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我們仨》讀後感優秀範文3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4W

為了記錄自己讀書後的收穫,讓我們寫一篇讀後感吧,及時記錄自己的感悟,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我們仨》讀後感優秀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我們仨》讀後感優秀範文3篇
關於《我們仨》讀後感優秀範文

淡然讀完楊先生的《我們仨》,終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徑吧!

“心上又綻了幾個血泡”這麼一個百歲老人一生又該綻起多少血泡,看着血泡一個個變大,最後噴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痛苦之後的温情。讓我記起《湯姆叔叔的小屋》裏的一段話“當一種強大的壓力把一個人壓得忍無可忍時,他就會立刻調動他全部體力和意志進行垂死掙扎,企圖掀翻這個重壓,由於這個道理,痛苦達到最高-潮之後,退潮時往往會給人帶來喜悦和勇氣”。這生離死別帶給楊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涼,還有什麼?

《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人生描繪的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着她的丈夫,女兒,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然她的不同,除了書本,除了學生,除了家庭,其他的紛紛擾擾均與她絕緣,他的文字裏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着堅毅。在這片田地裏,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濤滾滾塵世間,瘦弱身軀下投出的堅毅,視野的寬廣,對知識的渴求,對任務的負責,對丈夫的肯定,對女兒的寬容,只在其內心擁有一顆淡然的心,不計名利,不求富貴,書香四溢,如入芷蘭之室!女人當有對生活如此之真誠,又何如收穫不了安然的晚年?

關於《我們仨》讀後感優秀範文

《我們仨》是一本相當温暖的書,濃的化不開的思念,看得直叫人心碎。“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楊絳先生用了很大篇幅,來敍述他們夫婦兩人,從三十年代相遇到九十年代相失之間的很多細節。作為高等知識分子的他們三人,有着悲天憫人的情懷,更有着正常人的生活與喜怒哀樂。

在《我們仨》裏:

鍾書這段時期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着臉説:“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説:“不要緊,我會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後他又做壞事了,把枱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説:“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説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脱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我説:“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

在這裏,錢鍾書先生似乎象一個憨態可掬的娃娃,其形象讓人覺得可愛又愛憐。我非但不覺得可笑,反而覺得這就是一個真實的人。事實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輩子“鍾”於書的人,自然是沒有時間去對付生活中的瑣屑之事的。生活中的“低能”現象就不足為怪了。在這描述中,讓我也體會到他們琴瑟和鳴、伉儷情深和兩人間濃濃的愛意。

就是如此相知相愛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錢媛病逝,1998年錢鍾書病逝,楊絳女士已經是83歲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擊,非常人所能承受,楊絳在描述愛女病重去世時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時:

“我覺得我的心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

“我的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淚一起流下來。”

“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湧,直湧到喉頭。我使勁嚥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裏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樣的一顆母親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風,直往胸口裏灌,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讀到這些充滿悲情的文字,給我以強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撫摸着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讀了這本書彷彿是隨着楊絳先生的腳步經歷了整個人生,也認識了錢鍾書先生,看到了大作家也有笨拙、調皮的一面;也看到了不管是多麼有才學的人,也要似平常人一樣過着柴米油鹽的生活。但是我又看到了他們和常人不同之處,就是那一份無論面對任何困難都能以平常心面對的超然心態。這恐怕就是能夠專心做學問的根由吧。

關於《我們仨》讀後感優秀範文

自多年前偶然讀到楊絳先生的《洗澡》,對楊絳的文風甚是喜歡。這本《我們仨》是楊絳92歲高齡,回憶她與錢鍾書、女兒圓圓一起走過的風雨路。一路坎坷,一路艱辛,最後只剩下她一個人來思念着我們仨了。

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我們老了,時常做夢,夢到失散。第二部分是以一個夢為主題,寫到她在古棧道上與鍾書、圓圓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路腳步或深或淺地走着,可是走着走着還是失散了。剛開始我並沒有很深刻地理解這個夢,只當是先生隱喻自己與丈夫、女兒的失散。可讀到第三部分的時候,簡直潸然淚下。先生對他們一家人的細細回憶。從她和錢鍾書新婚去牛津求學一直細述到女兒圓圓和錢鍾書的相繼去世。看錢鍾書和楊絳,這麼兩個亂世學人,淡泊寧靜,與世無爭,與人無求,不事權貴,不理世事,袖手書齋,大隱隱於心,躲在人羣背後,讀書寫字做學問。先生與丈夫一起風風雨雨地走過了63年,她對錢鍾書的評價是極高的。例如 “阿圓的手腳輪廓,都長的象鍾書”“阿圓温厚,不與人爭,象鍾書”“阿圓好靜,象鍾書”“阿圓膽子大,象鍾書”“阿圓喜歡格物致知。象鍾書”。楊絳先生是以錢鍾書為驕傲的,她一再強調,鍾書温柔敦厚,不事權貴,嗜書如命。

看了很多人對這本書的評價,有同感,也有異議。個人覺得這本書是本充滿温情的書,書中到處都是平淡的温馨,錢鍾書的口劍腹蜜,圓圓的聰穎孝順,楊絳的隨意自由。都讓我覺得一個幸福家庭也不過如此罷了。其實看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夫婦兩人的嗜書如命的狀態,不論在何種環境下,他們都堅持看書,書便是生活的絕不大部分。任何時候只要有書,生活就有樂趣。或許這才是文人,這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

就如楊絳所説,“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了”。這輩子誰也無法陪誰到最後,總有一個人要先走,先走的那個人是幸福的,他不用忍受寂寞,不用忍受思念。後走的那個人註定要學會堅強,學會一個人面對孤獨的晚年。夫婦之間,相濡以沫的日子,終究會過去,我並非悲觀,只是覺得既然能彼此扶持,相互依靠,那麼就一定要把可以相聚相助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起來,不論身處何種環境,心若靜,風也奈何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