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學記讀後感範文五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66K

精選學記讀後感範文五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學記讀後感範文五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學記讀後感範文五篇

精選學記讀後感範文一

《學記》大約寫於公元前的戰國末年,是“禮記”一書49篇中的一篇。它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極為重要的文獻,值得認真研究。它從教育目的、教育原則、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學校制度、學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統論述。雖然時隔2000多年,但是對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現實意義。

雖然僅有一千多字,言簡意賅,比喻生動,但是包含了很多教育理論,果然濃縮就是精華嘛!而且似乎與現在的教育理論差別不大,是該説《學記》太先進,還是教育發展太緩慢?現在的教育理論一般都比較宂長繁雜,但是就是那些意思,翻來覆去的講,可能把本來言簡意賅的變得複雜了,弄的讀者就沒心思看下去了,包括我,如果看到像一塊板磚那麼厚一本書,就沒有耐心仔細看了。

《學記》中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教學方法和為師之道。現在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話原來是出自《學記》,這句話講了學習的重要。古代帝王治理國家統治人民,都始終以教育為本,更別説現代社會了,當然更應該以教育為本了!

當初學《師説》時,對於師者的理解就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評價一位老師的標準很多,我想,為師之日,就是肩挑重擔之時。畢竟,孩子們都是祖國未來的花朵,作為一位教師,肩挑教育祖國下一代的大梁,總不能誤人子弟、辣手摧花。其中“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師也”,大意是教師只有知道了教育成功的原因,又知道教育失敗的原因,然後才可以成為教師。當然這是一個前提,學記之後還強調了“君子之教重於喻”——即誘導啟發。首先,要引導學生主動去學,切勿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其次,重在鼓勵學生前進,不必勉強推動;最後,注重啟發學生使他們自行思索,切勿熱衷灌輸注入。按照這樣的方法教學就可使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樂於學習而不感到困難,並能自覺思考,深入鑽研。這些見解都很有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中,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也至關重要。“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學記中也強調了教師的重要性,只有尊師重道,才會致力於學業。我覺得教師和學生如果能像朋友一樣相處,是最好不過了,這樣平等的交流對於學業的進步有很大幫助。如果學生很討厭某位老師,肯定連帶討厭那門課,產生厭學情緒,後果就嚴重了。

閲讀學記之後,發現短短一千多字的學記包含了很豐富的教育理論,對現在仍有借鑑意義。很像一句好時巧克力的廣告詞,“小身材,大味道”,的確,學記值得我們仔細研究,細細品味其中的“大味道”!

精選學記讀後感範文二

在還沒有學過《學記》之前,就曾聽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教學相長”,而在仔細學完《學記》後才真正領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這篇文章的偉大。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麼一段話: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教育教學的第一原則就是禁於未發,意思是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們現在所説的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意思相近,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具有敏鋭的洞察力以及積極的心態,將學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慾望在還沒有發出來的時候就剷除掉,並把好的一面引導給他們。結合我們自身而言,作為未來的國小老師,就一定要具有這樣的能力,孩子在國小的時候是學習能力最強最需要老師引導的時候,在這個階段,他們的人格就將定型,我們國小老師就應該教會他們擺脱可能會形成的惡習,學會真善美。如果發然後禁則為時已晚矣,因為不好的習慣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難再被改變了。

第二原則當其可,意思是在適當的時機給學生進行教育,掌握教育機會,不僅能讓學生學的有興趣,給他的`教育印象也會比平時更加深刻。如果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那麼再學習的話就很容易力不從心了,之前吳院長也和我們説過,很多國小女教師在工作兩三年後才來考研,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即使學的再苦再累又怎麼可能學的進去呢?

第三原則是不陵節而施,意思是在教學生的時候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漸進,每個班上學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為一個老師不能只看到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小孩,也要顧及到一些學習知識比較慢的學生,當然最好的就是知識難度能夠適應所有的學生,如果教學太過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師為了趕進度,自顧自的講,毫不顧及學生,那麼這樣子的教學,實際上是毫無成效的。

第四原則相觀而善,指的是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在學校裏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學習,而不會與人交往,沒有一個朋友,只會讓自己孤陋寡聞,但是擇友的時候也不能選擇品行不好的朋友,當然朋友也不是用來閒聊的,不過在當今社會互相切磋學術的朋友實在是不多了。

雖然《學記》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們學習效仿,作為未來的國小老師,《學記》是值得我們一生都學習的楷模。

精選學記讀後感範文三

《學記》的精髓是對教育原理、原則、方法的論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只有既明白了教育成功的方法與失敗的原因的人才能做老師。善教的老師引導學生而不是牽着學生走;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不施加壓力;為學生帶給解決問題的空間但不代其做出結論。引導而不逼迫、多鼓勵不諷刺打擊,師生間的關係融洽了,學生學起來就感到容易了;啟發而不祥解,學生就會用心去思考。這不就是所謂的循循善誘嗎?

這些不就是新課改的理念嗎?我們的祖先多麼有遠見、多麼偉大呀!“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是呀,作為教師,務必瞭解學生的心理,瞭解學生學習的困難所在:是貪多嚼不爛還是不肯多讀?是見異思遷還是淺嘗輒止?教師只有究其原因,對症下藥,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優勢,糾正其學習中的過失,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的潛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提高;同時更好的發揮教育的作用。

《學記》中所提到的教學方法,大都貼合此刻的教學規律,它所堅持的教育的全面性、連貫性,注重培養人的自主發展潛力,對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有着用心地、現實地好處。《學記》為我們教師的教與學帶給了寶貴的經驗,是教師教學的法寶。

精選學記讀後感範文四

仔細讀完《學記》,感觸頗深,作為教育專業的我們,就應更早一點讀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資料和方法等等,這些經典,穿越了歷史,也將指明未來。

開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學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從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國家的首位,也説明了文化及學習的重要性,不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夠停止學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學相長”“學學半”這些經典的教育觀點,至今人們都在學習和運用。教和學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師,需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要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最近,我們也在學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覺得這思考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學習。教師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這個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我們也要“士先志”樹立學生的志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學習,這樣才有學習的動力。而此刻“填鴨式”的教育使學生們厭煩,覺得學習的沉重。我們需留給他們一點空間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導他們樹立志向,這樣學生才會更簡單也更主動的去學習。

因材施教是《學記》裏提很重要的一個教育規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們的教育需要遵循這規律,學生的求學才會順利。孔子總是瞭解了學生的基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説:“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回答説:“家裏有兄父,怎樣能自作主張呢?”而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答説:“當然就應去做!”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很不理解,認為老師的講話前後不一致。孔子解釋説:“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謹慎些;而冉求遇事卻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地去做。”

《學記》也交給了我們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時”“孫”“摩”即要防患於未然,教育合乎時宜,循序漸進,切磋琢磨。“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學生可能有的四有過失為“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作為教師需“知其心,然後能就其失也。”所以瞭解學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糾正他們的過失。

“長善而救其失。”,發揚學生的優點,糾正他們的過失,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他們鼓勵,同時真誠的幫忙他們克服缺點。我們也需學會“比物醜類”,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也需多思考,從學到的擴展思考開來,應用在其他學習和處理事情上,從而能夠更有效的學到更多。書本交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那些文字,我們需開闊我們的頭腦,看到更廣的知識,如果只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就不利於我們學習了。

《學記》中的教育資料是豐富的,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教育也是要不斷的探索的。儘管社會在發展,學生在變化,但這些根本的的理論不會失效。牢記經典再結合現實才能找到適宜的教學方法。其實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動都有它的方法。我讀的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實踐的經驗,我想這《學記》中的理論需先裝到我的行囊中,帶着它一齊去走我的教育學習之路,時常在看看,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

精選學記讀後感範文五

“經典的魅力是他將穿越歷史,指導未來”這是讀完《學記》給我的最大感受。

讀完《學記》,我陷入沉思,作為語文教師的我,是多麼的貧乏!像這樣的經典為什麼不更早一點的去讀?

《學記》只有一千多字,可是他的每一句都值得我斟酌細思,因為他的每一句都包含了先人對教育認識的智慧、道理。他不僅僅講述了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而且這些方法還給了今天的我許多啟發和教益!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後知不足”的説法,甚至將其應用到平日裏。但我從未真正探尋過他們的出處,直到讀到《學記》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説法的根源在這裏。隨着對《學記》閲讀的深入,我的感觸頗深,才發現以上僅是《學記》給予人的豹之一斑。

《學記》的開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學為先”,這讓我明白了教育自古以來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真可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同時也讓我們明確了文化和學習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所以,不論何時,我們都不可以停止學習,畢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

“教學相長”、“學學半”這些經典的教育觀點,至今人們都在學習和運用。是呀,教與學要相互促進,只有相互促進,才能真進步,也才符合“學無止境”的道理。

就這樣,我邊讀邊感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這要求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讀到這裏,我想這應該和我們所提倡的個性閲讀,以學生為主體所契合吧!

作為一名國中語文教師的我,對待國學,對待古文化還需要惡補,可是我也相信大道至簡,所以在惡補之時,首要的是深入《學記》之中的精髓,學會與學生同成長。“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把這作為前進的動力,我想還有什麼不能實現的呢?

“不待揚鞭自奮蹄”,讀完《學記》更是讓我有了一種緊迫感、責任感,不想無病呻吟,更不想再責怪自己曾蹉跎了歲月,辜負了青春,只想每天都踏踏實實地讓自己有所收穫。讓那恐慌、恐懼少一點,再少一點。

對於《學記》,我還將繼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