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優選《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W

為了記錄我們閲讀了一部作品後的感悟,寫好一篇讀後感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優選《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優選《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
關於優選《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

第一次接觸到這本被譽為“華語世界第一部心靈小説”的書,是在20xx年的深秋,時值我順利通過保送研究生的面試不久,課業告一段落之際,和好友兩人在學校附近的一家小書店當店員。那時書店裏常常進購一些比較暢銷的勵志類書籍,《遇見未知的自己》(為行文方便,以下簡稱為《遇見》)便是其中的一本。不過當時志得意滿的我對這種“心靈雞湯”類讀物嗤之以鼻,只顧埋頭看自己喜歡的小説,甚至不曾將它拿起來在手上翻閲。

直至今年5月底,也就是我“裸辭”後賦閒在家的一天,本打算在書店找幾本有趣的小説打發時間,卻機緣巧合地撞見了這本書。看着似曾相識的封面,我有一種與故知暌違多年的錯覺。至今我仍然記得那個有些涼意的午後,自己坐在書店窗前,一口氣讀完《遇見》那種酣暢淋漓的心情。

就像各大讀書網站介紹的那樣,故事是從“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車子又沒汽油的孤單女人”開始的。名校畢業、收入豐富的都市“白骨精”若菱,在一個下雨的冬夜巧遇一名智慧老人,在與老人及他的學生的數次交談中,她漸漸學會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內在世界,填補自己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最終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己。這種寫作思路雖然明顯借鑑了美國前世界級蹦牀冠軍得主、斯坦福大學體操教練丹·米爾曼的半自傳體小説《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的寫法,好在閲歷豐富的作者還是寫出了新意。本文無意討論兩書孰優孰劣,旨在與讀者諸君分享《遇見》給自己帶來的感受和啟發。

《遇見》裏最廣為人知的那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在作者看來,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我們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着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我們費勁地在別人的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求解答和快樂,結果卻徒勞無功,因為我們找錯了方向,答案不在外界,而在內心。乍看覺得作者是在倡導唯心主義,過分強化心智的力量,通讀全文後才知道,作者真正的用意是要我們通過聯結、臣服、定靜、觀照、覺察等方法,破譯身體的滯礙、化解情緒的癮頭、檢視思想的謬誤、放掉無謂的身份認同,最終迴歸真我的自然狀態。

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人性私慾極度膨脹的世界裏,人很容易陷入貪婪和佔有的漩渦之中。在追求財富、權力、健康、愛和快樂的路途上,人們殫精竭慮,但真正快樂的人卻少之又少。其實我們痛苦的根源就在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用書中老人的話説就是“失落了真實的自己”。這個“真實的自己”或者叫做“內在真我”,不會隨我們的身體而生,也不隨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雲起雲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那麼它究竟是什麼呢?書中揭示的答案是——真我就是愛、喜悦、和平。而且還特別強調了快樂和喜悦的差別。我們追求權力也好,財富也罷,都認為是在追求快樂,但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追求快樂勢必是個由外向內的過程。既然快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令我們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我們的快樂也就隨之消失了。而喜悦則不同,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是從我們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我們一旦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如果用一個同心圓來表示人的心理機制,那麼“真我”則會被放在最中間的那個圓圈裏,它是被團團包圍起來的,很難碰觸得到。因為在現實的衝擊下,我們早已失去了與真我的聯結。為了尋找自我感,我們就發展出了小我,每天汲汲營營,在這個世界上抓取所有我們能抓取到的東西,好證明自己的存在。而只有那些能夠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才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看到這裏我們自然會問,那麼如何才能突破這些限制和障礙,重新找到真我呢?

為此,作者一一提供了破譯之道。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如何從情緒的桎梏中解脱出來。書中提到,我們從小到大體驗過許多負面情緒,比如天生的恐懼、所求不得的憤怒、希望落空的悲傷等等,這些情緒常常被否定和壓抑,滯留在我們的身體裏,形成了“痛苦之身”。這個痛苦之身在我們的身體裏,是自成一家的能量場,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它以痛苦為食,如果我們不餵養它想要的食物的話,它就會製造一些事端來產生它所需要的情緒,並以此維生。所以我們的遭遇常常是配合我們需要的那種情緒而產生的。其實,情緒只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動而已,它會來,就一定會走。我們要做的,不是去阻止或否定,不是去批判或抗拒,而應該去接納,去臣服。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情緒上的抗拒和反對,可以改變我們不想要的事實,但其實這樣的抗拒就像是拿腦袋在撞牆,真的是“徒勞無功”,而且對事情的後續發展一點幫助都沒有。因為我們感覺很不好的時候,會一直想要從這個泥沼中掙扎地逃出來,藉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對它、壓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但“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當我們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種情緒的時候,我們會聚焦在那種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而臣服的好處就是,當我們接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那時我們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而且,正因為我們把能量充分關注於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反而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我們脱離眼前的困境,或是自己不喜歡的情境。

書的結尾處再次強調,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們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我們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我們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作為一個凡人,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還無法領悟箇中玄機,無法參透萬物皆空的道理,但我們依然能夠力求像曾子那樣,做到“三省吾身”。而反躬自身,其實也就是要學會把目光從外部世界轉向內在世界。

讀到《遇見》的那段日子,是我比較迷茫和脆弱的階段。考試三次落榜的經歷讓一向樂觀自信的我也開始對生活不滿,對自己的人生產生懷疑。讀過《遇見》後,我突然明白自己之所以那麼缺乏安全感,把幸福的籌碼全都加諸在工作上,全是因為我丟了自己,失掉獨立行走的力量。於是,我嘗試着找回自己。試着安靜看書,通過閲讀更加理性、智慧地認識這個世界;試着在練瑜伽的過程中慢慢靜定心神,學會無念無擾,然後填滿佛陀智者的心緒睡着;試着和各種負面的情緒共處,讓它們消融在愛和理解中;試着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讓微小瑣碎的事物帶給自己喜悦和平的感受——路邊開得正豔的小花、鄰居寶寶純真的微笑、陽光下閃閃發亮的樹葉、甚至是路人無意的善舉,都會讓我心頭湧起一股暖流。

漸漸地,我終於重新邂逅那個每天笑着醒來的自己,不再像從前那樣,一旦陷進情緒深淵,就拼命打電話叨絮擾人,或者拼命買東西,連累家人朋友和我一樣精疲力竭。一個月後,我徹底走出悲傷的陰影,找到現在的這份工作,遇到親如家人的同事,展開人生的新篇章。

我也漸漸明白,其實人生真的是一個找自己的過程,只不過有的人很厲害也很幸運,很快就能找到那個真實的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有的人比較波折,歷經千辛萬苦才和自己打了個照面;還有的人則更可憐,他們也許耗盡一生都沒有和那個真正的自己説聲“嗨”。

我很想知道,正在看這篇文的你,是否找到了自己。希望你們的答案是yes。不過就算是no也沒關係,只要你還有呼吸,人生就還沒到頭。勇敢地承認,並且動身去尋找吧。總有一天,你會興奮得淚流滿面,會感謝自己當初的這份勇敢,以及過程中付出的堅持和努力。

我毫不懷疑,那個時候的你,一定會笑得比現在更美麗。

期待那個綻放美麗笑容的你、你,還有你。

這一路,讓我們並肩同行。

關於優選《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

遇見這本書的經歷本身就很神奇:

和妹妹走在路上,和她分享最近讀到的關於“吸引力法則”和那些奇妙的,當我相信了,想要了就發生了的事情 的時候,路過了一家書店。

向前走了幾步之後又退了回來,覺得這家書店是我喜歡的氣息。 裏面有一些人在玩殺人,進去翻了幾本書,挑了兩本英文的關於生活法則的準備付錢的時候,看到了最近正在讀的《少有人走的路》。 於是給妹妹説,這本書不錯,我最近正在看。 懷孕的店主聽到了我的話,於是走過來説,最近還有一本同類型的書。 拿出來,是《遇見未知的自己》。她讀了,説很好。

大概翻了一下,看見了關於心想事成的祕密,就決定要買下來。 開始問孕媽媽店主,相信吸引力法則嗎? 她説,相信的。和她的另外一個懷孕的朋友一起,相信她們和寶寶都會好好的。 又聊到她在北京去過的一些關於心靈成長的沙龍,説遺憾成都沒有。 這個時候,我就知道,我們真的被彼此的頻率吸引了。 因為我的團隊和我的老師,就在一起做心靈的課程。之後就是談關於合作了,在她的的書店,一起來做這方面的事情。

現在説説最大的幾點收穫:

1、明確了一直處於模糊狀態的目標: 其實,真正的快樂,要在內在找。因為它是快樂原本在的地方:愛、喜悦、和平。 如果在外在的地方找,就算我們得到了想要的一切:車、房、地位、金錢、名譽……沒有內在對自我的認可和肯定,這樣的快樂持續的時間超不過一週,或者更短。 但是如果我們先擁有了內在的喜悦和和平還有無盡的愛,就可以用更好的狀態來面對生活裏面的很多事情,從而獲得物質的、需要的東西。 所以,請先從您的心靈成長開始投資:參加課程、讀書、內省、跳舞……都是很好的辦法。 總之,就是要和自己在一起,和自己的內在在一起。

2、世界上的三件事: 當我們能真正區分開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有用的地方,去接納和麪對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沒有抱怨。 但是真正的困難在於,太少的人會區分三件事,還有,太少的人不敢面對。 我想,我們的生活,或多或少有老天安排的成分,但是,最後那個禮物,是給經得起考驗的人。

3、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 現在的生活裏面,任何負面情緒出現的時候,我就開始問自己,那個內心小小的自己,真正難過或者受傷的原因。 永遠找得到。 因為別人的缺點是不需要你生氣的。 而自己沒有接納或者沒有成長到足夠強大的內心,才是真正產生不好的情緒的原因。

4、包裝不好看的禮物: 所以,如果你現在正在生活的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為你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讀書過後我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分享會上面和很多人分享這本書裏面的觀點和我的真實感受,在講台上收到的,都是接納的目光。 謝謝德芬老師,讓我在心靈成長的路上又有了新的進步,去讓更多的人開始真正的關心自己,並且學會如何真正的關心自己。

關於優選《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後感範文

最近讀了一本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説——《遇見未知的自己》。

剛剛開始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它很深奧,很難懂。但是看在它是以小説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又很吸引人又很特別。就像是有些人一樣,第一眼看見覺得不怎麼樣,但是以後越看越順眼,越看越好看。當我細細咀嚼,慢慢體會的時候,忽然發現它已經在慢慢的進化着我的心靈,滌盪着浮躁、悲觀和慾望。

在這一個個的生活小故事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鳴的是這樣一件事。她説,那一天業績考核出來了,每次都得第一的她,突然被擠了下來,她的內心非常難受。早上她上班,發現同事們正用不同的眼光注視着她,有同情、鼓勵的,有幸災樂禍的。在接下了和老闆的談話中得知,在老闆的一再要求下原本就工作出色的她終於得到了總經理的認可,得到了一個並列第一。她喜出望外,回答哦啊座位上,她想起了剛進辦公室時同事的眼光。可是,現在的她覺得同事們的眼光和平時沒有什麼兩樣的呀。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有類似的感覺,當你獲得一些與往常有不同的生活經歷,當自己的想法改變的時候,總覺得周圍的人看自己的眼光也會和以前不一樣了。他們的眼睛裏充滿着自己主觀臆想出來的內容。就像故事中提到的有些同事“同情、鼓勵”,有些同事“幸災樂禍”,都是她的大腦自己去篩選、過濾、定位出來的,並不是事實。這樣的想法,其實都是自己根據自己當時的情況虛構、假想出來的。換句話説是一種假象,是在自己的主觀想法作用下杜撰出來的。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則故事,説是在古時候,有個砍柴的人發現自己的斧頭不見了。他一直認為是他的鄰居偷的。他每次看到那個鄰居都覺得他就是那個偷斧頭的人,而且越看越像。有一天,他帶着新買的斧頭上山去砍柴,突然在他曾今砍柴過的地方發現了一把已經生了鏽的斧頭。當他再一次看到他的鄰居時,他發現他的鄰居怎麼看都不像是會偷斧頭的人。

是呀,周圍的人、事、景、物常常會在我們不同的想法下產生着不同的變化。其實不是他們在變,而是看的人在變。所以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憑藉着主觀想法去臆斷,要追根溯源,多想想藏在這個想法背後的原因。就像書中的老人所説的: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有點醜惡的包裝,帶着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裏面珍藏的禮物。

以前我總是抱怨為什麼這麼多煩事都來找我,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背叛,欺騙,爭奪,為什麼我的心情會因為外在的人或事起伏現在我學會了臣服,由於在不同的環境中角色的不同以及對外界事物的追求產生了小我而我們在面對外界時有時我們需要臣服,我們的抱怨和痛苦改變不了什麼。讓我們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當我們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種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