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張純如《南京大屠殺》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9W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只有真切地瞭解歷史,才能正確地認識歷史。那麼關於南京大屠殺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張純如《南京大屠殺》讀後感範文,歡迎參考查閲!
張純如《南京大屠殺》讀後感範文

張純如《南京大屠殺》讀後感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華僑張純如,這一位因為自殺而死的年輕女子本身的悲劇性同這本書所描述的一樣,令人深思。

南京大屠殺這個事件,從小就被灌輸,日軍在1937年到1938年大概6個星期一共虐殺了30餘萬中國老百姓和放下武器不久前還是老百姓的軍人。很早之前,我們看到中學歷史課本,寫了這樣力重千鈞卻又熟悉的四個字‘燒殺淫掠’。

而這本書告訴了是怎樣燒的,不只是燒房子,還是燒所有帶不走的東西,還是燒人,是汽油不夠把人燒的半死不活的燒人;殺人,各種殺人比賽,用能想到的一切最高的效率殺人,所有的日軍都成為了真正從地獄爬出來的禽獸;淫辱,所有的戰爭恐怕只有女人才是最受苦的對象吧,不僅僅是貞潔,還有各種倫理、肉體上最大限度的折磨;掠奪,那個時候的日本不是現在富裕的日本,是從貧瘠的荒島走出來的,一把髒米都不放過的強盜......這樣具體的描述我已經不想説,這是一種莫大的屈辱、氣憤,一股悲情油然而生。

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次的戰爭是不死人的,五胡亂華,五代十國,靖康之恥,蒙古滅宋,滿人入關。拿最後一次清王朝的建立來説,屠城屢見不鮮,殺人盈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每一件事説出來都是充滿血淚。只不過,他們所有的戰爭不如這個發生在七八十年前的時候記憶這般深刻,不是在有現代軍隊、熱武器下高效率的殺人,沒有這樣大量、詳實的材料證明那一段記憶。更為突出和喪心病狂的是日本人那種扭曲的心理,所表現出的那種以折磨、以死者生前所受到最大痛苦的虐殺,這是比德國納粹邪惡百倍的軍隊、政府和民族。

這件事本身我們所能夠感受到的痛苦難以到達當時受害者痛苦的億萬分之一,然而這件事的思考確是我們必須要做的。‘遺忘等於第二次虐殺’,那麼一種什麼樣的方式記住呢?這是本文的所要説明的重點。

這裏從日本和中國兩個方面來説,日本方面從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禽獸的事來,日本現階段為什麼這麼難承認自己的錯誤。中國方面,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抗日戰爭缺乏客觀、全面的介紹,我們國家現在所擁有的痛苦太多淡化了歷史的屈辱,極不負責的影視劇作品對抗日戰爭的扭曲和粉飾。我將逐一描述這些觀點。

從日本方面來説,回答日軍為何會做出這樣禽獸的事,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從本書中總結出這樣一些簡短的答案,肯定是不完全的。

從底層士兵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大屠殺的執行者,他們的心理因素是造成大屠殺最直接的因素。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所殘留的最大遺留就是日本天皇,以及天皇所帶來思想上的控制,維持社會秩序的根本。這種上級對下級可以任意辱罵,學校的軍事化管理,這種嚴苛的制度誕生大量的社會暴戾之氣。當被欺辱、壓榨的下層一下子被釋放出來,日軍最底層的士兵,都比中國最有知識、地位人高時,被一聲太君所喊出來的扭曲心理是讓人變成禽獸最根本力量源泉。

從中高層的軍事指揮官、政治家,乃至天皇、王室成員。他們在這場屠殺中不是直接的引導,但在屠殺發生後,他們也沒有刻意的阻止,甚至是縱容。在六週的屠殺期後,前期和後期是不一樣的,前期是仇恨、貪婪,後期更加殘酷,是扭曲、變態。日本人所特有的一種虛偽在也表現淋漓盡致,事情發生想到不是阻止,而是掩蓋,認為只要掩蓋的合理,就還可以獲得這種道德上的安全感,從而真實做出任何不合理、沒有底線的事都是在這種心理優勢下完成的。

為什麼日本現階段這麼難承認錯誤呢?可以從兩方面來描述這個問題。第一,是二戰後期,東京審判極為不徹底。不僅僅是應當負主要責任的天皇沒有受到任何處罰,因為在日本人的觀念,天皇等同於上帝,這與封建時期的中國還不一樣,皇帝一直是輪流做,他更像是一個管理者,有所謂‘山高皇帝遠’一説,造反的基因和王朝的時期一樣長。日本天皇,在神道教系統裏,和基督教的上帝差不多,天皇沒有受到懲罰,是日本人認為自己沒有犯錯最根本的原因。第二就是,好多戰犯沒有被處罰,還大量停留在新政府工作。甲級戰犯岸信介1957任日本首相,1979年獲得聯合國和平獎,這種遺忘和無恥罄竹難書。甲級戰犯都可以成為首相,那還有多少犯有戰爭罪的士兵、其它人士逃脱了審判和懲罰。

從目前的日本社會來説,也是一個非常狹隘容不得半點不同聲音的國家。一旦出現要反省二戰,正視歷史的政治家或是學者,很有可能就會遭到右翼分子極端抱負。日本的黑社會組織黑龍會是世界三大黑幫之一,這幾乎是唯一公開化,能深刻影響軍界和政界的黑幫組織。這樣,篡改教科書,政治家參拜靖國神社這些事情就很能理解了。

説完日本,來説中國。在東方文明的腦海裏,仇恨從來不奢望對方的認錯。‘落後就要捱打’,他們的抵賴,是因為我們自己的遺忘。這裏我説這樣幾個原因,也是關於我對我們歷史的反省。這個關於中國現狀是這本1997年出版的書所缺少的,是我個人的思考。

第一,我們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因為歷史原因對抗日戰爭缺乏客觀的描述,忽略掉了抗日戰爭打的最慘烈的淞滬會戰以及後來的南京大屠殺,過多的強調敵後戰場,對正面戰場的描述失實。並且我們本身的歷史教育就不夠,缺乏對常識性問題的理解,大多數人的歷史知識是來源於電視劇。這源於我們教育傳遞一種錯誤的歷史觀,歷史的真實重於它所本身代表的意義,而我們大量的歷史學家總愛強調某一轉折點,大書特書它的背景、意義,而我個人以為歷史他本身詳實的記錄,歷史的真相高於一切。

第二,大量的抗日劇對抗日戰爭的娛樂化、粉飾,這種編劇比日本右翼更加邪惡,錯誤的記憶比遺忘更加可悲。電影《鬼子來了》,電視劇橋段諸如用手榴彈炸飛機,手撕鬼子,把日軍醜化成弱智、搞笑的小丑,武工隊、八路軍神化成天神。所有的包括諜戰題材在內的影視劇,都只不過是換個場景談戀愛罷了,戰火紛飛,民族屈辱哪裏及得上紅粉佳人。太多喜劇化處理,淡化了歷史的傷痛與真實,這是比遺忘和再次屠殺更嚴重的後果。

第三,我們的國家在抗戰後,又爆發了三年內戰。建國後,又有各種政治運動、自然災害、不健康的經濟建設,社會的不平均發展、法治的不健全、社會諸多不公正的事時有發生。也就是説苦難從來沒有在我們身邊離開,到了六七十年代,農村還有大量的人餓死。也就是説只有當人有了基本的幸福、安定後,才會去體會歷史的厚重,痛苦與感悟,這應該是健康、公正的社會另一種體現。

值得慶幸的是一切都在改變,1997年這本英文版的《南京大屠殺》得到國際上的認可。西方世界們對於亞洲戰爭的瞭解開始變多。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到了21世紀第二個10年很明顯已經開始進入中國的平民時代,中國最高領導人也在親自參加南京大屠殺的紀念活動,南京已經成為越來越深刻的民族記憶。

張純如《南京大屠殺》讀後感

1937年12月,那是段黑暗的時期。而十二月十三日,更是一個令中國人,乃至全人類心寒的日子。七十年前的那一天,在華中派遣軍司令鬆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在南京大屠殺十幾年後,一位出生在美國的華人女青年張純如,在見識了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圖片後,也發出如此的驚歎:

“儘管我從小聽到的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情況夠多的了,面對這些圖片我還是毫無心理準備——刻板的黑白照片上,上面是斬落的人頭、撕開的肚皮,以及赤裸裸的婦女。被強姦她們的日寇逼迫做出各種的色情姿態,她們的面孔被扭曲出極端痛苦與羞恥的表情。”而更讓張純如不解的是當年讓世人感到震驚的南京大屠殺,時過六十年後,在美國在歐洲在文明世界竟被人遺忘了,沒有一本英文著作討論南京大屠殺,許多歷史資料封存在檔案館的灰塵裏。

在美國許多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殺,而對納粹屠殺猶太人則家喻户曉。甚至許多華人的後代也不知道南京大屠殺。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日本有不少官員學者竟然否認南京大屠殺的存在,他們説:“那些照片、視頻都是偽造的,事件也是中國政府偽造的。”許多日本老百姓也懷疑,他們的先輩做過這樣的事嗎?這是集體性的失憶和選擇性忘記。忘記歷史就等同於背叛。她選擇正視這段歷史,而真實的歷史總是那麼殘酷,張純如最後也不堪精神壓力而自殺。

1998年,在接受新加坡《海峽時報》的採訪時,張純如女士這樣表述她寫作《南京大屠殺》的動機: “我寫此書,是因為出離於憤怒,”她説,“我並不關心能否從中獲得分毫之利。讓世界知道南京在1937年所發生的一切,對我來説至為重要。” 張純如女士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讓被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可以瞭解到這段黑暗的歷史。1997年7月,她前往南京,調查南京大屠殺史料,用將近三年在世界各地訪問了許多幸存者,參閲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在各種觸目驚心的資料的基礎上,撰寫、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

張純如女士在成書後,無法承受其創作時聽到看到感受到的當時南京大屠殺的殘忍與悲痛所帶來的壓力,她在書中寫道:“不僅人的生命很虛弱,人類生活經歷本身也不堪一擊。” 她看透了人性窮兇極惡的一面,她的眼裏滿是陰霾與瘡痍。由此她患上了憂鬱症,最終選擇在36歲芳華自殺。

張純如女士雖然已經離去了,但是她卻讓我們避免了“二次屠殺”。正如她所説的那樣:“忘記大屠殺,就是第二次屠殺。”沒有她,世界將不知道南京大屠殺。張純如女士忍受着絕望寫下這本書,也並不是僅僅為了讓世界人民知道這件事,更是希望中國人民能夠以此為戒。落後就要捱打,拳頭硬才是硬道理。就如孫中山先生所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吾輩青年現如今雖有幸生在和平年代,但我們國家離實現偉大的復興之路還仍有較大差距,國際上某些國家對我國仍就虎視眈眈,吾輩仍需努力。作為一名中國少年,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為我們的國家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方能不負先輩亡魂。

張純如《南京大屠殺》讀後感

本來放在一起讀的還有《拉貝日記》和《東史郎日記》但是這樣的內容實在令人很低沉,還是隔斷時間再看吧。自我調節一下吧。

作者從三個方面解讀了“南京大屠殺”的真相。一是聽取了當年親歷事件的日本人的證言;二是記錄作為大屠殺受害者和倖存者的中國人的回憶;三是挖掘出當時置身“國際安全區”的外國人的記錄。張純如首次發現的《拉貝日記》,已成為記述“南京大屠殺”的著名歷史檔案。

純如走了,但她發現的《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與《南京暴行》一道,成為向世界人民昭示侵華日軍南京暴行的鐵證。

張純如在1997年以英文寫成《南京大屠殺》,2005年,在她去世後半年中文版出版,10年後其日文版終於出版,這是一個“對純如在天之靈的安慰”。

純如最喜歡的座右銘是美國哲學家喬治·桑塔亞納的名言:忘記歷史的人將重蹈歷史覆轍。“只有吸取歷史教訓,才能有未來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