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精選《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68W

當大家閲讀了一本書之後,一篇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記錄下當時的感受,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精選《我們仨》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精選《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關於精選《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楊絳在人生遲暮時寫的書——《我們仨》,沒有半點的文飾和賣弄,只是在聽一位老人娓娓道來她的故事他們的故事,讀來讓人有温馨的感動………

她看着女兒錢瑗和錢鍾書相續的離開人世,只能一個人思念他們仨……

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一直是讓我豔羨的,他們兩可謂是典型的“書呆子”“書痴”,所以也許月老早就為他們牽了線才讓他們在清華相遇,後來兩人出國留學,國內發生戰亂後回國,抗戰,解放戰爭,三年自然災害,文革,改革開放……他們就這樣相孺以沫的,當然後來還有他們的女兒一道走完了一生……

他們從來都是與世無爭,與人無求,不事權貴的,他們只求能有一份自在的閒適和從容,他們也許物質貧困,卻是知識的富有者,精神上的貴族,在他們,知識全不是為了賣弄。“我們要江青給的房子?”,錢鍾書這老頭用如此輕蔑的語氣如是説。而在如今這樣一個被金錢灼燒的社會,在車水馬龍,夜夜笙歌下,這種愛情,這種做學問的態度,這種處事的姿態已經不復存在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可悲呢?我時常在想我們所心心念念追逐的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還是我們只是愛上了理想的贋品而已?這個世界上獨立的人多,自由的人少,而自由亦不靠索取得來,像他們那樣活出真性情實屬罕見了。我們往往只是做着這肉身的奴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是失了自己。梭羅在讀完哈佛後放棄了平常人走的路,他獨自去了瓦爾登湖畔生活,他感受到一個人若心境知足,他便宛若置身天堂。確實,世俗人眼中的成功也只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已,我們無需奉為定律,如若能獲得真正的快樂而去做一件事,像他們仨,即使世人笑我痴,而又何樂而不為呢?

“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他們的女兒錢瑗與世長辭後,楊絳的這種擔憂就愈加強烈了,然而老病相催,歲月總是不饒人的,錢鍾書第二年也走了……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他們從此失散了,她清醒的認識到以前他們寄居的寓所只是古驛道上的客棧而已,而家在哪裏?她還在繼續尋覓

也許我們都在尋覓………

關於精選《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這是我第二次閲讀這本書,也是我第二次下定決定要開始看書時,選擇的第一本書就是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簡單温馨的文字可以讓我靜下心來閲讀這個知識分子一家的生活瑣事,儘管經歷坎坷,但是一家人仍然能夠相親相愛,樂觀生活。哪怕生活再艱難,有書的陪伴,任何困難都可以度過。

第一次讀這本書開頭的那篇小説,沒有讀懂,一直在雲裏霧裏,直到快到結尾,恍然大悟,原來這是對亡者的思念,對逝去愛人無窮無盡不願醒來的美夢,在夢裏,一家人可以團聚。

書中的第二部分,標題是《我一個思念我們仨》,在這部分中,楊絳先生從她和錢鍾書結婚後到牛津留學開始,一直在追憶他們兩人之間的點點滴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要過成什麼選擇權在於你自己,如果你善於從中發現樂趣,清貧的生活也可以快樂。

兩人在英國、法國留學時候的生活最讓人羨慕,一心只撲在讀書上,生活中的小困難竟然變成了調味劑,而回國後,錢鍾書也要面臨麪包和理想的抉擇,也要面對自己不能完成父親期望的困境,雖然剛開始妥協留在當地教書,但始終不快樂,最後還是到清華研究文字。

面對求職,錢鍾書也經歷過別人的刁難和使壞,工作也不是他所想的那樣完美,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在不經意輸錯一句話就要批鬥的年代,錢鍾書和楊絳先生能夠做到的就是忍讓退讓,在書中尋找港灣。他們也是不斷地搬家,但是隻要有書,便足矣,精神世界地富足讓生活地艱辛不值得一提。

晚年終於平靜地錢鍾書夫婦,卻要面對愛女錢媛的逝世,三個人中缺了一個人,錢鍾書在愛女離世後不久也去世了,三個人中只剩下楊絳先生一個人,雖然描寫這段經歷的文字很平淡,但不由讓人傷感。“沒有他們倆,我一個人連家在哪裏都不知道”,看到最後眼眶都有點濕了,家人是最重要的。

就像文中最後説的“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世間沒有永遠。”,楊絳先生用她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生活是五味雜陳的,任何滋味都需要我們品嚐,生活的態度是我們自己決定的。人生沒有永遠,抓住眼前的時光,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要後悔。

關於精選《我們仨》讀後感範文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瞭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閲讀《我們仨》這本書後,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

整本書分為兩部分,低一部分中,楊女士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這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寫了錢氏夫婦赴英國留學,他們遠離家鄉,不復早父母庇廕之下,都有點戰戰兢兢,但他們兩人作伴,相依為命,他們在那的生活可以説是又節居又歡樂的。印象比較深的是錢先生出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個門牙。我都為他揪了吧心。幸好他沒事。在牛津學習時,由於學費較一般學習昂貴,還要另交導師費,房租,伙食費也較高,於是為了節省點,楊女士不得已而求其次,只去做個旁聽生,聽幾門課,到大學圖書館自習,並且錢氏夫婦還是去老金家做房客,可見他們還是很節居的。這本書告訴我們錢氏夫婦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然而我們卻不瞭解他們的家庭生活,但通過閲讀《我們仨》這本書後,我對他們的認識更近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