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麥克白》讀後感優秀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4W

當我們認真讀過作品之後,就會發現可以寫讀後感的內容有很多,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麥克白》讀後感優秀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麥克白》讀後感優秀範文
關於《麥克白》讀後感優秀範文

二十多年前,那本藍綠色封面的《麥克白》,那時候叫《馬克白斯》,是作為《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掩護從單位圖書室借出來的,圖書管理員一邊登記一邊懷疑地打量着我:“借這些書家裏大人知道嗎?能看明白嗎?“又把《羅密歐與茱麗葉》抽出來抖了抖,14歲的我己經和管理員有5年的“鬥爭”經驗了,我是從容的:“幫家裏大人借書。”書自然是借出來了,然而看明白了麼?我想是明白了那時要明白的,“以不義開始的事情,必須用罪惡使它鞏固”,類似於“一個謊言,需要無數個謊言來掩蓋”,沒有金鋼鑽別攬瓷器活,如果有野心,卻缺少相應的奸惡;慾望大,但又不屑於宵小的手段;不願玩弄機詐,卻又想作非分的攫奪;沒有麥克白夫人那樣的“政委”,那麼還是偃旗息鼓,做一個平庸的充滿“人情的乳臭”味兒的好人吧,我的道德準則就這麼確立了。

時間是如何改變人的呢?“時間會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飾,會在美人的額上掘深溝淺槽”,同時,“無數人事的變化孕育在時間的胚胎裏”。莎翁時代的倫理道德秩序,麥克白沒有恪守的“本分”,他所尊重與放任的慾望,在這個鼓吹“自我實現”的時代已經全然不是問題;把時間的座標再縮小一些,初讀《麥克白》至今的二十五年間,胼手砥足獨立生活在人間叢林,而今重讀這個故事, “我的習慣於殺戮的思想,再也沒有什麼悲慘的事情可以使它驚悚了。”麥克白的起事和失敗並不是一場悲劇,一個功高蓋主的貴族將軍,在命運女神的誘發下,面對並忠實於潛意識裏對權利的慾望,他的失敗不是因為馬爾康帶來的英格蘭大軍,不是被滅門的麥克德夫的復仇火焰,而是他骨子裏無法突破的那個當下“世俗的禁忌法則”,“在這種事情上,我們往往逃不過現實的裁判……他生前的美德,將要像天使一般發出喇叭一樣清澈的聲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弒君重罪”,麥克白從起意到身亡,內心沒有停止過對自己的審判,他也因此失去了正常的感官,失去了睡眠,失去了朋友,直至失去了妻子,“流血必須引起流血”,深陷血泊的麥克白選擇了涉血前行,面對滅亡;這是一出求仁得仁的正劇,拋開其中的殺戮和鮮血,無謂悲喜,今天關於這個故事,我讀到的是一句話:“命運和性情是一種概念的兩個名字”。在我們試圖將心中脱穎欲出的本性付諸於生活的時候,我們是否有力量打破可能悖逆的世俗的禁忌法則,坦然面對所有的結果?

《麥克白》據説是莎翁在彼時的新英王詹姆士一世授意下創作的,故事原型來源是編撰於1587年的《霍林斯赫徳編年史》,首演做為丹麥國王訪英時的招待演出,莎翁為詹姆士一世奉獻了一顆大彩蛋:那位高貴正義、不屑命運女神誘惑,拒絕了麥克白拉攏最後遭到暗殺的班柯將軍,乃是詹姆士一世的先祖。

關於《麥克白》讀後感優秀範文

《麥克白》講述了蘇格蘭大將麥克白因為聽信巫女的預言而弒君謀反當上了蘇格蘭的國王,同時又因為懼怕命運而殺害自我的好友,導致眾叛親離,麥克白最終也沒有逃脱所謂的“命運”。

“命運”是什麼東西當巫女預言麥克白將會當上考特爵士並最終成為蘇格蘭王的時候,麥克白是不信的,然而隨後的消息卻是鄧肯冊封其為考特爵士,於是麥克白開始相信巫女的預言了。麥克白相信自我命中註定會成為蘇格蘭王,在這種信念的支撐下,麥克白弒君謀反,在這一過程中,麥克白身上原有的忠誠、善良等信念最終沒有敵過權力的誘惑。

麥克白如願以償的把王位握在了自我手中。他以“命運”的名義殺戮,卻又想反抗“命運”。正是因為麥克白相信了巫女的預言,所以才弒君,同時他也相信了巫女關於班柯的後代將為國王的預言,所以才想殺掉班柯及其子。這種行為的結果是悲哀的,因為刺客最終也沒有殺掉班柯的兒子,在麥克白看來,這似乎在應驗所謂的“命運”。

於是麥克白再次求教於巫女,幽靈告訴他“沒有一個婦人所生下的人能夠傷害麥克白”,“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樹林會向鄧西嫩高山移動”,否則麥克白不會失敗。於是麥克白勇敢、殘忍的理解了王子馬爾康帶領的英格蘭軍隊的挑戰。最終麥克白失敗了,似乎是因為“勃南的樹林移動了”,並且麥克白也是死在所謂的“非婦人所生”的人手上,這一切似乎都在證明命運如滔滔河流般不可逆轉。

《麥克白》的行文始終存在着“命運”這一暗線,然而,何謂“命運”難道命運不是自我選擇的嗎如果麥克白不相信巫女的預言,很難想象他會弒君謀反。那樣這場悲劇還會存在嗎我堅持認為,所謂的“命運”其實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無論如何,選擇都是人們自我作出的。麥克白對權力的野心使其輕而易舉的相信了巫女的對自我有利的預言,可是卻又想反抗對自我不利的“命運”,這不失為一種諷刺。我們無法責怪麥克白,因為這對每個人來説都可能是抵禦不住的誘惑。很多情景下,“命運”只是藉口,為我們做出的選擇進行辯護的藉口。成功者能夠用“命運”來為自我的成就披上神聖的外衣,外人(甚至是其自我)往往就忽略了其為成功所付出的代價;失敗者能夠用“命運”來為自我的失敗尋找藉口,外人(甚至是其自我)往往就忽略了其所犯的錯誤本身。

在巫女作出對班柯的預言時,班柯以往説“魔鬼為了要陷害我們起見,往往故意向我們説真話,在小事情上取得我們的信任,然後在重要的關頭我們便會墮入他的圈套。”這番言論可謂一語中的。而沙翁最終並沒有説明班柯後代的命運,這可能也是作者對麥克白相信命運的諷刺吧。

關於《麥克白》讀後感優秀範文

一般公認的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是:《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和《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最傑出的乃至文藝復興時期最突出的四部悲劇,這一直被認為是悲劇的圭臬。

在讀莎士比亞時,我常會產生疑竇:在那樣鋪陳華麗的文體與句子下,我很難相信我是在閲讀悲劇。也許是對於悲劇的認識不同,我認為的悲劇,總是如索福克勒斯那樣的具有崇高而嚴肅的特徵的文體。莎士比亞華麗得近於煊赫的文體對於悲劇本身的影響,我心中無數。從這個角度而言,我之所以對《麥克白》更為看重,也許是因為其更為“純粹”的具有悲劇性。

《麥克白》中悲劇的產生,雖依賴於麥克白本人的野心與其妻子惡毒的慫恿,但更多卻體現了天命的因素。這種悲劇被確認為宿命的方式,帶着更濃郁的古希臘悲劇色彩。

古希臘的悲劇,一般造成其原因是並非個人的主觀錯誤或客觀情況的干擾,而是天命的不公。如《俄狄浦斯王》,他完全受控於殘酷的命運,無論如何掙扎,最終還是陷入了命運的泥淖。於是乎,主角的偉大與命運的殘忍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更廣義的無奈與無力,是悲劇擁有了直指命運的崇高性。而麥克白的野心,也來自於仙女的慫恿。而仙女們也僅此開了狡黠近於惡毒的玩笑,其實這也就是戲劇性的天命。

麥克白最終還是死去了。他的死亡具有着的社會意義,是傳達了莎士比亞厭惡將軍擁權殺王這樣的犯上之舉的思維。但這樣的主題比於麥克白具有希臘精神的純潔高尚悲劇思想,顯然比較淺薄。我重複讀《麥克白》,為這個邪惡的主人公而悲哀,一如希臘悲劇中那些純粹的悲劇主角。他們的毀滅,並非由於他們的不傑出,而僅僅是,那些將他們玩於股掌之上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