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學莊子的心得體會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5W

心得體會是我們在經歷中的寶貴財富,讓我們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寫心得體會需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和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寫出真實的文字,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學莊子的心得體會8篇,感謝您的參閲。

學莊子的心得體會8篇

學莊子的心得體會篇1

尊敬的大家長賴老師上午好!親愛的育心家人們上午好!我叫李迎霞,大易網名欣欣媽。今天是我來向大家彙報一下自己學習《莊子》的一些心得體會。因為自己學得也淺,只能儘量把體會到的,給講清楚。今天的主題是:“小”與“大”。

每次在江西參加育心活動時,我們都會參與勞動。我去年在玉坑的時候,參加了一項活動――挑泥。就是把泥從塘裏挖出來,然後挑到樓頂,放在花壇裏。大家可以想一下這個過程,先是一揪揪把泥挖出來,裝在桶裏,提着桶或者挑着桶,順着樓梯走上樓頂,再把泥倒到花壇裏。一次一次機械重複的動作,很簡單,也很單調,就是泥土大搬家。當初建樓的時候,在哪裏弄花壇,從哪裏取土,這些土要用在哪裏,都是誰來設計的?是賴老師。現在深圳總部搬家了。搬到新的辦公場所去了。

從江西活動中心的建設,到現在推倒老房蓋小經學院,這些設計,規劃都來自於哪裏?都是來自於賴老師的大腦中。是不是?是他的思維決定了他後面的行為。通過學習我們的經典,不知道大家思考過沒有,人生一世。留下的是什麼?房子?錢?孩子?是這些嗎?都不是,是思想。思想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着,卻支配左右着我們的行為。經典所體現的正是一種先進的思維模式。

今天開始我們一起學習《莊子》這部經典,我們先一起了解一下莊子這個人。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説今山東東明縣人)。莊子祖上系出楚國公族,後因吳起變法楚國發生內亂,先人避夷宗之罪遷至宋國蒙地。莊子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一開始,感覺這個漆園吏應該是個小官。後來查了一下,好像還是一個挺有權的官。不過莊子也不在意,後來人家隱居了。

官大官小,對他沒什麼影響。下面我們繼續來看一下莊子的情況介紹。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莊子》是莊子學派的著述總集,道家的重要典籍。《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現存《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所作,外篇、雜篇是莊周弟子及後學所作。莊子被稱為南華真人,大家還記得在哪部經典裏提到了真人這一詞嗎?在《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章裏。《上古天真論篇》中講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在這裏,我們看到“真人”一詞,還看到“道”這個字。能達到真人這樣的稱謂的,要符合下面這麼多的要求。並不容易呀。更多的內容,大家可以去網上搜集一下。在這裏就不多説了。

下面我們就直接進入今天的學習內容。《莊子》第一篇《逍遙遊》。《莊子》這本書裏,講的都是故事。今天我們先試着來講一下他的第一個故事的第一小段。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

?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冥本義是昏暗的意思,引申出來的含義就多了。形容詞性包括:深遠,幽深;精妙,深奧;愚昧;靜默。

名詞詞性包括:夜晚,黑夜;另一個世界;神靈,自然;海。等等。對於我們不瞭解的世界,或者事物或者狀態,往往會用“冥冥”這個詞。“冥冥之中”這個詞,是我們最常見的。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北方,黑暗,深遠的大海里有魚。這個魚叫鯤。這個鯤好大啊。“不知其幾千裏也。”幾千裏這麼大的魚。這麼大的一個狀態,得多大呀?不知道了。鯤這個字,《爾雅·釋魚》裏給的解釋為:鯤,魚子。《註》凡魚之子名鯤。

在這裏,我們就覺得奇怪了。鯤不是魚子嗎?應該很小啊?怎麼會很大呢?

還説它大得不知道有多大。是不是很奇怪?魚子除了小之外,還有一個什麼特性?大家知道嗎?對,數量多。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個片子。是講大馬哈魚洄游幾千裏,回到出生地產卵。終生只繁殖一次,能產4000粒以上的卵。下面我們看幾張圖片。感受一下小魚帶給我們的震撼。

鯤,小魚子,最後竟然組成這麼龐大的一個羣組,尤其最後這一張照片,是不是像一條巨大的魚。而這條大魚,卻是由無數的,小小的沙丁魚組成。當他們集結而來,鋪天蓋地,給我們的震撼也不會小於一條大鯊魚了吧?我們接着後面的內容來看。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鯤這種魚在某一種條件下,化而為鳥,這種鳥叫鵬。我們來看一下鵬的解釋。鵬péng〈名〉(1)形聲。從鳥,朋聲。“鵬”是傳説中最大的一種鳥,由鯤變化而成。本義:大鵬(2)同本義朋,神鳥也。朋,古文鳳。鵬,亦古文鳳。——《説文》鳳在中國古代傳説中是百鳥之王。我們看一下它的字形演變。再看一下鵬字的字形演變。這個鵬字的右邊還是能看出來是由鳳這個字,慢慢演化而來的。而這個“朋”字本身的字形演變也和“鳳”非常相近。這是鳳的異體字。這是“朋”字的小篆體。按《説文》古鳳字,注:,古文鳳。象形。鳳飛,羣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原來朋黨是這麼衍生出來的。我們現在推行簡體漢字,實在是可惜。從“鳳”和“朋”字上已經完全看不出來兩者的聯繫了。中國文字。一個字一個畫,含義很深。我們看這樣的一個“鵬”字,可以體會到它的兩個含義,一方面,它的形體大或者數量多,另一方面,它還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徵。因為它是神鳥。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當鯤化而為鵬之後便“怒而飛”。怒是什麼意思呢?

在這裏,怒不是生氣發火的意思,而是描述出一幅無法遏制,勢不可擋的狀態,它向上飛騰而且聲勢浩大。後面的其翼若垂天之雲”就很好理解了。這麼龐大的一條魚,或者一羣魚,轉化之後,依然氣勢恢弘。而且從靜變為動了。原來在北海,不知道多麼幽深的大海里,可能沒人看得到。可是現在它發生變化了,以向上騰躍,不可阻擋的氣勢出現了。後面一句:“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這裏我們看到南冥。對應着北,就一定是南。當鯤變為鵬後,它就要到南方去。

在這裏,我們每個家人,可能也會有體會。我們剛進入育心的時候,對自己的未來目標,大多數是不清楚的。糊塗着聽説要累積法讀經典,寫日記,天天也很愁,有啥可寫的,都看不懂。但是隨着我們學習,成長,一天天的累積,突然發現,我們都在改變了。這時,我們的目標,漸漸清晰,原先聽上去不太理解或者不太相信的東西,竟然是這麼清晰,只要我們再能努力一下,原來是可以觸碰到的。我們這裏的很多家人,慢慢的從用户,成為指導師,從指導師變成講師,每一個人,只要參與到我們這個平台,來學習,付出的,都會有這種體會。

這就是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目標漸漸樹立起來。那麼回到我們剛才講的部分。當鯤變成鵬之後,它就有了新的方向,新的目標。它要去南冥。南冥是什麼地方?天池。這個場景也發生了變化。目標變化了,一切都在變化。其實是它的心變化了。它有了奔向更高,更遠目標的勇氣,能力。可是它怎麼去呢?就像老虎、豹子想要奔跑,得有一個開闊地。這麼大的鳥,想要起飛,一定要有足夠的平台和動力。那它靠什麼?靠海水的運動。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扶搖,旋風也。”盤旋而上的暴風。從這裏可以看出來,鵬是借用了風的力量。可是它這麼大,哪裏來這麼大的風呢?《齊諧》這本書專門記載奇談怪論的事情。這本書裏講了這樣的一個場景。鵬要遷徙到天池,它翅膀一扇,擊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一個大的波濤,海面上產生的巨大氣流,暴風由下向上升騰起來。

憑藉這樣的一個力量,鵬盤旋着飛上了九萬里,一次呼吸是六個月。這裏給我們一個什麼信息呢?鵬鳥的呼吸很緩慢。曾經看到過一個調查:蛇每分鐘呼吸3次,壽命是700—1000年;鼠每分鐘呼吸5次,壽命是500—700年;象每分鐘呼吸5次,壽命是120—200年;狗每分鐘呼吸31次,壽命是15—20年;人每分鐘呼吸15—18次,壽命是80—100年。從這裏可以看到呼吸緩慢相對壽命也長。有一個佛經故事,講的是:釋迦佛問眾僧人:“生命能持續多長時間?”一位僧人回答:“能持續數日。”佛説你還不能夠修道。”佛又問一位僧人:“生命能持續多長時間?”那位僧人回答説:“能持續一頓飯工夫。”佛説:“你還不能夠修道。”

佛再問一位僧人:“生命能持續多長時間?”那位僧人回答説:“生命只在呼吸之間。”佛説:“你可以説是修道者了!”我們的生命就在於這一呼一吸之間。鵬鳥呼吸緩慢,那它的相對壽命,就會比較長。所以,我們要認真的體會這一呼一吸之間,抓住每個小的瞬間,才會有一個長遠的未來。很多人説,等明天。我們可以想想,沒有今天,沒有現在,沒有眼下的一呼一吸,明天會在哪裏?當鵬衝上了九萬里的高空。它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呢?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動物遷徙的時候,景象壯觀。像非洲動物大遷徙的時間,是從每年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

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於鵬來説,就如同塵埃出現一樣,轉眼之間,就消失,結束了。在鵬鳥的呼吸之間,很多動物就完成了它們的一生。當鵬來到了九萬里的高空,這時的天,還是深青色的嗎?到了這九萬里之遙的地方,發現還是沒有盡頭,雖然自己現在已經站在了曾經以為遙不可及的地方,但是天到底有多遠?哪裏是盡頭?

當大鵬到了這個高度的時候,往下看看,感覺也是一樣的感覺。這種感覺有點高遠,也有點空曠和寂寞。讀到這裏,慢慢體會這是一種什麼現象呢?一種什麼感覺?一個個小小的東西,怎麼就能聚合而成如此龐大的身軀?而這個動物又是憑什麼變化成一個大鳥,一飛沖天達到一個本來遙不可及的目標呢?當目標到達的時候,會不會相信,還有更加廣闊的天地呢?到了這樣的天空,還會留戀曾經的過往嗎?會有不捨,可是要停留嗎?

當鯤,小魚子在水裏的時候,開始的力量是很微小的。當它慢慢以某種力量聚集在一起,而且越來越多的時候,它的力量也在慢慢增強。想想我們自己,開始認知,能力都很有限,可是我們慢慢學習,慢慢實踐,慢慢提高的時候,能量、機會、挑戰也會慢慢聚攏過來。當量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在合適的平台,適當的時機之下,就會發生質的改變。而之前,似乎一直是在等待這樣的一個時機。

這種改變發生的時候,也是有一個驚心動魄的過程。也要經過一番努力,拼搏之後,才會慢慢形成一股強勁的推動力。在成為推動力之前,也還可能是一股強大的阻力。我們在平時學習,推廣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一個過程?開始的時候並不知道為了什麼在努力,很多來自我們自己以及外部的質疑和糾結。在一種神祕的力量推動下,我們不斷聚合能量,慢慢越來越強大。慢慢達到了轉化的水平。在變為鵬之後,自然會有更高的要求。可是在努力的過程中,有多少的羈絆差點讓我們停下努力的腳步?

只有在鵬鳥自己繼續不斷的努力,扇動翅膀,形成更大一股力量之後,才能在強大的推動力下,一飛沖天,向着理想前進。如果我們只是等待。那後面的改變,也是不太容易出現的。當它到達高空,翱翔於天際之間,低頭望去,一切都改變了。當我們能夠到達這樣的一個高度,曾經過往的一切,都如同塵埃一樣,微不足道。我們再看曾經的世界已經完全不同。

?道德經》裏講: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任何一件事,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都是由小及大,小近及遠。

我們如果有這樣的思維,認真對待身邊的小事,認真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抓住伸手可得的小的機會,小的成長,那我們的未來將會形成怎樣的一個合力。真是難以想象。賴老師學經典用經典,以一己之力,星星之火,慢慢引燃,生命的激情。從一個家庭,到現在的成千上成的家庭。

從最初鯤,一個有形的行動,慢慢變成我們精神上,思想上的提升。這個鯤化為鵬的過程,是一個有形到無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力量,越積越大。我們的根越扎越深。我們即是等時機,又在創造時機。我們江西的活動,我們的新辦公地點,我們的三大集,我們的課程,我們的期刊,我們的畫冊,就是我們自己在創造奇蹟,創造時機的努力。終於在某一天,在我們自己的力量推動之下,我們展翅飛翔了。

我想這樣的一個過程,已經到達目標的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應該就是這樣,當他告訴我們的時候,我們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接受,可否照做?明智的家人們,都各自有自己的答案吧。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感恩賴老師,感恩育心經典,感恩家人們的陪伴和聆聽。

學莊子的心得體會篇2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

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無和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斷一個東西的有用和無用,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2月20日:感悟與超越

司馬遷在《史記》中説到,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攘攘皆為利往。可見名利二字是世人難以捨棄的追求。但是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薄為大,因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莊子所説的"逍遙遊"。2月21日:認識你自己

莊子裏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於我們習慣於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於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2月22日:本性與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遊。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説,這個遊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2月23日:總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醜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

2月24日:堅持與順應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

2月25日:談笑論生死

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麼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

2月26日:心態與狀態

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那麼,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2月27日:大道與自然

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麼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學莊子的心得體會篇3

“無為”,這是在讀《莊子》之前,對莊子的印象。讀後,也還是無為。閲讀的過程中,對於莊子思想的理解幾乎沒有阻礙,彷彿自身本就是這樣子,這些思想與心境早已在很久以前就思考過,只是在這裏找到了一個系統而肯定的闡釋。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道家代表人之一,與老子並稱“老莊”。據書中序言中關於莊子的考察,莊子的歷史記載非常少,最早可據的歷史資料是司馬遷的《史記》,僅有一百多字。如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偶爾會出現在書中,通過一些生活事蹟,對道家的觀點做更進一步解説。而在這些事蹟中,莊子的形象比道家所宣揚的無為思想更加鮮活。比如在與惠子論戰時,無論是關於“大瓠”、“大樹”,還是關於“子非魚”的辯論,都可以感覺到莊子很“剛”;而在“遊於雕陵之樊”,因“異鵲”而忘其身,遂而遭致虞人誶罵時,他三天不愉快,又可以看出他的小任性;而莊子過惠子墓而語“匠石斫堊”的寓言,並慨歎“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以言之矣”,又可以看出他是性情中人。而這些,都是他至真的表露,如言:謹守勿失,是謂返其真。

如果説“逍遙於塵垢之外”是莊子理想的追求,那“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則是他眼中的現實。很多人看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論説之後,都認為莊子對於世界的看法非常消極。不過莊子生活的年代是戰國時期,那時,各國之間混戰不止,謀士奔走各國謀取功名,諸子百家爭鳴不休,有為、賢能之士枉遭慘死,天下民不聊生。要想在亂世之中保存生命的同時,又保有純真的本性,卻真非此不可。即使在現今國家沒有戰爭的時代,保存生命不是相當難的事,但是保有真實的本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麼想來,積極還是消極之説,要看個人更加珍視什麼,這也應了文中的一句。有人覺得這樣那樣也未嘗不可,這也是某個角度的一個道理。可是莊子將絕對純正的生命視為至高的追求,那也只有“逍遙”“無為”之説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如言: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莊子》一書系統闡釋了莊子的思想,也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該書共33篇,分內篇、外篇和雜篇。據説雜篇多偽作,而辨別真偽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是寫作風格。莊子的風格天馬行空,時而“乘雲氣”,“御飛龍”,“逍遙於塵世之外”;時而撥開世俗紛爭的面紗,申斥三皇五帝,痛罵仁義禮樂;時而論説至人之道,鞭笞詭辯之術。他的文章,浩莽宇宙與秋毫之末同在,卻沒有一絲違和,彷彿渾然天成。他的`思想,變幻莫測,又逍遙自在,彷彿於天地間取得一絕世之材,配以鬼神之技,才雕就如此般驚世之作。

看書的過程中不得不對一些詞彙進行一些思考,以下部分是一些領悟,但這並不一定就代表莊子書中的觀點。這是古人思想的糟粕中找尋的一點殘骸,但也許只是幻影。

——道。道是什麼?道是宇宙的起源,是天地萬物形成的根源。道在那裏?道無所不在,鴻大至宇宙,卑小至螻蟻。道可知嗎?道可知,但不可傳,不可授,也不可語於他人。何人能得道?真正得道的人不知道,接近道的人知道不能言道,知道能言道的人並未得道。

——真。“謹守勿失,是謂返其真”。

——化。天地萬物順應自然之道,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而道永存,至人持守唯一的道而與萬物一同變化。

——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齊物。“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世間本無尊貴卑賤,無仁義禮樂,無是非真假,天地萬物同等存在。

最後,還想提到一點沒有求證,也不一定正確的感想:

很多永垂不朽的鉅作都在強調一個類似的觀點,這個世界所存在的道德、觀念、是非的判斷等等,都以人類的需求為準則進行定義,但這並不是世界的本質。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中有,“人類欲留存於世,先要衡量眾生,於是,他們規則了眾生的意義,當然也有人的意義!”《莊子》中有,“且也若與予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記得《瓦爾登湖》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同是關於生命的自然本性,觀點卻各有千秋。莊子説的是要遵循它,不對它做任何改動;梭羅説要找到它,推翻世間種種秩序的束縛,在關於這個世界的認知與態度中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而尼采説,要認可它,超越它,站在強權的頂端,成為超人的存在。

關於這一點,我更喜歡梭羅和尼采的觀點。

學莊子的心得體會篇4

從朋友處借得《莊子》心得一書,此書有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通過莊子每一個不同的寓言故事來講述,偶爾看看這樣的書對淨化人的心靈有一定的幫助。 在今天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在功名利祿的路上走得太遠,以至於都忘了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閒適放鬆。這些離我們太遠了! 如今媒介如此發達,資訊如此快速,科學給了我們無窮力量的時代,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每一個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許,我們在心智上的殘缺更多了。 人有肢體上的殘疾,也會產生心理上的殘疾,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殘缺,那是因為心理上的殘缺,不像身體上的殘疾那麼容易被人看見。這種殘缺有可能是在某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自己犯的一個錯誤,也有可能是在某種時刻自己受到的一個打擊,從此不知不覺就積澱下一種毛病。

莊子告訴我們,在天地之間,如果一個人真的順應生命形態,就首先要把這些遺憾和殘缺都接受下來,不要委屈,不要較勁,而應該想的是怎麼樣去改良它,是自己更好。莊子在最後還講到,人生只要掌握好六個字“不要怕,不要悔”,做人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只要你不怕任何磨難都能闖過去,而懊悔的事情往往都是過去式。 是啊!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其實人生無非是盡心盡力,僅此而已!!

學莊子的心得體會篇5

一、境界有大小

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時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説;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呢?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莊子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他的“逍遙遊”裏的境界“心嚮往之”充分體現出: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需要的是質詢自己的心,問一句:面對這紛繁蕪雜的環境和世界,面對自己的順與逆,我們首先應該想如何發展自己,有了更廣闊的眼界,才能有大的境界,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從而進一步發展和提高自己。正如那句:莊子的逍遙遊給了我們每一個凡俗的生命一雙非凡的翅膀。.。.。.

二、感悟與超越

每一個人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現如今,我們常被“現實”錯過了太多太多。我們這一生一直用於外在的發現,而從來看不見自己的心到底有什麼願望。往往在他人過多的言論中盲從,迷失自己的心。

“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後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裏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勞動中,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説:“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麼,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們也該擁有一雙如莊子那般靈魂的眼睛,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而完成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

學莊子的心得體會篇6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世間有這樣一種人,在一起的時候常常面紅耳赤地爭論,可是交情很篤厚。莊子和惠子的關係就是如此。

莊子過惠子墓的時候,他給隨從的人講了個奇怪而不可思議的故事:楚地有個人,鼻子給弄了點白色堊土。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這人沒去擦,而是跑到一個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給他砍掉那塊大小厚薄象蒼蠅翅膀的堊土。更奇怪的是那個木匠,沒象常人那樣叫他擦掉堊土,卻真的隨手拿起斧頭砍去,那斧頭虎虎生風,從那人的鼻尖擦過,堊土被砍掉了。他站在當地兒,臉不變色心不跳,鼻子完好無損。

這是怎樣的一種奇景?!這是怎樣的一種際遇啊!人世間難得有這麼個膽子大的,難得有這麼個技術高的。沒有那斧子當前不眨眼的氣度,誰敢砍?怕是斧子還沒砍下,人已戰慄觳觫了吧?沒有那高水平的技藝,誰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穩,也會給那沒水平的傢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許腦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這倆人竟然就搭檔配合得這麼高妙。所以,當郢人死後,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堊土時,他再也發揮不出如此高的技藝了。

莊子為什麼要講這麼個故事呢?他自己給我們點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説: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意思是説,從惠子死後,自己沒有談話的對手了,沒有誰可以説話了。真的是沒有説話的人了嗎?他這不是正在給人家講故事麼?其實,他是在哀歎,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對手,心中萬分悲涼罷了。

人世間類似的哀痛我們常會看到,遠到春秋戰國時期,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琴,不復再彈,縱有高山流水之音,又有誰能懂呢?世界上最懂得我們的那個人沒了,我們的知心話又該説給誰聽呢?縱使説了,又有誰能懂呢?

雖然莊子和惠子對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兩人在一起時喜歡互相批評和爭辯,但是這相爭卻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莊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發。即使在論爭,那也爭得是不亦樂乎啊!

站在濠水橋上的惠子和莊子,又開始爭辯了。莊子説: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説: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説: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説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説: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能一起出遊,非好友者何?那莊子出遊從容,看魚兒從容歡快地在水裏游來游去,心有所感,大發感慨。惠子是個不可知論者,所以,他反問莊子,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説,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到此,我們覺得惠子該閉嘴了。可那惠子還是沒服氣,辯論水平是高高的,他繼續着自己的辯論事業: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的快樂,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大家全都不知道了!這是何等的論辯才能啊!叫我們怎麼聽怎麼覺得象繞口令了。這大約已到了論辯的高峯,可莊子仍能在這高峯上在拔高一籌,他告訴惠子,你先前問我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等等等等,就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問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魚的快樂了。

這次論爭,莊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沒有惠子的高論,又哪來莊子的妙論啊!難怪張之純在《評註諸子菁華錄》裏説:莊子、惠子意見雖不同,然惠子猶是解人也。寥寥數語,寫出低徊躑躅無限淒涼。

另一次的論爭,更是叫莊子發了一通關於生死的妙論。

説來莊子可真是個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勢不雅觀也就罷了,他竟然敲着個盆兒唱了起來。這情景給前來弔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評他:你跟人家過了這麼久,她給你養大了孩子,現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還敲着盆唱歌,這不是太過分了嗎?這通責備有理有節,卻沒難住莊子,正象明代陳深輯在《諸子品節》裏説的那樣莊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筆,乃知奇文待人而見也。

莊子説: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恍惚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噍噍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

在反駁惠子時,莊子奇句迭出,奇思奇筆叫人不得不歎為觀止。他把生命過程描述成一個從無氣、無形、無生到恍惚有氣、有形、有生的過程。生死存亡本為一體,我們為什麼還要悲哀呢?親愛的老婆,她又回到她生命的本原處了。又迴歸到無氣、無形,無生的狀態中去了。她在天地自然中,又何必傷心呢?

人生在世,得對手如惠子者,幸甚幸甚!莊子有此對手,足矣!莊子有此知己,足矣!過惠子墓,莊子睹物思人,為失去對手而慨歎,而感傷。這無盡的悲涼情其始我輩淺陋之人所能深味?

學莊子的心得體會篇7

在那個紛亂的戰國時代,誕生了一位神人。他逍遙自在,不懼生活的窘迫,不被名與利束縛,追求心中的大道,他超越了世俗,保持着內心永遠的寧靜,他就是莊子。

莊子的灑脱,談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極難。

莊子的灑脱來自於他對名與利的超越。聽過這樣的故事:有次莊子去樑國,找他的朋友惠子,惠子當時身居宰相的高位,聽到眾人説莊子的能力在他之上,可能會代替他的位置,惠子一下子就慌了,連忙派人全城搜捕莊子,可莊子卻不請自來,用鵷鵮和貓頭鷹的故事告訴惠子自己的志向不在名利。又有楚國人來請莊子出仕,也被莊子用自己寧願在爛泥裏快活的説辭給拒絕。試問天下能有幾人能夠像莊子一樣對名利如此淡泊。天下人大多深陷名利的泥潭裏無法自拔,為着家財萬貫,名垂千史,在人世間苦苦掙扎,卻在泥潭當中越陷越深,追名逐利的惡性循環永遠看不到盡頭。可莊子卻是社會中的一股清流,他即使在窮困潦倒的處境下,仍是不肯向名與利低頭,正是因為他超越了名與利的束縛才達到了自由的境界。

莊子的灑脱也來自於他對生與死的超越。莊子認為每個人都是氣息,居住在形體之中,而死亡不過是又使形體回到了氣息,是經歷過一生之後的解脱和長眠。面對親人的去世,他能放聲高歌,而不是在親人離世的悲傷中痛哭,這種灑脱便是來自於他對生死的看淡。生與死連接着兩個世界,莊子看透了生的喜悦也看透了死之後的`長眠,他一生逍遙自由,既不樂生也不哀死,倘若世人都能像莊子一樣看透,生活之中也會少很多哀聲吧。

莊子的灑脱還來自於他對道的理解與超越。作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他將道的含義盡情詮釋。《庖丁解牛》中很好的展示他的志向,那就是順其自然。當然莊子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他不是過生活,而是跟着生活,從不妄為,只是獨處陋室,耕于田野便也同樣樂得自在。至於他對道的超越,那便是他那種逍遙不羈的人生態度,那種高深的境界,實在是眾人難以到達的地步。

我們雖不是莊子,也很難達到他的境界,但我們每個人卻都可以學習莊子,學習他的灑脱,學習他的超越。擺脱名利與生死的束縛,踏遍紅塵看透紅塵,永駐內心的靜謐。

學莊子的心得體會篇8

春節期間,我該讀一本什麼書好呢?我站在書架前搜索。最後,我把眼光停在於丹《莊子心得》上。這本書我已經讀過一遍,但能記住的似乎太少了。但總又時時在我的心裏纏繞,讓我時時回味,時時想再讀的衝動。

對莊子知之甚少,印象中曾讀過《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中“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還讀過《莊子.內篇.逍遙遊第十七》“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在學校或函授期間也只讀過兩篇中的一部分,基本上沒讀懂。其它內容更不要説了,連讀也讀不下去,何説理解聖人之意。但聖人的智慧、思想、寓言、風格又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召喚着我。我捧着書再次讀了起來,讀的那麼認真,那麼真誠,似乎成了我睡前的必修課。我於夢中隨他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的生平,《史記》中記載的是戰國時候宋國蒙地人,曾做過漆園小吏,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繁,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麼社會的名分。

?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典,現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讀完全部內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對我們的人生道路指明瞭方向,為我們的為人處事指點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對死亡

莊子家裏很貧困,有時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他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是有清醒認識的,他身邊也有很多的有錢人,他也有很多的機會去享受榮華富貴,但他把這些東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縛不了他,為利辛苦,為利奔波,卻喪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樂,“心為形役”,太不值得了。莊子雖然生活貧困,但是精神決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難。莊子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説。”所以他不愛説什麼。當楚王請他出山為相時,他卻對請他的兩個大夫説:“你們請便吧,讓我拖着尾巴在泥地裏爬吧!”

莊子臨死時對學生們説:“我死了以後,要‘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形體歸於天地,生死歸於自然,這就是莊子對自己的形體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樂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也表達了一種態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絕不找死。道家的態度是在流光中順應,去把握每分每秒,去樂生,讓生命獲得價值。

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麼,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變命運

?莊子》的《逍遙遊》篇中告訴我們,世間的大和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應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莊子用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而我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束縛了自己的心智。莊子是一個大智之人,他永遠不會教給我們小技巧,他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種靈魂生活,這種靈魂生活是主善的。我們要以覺悟的態度反觀內心,讓我們釋放自己,儘可能達到一個逍遙遊的境界。

三、認識你自己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的觀點,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觀察,永遠都有它自身的密碼,這個密碼是看不破的。莊子告訴我們,人最難認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難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只有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發點,才能夠去善待他人。莊子的寓言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應該順其自然,而不能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我們需要認真想一想,我們需要不斷地追問:這一生我們曾經多少次錯失過自己?我們真正找到了被開發的那個機會了嗎?怎麼樣才能找到那個機會呢?莊子在《人間世》篇中教給我們一種認識自己的能力。總結兩個字,叫做“心齋”,就是用心的齋戒去真正反躬內省,看看你自己。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人生的每一條路。只有確立了這一切,我們才能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夠做到對人對己的真正的尊重。

四、心態決定狀態

莊子告訴我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好像是一匹白馬從門縫裏跑過去,那樣倏忽一瞬一樣。這麼短的流光在我們手裏,怎麼樣才能真正地善待生命?莊子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態度,那就是:達生。面對生命,我們首先要有一種曠達的態度,這種態度會決定我們生命的質量,心態決定人的狀態。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決定成敗勝負的,不一定是一個人的技術水平,而是一個人的心態。當我們患得患失時,當我們心有所慮時,你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所以,我們永遠不要過分地相信技巧,要保持一種坦蕩的好心態,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狀態,做到“以人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莊子教給我的遠遠遠遠不止這些,他的大道合乎自然,他的本性和悟性,他的世上總有路可走,他的豁達,他的“乘物以遊心”,他的諄諄教導,無不在我的心中翻騰。讀完第二遍,我感覺還是沒記得多少,甚至忘了大部分,這激發我讀第三遍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