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孟子的讀書心得6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69W

其實寫心得體會是一個可以很好的梳理自己感受的方式,在心得體會中,我們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成績和失誤,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孟子的讀書心得6篇,供大家參考。

孟子的讀書心得6篇

孟子的讀書心得篇1

傳統文化知識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寶藏。它集中了古代聖人的智慧。在歷史遺留下來的經典著作中,藴含着許多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可是,在這科技發達的信息時代,傳統文化知識逐漸被人們所遺忘。因此,弘揚傳統文化,對我們青少年來説是責無旁貸的。

歷史流傳下來的經典著作有許多。這些著作中所藴含的理念是我們所追尋的。它們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教會我們許許多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和做人的最基本準則。《孟子》一書就是傳統文化知識的精髓。我讀了它,從中學會許多為人處世之道。我要學為自己所用,並把它發揚光大。

?孟子》教會了我們孝順。《孟子》一書中言“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他主張的本質上是對父母孝順,對兄長友愛。這種道德理論正是我們所崇尚的。可是現在的社會,新聞媒體曝光的因為父母年老而嫌棄自己父母是拖累而將他們趕出家門的例子比比皆是。曾有報道稱一名四十多歲的男子因為不務正業而單身着,他的八十多歲老母親為其擔憂而不與小兒子進城享福。因為該男子喜歡嗜酒,有一回醉酒回來後,毆打自己的老母親,並將其把她趕進廚房做飯。但老人因年老體衰,並且身上全是傷,摔倒在廚房裏。那時正值冬天,老人被活活凍死在廚房裏。該事件被報道出來後,引起社會的關注,許多人為此感到心寒。在這個科技發達的信息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着一顆向善的心。一個人,他如果想存在於這個社會,在這個社會立足,不被社會所淘汰就必須保持着一顆向善的心。我們也要保持有一顆孝順的心。“百善孝為先”,這是最基本的做人準則。

孟子的讀書心得篇2

一翻開《孟子》這本書,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因為在看書時,歷史知識就像永不幹枯的泉水源源不斷地湧入我的大腦。看着看着,我好像進入了古老的春秋時代,彷彿看見孟子兒時逃學孟母臉上生氣的表情;又猶如聽見兩軍交戰時人喊馬嘶的聲音,看見一個個青年將領浴血奮戰,九死一生,甚至為不能幫上忙而感到遺憾……那個時代的諸侯國的成敗興衰仍然在我的腦海裏不斷地重現,令我感歎不已。我還對春秋時代的禮儀制度加深了一層瞭解,也更清楚地瞭解了孟子的為人。《孔子》和《孫子》我也看過,但對我來説,卻沒有《孟子》給我的震撼力那麼大。我要好好保存這本書,並把孟子列入我最敬佩的人當中去,予以紀念。

篇四:孟子讀書心得300字以上

只讀《論語》是不夠的,還要多讀古人、聖人留給我們的精髓思想。

讀台灣學者傅佩榮的《孟子的智慧》,是為了在孟子的思想裏找尋自信的快樂。引用傅教授的一句話,“現代人最重要的不是快樂嗎?現代人最缺乏的不是自信嗎?那麼,為何不向孟子請教呢?真正的快樂不是源自外在的成就,而是來自內心的真誠。”學習孟子,可以明白人類之所以偉大,人性之所以可貴,從而使我們加倍珍惜時光,進行自我成就的修煉之旅。在這一過程中,自信的快樂就會泉湧而出。

孟子認為,一個人,只要足夠真誠,就能發現內心的一種自我要求的力量,並能督促提醒自己去努力完成他應該做的事情。該做的事情總稱為“善”,其內容是需要教育來界定的。所以,人們在接受教育後,始終會以真誠的態度面度自己的責任,勇於實踐,擇善固執,最後止於至善。

教育這件事。誰有資格當老師?四點要求。

第一:要自我修煉。

第二:要開拓心胸。

第三:要知行配合。

第四:要有教無類。

自我修煉:當然很重要,好老師要用自己覺悟的道理去讓別人覺悟。兩點:1、要廣博得學習攝取知識,把學問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2、要詳細的闡述。把自己領悟的道理,學到的知識,清楚完整的表達出來。

開拓心胸: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到東山上,魯國變小了,登到泰山上整個天下都變小了。所以孟子説:“故觀滄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而難為言,”看見了大海,就不會被別的水所吸引,在聖人的門下學習過,就不會被別的言論學説所吸引了。老師和學生一樣要開闊心胸,老師要比學生更用功!否則,幾年後,就沒有材料可發揮了。

知行配合:知識要與行動配合。講的是言行身教的重要,理論與實際一致。

有教無類:先生開設課程,只要是誠心來學的,都接納,學生中途離開也不追問。

其實,孟子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也是一名偉大的政治家,只是,孟子的一生是飽受委屈的,他的偉大的才能未能被當時的國君所引用,甚至,兩千多年來,孟子被當時的人們,乃至被後世一再誤解、誤讀!

因為,對“仁、義”的追求,對人生價值的終極追求,所以,孟子現在被我們所理解,所推崇,所喜愛!亞聖孟子的一生是偉大不朽的,他把儒家的思想與精髓完整清晰的著書立作,流傳後世!

孟子的讀書心得篇3

孟子的理想人格體現於“大丈夫”,““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將“富貴”、“貧賤”、“威武”作為考核人格的三種標準,“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分別對應仁、禮、義三種道德規範。對於“大丈夫”人格的塑造,孟子提出“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人心修養,是面對外界的誘惑、權勢仍然能夠遵從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是一種信念和意志相互融合的心理狀態或者精神境界。孟子認為“大丈夫”的最高境界是“捨身而取義者”:“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堅持自己的道義和做人的原則,不害怕死亡,不苟且偷生。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無疑對後世有着重要的影響,但是在當今物慾橫流、隨波逐流、詰曲媚俗的時代,尚且不説“捨身取義”,僅説保有“浩然之氣”,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心魔,仇恨、貪念、怨念等產生、縈繞或藏匿在我們的內心,儘管很多時候我們不承認自己內心的陰暗面,但是它確確實實存在着。俗話説,心是一塊地方,既生魔也生神。但心的主宰者在於我們自己,面對心魔,面對善與惡的抉擇,我們首先應該放空自己,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對自己有一個全面清楚的瞭解。誠然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很多的干擾、困惑和阻礙,但是最終的定力還是要看清楚自己。現在討論一個重要的話題就在於我們能否遵從自己的內心,大家眾説紛紜,可能即便高談遵從內心,一面又不得不順從顯示,向世俗低頭。就我看來,我認為與遵從內心相比,説服內心是一個更加困難的事情。面對旁人的冷言冷語,朋友們的腰纏萬貫,自己如何説服自己,保持“浩然之氣”,堅守內心的修為。舉我自己的例子,從小到大,我的夢想都是當老師,後來本科去了上海,看到周圍同學一個個轉行做了金融,流連於各種社交產所,結識很多所謂的牛人和精英,自己慢慢開始思考我到底應不應該走學術道路,應不應該讀博士。大三我糾結了很久,大四一年我選擇了隨波逐流,開始諮詢證券實習,學會認識更多的人,備考各種各樣的證件,但是一點也不快樂,即便是實習工作我明知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也沒有一點動力去做得更加完美。進入研究生的頭兩個月我繼續着這樣的困惑和迷茫。某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我應該繼續堅持我自己的夢想,做學術,當老師。選擇正確與否就在於自己回想的時候會不會後悔,我想繼續深造,想要出國見識更大的世界,想要做教育慈善,想要退休後開一家麪館,這就是我內心永遠不變的定力。認清自己之後,我便退掉了兼職等,跟着老師好好做研究,我想説這兩個月我過得很快樂,這才是我內心真正想要的。在我看來,或許我們不必要將孟子的“浩然之氣”看得過於宏大,過於具有道德感,而可以從切合實際的認識自己做起。而且我相信,認清自己是保持內心修養的基礎;靜坐、冥想、內觀、內醒,養浩然之氣。在我們真正沉澱下來之後,“富貴”、“貧賤”、“威武”不足以改變、扭曲我們的心性。

孟子的讀書心得篇4

施行了仁政之後,可以獲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來要做的,是救他國之民於水火,也就是征伐問題,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過程。孟子説春秋無義戰,實際上戰國時期也是如此,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都是為了土地、人口的爭奪,説統一天下在當時並不實際,只有到戰國後期,在秦國強的國勢下,其它諸侯國摧枯拉朽,統一天下才成為一個目標。孟子説的王天下,其實並不是指的是土地意義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獲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於征伐他國,必出於義,義,在孟子看來也就是民意,孟子説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説孟子言必稱堯舜,其實並不完全,其更多説到的是商湯和周文王,其中説到商湯更詳細。如對於王天下,商湯實際上就是孟子經常提到的君王榜樣,商湯的征伐就是為了救民於水火,所以東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沒有先來解救自己,可見這種征伐由於出於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來幫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當“義師”到來的時候“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征戰必勢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彰顯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説“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來警戒君王。雖然孟子終其一生沒有實現理想,但其對於民心的重視及其對於仁政的闡釋對後世無論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都有着較大的影響。

(一)持志養氣

孟子十分重視立志,認為道德教育的首要問題便是"尚志"、"持志",即堅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捨生取義"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與孔子一樣,孟子也要求學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認為志士仁人應該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這點説,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慾望與道德意識對立起來,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強調學習、修身的關鍵在於自得。他説"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他認為君子深造要有正確的方法,這就是要求他自覺的追求而得到。自覺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會比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會積蓄得很深,積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據此,孟子主張,學習的深化,必須要有自己的收穫和見解。尤其是學習中要有獨立思考精神,讀書是必要的,但應求理解,而不能書雲亦云,對前代的文獻典籍,不要輕信,不能盲從。

(三)專心有恆

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舉例説:"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兩個人同時跟一個圍棋國手學習下棋,但結果大不相同,這決非由於其智力差異,而是由於專心與不專心的緣故。因此,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集中注意力,這是孟子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原則。

孟子主張專心致志的同時,還提出了持之以恆的思想。他告誡學生説:"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山間小道經常去走就變成了一條路,如果有一段時間不走,便會被茅草所堵塞。學習亦然。如果停下一個時期不用心學習,學到的知識也會遺忘。因此,學習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他説"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有所作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水,就停止挖掘,結果等於沒挖,這説明有為者必須有恆心,不能半途而廢。學習也是如此,必須堅持到底,不能功虧一簣。孟子反對"一曝十寒"的學習態度,他説:"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長。都是反覆強調學習要持之以恆。

(四)教亦多術

學習主要靠學生深造自得、專心有恆,但教師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教師的作用在於積極引導,啟發學生思維,因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情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他説:"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説:"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對學生,有的應及時指點,有的應成就其德行,有的要發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問,不能及門者可以間接地進行教育,甚至拒絕教誨,足以成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種教導之法。總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異。

孟子的讀書心得篇5

孟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經歷很曲折,小時候的孟子因受環境的影響,很貪玩。孟母因此搬過三次家,第三次家,他們搬在了一個書院旁邊,孟子因此變得非常好學,時不時跑過去偷聽先生講課,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學。孟子在學堂裏,經常因為有自己的見解,而去頂撞先生。孟子長大後,創辦了一個學院,教導弟子。他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仁義治天下,就帶着弟子們去遊學。可是,無論他到哪個國家,沒有哪一個君王願意接受,他們都是以戰爭的方式來打江山。到了老年,他覺得自己的願望不可能實現了,就回到家鄉來教學。

其實,孟子的做法沒有什麼不對,因為戰爭,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人們會無家可歸。用仁義來治理天下,人們都會擁戴這個君王,覺得這個君王是個好君王。

就像我們生活中,常常因為些小事,而動怒,打架,為什麼不能靜下心來好好的談論,而是用武力來解決事情呢?現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在打仗,這有什麼好處呢?這隻會讓人們受苦,這些戰爭災區的人們是無辜,為什麼要他們來承受這一切呢?為什麼不能停下戰爭來談判呢?這對雙方都有好處。

讀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觸很深,它讓我明白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用武力來解決,要用文明的方式來解決。

孟子的讀書心得篇6

上個學期讀了《大學》和《中庸》,與這兩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學》,全篇一貫而下,行文流暢嚴謹,不似《中庸》,晦澀難懂,它是先從眾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説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沒有辯駁的餘地,不知不覺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讀《孟子》,自己的思維也彷彿進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對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靈魂的詰問,靈魂在這過程中不斷地梳洗、剔除、凝練、昇華......

作為一名教師,我在反省自身行為的同時,總不自覺得聯想到我和班裏孩子的相處,在心底對自己進行審判。比如《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三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誠服也。”就是説“仗恃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不能讓人心悦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悦誠服。”試想,當孩子們犯錯誤的時候,以暴力的溝通方式迫使學生糾正錯誤,合適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顯而易見的效果,於是自己滿意了,覺已經糾正了他們的錯誤,達到了育人的效果,是這樣嗎?我們不妨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訓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過是因為他們懼怕你的威勢,不得不暫時改變而已,於長久何益?

師者,人之模範也。要想真正讓孩子對你“中心悦而誠服”,自身必得是那個典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帶芬芳,人必心悦之。孟子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連天下的人都會歸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資格指摘孩子的錯誤,時常反省,方能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視角上,真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聽聽孩子的心聲。“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賢聖人,他們的賢德在於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聽到善言,就拜謝。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多溝通,多調研,對自己的錯誤不迴避,對善處,不驕傲,還愁走不進孩子心中嗎?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詞,多麼深重,乍擔此重任,必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負孩子,不辜負家長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