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治國心得體會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9W

寫心得體會的過程中大家務必要大腦不斷推敲,心得體會的書寫可以讓我們記錄下內心深處的感受,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讀治國心得體會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讀治國心得體會8篇

讀治國心得體會篇1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與法制建設目標。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透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五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標誌着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理論日益走向成熟,社會主義依法治國實踐邁入更高階段。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禮貌的重要標誌。法治國家,是以市場經濟的相當發展為經濟基礎、以民主政治的相當完善為政治基礎、以發達的權利義務觀為核心的精神禮貌為思想文化基礎的。真正好處上的依法治國在資本主義社會才開始實行,但是,正如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一樣,資本主義也不可能有徹底的法治。社會主義國家不僅僅應當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而且也應當成為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法治國家。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必然是而且應當是人類歷全新的、歷史類型的依法治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然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逐步發展與成熟,以科學的權力義務觀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的逐步發展,全面確立社會主義依法治國方針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羣眾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繼承鄧小平同志的民主法治思想,總結古今中外治國的成功經驗,反映全國人民的意願,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並從憲法的高度確立了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理念,這標誌着黨和國家治國方略的根本性轉變。

作為基層司法人員,我們要切實做到從自身做起,模範地遵守國家法律,在司法工作中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讀治國心得體會篇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圍繞治國理政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既集中展示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理念和執政方略,又為全體黨員幹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應對新常態、克服新困難、開創新局面指明瞭方向。作為一名長期在人民銀行工作的黨員幹部,學習此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修身要做到篤學實誠。修業先修身,人的素質品德決定了他的能量與作為。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自身的修煉,努力做到腦中有學問,心中有信仰,行中有戒律,胸中有理想。腦中有學問就是要求自己任何時候都不放棄學習,視學習為責任,為使命,通過學習不斷地改造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具備適應新常態解決新問題的知識與能力,使自己永遠保持與時俱進的狀態與激情。心中有信仰就是要求自己對黨忠誠,時刻以一名黨員幹部的標準要求自己,堅守政治理想與政治品格,踐行黨的宗旨,努力做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行中有戒律就是要求自己知恥有止,懂得自省自警自律,做到有敬畏,守規矩,正作風,樹形象。胸中有理想就是要求自己心懷美好,能用超越現實的眼光來判斷和把握,不為現實的一點困難與挫折嚇倒,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並努力做到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

第二,工作要做到腳踏實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嚴是要求,實是行動,嚴要求最終要通過實際行動得以落實與體現。身為人民銀行的黨員幹部,我們始終要牢記自身職責,自覺做老實人、説老實話、幹老實事。工作的腳踏實地體現在思路實、舉措實、作風實等幾個方面。思路實就是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在自覺把握新常態的前提下順應新形勢,謀劃新思路,既不過於悲觀低調失掉自信,也不過於盲目樂觀好高騖遠。舉措實就是要重實際、出實招、求實效、看實績,真抓實幹,不喊空口號,不搞花架子,真正把事關羣眾切身利益的事情做實做好。作風實就是要經常用“三嚴三實”這面鏡子正衣冠、找差距,不斷匡正人生追求,校驗責任態度,自覺培養吃苦精神、擔當精神和奉獻精神,少一點個人得失的盤算,多一點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把個人榮辱融入事業成敗之中,克服浮躁情緒,腳踏實地幹事業,盡心竭力謀發展。

第三,必須強化對黨的責任,始終以廉政作風為重。一要規範權力運行。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積極修訂完善各項處室工作制度機制,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努力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二要轉變工作作風。堅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好各項工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大力弘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三要始終反腐倡廉。進一步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以處室負責人為重點,面向處內所有黨員幹部,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強化主體責任落實,深化“簽字背書”和談心談話等制度。對反腐倡廉堅持常抓不懈,對拒腐防變做到警鐘長鳴,以增強黨員幹部的規矩意識、底線意識。

讀治國心得體會篇3

依法治國理念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黨的十五大報告對依法治國的含義做了界定:“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羣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其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個人的旨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準,樹立法高於人、法大於權的觀念。

法律權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嚴、力量和威信。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會都必須樹立有效的權威,沒有權威就沒有秩序。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形態,決定了一個社會中不同的權威。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質屬性決定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統一。法律具有規範相和確定性,非經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廢止。這種法律所獨有的確定性,使人們根據法律的規定可以清楚地預見自己行為的法律後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時間內,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法律具有國家強制性。法律以國家權力為後盾,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任何個人或者組織違反法律,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些特徵,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具有崇高的權威性。在一個社會中存在着許多不同的社會規範,包括法律、政策、道德、習慣、宗教規範等等,它們都是人們的社會行為規範,對人們的日常行為起到一定的規範和約束作用。但是,必須明確,在一個實行法治的社會中,法律是對人們的社會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時也是最有力的規範和約束作用。如果根據不同的社會規範所作出的行為之間產生矛盾和衝突,最終衡量和評判的標準只能是依據法律。

整個社會和全體公民都必須樹立法律意識,自覺尊重和服從法律,自覺將法律作為指導和規範自身社會活動的基本行為準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憲法是共和國大廈的基石,是全部法律的母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權利的保證書,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證,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權威的淵源和保障。因此,維護法律權威首先要維護憲法權威。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並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各級領導幹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政法幹警,要牢固掌握憲法的基本知識,切實增強憲法觀念,樹立忠於憲法、遵守憲法和維護憲法的自覺意識,堅決同一切違反憲法規定、破壞憲法權威的行為作鬥爭,在全社會切實樹立起憲法的權威與尊嚴。也就是必須樹立執法和司法權威。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過執法司法來實現,法律的權威也要通過執法者的權威來體現。因為在社會上一般人心目中,執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權威與尊嚴。如果執法機關威信掃地,司法沒有權威,就難以有效樹立起法律的權威。

讀治國心得體會篇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四專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鮮明指出,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是我們風雨無阻、高歌行進的根本動力,全黨必須牢牢植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殷殷服務人民,把“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作為全黨矢志奮鬥的目標。一腔赤誠溢於言表,生動詮釋着勤政為民的公僕情懷、真摯為民的政治品格,以及服務為民的熱忱之心。

在近百年的風雨兼程、崢嶸歲月中,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贏得中國民眾的擁護?中國人民生活為何能芝麻開花節節高?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地給了我們答案:“我們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始終連着民心、凝聚人心。初心亦是恆心,牢記“人民是執政的最大底氣”,以“初心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以“初心之我”激揚奮進力量,以“初心之力”抵達“詩和遠方”。

心中有民,從“真摯懇切的拳拳初心”到“愛民為民的殷殷之情”,始終把人民置於心中最高位置。

“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從拳拳初心之諾到與民魚水情深,無不彰顯着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政治情懷。“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始終把人民買不買賬、滿不滿意,作為檢驗執政水平高低、執政能力強弱的根本標準。黨員幹部要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精神境界和擔當意識,把人民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人民期盼需要時常置於心間,急人民羣眾之所急,憂羣眾之所憂,不斷為民解憂紓困破難題。要上好讀懂人民期盼的“必修課”,悟透為民服務的“教科書”,爭做人民的“勤務員”,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身於服務人民的工作中。當下,在決戰脱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常態化防疫中,尤其要懷揣赤誠、摯愛、勤勉、忠謹之初心,與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執政為民,從“不負人民的錚錚誓言”到“不忘初心的鏗鏘實踐”,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羣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各項惠民政策要落實好”……行之所向、言之所至、思之所及無不關乎人民。錚錚誓言是莊嚴承諾,鏗鏘實踐是使命擔當。只有讓初心“保鮮”、使命“永恆”,才能行穩致遠。全黨要始終秉持執政為民的赤子之心,把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執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通向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疫情“大考”時戰“疫”英雄的“凱歌猛進”、防汛抗洪搶險一線的黨旗飄揚……共產黨人守的是初心,擔的是使命,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在危機時刻挺身在前,構築捍衞羣眾利益的“最牢堤壩”。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我們黨來自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深耕人民“土壤”,厚植為民情懷,才能築牢黨的執政大廈根基。我國現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期,黨員幹部要始終堅守人民立場,把使命扛在肩上,加滿油、鼓足勁,動腦子、想辦法,下功夫、出實招,夙夜在公,接續奮鬥,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

讀治國心得體會篇5

4月23日下午,我局按照縣委政法委統一安排部署,組織全局幹警集中學習了省委黨校社科部王卿教授的輔導講課,通過學習,對依法治國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就是把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法制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從而保障人民羣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

“依法治國理念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其基本含義是依據法律而不是個人的旨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以憲法和法律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準,樹立法高於人、法大於權的觀念。法律權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嚴、力量和威信。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會都必須樹立有效的權威,沒有權威就沒有秩序。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形態,決定了一個社會中不同的權威。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質屬性決定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統一。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過執法司法來實現,法律的權威也要通過執法者的權威來體現。因為在社會上一般人心目中,執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權威與尊嚴。

如果執法機關威信掃地,司法沒有權威,就難以有效樹立起法律的權威。樹立執法部門的公信力,需要從兩個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國社會公眾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責眾”、“只要有理怎麼鬧都行”等不講法制的傳統觀念,從嚴執法,對一切違法行為、包括有些自認為“有理”的違法行為嚴肅處理,以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樹立執法者的權威。另一方面,執法者要切實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讓執法司法行為令人信服,用公正贏得權威。沒有執法部門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再好的法律,也難以彰顯其權威性,難以起到規範人們行為,規範社會秩序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歷史都證明,凡能做到執法如山,法制的權威與尊嚴就能得到較好的維護,就能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就能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法律是廣大人民羣眾根本利益和意志的體現,嚴格執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具體到執行某一部法律,檢驗我們執法行為合法、正當與否的一項重要標準,就是執法的結果是否符合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強調執法結果符合立法目的,就要強調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尤其要克服當前執法環節中存在的部門保護、地方保護、只重視單位利益和個人主義的傾向。

模範遵守法律,是政法幹警的應盡責任。政法幹警模範守法對於培養整個社會依法辦事的觀念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在普通社會公眾眼裏,執法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法律的地位、權威和形象,執法者就是法律的化身。如果執法者能夠自覺尊重法律,模範遵守法律,時時處處注意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就為全社會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從而給社會和廣大公民遵紀守法、依法辦事帶來積極影響。反之,如果執法者不尊重、不遵守法律,甚至執法犯法,帶頭破壞和踐踏法律,那麼,也同樣為全社會樹立了一個惡劣的典型,普通羣眾也會不尊重、不遵守法律,並進而產生對法律尊嚴的輕視和對法律權威的懷疑。因為我們是執法者,法律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我們自己不帶頭遵守法律,不去維護法律的權威,導致整個社會輕視法律,到最後,我們的工作、我們的職業也就不會被社會所尊重,也就喪失了價值和尊嚴。因此,每個政法幹警都應當保持清醒的角色意識,始終牢記自己所肩負的神聖使命,切實增強法制觀念,克服特權思想,從我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時時自覺遵守法律,努力維護法律的公平公正。

讀治國心得體會篇6

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這些年的著述很多,從廣大羣眾耳熟能詳的《之江新語》,到頗受政界學界好評的《習近平用典》,無不閃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近來認真品讀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其中的很多理念和提法,確實值得深入學習揣摩,對當前各項工作也具有極強的指導性和針對性。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從2014年9月出版發行以來,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已累計發行642萬冊。此書收錄了他從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這段時間內的講話、談話、演講、答問、批示、賀信等79篇,分為18個專題。有媒體評論這本書“對外闡述施政理念,傳遞共贏信號,釋放個人魅力”,不僅有助於廣大黨員幹部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持續引向深入,而且為外界提供了一扇觀察和感知當代中國的重要窗口。

於宏觀而言確實如此,但身在基層,作為這一精神的具體貫徹者、落實者和執行者,我認為在讀書時,汲取知識和智慧的營養是一方面,但更需要從宏觀的論述中,找準其在基層的切入點,與當前的各項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讓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能夠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論述很多,但線條明晰,其中很多名言金句,能夠完整地反映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其治國理政方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掌握十八大以來這五年的路線圖和今後的走向。其中的一些論斷,就能與我們基層醫療衞生單位---市中心醫院的日常工作和發展有效對接,很有指導和借鑑意義。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習近平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是一個國家的目標,也是一個省份、地市乃至縣區共同的精神指向和行動指南,也是安康市中心醫院的工作目標。到今年為止,市中心醫院已經走過了80年的風雨歷程。在這80年中,數次更名,幾易其址,卻始終守護着羣眾的幸福與健康,把更好地服務羣眾作為一以貫之的追求。今天的市中心醫院,能夠主動作為,抓重點,克難點,深化醫改,強力推進醫療集團(醫聯體)建設,是基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能夠依託集團建立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服務中心、率先組建安康市胸痛中心、依託市病理質控中心開展病理專科醫聯體建設、依託醫學影像科及pacs系統搭建醫學影像遠程會診平台、依託腦科醫院組建卒中中心五個優勢平台,也是基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改善醫院環境,開展提升醫療服務專項行動計劃,更是基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11月29日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也被收錄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這一理念,在安康實施了多年的“説了算,定了幹”與之一脈相承。執行力就是生產力,説得再多再好,不去一一抓落實,以腳踏實地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作風做到實處,就是紙上談兵,於發展毫無益處,而且危害極大。市中心醫院在80年的發展歷程中,能夠一步步走到今天,成為安康的一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和安康醫療衞生系統的領頭羊,並不斷向秦巴區域診療中心邁進,就是一代代醫務工作者前赴後繼,苦幹實幹的結果。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還包括“忘記了人民,脱離了人民,我們就會成為無源之、無本之木,就會一事無成”、“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等多句思想高度凝鍊、讀來朗朗上口的句子。作為醫院的一名黨務幹部,唯有以系列重要精神為指引,加強個人修養和歷練,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把個人的職責置身於醫院發展的大環境中,把服務一線、服務基層,把羣眾滿意作為標準,以醫院發展、羣眾滿意為己任,才能成為羣眾滿意的幹部。醫院發展也只有置入到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時刻以社會認可、政府放心、羣眾滿意為己任,堅持“以病人為中心,講良心、重質量、守誠信”的服務理念,不斷推進重點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狠抓醫療質量持續改進和提高,確保醫療安全和公共安全,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服務羣眾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成為廣大羣眾信得過的醫院。

讀治國心得體會篇7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我們邁進充滿希望的21世紀最初幾年的關鍵時刻,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莊嚴命題,並將其寫入憲法。這不僅是鄧小平同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思想的深化和發展,也是治國方式的進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貧窮與落後絕不是社會主義。而要發展社會生產力,使經濟發達,社會進步,國家強盛,就必須改革。即逐步取消行之多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設起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自主、平等、誠實信用等屬性,必然從客觀上要求法治。市場不是萬能的,也存在消極的一面。要求法律的規範、引導、制約、保障和服務,否則就會成為無政府經濟。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的過程,實質上是經濟法治化的過程。只有有了健全而且有效的實施市場經濟法律,市場經濟才能健康有序地運行,否則,經濟活動中的種種弊端和不良傾向就會滋生蔓延,如投機倒把、假冒偽劣、坑蒙拐騙、欺行霸市,直至權錢交易,腐敗現象猖獗。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我國的經濟需要與國際市場接軌,這就要求按國際經貿和民商事領域的通行規則和慣例辦事。而這些慣例和通行規則已成為各成員國制定經濟貿易法律、法規的基礎。因此中國的經濟要融入世界經濟的大潮中,法律還必須符合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這樣才能平等地參與競爭,不至於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被判罰淘汰出局。

完全可以説,沒有依法治國,沒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就不可能有給人民帶來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就不可能有社會生產力持續、協調、高速的增長。

二、依法治國,是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保證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13億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它和人民當家作主緊密相聯,休慼相關。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沒有社會主義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堅實基礎。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又是民主、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早在8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就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而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從治國方略的高度來講,就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因此只有如此,人民才能按照法定程序把自己信任的人遴選進國家機關作公僕;才能依照法定程序撤換那些不稱職的公務人員;才能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來參政、議政、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務和社會事務;才能通過法定程序真正保證國家對重大問題的決定符合自己的願望和根本利益,才能使自己的一切權利和自由得到切實保障,而一旦遭到侵犯,就可以及時獲得法律的有效救助。因此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使人民當家作主真正在中國落實,都必須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根本保證。

三、依法治國,是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內在需要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個締造崇高精神文明、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不能想象,社會主義不是文明的,是野蠻的;不是進步的,是落後的;不是發達的,是衰退的。要想使我們國家精神文明發展,社會能夠全面進步,就需要實行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樹立崇高的道德情操,盪滌利己主義的濁水;培植遵紀守法的社會環境,消除公共生活中的無序狀態;繁榮催人奮進的文學藝術,掃除精神垃圾;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打非”,打擊和取締腐朽沒落的吸毒販毒,賣淫嫖娼,拐賣婦女兒童活動,這一切都需要加強法治。

四、依法治國,是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

國家穩定,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特別是今天,我們國家所面臨的形勢是:在國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20世紀90年代遭受了嚴重的挫折,西方發達國家控制着科學技術的制高點,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仍然猖獗,他們在政治上對我們搞顛覆、滲透,經濟上搞制裁封鎖,意識形態上搞西化、分化;在國內,我們在改革開放中取得了偉大成就,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存在不少不安定因素。因此,社會穩定,政局穩定,國家穩定尤其重要。歷史經驗表明,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保持穩定最根本的最靠得住的是搞法治。因為它最具有穩定性、連續性,不會因領導人變動而變動,不會因領導人的注意力變化而變化;它最具有權威性,具有普遍約束力。在改革開放以前,黨和國家的權力過分集中於個人,這就使個人意志很容易左右黨和國家的決策。一旦掌握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個人認識發生錯誤,就很容易演變成最高決策錯誤,整個國家也將走向誤區。那時往往把領導人説的話當作法,不聽領導人的話叫違法,領導人的話改變了,法也跟着改變。就是在這種治國方式下發生的社會動亂和民族災難。歷史教訓表明,沒有法治,就難以保障人民的各項權利;沒有法治,就難以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就容易出現社會動亂。所以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是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關鍵所在。

另外,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發揮領導者的個人作用是完全一致的。因為只有好的制度、穩定的、連續的制度,才能使好人,使英明的領導人發揮他應有的作用。我們當然不能排斥和低估了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在治國方面的作用,尤其要看到其中的佼佼者、傑出者所創造的輝煌業績,所帶來的國泰民安、太平盛世。然而我們也不能據此把個人作用神聖化、絕對化、迷信化,誇大拔高到不適當的地步。要知道,在治國方面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作用畢竟是短暫的,即使是佼佼者和傑出者也不例外。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其中潛伏的問題和危機。人在政興,人去政息則是其一;沒有制約,個人權力膨脹失控,可能導致民族和國家的動盪和災害是其二。因此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和興旺發達,主要應依靠建立一個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不是隻靠國家領導人的賢明。另外,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中央適度集中權力也是完全一致的,因為只有把集中到中央的權力和地方應有的權力制度化、法律化了,利用法律本身具有的規範性、權威性和強制性,才能使中央集中的權力很好地得以實現,地方所擁有的權力也能夠很好地發揮。

總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關係到我們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振興,涉及到全體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因此我們必須把它作為我們國家的根本大計落實搞好。

讀治國心得體會篇8

中共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這預示着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後,將建立起來一個新的體系——“法治體系”。

“法治體系”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應包含多方面內容:排在第一位的是黨的依法執政,然後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會共同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法治體系”的目標是實現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義在於充分保障公民權利、提升公共決策績效、建設和諧社會、維持國家長治久安。

中共報告確立科學發展觀為黨的指導思想,這也意味着中國的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將從“國本”法律觀迴歸“人本”法律觀。這一法律觀將使中國法治在價值理念上發生重大變化。

自十七大以來,我國的法治工作有兩項基本成就:一是法律體系如期形成。中國僅用三十幾年時間就走過了他國三百年走過的道路,改革開放之初“無法可依”的局面已不復存在。二是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其成就可與經濟相媲美。

雖然我們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也應當看到目前我們仍存在一些問題,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法律的實施特別是法律準確、有效、全面、統一的實施就成為法治建設新的主要矛盾。中國建設法治國家已進入攻堅時期,因此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也是必須要解決的。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法治思維是以合法性為判斷起點而以公平正義為判斷重點的一種邏輯推理方式。其包含四方面內容並要相統一:“合法性思維”,即任何行政措施的採取、任何重大決策的作出都要合乎法律;“程序思維”,要求權力必須在既定程序及法定權限內運行;“權利義務思維”,即以權利義務作為設定人與人關係及人與公共權力關係的準則;“公平正義思維”,即公權力要以追求、維護公平與正義為價值尺度。

報告重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就是要用平等的憲法原則去“反人治”“反特權”“反腐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是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徵。

報告強調的就是要把領導幹部已習慣的行政思維、領導思維、管理思維轉變為法治思維。領導幹部要成為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典範。學會運用法治思維和運用法治方式應成為領導幹部“依法執政”和管理社會的基本功。

中共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其中法治又有新目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中國法治建設有三個關鍵問題:

一解決黨的依法執政問題,只要黨能夠依法執政,法治國家就有保證;

二是建成法治政府的問題,只要能夠依法行政,法治國家就有希望;

三是司法公正問題,只有公正司法,人們才會信賴法律。

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要注意兩個“權威”一是法律的權威,即憲法法律至上;另一個是司法的權威,它是維護法律權威的權威。沒有後一種權威,前一種權威就樹立不起來。司法是法治的“最後一道防波堤”。

報告就此提出:“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深化司法改革的關鍵,應繼續深化司法職權配置,把法治的重心建立在司法之上,黨和國家要逐步習慣通過司法實現長期執政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將憲法賦予的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的原則落到實處;通過提升司法機關的政治地位和落實其憲法地位來樹立司法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