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夕和年的讀後感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2W

讀後感是我們與文字對話的心靈交流,深刻而温暖,閲讀這篇文章後,我們的內心湧現出許多讀後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夕和年的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夕和年的讀後感5篇

夕和年的讀後感篇1

激盪三十年中非常激盪的十五年,以1992年我出生的年份為中點。在我沒有出生之前,中國的改革開放,正在進行,發展,在我出生之後,中國還在發展,還在突破,把之前積蓄的能量,慢慢的釋放出來。國以民為本,這是我從這本書裏面看到的,一個國家的運作,有歷史遺留,有自然遺產,但是大部分都是當代人的努力創新。中國不能缺少那些搞改革和創新的人,如果人人都是按部就班,受到中國傳統思想的禁錮,不肯讓自己冒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敢想象中國將是怎樣的氣死沉沉。

這本書,搞政治的要看,搞企業的要看,搞金融的也要看。前段時間,看了《萬曆十五年》,大家都覺得當官搞政治要看,也覺得真的是很好,以歷史為鏡子,明鑑後人。但是《激盪三十年》更值得去看,因為符合中國現代的國情,瞭解新中國成立後,改革開放開始到現在,中國經歷了什麼,中國人民經歷了什麼,中國企業經歷了什麼,中國政府經歷了什麼,中國股市經歷了什麼…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咀嚼回味。你會想每一年,你的隨着中國的變化,你的家鄉會有怎樣的變化,你的家鄉人正在經歷什麼,温州人會很有感觸,因為文中用很多筆墨描寫了温州人,更稱温州人是中國的猶太人。還有就是你身邊人有沒有人有那麼靈敏的嗅覺,有沒有去到海南發財,有沒有在中國股市沒有建立的時候就接觸國庫券。有沒有在肯德基剛進中國的時候就去嘗試,有沒有描述第一次喝到可口可樂的感覺。想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一個敢冒險,勇於嘗試的人,可能面臨失敗,但是總比故步自封好,總比愚昧無知強,所以現在有成就的企業家,都是那個時候敢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這本書值得去讀,值得去讀兩遍,三遍,甚至更多遍。感謝當初推薦我看這本書的人,下卷馬上開始。從93年到08年中國正發生哪些改變,或許我知道,又或許我不特別瞭解,那時候所有的時間都在自己的世界裏面,都在學校裏面,外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己的小世界卻平靜如水,偶有波瀾。然而,從09年到現在將近有一個十年,中國發生的變化也是巨大的,我們每一個人也開始關心政治,關心經濟,特別是在金融行業,開始關心國內外的一切話題,事件。

特別感謝那麼多作家,寫出這樣一本本生動的書籍,是給我們最大的精神財富。

夕和年的讀後感篇2

花開在眼前——《激盪三十年》讀後感2000字:

推薦語:本書帶你回顧1978年—2008年中國經濟的驚險一躍。作者沒有用傳統歷史書的方式來寫作這部作品,他説不想用冰冷的數字或模型淹沒人們在歷史創造中的激情、喜悦、吶喊和悲憤,激盪三十年是會令每一個瞭解她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

在秋日的北京,吳曉波坐在星巴克裏,看人來人往,夕陽西下,他抬頭看見秋日猛烈地打在街對面的一座鐘樓上,靈感一動,向服務員討來一支筆和一張紙,寫下了《花開在眼前》的歌詞。

有人説這是一首情歌,這也是第一財經於2008年推出的紀錄片《激盪三十年》的片尾曲。作者説“從1978-2008這三十年的輝煌,對於沉默了百年的中華民族,它承載了太多人的光榮與夢想,它是一代人共同成長的全部記憶。”

作者不是學歷史的,也不是學經濟的,他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在國外做訪問學者期間,因為要做一個關於中國公司成長之路的課題,從而產生了:要為中國當代企業史留下一些東西的想法,要完成一次跨度長達30年的宏大敍事的挑戰。他在書中寫到:“歷史本來就應該是對人自身的描述,司馬遷的《史記》在這方面是最好的借鑑,它應該是可以觸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滿了血肉、運動和偶然。我想多寫一點人的命運,我真的找到了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改革開放伊始,我正值孩提時代,對於那個時代所發生的很多事情並沒太多感觸,僅有的認識或來自父輩、兄長的描述;要麼學習歷史政治課本;要麼觀看新聞聯播的30秒報道。這本《激盪三十年》沒有用傳統的教科書或歷史書的方式來寫,在翻看時,真想跟着作者的筆觸穿越到那個時代去,去看那時商場上的刀光劍影,去見證那些企業的興衰,去感同身受那些出身草莽、甚至野蠻、性格乖張,卻又無比堅韌而又勇於博取的企業家們浮浮沉沉的人生。

春天花兒都開了,大家都想出去走走看看,“不負春光,不負卿”。但20世紀80年代的春天並不浪漫,國家像個大保姆,用豬肉票、油票、糧票細心地照顧着人們的衣食住行。在故宮的中國遊人不看國寶,不看大殿,久久圍觀外國遊客。那時流行玩一種新玩具---魔方:路上,到處可見絞盡腦汁的人們,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把六個面調成相同的顏色。作者説那時中國的經濟也很像是這個魔方:出路明明是有的,但是,現實就是有點亂,讓人理不出一個頭緒。

1984年,我的家發生了一件天大的喜事兒:我的哥哥考上了大學,1978年剛剛恢復大學聯考。好像當時所有我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都來家裏來向父母祝賀。那是掩藏了太久的渴望,壓抑了太久的夢想,知識被重新賦予了足夠的尊嚴與價值。1984年,也是一個騷動而熱烈的年份,在中國企業史上,日後很多馳騁一時的公司均誕生在這一年,風雲一時的人物也在這一年開始了他們的商業生涯。後來,人們將1984年稱為“中國現代公司的元年”。1、鄧小平第一次南下抵達深圳,寫下了“珠海經濟特區好”;2、深圳的王石從倒賣玉米到倒賣批文和外匯指標,開始自己的原始積累;3、北京的中關村出現繁榮景象,柳傳志和他的團隊開始思考“人類沒有了聯想,世界將會怎樣”;4、青島的張瑞敏一口氣砸掉76台有問題的冰箱,這一砸成就了海爾以“高質量和高服務”取勝的傳奇,也開始了第一代企業家的自我蜕變:質量意識的覺醒。

1995年馬爸爸開始了創業,那時馬爸爸還不叫馬爸爸,他被叫作“到處推銷中國黃頁的騙子”,現在我們才知道這是多麼偉大的開端,終於輪到老外來圍觀了,他們圍觀中國大媽在菜市場用微信、支付寶買菜。1997年,香港迴歸,我上了大學,同學們開瘋狂地學起c語言編程。歷史也很有意思,在這年進入了一個“互聯網元年”,丁磊、張朝陽掀起互聯網狂潮的起點,這年任正非為華為搞出了《基本法》,這一原則讓華為變成了一家前程遠大的中國公司。

企業家們在歷史的滾滾年輪中創造着不可複製的一頁。2008年,是一個很有想象力的年份,大家期待在不遙遠的將來:在世界商業史上,“中國企業”能與“美國企業”“日本企業”一樣成為世界級的公司。2008年,我也迎接了兒子的到來,開始一輪新的生活。

?激盪三十年》真實地記錄了改革開放從1978年的呱呱落地到2008年的三十而立,現在我們知道的很多偶像級企業家,大部分都是在這30年發展起來的,我們感歎於他們生於那個好時代,但同時也感歎他們的波折。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不容易,我們要做的,就是時刻準備好自己:等……風……來……

夕和年的讀後感篇3

這段時間裏,我沉浸在這本《激盪三十年》中久久不能自拔。作者吳曉波先生站在國際視野的高度,透過民間觀察的角度,用真實和激情相交融的優美文字,整體和個體相結合的描述手法,將一部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企業發展史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客觀、全面、細緻、生動地再現了幾代企業家在歷史創造中的激情與迷惘、喜悦與傷痛、成功與沒落、經驗與教訓。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借用這樣一句頗為矛盾的話語可能的確反映了1978到2008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

作者按照編年的體例介紹了改革開放三十年每年出現的重要事件或現象,並歸納出這些事件或現象的原因,並在每年都附上一個典型的案例介紹,如廣為人知的禹作敏倒台、健力寶的沉寂等。可以説頗有當代中國經濟資治通鑑的感覺。作者以尖鋭的視角幫我們概括了中國這三十年這樣一個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早期、初期,在國家呵護和政策扶植下一批國營企業拔地而起,茁壯成長,但當時代漸漸步入改革開放成長期後,國家開始放手這些溺愛的“孩子”時,他們開始掉隊了,他們原有的市場開始不斷遭到自主能力更強的民營企業和私有企業的猛烈蠶食,有些國企甚至砰然倒下。

這10多年間,國營企業、私有企業、以及股份制公司的興衰變化,中國的經濟發展帶有強烈的政府和民營資本博弈的色彩,改革之前,政府掌握了基本上所有的經濟資源,而改革便是讓民營資本一步步向國有經濟領域發起進攻,這其中有成功,有失敗,有掙扎,於是便有了書中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中國企業的三十年曆程,有多少激動人心的輝煌,就有多少令人揪心的隕落。過去我們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現在我們發現,中國絕大多數的企業只能各領風騷三五年,一時風光無限,不久就銷聲匿跡。即便是一些巨型企業,也難以倖免地經歷了從神話到噩夢的輪迴,“泰坦尼克現象”此起彼伏。

究其原因:正是在這個激情年代中,中國企業界和企業家形成了一種非理性的市場運營模式和思維,湧動在激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資和擴張衝動,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矚目的中國企業崛起大戲,可也正是這種過度氾濫的激情把中國的市場推向了新的無序和盲動,使如今的中國市場呈現出非線性的迷亂態勢。更要時刻警覺的是,一旦我們因盲目自信、自我膨脹、急功近利而喪失理性,就有可能撞上那足以令船毀人亡的冰山一角。

這本書讓我深深地懂得了兩個道理,時勢造企業,識時務者為俊企業。在中國特定的國情背景下,事業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及時關注中央的政策走向,把握歷史的風向,因為根據“叢林法則”——存活下來的物種,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種羣,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種羣,而是那些對變化做出最積極反應的物種。只有能夠不斷適應政策及時代變化的企業才能長治久安,才能長盛不衰。企業這樣,人亦如此!

讀罷《激盪三十年》,不禁讓我想起《三國演義》中的卷首詞《臨江仙》中那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三十年的中國企業史,在歷史的長河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由於處在改革開放這個時代背景中,卻顯得尤為不平凡。

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有人窺見先機,一躍而起抓住了機遇,獲得了飛躍的發展和急速的膨脹;有人隨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廓清思路的拉鋸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終站在政策的前端,撈取着轉型時期中國經濟的厚利;還有更多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勤勉、奮鬥在這個英雄的年代,大寫英雄的歷史。

作者的寫作目的絕不是簡單地為這段高歌猛進同時又充滿曲折的30年商業史歌功頌德,恰恰相反,他正是要用飽醮激情的筆觸,“在事實和理性的層面上抽絲剝繭”,為我們揭示“一個空前複雜而大半面目未清的時代”。同時也告誡我們,在進入改革發展事業的“深水區”,更要摒棄早已氾濫的激情和“自我崇拜的熱焰”,以一種更理性的思想狀態,更良好的職業操守、更奮發的拼搏精神,努力走向希望的春天,真正成就企業的不朽。

夕和年的讀後感篇4

看《傅雷家書》,收穫很多,廣大家庭裏,很少有他們這樣的經歷。如果人的一生都可以像傅聰一樣,可以去追求自己所愛,可以不用擔心其他的雜事,可以專注於自己的興趣,那是有多幸運。

?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在 954年到 966年5月期間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編輯而成。這是一部很好的藝術學徒修養作品,也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傅雷對兒子的教育,關心,是如此地深厚,是許多父母所不能及。即使兒子遠在千里之外,正在準備一場極為重要的音樂演出,而他卻好像在對待即將赴考的孩子一樣,殷切的關注着他的每一個舉動,設身處地的預想他要在去的路上會遇到的各種可能的情景,並替他設計好應該如何去應對,傅雷在這兒所透露出來的,不僅僅是他高深的藝術造詣,更是他作為一個父親對兒子應有的關愛。他自己沒有從事過音樂實踐,但他對於一位音樂家在藝術生活中所遭到的心靈的歷程,體會得多麼細緻,多麼深刻。

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傅雷在給兒子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他告訴兒子,人應該為了善,為了榮譽,為了公理而善,而不是為了懼怕永恆的懲罰,也不是為了求取永恆的福祉,中華民族是文明世界中真正樂觀的民族。

除此以外,他還用着自己的經歷,教導着兒子,在婚姻問題上指導兒子,如何和彌拉如何相處,如何處理問題,如何對待矛盾,如何對待文藝。雖然兒子已經成家,他還是事事提醒,事事操心。是父親,是朋友,是指路人,是支持者!

傅雷在收到家書的時候,一方面為兒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驕傲,真心的為兒子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也不忘告誡兒子,不要被勝利而衝昏了頭腦,要兒子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保持一顆赤子之心。他一直強調的,便是這顆赤子之心!

或許我沒有能做到如此的細緻,知識豐富,有藝術情操的父母,但我的父母,也是一樣的關心,愛護我,不過是用另一種方式,不同於藝術的方式。我相信每位父母都有着自己的教育方式,我相信,他們都是儘自己所能,傾其所有,只為兒女。

夕和年的讀後感篇5

《激盪三十年》是按年編寫的改革開放後的企業史。改革開放的這三十年分明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段歷史,然而我們卻對其知之甚少,彷彿無比遙遠。《激盪三十年》彷彿給我開闢了一條時光隧道,雖然無法親歷那個年代,但是通過另一種方式觸及了離我們感覺遙遠而實際最近的中國經濟改革史,仍舊感同身受。細細琢磨着1978—2008年中每一個充斥着“原罪”的商業故事,不知不覺的被時代氣息深深地感染與震撼。

以一個“後之來者”的身份來回顧歷史,總是會不自覺地那現在的情況與過去相比。當年改革伊始的做法,轟動一時的爭論,震驚全國的案件等,大多隨着時代的發展淪為了歷史的滑稽戲,這就是時代的距離吧!身處那個時代的人永遠不可能比後者更清楚更灑脱地看待那個時代。然而,這種灑脱可能只有作為旁觀者的後人才具有的。當局者都有着最現世的利益衝突,怎麼能如後來者那樣輕易釋懷。而後人也永遠無法完全理解“當局者”們所創造的傳奇,只能驚歎於時代。

雖然作者力圖以客觀的史家理性客觀的角度,但是它所記述的每一個故事或讓人血脈賁張,熱血沸騰,或讓人惋惜心痛,唏噓不已,或讓人肅然起敬,或讓人激動憤怒,你很難一直保持着非常平靜的心情去閲讀。或許它更像是一本小説。

這本“小説”講述了一個能令任何有夢想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故事,中間最能打動人的地方是展示了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具有典型性個體的成功、失敗以及許多難以言盡的委屈、痛苦。這本“小説”中,主人公之數遠不止一百單八個,多到難以一一列舉,但是他們都可以冠以“企業家”的名字。他們靠着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勤勞和聰慧在1978——2008年“摸着石頭過河”的社會轉型期譜寫了當代中國可歌可泣的企業史。

他們總是承擔着改革的政策風險,總是原有體制的突破者也是違規者,常常被迫遊離於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地帶,原始資本積累中不可避免的擁有着血腥和銅臭味道,因此獲有“原罪”。雖然少數人頑強的度過艱險修成了正果如今依舊被鮮花簇擁,但是更多人卻被無情的被時代碾壓過去,或被人遺忘,或坐進了牢房,甚至成為了悲情的時代祭品。然而在今天看來,他們毫無疑問的是那個時代的驕子。不同的人生軌跡背後折射的卻是相同的時代烙印——見證經歷了激盪三十年裏中國企業所有的興衰榮辱世事變遷,更是那個時代社會的縮影。

許多功成名就至今日的改革成功者,曾經也走過荊棘路。當年的王石同樣身無分文過,在深圳街頭時的迷茫和毫無方向與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絲毫差別。然而他卻主動地跟上了時代的腳步,倒賣起玉米,在“摸着石頭”的過程中漸漸找到方向。當年的柳傳志在中科院中不過是一個專業不精的工程師,但是他所擁有那個年代人少有的經營熱情與智慧致使他脱穎而出。當年的許多人不過是與我們一樣的青年人,那些衣着光鮮的熟悉面孔也曾同樣面對時代的困惑而苦於自我救贖。然而他們與一般人不同的是他們找到了一般人找不到的、屬於自己的時代切入點。

而那些一度成功,幾番掙扎,最後被歷史遺忘的改革失敗者的人總是給人一種悲情英雄的感覺,讓人惋惜無比。李經緯將健力寶從三水縣的一個只擁有幾口米酒缸的作坊工廠,發展成為了一個在中國能與可口可樂相抗衡的國企飲料巨頭。而後來整個“國退民進”產權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環境客觀造就了政府企業間產權分置時的互不信任,使他與他的健力寶卻深陷產權泥潭,作為產權改革的實踐者,作為政商博弈的參與者,李經緯成為制度的犧牲品在今天看來彷彿命中註定。

最後他一病不起,而他的健力寶也消逝在時代中。與他同樣悲情的領導者還有褚時健。褚時健抓住煙草行業發展的機遇,使紅塔山成為中國名牌,讓玉溪捲煙廠脱穎而出,成為中國煙草大王,但是企業家激勵機制與監督體制的不健全還有其貪慾葬送了他的政治和職業生命。類似他們的“悲情英雄”還有好多,雖然有許多人都為他們抱不平,歎他們生不逢時,諷制度的僵化,但是我總覺得他們的失敗這與他們這一代企業家身上的“草根性”有着極大的關係。

他們的成功大多都是當時他們所做出的幾個具有時代突破性與相對偶然的正確決策與自身企業特殊的身份與地位所造就的。如果他們沒有身處特殊的位置而只是一個普通的民營經營者,取得成功完全是不現實的。如果他們能不斷的提升自我,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不是不停地運用自己的那“三板斧”,悲情可能不會上演。假如他們具有職業經理人的基本自身素質與真正科學的管理方法,結果肯定會非常不一樣。然而這樣要求那個時代的人明顯是不現實的,身處時代之中的人想要超越時代太過困難,這不過這只是我這個後者的意淫而已。

這本書中提到的許多故事都是我們高中時極好的論據,而當時對這些事情的評判幾乎只是簡單的為了單一的論點而簡單的貼上符合主題的標籤。一件現實的事情沒有簡單的好與壞,很難用一個或兩個簡單的方面解釋清楚。全面客觀是探求事物真相的基礎。

30年誕生了太多人物,人們對他們的定義各有不同。我十分贊同這本書前言引用《唐璜》的一句話對他們的定義——“説來新鮮,我苦於沒有英雄可寫,儘管當今之世,英雄是迭出不窮,年年有,月月有,報刊上連篇累牘,而後才發現,他算不得真英雄。”因為,我覺得他們是成功的時代探路者。

雖然在現在看來,他們的成功源於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他們的成功相對容易,但是取得成功始終是困難的,需要我們走在時代最前沿,甚至超前於時代。現在的中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問題、空白,仍然是個處處存在着機遇的時代。也許過了多年之後,我們在看待如今的時代,正如我們看待過去的年代一樣,感歎那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共存的好時代!因為一切皆有可能!

從1978年至如今的30多年是中國最精彩的華章。從改革開放初江浙人民冒極大風險發展貿易,到80年代中後期的全民皆倒,再到南方講話後爆發的全民下海的熱潮„„全體國民及政府的求富渴望,對貧窮現狀的堅決告別和現代化的強烈追求成為了所有人的價值追求,而這也是中國改革發展中最重要的動力。從一開始中國的改革就是一個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推動的過程,只不過一直以自上而下的政策改革的方式呈現的。

中國這場改革運動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特性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不爭論特徵”。由於中國特有的複雜社會情況,中國的改革的走向非常像是社會學的gartner光環曲線。每當某一重大改革被激烈爭辯和強行推進的時候,往往成效甚微、陷於流產,甚至可能造成社會的動盪和輿論的紊亂,而當所有的爭論這都已經精疲力竭的時候,改革卻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刻取得突破。其嚴謹且極優的途徑選擇往往小於人們之前的猜想。可能這才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吧!

改革開放的種種成就是政治家智慧與企業家智慧交織的結果。然而過去經濟還是由政府主導的,普通的人們在其中取得的種種成就,抓住的種種機遇都是由政府政策造就的,有的甚至可以稱作政治變革的副產品。民營的企業在政策面前更像是一葉扁舟,那一把握下一刻自己的命運。在未來,還是期待一個更完善的制度,一個系統更穩定的社會。中國經濟,至少在企業方面,應該有更多無關政治的商業智慧而創造。不過把握政府的脈搏,跟上時代的潮流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為在潮流、時代面前,人永遠是渺小的。

今天中國的雖然有點虛浮,但是你不能否認它的強盛,與1978年時落後而窮困的中國已經有着天翻地覆的變化。即使從1949年開始中國沒有走上發展的“最優道路”,但是如今的中國未必與所謂的“最優道路”差多少。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相似的,雖然這個過程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相互獨立的逐步進行,漸進的路徑與速度各不相同,但是我相信肯定會在一個時間點上匯成一股河流。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