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明通鑑讀後感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5W

寫一篇讀後感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一本優秀的書籍是值得我們寫讀後感記錄自己的感受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明通鑑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明通鑑讀後感6篇

明通鑑讀後感篇1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趙簡子想立繼承人,但不知立誰好。由於就把他日常訓誡的言詞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並且叮囑説:"你們要好好記住這些。”過了三年,趙簡子再問他的兩個兒子訓誡上的內容。大兒子伯魯完全記不起,問他竹簡在哪裏,已經丟了。再問小兒子無恤,盛熟練記起竹簡上的內容,並且隨身拿出那塊竹簡。於是趙簡子認為無恤賢能,立無恤為繼承人。

1.關於選擇,讓時間來驗證抉擇。

當我們無法做出選擇的時候,請不要做選擇。而是通過一定的方法讓時間來校驗。時間她總會洗盡鉛華,去偽留真。

2.態度決定一切,時間拉大差距。

小兒子無恤記住了父親的話,時時留心,總是隨身攜帶竹簡來學習。三年時間,竹簡上的內容早已銘記於心。而大兒子伯魯早已忘記了父親的話,竹簡都不知道丟到哪裏去了。

當我們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相信你已經成功了一半。

明通鑑讀後感篇2

幾年前華人大學生辯論比賽頗受人關注,而這些辯論選手們慷慨激昂,辯論有章有法,言辭美麗,頗讓人羨慕。可是感覺這種活動,形勢多於實際,雙方圍繞一個沒有實質意義的問題,展開攻防,不在乎最終的結果,而是計算辯論過程中的表現。

最近在看資治通鑑的時候,發現早在戰國時代,便有人對這類辯論作了精闢的評論:

趙王的老弟趙勝當平原君,其有一食客公孫龍在邏輯上的造詣甚為精湛,善於辯論。與孔穿辯論“奴隸有三個耳朵”,公孫龍反覆探討,分析精微,令孔穿張口結舌,説不出話。鄒衍經過趙國,趙勝邀其與公孫龍辯論,鄒衍説:

辯論的意義,在於使類別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亂。提出原則,顯示它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瞭然,免得迷失。勝利的一方,不失去他的逐漸。失敗的一方,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在這種情形下,才能夠辯論。假如只靠名詞定義之類詞彙的堆積和美麗抽象的理論,來灼灼逼人,引用靈巧的譬喻轉移方向,引導人們墜入他所預設的五花陣裏,最終忘了主題。這對正規的思考力的訓練,有嚴重的傷害。有些人一旦發言,言辭鋒利,糾纏一團,一向糾纏到大家都不説話了,他才最終閉上嘴巴。這種爭論,已造成困擾,我不願參加。

短短的一段話,指明瞭辯論不僅僅是一種技法的表現,更多的是人自身的積累的思想認識的表現,經過辯論,讓每個人的思想、知識都有相應的增長,而不僅僅是圍繞一個虛擬的問題鬥嘴皮子。

明通鑑讀後感篇3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資治通鑑》作為吸收歷代興衰成敗君王得失的一面鏡子。作為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家之筆的名著古書,不單有名家編寫,更有那成千上萬的愛好者,我就是其中之一。

“名家手中出名書”《資治通鑑》的作者就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當然,編寫史書那就需要淵博的知識,多而廣的歷史文獻,所以,司馬光從小就發奮讀書,努力增加自己的歷史知識,為今後編寫《資治通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書中上表周威烈王,下至周恭帝,共跨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共分二百九十四卷,三百萬字。文章中,作者採用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寫,例如:劉邦,字季,高鼻樑,眉骨突起如龍顏,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顆痣。對人友愛寬厚,喜歡施捨財物,心胸開闊,素有大志。司馬光通過寥寥幾筆的人物形象描寫,反襯出往後劉邦統一天下的關鍵所在。

?資治通鑑》作為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家之絕筆名著古書,寫作技巧也不遜於司馬遷。其書中有這麼一段:當漢武帝處死昭平君後,但仍然悲痛難忍,周圍的人也一起跟着傷感不已。待詔官東方朔上前祝賀漢武帝:‘我聽説聖明的君王治理國,獎賞不迴避仇人,懲罰不區分骨肉。《尚書》上説:‘不偏向,不結黨,君王的大道,坦蕩平直。’這兩項原則,古代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都非常重視,而夏禹、商湯、周文王三王都難以做到,如今陛下卻做到,這是天下的幸運!我東方朔捧杯,冒死再為陛下祝賀!”開始,漢武帝對東方朔非常惱火,接着又覺得他説的是對的,將東方朔任為中郎。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司馬光編寫此書的精煉,同樣是一句祝賀之詞,卻被寫得意味深長,令人回味。同時,也反映出東方朔的機智,漢武帝善於用人,聰明果斷的一面。可見司馬光的文字功底可謂深厚。

?資治通鑑》(讀書筆記 )作為一面照亮君王得失成敗的鏡子,那就肯定少不了對歷來荒淫君主的斥責。其中就有一段:吳主每次宴會羣臣都要把大臣們灌醉,他設置了黃門郎十人,專門負責蒐集大臣們的過失,嚴重的被判刑、處死,輕的也要罪狀記錄下來。古代君王有多少荒於宦官、黃門,司馬光以“黃門郎十人”數字中,突出了當時奸臣當道,君主無能的歷史場景。

讀史讓人明智,自從我閲讀了《資治通鑑》後,對歷代君王的性格有所瞭解,更加詳細的知道了中國的歷史文化。《資治通鑑》是司馬光其卓越貢獻的結晶。

明通鑑讀後感篇4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資治通鑑》的書。

這本書是宋朝的司馬光編寫的。簡單地説,《資治通鑑》是一部歷史書,它所記載的歷史,從公元前403年起,到公元959年止,時間跨大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久,還包括了戰國時代、秦朝、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它是按時間先後記錄歷史,所以稱為編年史。

其中我感覺最有趣的是《孟母三遷》。這個故事講述了:孟子小時候住在墓地旁邊,他天天學別人裝神弄鬼。孟母覺得很不好。於是就把家搬到了集市裏。可是孟子又學小販們吆喝叫賣。孟母就又把家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孟子也跟着學生們學習知識和禮節。孟母很高興,便不再搬遷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得到啟示,一個人想要成大器,和他的家庭環境以及理想有着很大的關係,就像《三字經》説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境的不同,人長大後性格就相差很大。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去對我們身心健康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科技館、運動場等等。不要去網吧、遊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資治通鑑》這本書裏的故事很好看,並能讓我們增長曆史知識,建議大家去看這本書。

明通鑑讀後感篇5

有人説:“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有人説:“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還有人説:“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鑑今。”種.種這些,讓我堅定的認為愛上歷史,是多麼正確的決定。

之前的我,雖然喜歡讀書,但對歷史沒有一點興趣;之前的我,覺得歷史很遙遠,所以避而遠之;之前的我,一直專心學習語文課本,卻忘了瞭解我們華夏五千年來的歷史。

不過,慶幸的是,我改變了學習觀,開始認識歷史。這個寒假開始,我們班展開了歷史研學活動,通過音頻學習歷史,記筆記,在研學羣裏交流、探討。老師也會適當指導。

歷史學習內容是由“熊大叔”來講解著名的《資治通鑑》,“熊大叔”那幽默風趣的口吻和《資治通鑑》那生動的情節、鮮活的歷史人物着實勾起了我對歷史的興趣,也第一次讓我覺得歷史也沒那麼枯燥,反而挺有趣的。

日復一日,我對歷史從感興趣逐漸變成喜愛,又從喜愛漸漸變成熱愛,我的筆記也變得更加實際性,現代化。

學習歷史,讓我更加清楚地看透人世間的人情世態;學習歷史,讓我知道了一個個成語、典故的由來;學習歷史時,我們不免會有惋惜、痛恨、失望等多種情緒,我們雖然不能篡改歷史,但我們能借鑑前人的方式方法,儘量不讓一些悲慘歷史重演,這些這些,足以看出,學習歷史的好處不勝枚舉。

回望歷史,我們直視着無數有才華的人。

功績顯著的君主:統一天下的秦始皇、推行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建立漢朝的漢高祖……

廉潔奉公的忠臣:清廉的諸葛亮、鐵面無私的包拯、德才兼備的王安石……

文武雙全的將軍:孫臏、岳飛、吳起、辛棄疾……

才高八斗的詩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

他們書寫了歷史,歷史也將他們記載,如此之多的偉人,難道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嗎?

縱觀悠悠歷史,歷史上的失敗數不勝數,但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怕失敗,越王勾踐不怕,他卧薪嚐膽,最終打敗吳國;孫中山不怕,他愈挫愈奮,最終推翻腐敗的清王朝;我學習歷史最大的收穫就是明白了:“失敗並不可怕,每一次挫折都是新的起點,只要堅持不懈,加倍努力,終將到達勝利的彼岸”

朋友,一起來學習歷史吧!為了讓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更強大,更繁茂,更和平。爭取讓中國成為一個文明的國家!

明通鑑讀後感篇6

?宋詩紀要》裏這麼寫道:“磋砣莫遺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

讀史明鑑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而《資治通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哪怕是這個信息流飛速的時代,它也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這本書就像一位老師一樣,教會我們信義、勇敢、執着等道理。

?資治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著的一本著名的編年體史書,它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多的一部鉅著!

在秦紀中,我看到了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的壯舉;在漢紀的泱泱文風中,我知道了兩漢的興衰;在三國紀中,我看到了亂世的演進;從唐紀中,我看到了國家的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看到了五代十國的更迭......它記錄了各個王朝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它記錄了各位優秀的帝王,如“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等;它記錄了各位賢明的臣子,如商鞅等;它記錄了各位英姿颯爽的武將,如霍去病等......可見它的知識範圍多麼的廣泛。各個朝代,各位名人,在這本書中為我們編織出一個真實的世界,讓我忍不住為它沉醉,為它痴迷。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小時候家住墳墓附近,孟子就學着做喪事的人裝神弄鬼,孟母見這情景覺得這裏不適合他們居住,於是帶着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孟子學着商人買賣的樣子吆喝,於是孟母覺得這裏也不適合孟子居住,就搬遷到書院旁邊住,孟子學着學生們的樣子讀書寫字、彬彬有禮。於是孟母認為這裏適合居住便定居在這裏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家庭環境對人的重要性,就像三字經説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境的不同,人長大後的性格也就不同了。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多去對我們身心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運動場等等,而不是網吧、遊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時間很快會過去,等到了人生的結局時才想到讀書,縱使是後悔也沒用了。

我們能從這本書中看到智慧、陰謀、勇武,也能在其中看到殘忍、人性的掙扎與固守。無數精妙絕倫的故事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和深深地思考,無數深奧的道理等着我們去理解,或許這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真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