如何秉承先輩們的教誨,做好歷史的傳承者、創造者,我認為我們應該努力強化三種堅持:

一是堅持革命信仰。

革命信仰是共產黨人的靈魂和方向。鄧小平同志説過:“為什麼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鬥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歷史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磨難,超過了其他所有政治團體和黨派。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之路,是在敵我力量對比非常懸殊,處於白色勢力四面包圍之中開始的。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堅定的革命信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革命實踐相結合,終於使革命的星星之火燃燒為燎原之勢。在世情、國情、黨情都已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我們更要秉承我黨的優良傳統,牢記入黨誓言,堅定革命信仰,對黨忠誠,對革命忠誠,自覺把個人發展與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起來,使革命從勝利走向更大勝利,從輝煌走向更加輝煌。

二是堅持羣眾路線。

中國共產黨正因為有了人民羣眾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取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才能取得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可以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法寶之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人民羣眾才是創造歷史、推動歷史、書寫歷史的真正主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政治本色,也是每一名黨員應該始終遵循的政治信條。當前我黨在全國上下轟轟烈烈開展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使廣大黨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牢記宗旨,以優良作風把廣大人民羣眾凝聚團結在一起,為實現偉大的目標和夢想而努力奮鬥。

三是堅持實事求是。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也是我們黨全部理論的思想精髓。上世紀初期,全國上下的有志之士都在苦苦思索中國該向何處去。當時共產黨的領導人審時度勢,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革命之路,帶領全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使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歷史的經驗證明,發展的道路從來不是光明坦途,而一定是充滿坎坷。這就需要我們實事求是、腳踏實地,邊摸索邊前進。如今,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中國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把實事求是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紮紮實實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才能保證革命取得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