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長征》的讀後感優質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W

在寫讀後感時,我們可以結合書中的人物形象和情節,展開自己的情感表達,寫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長征》的讀後感優質5篇,供大家參考。

《長征》的讀後感優質5篇

《長征》的讀後感篇1

今天讀了《紅軍長征的故事》一篇故事後我很感動:這個故事説的是在長征中,中國工農紅軍縱橫十幾個省,不僅在斬關奪隘、搶險飛渡,與敵人進行激烈的戰鬥的同時,還要做好少數民族的工作,努力取得他們對紅軍的支持。紅軍在長征中有90%的路程行進在少數民族地區,先後經過了苗、瑤、侗、壯、水、布依、納西、彝、藏、羌、東鄉等少數民族雜居或聚居地區。在紅軍到達這些地方之前,反動派就對紅軍進行造謠污衊,並和當地反動的封建地主勾結,強迫當地羣眾燒糧、燒房,脅迫羣眾上山躲藏,不準給紅軍帶路當通司(翻譯),企圖置紅軍於絕境。在這些困難面前,紅軍不氣餒、努力克服困難。在每經過一個少數民族地區都大力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寧可自己捱餓,也不動少數民族羣眾的一粒糧食;寧可在外受凍,也不擅自進老鄉家門。通過廣大紅軍的努力宣傳,一些受矇蔽的少數民族羣眾漸漸認識了紅軍,他們不僅熱情款待紅軍,還從方方面面幫助紅軍,在短暫的時間裏,留下了一個個令人難忘、感人至深的故事。讀了這篇文章後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使遇到了困難也不能在困難面前低頭,努力把事情做好,只要付出了努力,不過事情成功與否都沒有遺憾。

《長征》的讀後感篇2

讀了《七律 長征》這首詩,我對紅軍戰士們的敬佩油然而生。紅軍戰士們不怕艱險、奮勇向前的精神讓我無比敬仰。

縱觀全詩,每一句的慷慨激昂都表現了戰士們的英勇無畏。看這一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紅軍戰士們不畏懼長路征程,將種種困難等閒視之,認為這漫漫長路上的千山萬水也平常不過了。可事實上,紅軍走過的大山、大河,哪一處不是危險重重?哪一處不是令人畏懼?但紅軍戰士們仍不懼怕。他們是勇敢、無畏的!

再看這一處:“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連綿不斷的五個山嶺,在紅軍戰士眼裏,竟像細小的波浪;氣勢恢宏而磅礴的烏蒙山,高大,險峻,可在紅軍眼中,只不過是小小的泥丸,輕輕一腳就會被踩扁。這種英勇無畏的精神讓我敬佩!

在詩的最後一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中,我感到了紅軍戰士對長征勝利結束的盼望。盼望長征勝利,就連茫茫千里白雪也令人喜愛了。紅軍戰士們希望勝利,盼望勝利,是一種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要學習他們!

憑着不畏艱險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紅軍完成了長征。二萬五千里路程中,種種困難,種種險境,種種令人生畏的境地,紅軍都一個一個闖了過來。無論怎樣的艱難險阻,紅軍秉持着永無畏懼的精神,都能一個個粉碎。

紅軍是勇敢的,他們有着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每當想到這些,我心中對紅軍的敬佩就會油然而生……

《長征》的讀後感篇3

當我讀完《長征的故事》,合上書的時候,“紅軍”這兩個字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裏。

1934年10月,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經過14個省,歷時兩年,1936年10月才到達陝北。長征途中,與紅軍作對的有三方敵軍,分別是川、滇和黔三軍,還有蔣介石的中央軍。

二萬五千里長徵,紅軍面對的並不止敵軍,還有十分惡劣的天氣。大渡河上的暴雨,火焰山上的高温,岷山上的雪,草地上的沼澤……這些困難三天三夜也數不完。有很多現代人為了要深刻地感受長征的艱辛,還專門徒步把紅軍走過的路,重新走了一遍。走完後,無不感慨!二萬五千里長徵,真是不容易!

長征最重要的是無所畏懼,是毅力,是團結和正確的領導,還有強大的民眾後盾。看過《長征的故事》,讓我覺得光有精神,沒有體力,也是做不到的。做為領導者,更不可以一意孤行,應該要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更不能因為多數人反對了你,就放棄了你自己的選擇和建議。當然,一切都要經過深思熟慮,不要隨意下定論,這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在我們的生活中,紅軍的光輝事蹟時時刻刻縈繞在我們的腦海裏。去逛公園,會看到革命雕像;在博物館,歷史可以重現;在學校裏,課本上動人的革命故事數不勝數;在電視上,多少紅色電視劇在一遍一遍地播放;在電影院裏,多少關於黨的感人故事催人淚下……所有的點點滴滴都是因為我們現在對長征精神的崇敬和熱愛。長征精神無人否定,也不會有人否定,我們一定要把這些精神發揚光大,創造出新的奇蹟!

《長征》的讀後感篇4

奇蹟!真是從古至今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蹟。這是我看完《紅軍長征的故事》這本書之後,從內心發出的讚歎。它已經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讓我終生難忘!

奇蹟!數千人馬萬里長征,面對的是百萬虎狼之師,前有堵截,後有追兵;江河洶湧阻去路,羣山險要助敵兵。他們卻履險如夷,橫掃千軍,這難道不是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嗎?面對着飢寒交迫,刀山火海,這一重又一重令人無法相信的困難卻被這支隊伍戰勝了。這支被譽為天下無敵的隊伍,就是紅軍!

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係,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着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着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鈎,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盡後來顏。紅軍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去讚揚和學習。要跟紅軍一樣不怕艱難險阻!

《長征》的讀後感篇5

?説不盡的長征故事》中,有許多動人的故事。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故事“寶貴的鹽”。

1935年6月,紅四方面軍經過艱難跋涉,來到了一個叫茂州的地方。由於長途行軍,所經地區人煙稀少,糧食短缺。一連10多天,部隊幹部戰士只能天天喝清水煮青菜。吃不上糧食,又沒有鹽,不少人消瘦得很厲害,還有的人患上了浮腫病。

為了便於工作,宣傳隊決定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進行活動。李隊長帶着戰士孟瑜和楊秀春上了路。當她們拖着疲倦的身子走到村尾時,楊秀春突然發現了羣眾。走到屋前,她又發現一個老人竟然捧着一罐鹽!李隊長想買鹽,可是那位老人逃走了。天漸漸黑了,三個人湊合着填飽了肚子。第二天早上,幾位藏族同胞回來看了看紅軍有沒有走,又檢查了一下村子。結果他們發現不但未丟一針一線,紅軍還把村子打掃得乾乾淨淨,便把消息傳到了山上。大家都知道了,紅軍根本不是反動漢人所宣傳的那樣,所以陸陸續續迴歸了村子。之前逃走的那個老人告訴李隊長,離這裏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山叫白雲山。山上有一種石頭,能熬出鹽來。李隊長十分感謝老人。又一天早上,紅軍戰士把那種白色的石頭敲成小塊放進筐子,帶回營中。他們又按老人所説,熬出了雪白雪白的鹽!

楊秀春用自己的荷包裝了兩包最精細的鹽,一包送給了老人,一包珍藏起來,準備送給即將見面的中央紅軍。

鹽雖小,但石頭熬鹽,卻彰顯着紅軍的本色,和百姓對紅軍的愛戴。長征中,紅軍和百姓建立了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魚水情誼。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是紅軍最終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