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孟子.讀後感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7W

大家要知道會寫讀後感的人一定是對原著有着深刻的理解的,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強化小夥伴們對書上所寫的領會,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孟子.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孟子.讀後感6篇

孟子.讀後感篇1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説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於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後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裏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裏,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孟子説過父子有親,羣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範,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裏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這個故事裏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後生根發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穫。如果種下去,但沒有收穫,那和雜草沒什麼區別。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麼意義。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讀後感篇2

往事跨越千年,永恆的,是智慧;不變的,是思想。作為一代亞聖——孟子,這位儒家宗師,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張,遊説各國,後來隱退著書立説,為後世留下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頤曾説過:“孟子有功於聖門,不可勝言。仲尼只説一個仁字,孟子開口便説仁義。仲尼只説一個志,孟子便説許多養氣出來,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數語,卻將《孟子》精要概述無疑。可見,孟子的思想之於孔子,既是繼承,更是昇華。孟子也強調仁義,仁是人心的本質,義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導“性善論”,並以此為基礎提出仁政學説和修養學説。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謂之本心,且與仁義禮智分別相對應。孟子對梁惠王説“仁者無敵”以強調“仁”的作用;對齊宣王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來推廣仁愛之心;孟子還説“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可見“仁義”在孟子學説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論”則是説人性本善,通過自覺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為聖人。

?孟子》中也出現了大篇幅的君主與孟子的對話。孟子作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樑襄王、滕文公、齊宣王均問事於他。而孟子始終堅持着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貫高高在上的思想,講究“民為邦本”,這種民權駕於君權之上的説法比法國盧梭的民權論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孟子認識到了人民才是政權的根基。其次,孟子認為君為人父母,不僅要有賢德、重義輕利,更重要的是與民同樂,所以喜愛音樂的齊宣王才能明瞭“與少樂樂,不若與眾”的道理。又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在學習方法上,孟子也有諸多主張。他認為要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們今天科學學習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覺學習:“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覺地有所得,才能徹底領悟才能將知識變為自己所有。另外,還要廣泛地學習,達到融會貫通。而在教學方法上,孟子與孔子一樣善於啟發學生思維,善於使用問答,從不代替學生作結論,而是循循善誘,激發學生潛能,使其開動腦筋。孟子還提倡“專心有恆”“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等,其中很多部分對我們今天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視的啟發作用。另外,孟子對為人師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諷刺了那些“以其昏昏”卻妄想“使人昭昭”的人。即教師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使學生明白,在提升學習的同時也要提高自己。

接下來談談個人修養問題。我們都熟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與有信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社會環境固然重要,然而個人意願還是起着決定性作用,類似於周敦頤筆下的'蓮“出淤泥而不染”,可見人的思想道德並不總是以外界環境為轉移的。

孟子提出的“取傷廉”“與傷惠”“死傷勇”也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取傷廉:取了有損於廉潔之稱,大家都能夠理解。而“與傷惠”是指給了有損於惠愛的稱號,是叫人們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不濫施恩惠。至於“死傷勇”,是指死了有損於勇敢的稱號,有時活下來比死去更需要一種勇氣,這也教導人們要珍愛生命,永遠不要輕生。

現代人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會遇到許多難以決斷的時候,《孟子》一書給了我們這些問題的答案。人們處在社會之中,難免會遇到難以抵抗的誘惑,孟子告訴我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誘惑時時存在,關鍵在於我們怎麼抉擇,孟子又告訴我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必要的時候要“舍魚而取熊掌”、“捨生而取義”。人生在世,總有失意的時候,這個時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並不能解決問題。孟子告訴我們:“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還注重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而“養氣”要在平日裏合乎道義,不可拔苗助長;他也教會我們知足常樂,“無為其所不為,無慾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他更是道出了堅持到底的難能可貴之處,“行百里者,半於九十”,在離成功一步之遙的地方放棄,以往的一切努力也在此時化為烏有;他還提出了個人對自身的要求,對國家、對社稷的貢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的文章説理暢達,氣勢充沛,長於論辯,他能掌握對方的心,讀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情況下就走進了他用語言佈下的圈套,這就是孟子語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作為面對君主的説客,孟子這麼做也體現了他的智慧,比起直言不諱的諫臣,孟子的話更易被君主們接受。正是由於孟子的雄辯才能,才出現了“王顧左右而言他”的局面。他善打比喻,幾句話便能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如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仁政不足,更可貴的是他向梁惠王提出的建議中還包含了當今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時入山林”……這些都在保持自然的一個平衡狀態,孟子思想之先進可見一斑。他以“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來告訴齊宣王,有些事並不是做不到,而是個人不願去做,而大王不行王道也是因為不肯做而得不到民心的。再有,孟子説“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以此類比人心,就更需細細衡量。

孟子思想中迸發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語言中放射出的藝術魅力是無法讓人忽略的,在歷史積澱下一直熠熠生輝,愈發珍貴。儘管當時孟子無法將他的理想實現——改變諸侯割據局面,一統中國,養名教民,可後人能從《孟子》中汲取更多精華,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將孟子學説沿用到當今社會建設及立身處世之道中。

孟子.讀後感篇3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

孟子.讀後感篇4

"自反"是儒家提倡的一項重要的行為規範。

人非聖賢,都會犯錯。此時,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補救措施。只有深刻反省,認識到自己錯在何處,才能對症下藥,採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會讓自己銘記在心,下不為例。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自反"絕不僅僅是一種補救措施,它更是人們為人處事的一種智慧。

孟子曰:"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意即別人對我無禮,我需自省。道理很簡單:"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別人無禮,必是我有過在先。畢竟人非禽一獸,誰又能無緣無故地去傷害別人呢?

這其實表達的是一種內斂的心境。每個人都有尊嚴,儒家文化薰陶下的中國人更好面子。當他人對自己無禮時,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每個人都會覺得有失顏面。這時,人們一般會據禮力爭,以圖挽回顏面。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會針鋒相對,奮起反擊。第一種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尷尬,只能草草收場,再次相遇時,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實,還有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自反"。正如前文所説,誰都不會無端生事。這時,如果能夠抑制住一時怒氣,加以"自反",或承認錯誤,或解除誤會。不僅可以得到對方的原諒,更會使其尊重你。對,尊重,人的尊嚴就是這樣獲得的。

可見,儒家文化不僅使得我們好面子,更加告訴我們如何維護面子。面子不是表面文章,更不是虛榮,而是人的尊嚴,行得端,坐得正,以禮待人,以禮處事,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自反"是一種意識,我們既不能抱怨客觀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責任。加強"自反"。我們才能夠糾正錯誤,挽回損失,完善自我。

孟子.讀後感篇5

看完了深奧的後,我開始研讀表現温`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看完後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於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説苦其心志吧!

翻開名人史,發現自己並沒有勾踐那麼卧薪嚐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常做家務,可沒有哪次我是自願的,少了那種主動性,我每次幹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至於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麼“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了。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代人,但這做為目標卻激勵着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證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於中國,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名師點評:你真不簡單啊!小小的年紀竟能去讀這樣的書!你的讀後感符合基本的格式要求。你能抓住最著名的一句話,得出自己的體會,並且還能對照自己的行為進行深刻的反省。最難能可貴的你還把這句話的意義引申到國家這個層次,結合我們國家發生的“大難”,起到鼓舞鬥志的作用。你的野心還不小啊,一心想要“天降大任”,即使不降大任也要有意識的鍛鍊自己的意志力啊。

孟子.讀後感篇6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共同編撰完成的,全書效仿論語採用的對話體的論文形式,記述孟子與諸弟子的“疑難答問”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説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體現了孟子的思想學説,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説與法先王的主張,確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論,發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揚了“貴義賤利”的價值觀,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對中國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後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孟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孟子的思想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之中,中國人做人處事的原則中,有着孟子的影子。

讀《孟子》,就是在學為人處世。《梁惠王上》首先講的是“愛民”的行為方式,《梁惠王下》則探討了“愛民”的行為方式即是“與民同樂”;《公孫丑上》則是探討愛心、同情心、憐憫心,惻隱之心和羞恥憎惡之心的行為方式問題,《公孫丑下》則闡述了天時、地宜不如人和的思想;《滕文公上》開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樣行善,怎樣以身作則的問題,並且批駁了墨子學派“兼相愛”的思想,指出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差別等級的,《滕文公下》則討論了愛民的行為方式的價值取向問題;《離婁上》是探討行為方式的規範問題,用社會行為規範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方式,在《離婁下》孟子舉了兩個地區和年代相距都甚遠的帝王,用以説明統治、管理和服務人民,其道理是一樣的,那就是“愛民”;《萬章上》是圍繞着“孝”這個行為方式來進行探討,而《萬章下》則是圍繞着交“友”、“做官”以及“寄人籬下”的行為方式這些問題而展開的;《告子上》則從行為方式問題深入到人的內心,即人性的善惡,《告子下》則把重點放到了討論行為規範與行為方式的問題上;《盡心上》則是從本性與行為的關係問題轉到心理與行為的關係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據什麼樣的心理選擇什麼樣的行為方式問題,《盡心下》則是對“自身修養”的盡心知命與行為方式間關係的探討。

在孟子生活的那個年代,戰亂頻繁,諸侯們不擇手段追求功利,孟子大力提倡和宣揚仁義思想,充分體現了孟子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治國方面,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中隨處可見,孟子提出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的“為民”思想和著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論;在做人方面,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主張“仁義禮智信”,他提出了很多流傳至今的'至理名言,如“捨生取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縱使已經過去兩千年,但孟子的思想仍在以它獨有的魅力影響着我們。在我們這個物慾橫流,拜金主義盛行,精神貧乏的時代,孟子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孟子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關係,強調愛物節用,主張“取物以時”、“取物有節”,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對我們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思想啟示。

2、孟子嚴厲批判了戰國中期的社會不公:“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反對暴政,主張“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税斂”,提倡任人唯賢,這對我們維護社會公正有重大意義。

3、“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這對我們思想道德建設有重大意義。

?孟子》一書所體現的思想,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我們應批判繼承。孟子仁政理論中的和諧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胡書記提出的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理論是一致的,我們應如何構建和諧社會,《孟子》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借鑑的思路。

Tags:讀後感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