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通用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2W

讀後感可以是一個獨立的文學作品,也可以是學術研究的一部分,寫讀後感是一種思考的過程,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好討厭的熊讀後感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通用8篇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1

高曉鬆在《奇葩説》中提到一個説法,人要有一以貫之的價值觀,不能在要自由的時候就拿出西方的價值觀,要錢的時候就拿出東方的價值觀。用一個高級的説法就是邏輯自洽,自己説的話,所遵守的原則不能互相矛盾。簡單的説法就是你相信的得是絕對的。

自由是最高的道德。

在哲學家康德的理解中,權利是一個關於與他人外在關係的概念。每個人的權利都是有限度的,必須要承認他人的自由並能與之並存,這種自由不是為所欲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要符合普遍法則,是一種通用的道德律令。

那麼自由就是最高的道德是怎麼説的呢?首先,道德是什麼?在我一個學法律的朋友的口中是公序良俗,也就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那麼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又是怎麼形成的,而自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嗎?

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字面上包括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紅燈禁止通行,孝敬長輩等等,是立法的一個依據。那麼自由為何是最高的道德呢,康德看來自由就是不以他人意志和個人欲求的驅使而去做一件事,是無目的的,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麼東西,是自由意志的產物。是不受任何欲求,不管是出於他人的欲求還是自己的欲求的行為。簡單來説,這件事不是我應該做或者被期許這樣做而去做,而是我去做了。

那麼自由就是被討厭是否等於被討厭的就是自由,阿德勒否定了這一點,這就像前面自由的定義一樣,無目的地做事,為了被討厭來追求自由,本身就不是自由。那麼自由就是被討厭,其實應該是,自由就是不怕被討厭,在社會中,我們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中,做的每一件事都一定會有人反對,討厭我們的做法,原因是個人期許的不同,然而做這件事是我們的課題,被別人討厭是別人的課題,這個就是阿德勒哲學的一個重要方法,課題分離,為什麼要進行課題分離呢,因為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能夠分離課題,就是在自己和世界之間畫了一條線,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課題,我們只能做好自己的課題。

建築學家貝聿銘説過,我一直沉浸在怎麼解決自己的問題之中。我想老先生是自由的,所以他的建築也是自由的。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2

這本書真的從一個新的視角給了我一些東西,甚至可以説改變了我。或者我具有該改變所具有的資質,然後這本書恰當其時的出現在了我24歲的生命中,然後就改變了我。也不能説徹底改變吧。我覺得改變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天可以做到了。不是今天是一個內向不會説話明天立刻就變成了一個在人羣中健談的人。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改變的。

書一開頭就提出一種理論,“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讀的時候雖然同意自己受到人際關係很大的困擾,但也不是全部吧。然後書中提到人們重視尋求他人的認可。這是一種生物本能,甚至是一種活下去的需要。是的,沒有比人更羣居、更社會、更需要與其他任何人合作的生物了。然後書中提到一個概念,人們活在一個想象共同體裏面。這一點也在《人類簡史》中提到,這是我同時讀的一本書。無論是國家,民族,公司其實都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共同體。而而人人都是屬於這種共同體的。

在共同體中人人平等的一種概念。人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我有能力”和“我能與他人和諧共處”這兩項。説到底我們的煩惱總是與這有關,或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或是對自己與他的關係的不滿意。確實,之前聽過這句話懂得這兩句話“管我屁事”,“關你屁事”人生就輕鬆很多。的確,只是不明白到底該怎麼做。現在好像習得了武功的心法一樣。只關注自己的課題,有關自己的能力上就好了呀。有關別人怎麼看自己。自己的某些舉止打扮別人怎麼看。那似乎是別人的課題,自己也管不了別人怎麼想的。事實上別人沒你想的那麼關心你。與其總是敏感的猜測別人到底是怎麼看你的,不如多專注自己的人生課題上。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3

今日讀了一本很薄的書,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翻開書就看到這句話: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説中的一句話。那麼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你,就一定能獲得幸福嗎?你存在的價值、你的幸福還是無法用金錢買到。

那麼你的煩惱是什麼?是你現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煩?還是戀愛或是家人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阿德勒是這麼認為的。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以及愛。這些就是煩惱的來源。那麼,有解嗎?不能夠逃避,阿德勒説請直面“人生課題”吧。所有企圖設立種種藉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但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不懼怕被任何人所討厭,真是太需要勇氣了。活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別人討厭,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你只需要偽裝自己,去妥協去放棄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會被人討厭,還要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很難的。直面自己的內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絕不去編造謊言。

這樣的生活,估計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阿德勒卻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實踐這種人生的勇氣!這也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呀。

因為我們有這種力量,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4

?被討厭的勇氣》是對阿德勒哲學思想的解讀,以類似《理想國》中的對話形式,通過青年與哲人之間關於人生問題的討論,對阿德勒的心理學做了很好的詮釋和示範。

這本書通過青年和哲人五個夜晚的討論,透過生活中各種煩惱的表象,樸實平直地闡釋這些束縛產生的原因,並試圖讓我們讀者從這些束縛中解脱出來。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面對變化帶來的"不安"和不變帶來的"不滿",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同樣,面對市場競爭和更新迭代的壓力,傳統行業在轉型和戰略調整上,總顯得有點兒力不從心。

企業過去的業績與經驗、一貫以來的工作方式、內部的改革阻力,也讓不少企業止步不前,無法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攫取新的成長機會,甚至走向衰落。改變,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改變,也是從不幸中解脱出來的第一步。

改變不幸的第一步是要理解現狀,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通過選擇改變的勇氣和決心,擯棄"保持現狀"的安全感,改變與世界的溝通方式,甚至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重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掌握幸福的主動權。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在人際關係中,大多數人太害怕被他人輕視或拒絕、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看到身邊的人活躍幸福的姿態,容易心生嫉妒或者感到非常焦躁,進而產生一種強烈的自卑感,而選擇縮在自己的殼裏,避免與人發生關聯。適度的自卑感,如果處理得當,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追求優越性,並非是要盡力超越他人甚至通過排擠他人來取得晉升,而是積極地看待自己與別人的差異,接納自己的不足,利用自己的長處,與"理想的自己"相比較,不斷前進,不斷超越自我。

生活中尤其是網絡上,常常見到年輕人怨天尤人,用父母的社會地位、經濟能力或者兒時的經歷作為自己糟糕境遇的藉口,將自己當前的窘境歸咎於他人。比如"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理論,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係一樣,卻根本不考慮"因為我學歷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自卑感源於我們的競爭或勝負意識,因為常常拿自己跟別人相比就會產生"優於這個、步入那個"之類的想法,自卑情結或優越感就會隨之而生。競爭或勝負意識,不知不覺就會把他人乃至整個世界當成"敵人"。而因為這種競爭關係,人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就會步入權力之爭,通過發怒、責難對方,試圖讓對方屈服,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夫妻關係是如此,父母兄弟姐妹之間是如此,同事之間甚至上下級關係更是如此。如果遭人辱罵或者公然挑釁,我們不妨退一步想想對方的隱藏目的是什麼。"不由得發火"之類的話,其實是藉助發怒來進行交流,藉此讓對方屈服。一旦破除這種競爭關係,我們就能克服自卑情結;直麪人生課題,不給自己找藉口,才能擺脱人際關係煩惱的擺弄。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首先我們要了解"課題分離"的概念,即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而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過分追求別人對自己的認可,滿足別人的期待,不想被任何人討厭,常常會扼殺我們選擇的自由。在人際關係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這些代價,那就不能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無法獲得自由。

在中日韓這幾個推崇賞罰式教育的國家,幾乎所有人都會採取"滿足別人期待"這一手段,來得到別人的認可,因為做了恰當的事情就能夠獲得表揚和獎賞。對於年輕人來説,父母的認可和希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所學的專業和從事的工作。身邊有個朋友重點大學畢業,畢業後開了家餐館,雖然工作辛苦,但幹得特別充實,每個月也能淨盈利兩萬。但朋友的家人對他開餐館一事特別反對,認為餐飲是低級的工作,三天兩頭跑去店裏找他吵架。朋友最後迫於壓力,把餐館轉讓了出去,去當地一家小有名氣的企業幹起了文員,每天鬱鬱寡歡,覺得相當痛苦。

第四夜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如果説分離課題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那麼"共同體感覺"就是人際關係的終點。對於幸福的人際關係,獲得共同體感覺極為重要,即把對自己的執着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這也就要求我們意識到自己是共同體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一味在意"他人怎麼看"的生活方式其實是隻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只有直面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係課題,積極主動地去面對,參與和融入共同體,思考"我能給別人帶來什麼",才能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歸屬感。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人們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以為看到了些什麼。過去和未來根本不存在,起決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

?尼布爾的祈禱文》裏有一段很有名的話:"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活在當下要求我們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通過為他人做點什麼,發掘"我有能力"的意識,更積極地與社會和諧共處,從而達成共同體感覺,賦予人生以意義。

阿德勒的心理學,通過對簡單案例的討論,把讀者從過去、人際關係和未來的羈絆中解放出來,而且讓我們意識到,真正讓自己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5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無心理學與哲學基礎!

怪書。它所講述的並不是糾正某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或思維,而是一整套圈連起來的思想。如果你反對一個點,所有的點你都很難認同,我一開始因為好奇因為求知,這個知並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對話,我確實很想知道答案。因為它推翻了大眾的普遍認知。第二次談話前有三個問題,自由是什麼?我為什麼不能自由?束縛我的究竟是什麼?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現代思維回答了。

往後看它告訴我們人的切煩惱來源於人際關係,想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得從課題分化開始,你的課題,我的課題,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被別人干涉。這中間有一個例子,小孩的教育問題,關於他的學習是他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父母都不能去幹涉他的課題。不能説,你應該學習,你應該要考哪所學校。能做的是“把馬帶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決於它自己”。

它主張目的論,否定精神創傷即“因為過去受過什麼傷害,導致我現在怎麼樣”否定因果論即“因為a我做不到b,內心暗示就是沒有a我也能做到b”總之人的行為都帶有對自己的“善”在裏面為目的。我接着尋求答案,最終問題來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對自由的定義是被討厭的“勇氣”,幸福則需要三個階段來實現,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自我接納我尚可接受,因為百分之九十的大眾都是普通人總會認識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認知。他者信賴與他者貢獻我卻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張你只管去開始做,不管他人有沒有迴應,那是他人的課題,改變自己能改變的。這本書內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氣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氣”啊勒德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6

法國哲學家薩特説過一句話:“他人即地獄。”我們生活在社會環境當中,免不了受到家庭和社會關係的影響。他人的思想和觀點會塑造我們的人格。而本書《被討厭的勇氣》,不僅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入門書籍,也告訴了我們如何奪回自我塑造的權利。

心理學兩大巨擘,阿德勒和佛洛依德的心理學是迥然不同。瞭解過弗洛伊德心理學的人們知道,弗洛伊德強調小時候的創傷會影響以後的性格。網上也有許多人控訴自己原生家庭的信息,認為原生家庭毀了自己的人生,更不用説還要孩子組成了“父母皆禍害”的討論組發泄情緒。然而事物是一體兩面的,有壞處必有好處,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主觀改造世界的一面。比如説盲人在觸覺和聽覺上的敏鋭程度要高於普通人。這樣來看“上帝為你關上一座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的説法是有道理的,古人也説過禍福相依。如果能用積極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禍事,心靈也能回覆平靜。原生家庭貧困的人固然沒有享受生活,可鍛鍊了自己吃苦耐勞的能力。但如果一直抱着怪罪他人的念頭,認為自己的失敗都是由他人造成的。這種自怨自艾又怨天尤人的觀念,將導致人不斷墮落。不要認為處於低谷就是壞事,能從地獄中爬出來的人,一定比常人更容易登上高峯。

其實回過來思考佛洛依德這個人,他研究得最多的是精神病人。用研究精神病人的理論為自己的墮落找藉口實在不是一件理智的事情。在心理學上,阿德勒支持目的論,佛洛依德支持原因論。佛洛依德的“原因論”,認為現在的結果是童年時種下的因,是過去時。而阿德勒的“目的論”則是現在時,他認為現在出現的問題只不過是你自己為自己找的藉口。比如找女朋友這件事,如果是弗洛伊德來分析,他會認為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為你從小缺少母愛,不擅長與女人交往。而阿德勒則認為,你找不到女朋友是因為,你內心的目的是為了逃避失敗而不斷找藉口不去嘗試。

在人際交往方面,阿德勒的啟發更令人發省。中國人總是擅長鄙視別人的,大學老師鄙視高中,高中鄙視國中,國中鄙視國小,國小鄙視幼兒園。更不用説省份之間的鄙視,性別歧視和學歷歧視。阿德勒認為個人要通過對社會的奉獻來成長,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是為了奉獻社會,而不是壓過別人。所有人都是與我平等的生命體,縱然有差別,也無高下之分。對待他人要尊重和接納,但是不要讓他人的觀點來影響自己的成長。例如學車過程中,有些人總是學不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太在意教練的看法了,尊重教練固然必要,但是沒必要把教練的意志強加到自己身上。你的目的是練好車,犯錯是正常,如果因為教練一兩句話你就不敢犯錯了,那你永遠練不好車。重要的是你在練車過程中的成長,而不是達到教練的目的。從這裏看,阿德勒心理學既是集體性的,也是講究自我的。他將他人和自我的關係擺的明明白白,不要想着操控別人,但是絕對不要被別人操控。我認為,歧視別人的人內心是自卑的,歧視得越厲害,內心越自卑。結合社會經歷思考,也是如此。去政府部門辦事,就能深刻體會到什麼叫閻王好見,小鬼難纏。如果你厭惡被他人歧視,那就不要歧視他人。只要不加入鄙視鏈這場遊戲,他人的看法於我何有哉?

最後,也是前面所説,要注重過程而不是目的。我再補充一點,注重現在,而不是寄希望於未來。知乎有個問題是説:到底是現在去追喜歡的人,還是努力致富後再追。我認為的是,什麼年齡段就做什麼事情。如果你青春年少,就盡情去試錯、去愛、去奮鬥。如果年老,就思考如何造福後人。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任務,且不説財富自由的難度多大。重要的是你在追求女生的過程中,對自我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現在網上有種思潮,不戀愛,不交友,不結婚,不生子。我認為是不對的。他人即地獄,反過來他人亦是天堂。沒有人能夠脱離社會而生存,我們要在人羣中尋找自我價值和存在感。雖然我們的教育在交際能力方面缺失,可我們自己要不斷完善自我的交際能力。這可能很難,對於內向者來説。可是這是一場必須得玩,而且要玩的贏的遊戲。社會的鐵則就是,善於抱團的人總是贏。而家庭和友人,是團體的最小單位。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這是廣為流傳的尼布爾祈禱文。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認清自我,接納自我,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升自我,改善自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更好的自己。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7

很多人覺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點,在書裏也提到了類似的人,這樣的人一般都很討厭自己,但是當你問他為什麼不改變時,他會告訴你一堆理由,什麼沒時間,什麼不知道怎麼辦,他們只會看到改變之後的好處,夢想着自己活成另一個人,可是一旦到實行,他們永遠有各種各樣的藉口,比如書中跟哲人辯論的青年。

那麼,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古人説,知行合一,但顯然,他們並不在此列,他們上一秒在説自己渾身沒有一個優點,下一秒還是該遊戲遊戲,該玩樂玩樂,事實上,他們並沒有從本質思想上想改變,至於為什麼説這些話,也只是給自己一個“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這麼一無是處,是因為我沒時間啊,我忙啊,我還要去幹嘛啊,從因果上來説,這所謂的“一無是處”倒正是他們不改變的內在理由,給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書中有臉紅恐懼症的一個女孩子,她覺得只要治好臉紅恐懼症,自己就能像心愛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實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歡的男孩子拒絕,是失戀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臉紅恐懼症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為我有臉紅恐懼症,所以我沒辦法向心愛的男孩子表白,多麼有意思的事情。再來就比如考生會想“如果考中的話人生就會一片光明”,職員會想“如果能夠改行的話,就能一起順利”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還是這個人,困難依然沒有消除,只是給了自己心裏安慰。

永遠記住,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過去已去,未來未來,當你正視自己,從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變,你的改變才能有效、真實。

好討厭的熊讀後感篇8

昨晚,自去年的一次深夜讀書,又一次凌晨四點入睡。只因為,今天下午的讀書會,羣主要求我分享還未讀完的《被討厭的勇氣》,於是為了這一安排和對讀書會的期待和喜悦,我做出了應允的勇氣,所以開夜車一氣讀完。下面是本人對這本書的淺薄認識,和大家共享,也希望感興趣的朋友也拿起這本書,以便我們更多更順暢的交流體會和收穫。

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基於阿德勒哲學思想的心理叢書,是由兩位日本作家及哲學家編著,他們分別叫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倆人以一位年輕人和一位禪師即哲人的五個晚上的對話形式,對阿德勒“世界極其簡單,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加以分析,裏面告訴人們:一切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而人際關係的起點是客體分離,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他用家長怎麼對待那些不愛寫作業、不愛學習的孩子來闡釋客體分離,用“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是不能強迫其喝水”的諺語告訴家長,學習、工作甚至結婚生子都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也是一個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和全部,所以家長不能強加干涉。他還強調孩子既不應該批評也不應該表揚,是用糖還是用鞭子,產生的結果都是在操縱孩子。

而他還説:共同體感覺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夥伴,並在其中能夠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人只有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人生課題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而這些課題裏,強調“我為別人做了什麼而不是要求別人為我做了什麼”!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於剎那之中。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起決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讓我們不停的舞動人生,活出精彩。最後,阿德勒哲學論對人生的意義做了解釋,他説: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就此,我理解的人生意義是:我是個凡人,我活着的意義就是被需要,説白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孃説,生我那天早晨,生產隊分穀子,雖然我剛降生,也給家人分了一份,所以,我覺得,為家人奉獻,是我的最大享受,這樣挺好!

這本書,建議作為案頭書閲讀,因為裏面的道理不是一遍倆遍,一天倆天明白的,專家説,從現在起,要再用你歲數的一半才能參透悟懂,因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

感悟:你的人生意義是什麼呢?你有思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