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學習錢學森先生事蹟的心得體會3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W
今天是世界著名科學家,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先生逝世十二週年的日子。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裏,讓我們一起緬懷偉人。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學習錢學森先生事蹟的心得體會3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關於學習錢學森先生事蹟的心得體會3篇

 篇1
 
  錢學森和蔣英真摯相愛、至誠相待,一同去美國,又一同選擇回國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
 
  5年在美的軟禁生活並沒有消磨掉錢學森和蔣英夫婦返回祖國的堅強意志。在這段灰暗的日子裏,錢學森與蔣英共同演奏古典室內音樂,以排除寂寞與煩悶,走向錢學森夫婦情感的共鳴,它是一種力量,它代表了這對不屈的夫婦的一種意志,一種品格,他們從這音樂中領悟到的是一種發自心底的信心和動力。
 
  40多年裏,每當蔣英登台演出,或指揮學生畢業演出時,她總喜歡請錢學森去聽、去看、去評論。錢學森也喜歡把所認識的科技人員請來欣賞,大家同樂。有時錢學森工作忙,蔣英就錄製下來,放給他聽。如果有好的交響樂隊演奏會,蔣英也總是拉錢學森一起去聽,把這位科學家、“火箭迷”帶到音樂藝術的海洋裏。他們的結婚“信物”——黑色三角鋼琴,在蔣英的據理力爭下,最終與他們一起回到了祖國。這架三角鋼琴也因此成為錢學森和蔣英歷經風雨、沐浴幸福的見證。
 
  每當聽到蔣英的歌聲,錢學森總能感到一種美好的賜予。於是,他呼籲:讓科學與藝術聯姻吧,那將會創造奇蹟!
 
  受到官場一些不良習氣的影響,當今中國一些原本做學問的人也向“裸官”們學習,將自己的親屬放在境外,這些人不可能有完滿的家庭生活體驗,也不可能有真誠的信仰,更不可能對國家和民族切實擔當責任,這些因素共同的影響是“裸學者”是難以做好學問的。因此,每個真誠獻身人民幸福事業的人,先要保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篇2
 
  2009年10月31日的早晨,太陽照常冉冉升起,但這個早晨卻令人難忘、使人悲痛、,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七屆、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錢學森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我知道錢學森先生的事蹟是看過一本寫錢學森的報告文學《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令人感動的是他那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先生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人民。所以當他獲知祖國即將解放,新中國即將誕生時,就堅決要求回國。由於美國當局的阻撓,他的回國歷程長達5年,歷經重重磨難,這其中包括坐牢,受監禁,還要經常接受美國政府的審訊。我從一個材料上看到美國反動勢力審訊他的記錄,十分感人。美國檢察官訊問錢學森“忠於什麼國家的政府?”錢學森回答: “我是中國人,當然忠於中國人民。所以我忠心於對中國人民有好處的政府,也就敵視對中國人民有害的任何政府。 ”檢察官又問:“你現在要求回中國大陸,那麼你會用你的知識去幫助大陸的共產黨政權嗎?”錢學森説:“知識是我個人的財產,我有權決定給誰就給誰。”檢察官再問: “那麼,你就不讓政府來決定你應當忠於的對象嗎?”錢學森回答:“不,檢察官先生,我忠於誰要由我自己來決定。難道你的意願都是美國政府為你決定的嗎?”檢察官狼狽不堪,美國的新聞記者則在報紙上驚呼,被審訊的不是錢學森,而是檢察官!這位在萬里之外的海外中華赤子,孤身一人,面對強大的美國反動勢力,沒有屈服,沒有妥協,表現得如此勇敢和無畏,令人肅然起敬。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氣節和骨氣!
 
  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下,錢學森離開美國,回到社會主義祖國。歸國後,毛主席也曾對錢學森説:“對我們説來,你比5個師的力量大多啦!”。由此可以看出,錢學森對國家科技建設的重要。先生是一名優秀黨員,更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幟。他的回國帶動了一批海外學子的歸來;而他的入黨又推動了科學院一大批知名科學家政治上的進步。後來我才知道。錢學森先生本人對入黨這件事也是看得是很重的,他曾為此激動得徹夜難眠。殷切的期盼自己倡導的技術科學思想,在科學院和五院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後來又進一步提煉為“研製” 的概念,將科學院和五院的工作更密切地結合起來,為我國研製成功“兩彈一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更為難得的是,經過反右鬥爭和1958年大躍進以後,我們國家面臨三年“經濟困難”。科學家們生活上困難,思想上對有的問題有些疙瘩,這是可以理解的。學森先生便協助黨組和同志們一起做科學家的工作。書中記載了那時科學院堅持兩週一次著名科學家參加的“神仙會”,找一個餐館,先是大家暢所欲言,充分發表意見,然後人人都做總結。會後,每人出5元錢,吃一頓飯,補充一點營養。先生雖然在五院的工作雖然很忙,但“神仙會”他總是參加,並積極發言。他總能能結合自身的體會,對黨的方針政策講出一些獨到的見解,讓到會的科學家們釋疑。就像陳章良先生曾這樣評價錢學森:“他不僅以自己嚴謹和勤奮的科學態度在航天領域為人類的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人格本質。”
 
  錢老是我們青年一代學習的榜樣,作為高校教師,我們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把“錢學森精神”和我們的具體工作結合起來,熱愛教育事業,
 
  嚴格要求自己,勤懇地工作,努力探索科學的教育方法,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為祖國的強盛和復興儘自己的一份努力。
 
  錢學森同志以他高尚的品德和豐富的知識為黨為人民建立了傑出的功勛,黨和人民也給了他深切的關懷和很高的榮譽。使他能夠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負,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據我所知江澤民總書記十分關心錢學森同志的工作和生活,殷切鼓勵他,多次看望他。1989年8月7日,江澤民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了他,號召大家學習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精神。1991年10月16日,在向錢學森同志頒發“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的儀式上,江澤民發表重要講話,高度讚揚了他為黨和人民作出的卓越貢獻。1996年12月11日和1999年12月9日,江澤民總書記兩次到錢學森同志家中親切看望他,聽取他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建議。黨的支持和關懷,使錢學森同志獲得了巨大的精神動力。他經常説,我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所做的工作,是和黨的正確領導、集體的智慧分不開的,我個人僅是滄海一粟,真正偉大的是黨、人民和我們的國家。
 
  2009年10月最後一天的早晨,錢學森走完自己不平凡的一生,恬淡而又安詳的走了,留給世人無限的悲傷、不盡的崇敬和永遠的緬懷!我們也在悲傷、崇敬與緬懷中,寫下這些文字,寄託一份渺小而又普通的深情與祝福,最後,我想説“錢老,您!一路走好,您是科學界一座永遠不倒的豐碑!是我們青年一代學習的人生導師!您是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難以忘懷的科學大師!
 
 篇3
 
  錢學森走了,留下了一位科學家對祖國赤誠的愛。他的一生,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
 
  98歲,將近一個世紀的歲月。他用畢生的情感、智慧和忠誠,寫就了一位愛國知識分子的輝煌人生。
 
  “錢學森是愛國知識分子的傑出典範,是一面旗幟。”
 
  “我是中國人,當然忠於中國人民”
 
  這是一份感人至深的審訊記錄。
 
  美國檢察官訊問錢學森:“你忠於什麼國家的政府?”
 
  錢學森回答:“我是中國人,當然忠於中國人民。所以,我忠於對中國人民有好處的政府,也就敵視對中國人民有害的任何政府。”
 
  檢察官又問:“你現在要求回中國大陸,那麼你會用你的知識去幫助大陸的共產黨政權嗎?”
 
  錢學森答:“知識是我個人的財產,我有權決定給誰就給誰。”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即使拘役的磨難和生命的威脅也不能改變錢學森報效祖國的決心。
 
  在多年後的一次談話中,錢學森説:“我從1935年去美國,1955年回國,在美國呆了整整20年。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學習,後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做準備,為的是日後回到祖國能為人民做點事。我在美國那麼長時間,從來沒想過這一輩子要在那裏呆下去。我這麼説是有根據的。因為在美國,一個人參加工作,總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險公司,以備晚年退休之後用。在美國期間,有人好幾次問我存了保險沒有,我説一塊美元也不存,他們感到奇怪。其實沒什麼奇怪的,因為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住一輩子。”
 
  到x後的第二天清晨,錢學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着全家來到天安門廣場。面對雄偉的天安門城樓,錢學森激動地説:“我相信一定能回到祖國,現在終於回來了!”
 
  “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1955年冬,錢學森來到x軍事工程學院參觀。院長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説:“外國人能幹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陳賡拍案大呼:“好!就要你這句話!”錢學森説:“就這一句話,決定了我這一生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生涯。”
 
  愛國主義總是與肩負的歷史使命結合在一起。錢學森把祖國的強盛、民族的興旺,作為自己畢生奮鬥的目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1956年2月,在周恩來總理的鼓勵和支持下,錢學森起草了《建立我國國防工業的意見書》,為我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建立與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同年3月,錢學森又參與起草了新中國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並主持起草了建立噴氣和火箭技術項目的報告書,為推動新中國的科學技術、工業、農業、國防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錢學森受命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任院長。
 
  那是新中國導彈事業起步維艱的年代。錢學森給剛分配來的156名大學生講授“導彈概論”。這些人當時對什麼是導彈一無所知,但後來成為了新中國第一批火箭、導彈技術人才。1960年,在他具體領導下,我國研製成功了第一枚導彈。之後,他又親自主持我國“兩彈結合”的技術攻關和試驗工作,於1966年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製發射人造衞星的時機已經成熟,並於1968年兼任空間技術研究院首任院長。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發射成功,新中國終於迎來了航天時代的黎明。
 
  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之後,錢學森又擔任了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全身心投入到國防科學技術領導工作,從更高層次思考其他領域諸多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提出了許多創新的思想,為中國科學技術攀登一座座高峯作出了重要貢獻。
 
  錢學森通過自己一生的實踐證明:一個知識分子,只有把自己與祖國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實現個人價值,也只有在為國家奉獻、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才能贏得祖國和人民的尊敬與愛戴。正如錢學森自己所説:“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活着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
 
  錢學森曾説:“我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人民最後對我的工作滿意的話,那才是最高獎賞。”
 
  他一生有三個“不在意”:一是對“官”不在意,二是對“錢”不在意,三是對“名”不在意。聶榮臻元帥曾高度評價錢學森:“總是艱苦奮鬥地工作,艱苦樸素地生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但錢學森對中國科技的發展卻萬分關注,直至晚年依然如一。
 
  在領導國防科技工作期間,錢學森經常深入地處沙漠戈壁的試驗基地。那裏自然條件的惡劣,人民生活的艱辛,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出領導崗位後,他還牽掛着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們,思索着如何用科學改變那裏的環境。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發展沙產業的思想。他説:“我國沙漠和戈壁大約16億畝,和農田面積一樣大。沙漠戈壁並不是什麼也不長。”“沙產業就是在‘不毛之地’搞農業生產,而且是大農業生產。這可以説是又一項‘尖端技術’!”他還把自己兩次獲得的200萬港元的獎勵,全捐給了促進沙產業發展基金會。
 
  他關心着國家的長遠發展,思考着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2005年3月29日,94歲高齡的錢學森在病房裏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作了一次長談。他説:“今天找你們來,想和你們説説我近來思考的一個問題,即人才培養問題。我想説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養問題,而是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他從美國的大學教育談到他的老師馮·卡門的教育方法,從自己從事科學研究的體會談到中國許多著名科學家的成長經歷,從“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談到我國今後的長遠發展。他意味深長地説,我們一定要“培養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造能力的人才”,“回國以後,我覺得國家對我很重視,但是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更多的錢學森,國家才會有大發展”,“我今年已90多歲了,想到中國長遠發展的事情,憂慮的就是這一點。”
 
  2005年7月,錢學森見到了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再次談到了自己憂慮的大問題。他對總理説:“中國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此後的四年,他又三次見到温總理,每一次都要説起這個話題。2009年8月6日,在與温總理的最後一次見面中,病榻上的老人講話已經不太清楚,但依然緩慢而認真地對温總理説:“培養傑出人才,不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根本。”
 
  “平生無意求虛名,惟盡百年赤子情。”錢學森離開了我們,但他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在新中國科技、經濟、國防建設方面的突出貢獻,更有藴涵其中的極其豐厚的精神遺產。在這些精神財富中,最首要、最核心、最閃光也最令世人銘記在心的,就是貫穿於錢學森一生的那份濃濃的愛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