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通用《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7W

多讀書可以放飛自己的夢想,增加自己的閲歷,一本好書可以陪伴你的一生,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通用《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通用《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關於通用《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作為一名教師,溝通,我一直認為是很重要的事。和孩子們進行有效的溝通,無論對於師生關係還是孩子們對於本學科的喜愛程度都是有許多益處的。可是該如何溝通,要通過溝通去解決問題是個技術活,而且是很難掌握的高深技術,但當我《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發現溝通是可以學會並運用的。

這本書首先是幫助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人們以為平和的談話方式其實可能是“暴力”的,這種暴力可能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數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説話。比如:你為什麼不好好學習?你為什麼不做作業?你上課為什麼總是説話?你不好好學習,長大能幹什麼?我們總是認為自己説的話很客觀,其實完全不是。

那麼,我們發現了問題該怎麼解決呢?從説話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進。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舉個例子:一個母親看到處於青春期的兒子房間裏亂糟糟,如果直接指責兒子太懶惰就完全沒用,但是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跟兒子説話:我看到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中整潔,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價或放進洗衣機?這樣一來兒子就能注意到母親的感受,知道該怎麼做了。方法是好的,但是誰能做到時刻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呢?這很難的。我讀到上面的方法時,一開始覺得挺好,後來覺得不對。我看過非暴力溝通,知道怎麼表達,但還有很多人沒看過,要是對方不好好説話怎麼辦,那我也是有脾氣的,無法做到時刻冷靜。作者也考慮到了我的疑問,我在書中也找到了比較滿意的答案。

如果關注別人的需要很難,那就不妨從關注自己的需要開始。我會生氣憤怒的原因是什麼,我希望別人理解我,那麼好,指責是無法讓別人理解的,我必須説出我真正的需求,瞭解了自己然後才會想到去了解別人。我們有時難免會批評學生,有時可能會因為言語互相傷害,我們便可以試着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思考自己為什麼憤怒,第一層想法是我們感覺孩子不重視我們的意見,交流看法時很牴觸;第二層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視自己的意見;第三層想法是,我們知道學生只是個孩子,所以覺得很着急希望能做點什麼幫助他們。到這裏我們可能就會想明白了,其實我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們可以好好學習,所以我不再指責對方,而是嘗試去理解他,以一種温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溝通會順暢很多。

這本書並不是教人如何説話的工具書,只講方法治標不治本。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是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從心底認同這個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溝通。所以我打算從自己做起,改變與他人的溝通方式,嘗試在自己的身邊構建起一個有愛的世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關於通用《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書中所提到的,教育孩子可以是合作的模式,這是一個新的方式。之前沒有想到與孩子之間的合作,只是認為孩子現在是學習階段就是必須要認真的去學習。不認真的學習就不行,父母必須要加以管教,否則會往我們不想看到的路上走。合作應該是共贏的,與孩子的合作也是一樣的。孩子在合作中沒有贏利,也不會和我們合作的。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孩子需要什麼,知道了孩子需要什麼,我們還怕合作不好嗎?一切就會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了,完全可以收放自如了。

自我尊重這方面,我們對每個人都要是尊重的。不管別人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我們都應該尊重別人,因為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是尊重我們自己。

為了讓我們與孩子之間的合作長期下去,首先我們為人父母者應該付出更多。我們時終認為孩子不和我們合作,是孩子先破壞了合作的規律。其實不是,我發現是我們破壞了合作的規律。(比如我自己,我和孩子之間的合作收不到我所期待的效果。那我心中就不平衡了,因為我心中還有個角色,我是和他之間的權利系統的上位者,我可以任意的玩我的規則。)這就説的是我們破壞了合作的規律。與孩子之間合作我們還是把目光放長遠點,短期可能真的沒有收穫。然而我們與孩子之間,我們很容易給孩子貼上標籤。因為我們的內心也是容易給自己貼上標籤的,而何況是給孩子呢?直到現在發現這樣做是不對的,如果給孩子貼上了標籤,就意味着放棄了,我們在給孩子貼上標籤時,應該先想想我們自己,孩子的這樣表現是不是我們無意識的灌輸給孩子的呢?因為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境子。對於孩子的尊重、溝通、獎勵、懲罰,還是很重要的。(最近的一次,我答應帶孩子去吃肯德基,可是卻沒有去。那天我是太累了,在家睡覺。孩子雖然沒有來叫我帶他去,可是他的心理不是滋味了。直到第二天我的媽媽告訴我,孩子一直在她面前説我騙他的。所以今後只要答應孩子的事情就要去完成,這是一種誠信。)

養孩子父母們都沒有什麼目標的,一開始只是希望寶貝能健健康康的就好了。到了上學時才讓父母們意識到,原來教育孩子是件很麻煩的事,因為孩子的思想和我們的思想是不一樣的,我們想讓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孩子們不一定會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的。所以我們要與孩子合作,慢慢的引導,這樣才能讓孩更好的認清自己的發展方向,而且要儘量讓孩子們自己選擇,我們把握大局,總體方向不偏的情況下、我們為什麼不能讓孩子自己選擇一些事情呢?

行為的背後是什麼,之前我一直是要求孩子什麼時間幹什麼事,而必須要聽命與我的命令,從來沒有想過孩子的行為背後是什麼,且現在想想我有的時候不也是和孩子一樣的嗎?很多事情不也是沒有立刻去做嗎?為什麼要求孩子必須聽命與我呢?難道我就是是權力的上位者?其實命令孩子是沒有用的,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很重要。因為溝通了,更懂他需要什麼,下一步他想幹什麼,他會很高興的去完成我們所想要他完成的事情。

孩子們的成長首先來自於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孩子們會從情感上獲取安全感。我們對待孩子的犯錯,不要認為可怕,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裏他們可能認為這是正確的。我們是經歷了這些認為是錯誤的事情,所以才知道這樣做不對的。可是孩子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他怎麼又能分辨正確與不正確呢?我們作為父母又不可能提前把什麼事情的真相都統統教給孩子的,所以孩子們的犯錯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孩子這個事情做的不正確時,要引導他向另一個方向走,而且要讓他願意配合往我們引導的方向走,而不是在發現孩子做錯了事對他們大吼大叫的。

孩子們的模仿能力極強,我們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常常都被孩子感知到,所以我們一定要控制好情緒,把陽光的一面留給孩子。我們每天的工作中都會有不愉快的事,但是面對孩子我們就要把這些不愉快的經歷全部都忘掉,給孩子一個陽光開心的一面。

孩子現在還小,他只知道滿足自己的需要,他不懂得取捨,只知道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想做的事就不做。因此在生活中要引導孩子明白做任何事一定要有付出才行,以此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在給予孩子的獎勵時,我一直以為是物質上的東西才算是獎勵,現在知道了並不是這樣的。我們一直要求孩子做到什麼樣子,給予孩子什麼獎勵,而且肯定是物質上的獎勵。現在是明白了,給孩子一個擁抱,或是一個吻……等一切都是獎勵。對於語言尊重還是通過後來的讀書改變了,之前孩子在學習方面達不到我的要求時,會忍不住説出了非尊重孩子的語言,後來發現越罵孩子越糊塗。漸漸發現與孩子有效的溝通,反而他領悟的更好。看到這裏才明白了,對待孩子也要使用尊重性的語言。我們還要做到要能傾聽孩子的內心一切,這樣才能更好的與孩子交流。比如你叫孩子現在寫作業,而孩子現在不想寫,我們應該要與孩子溝通為什麼現在不想寫作業,而不是用強迫性的方式,必須現在寫,不寫不行。這樣做雙方都受到了傷害,不可取。

孩子在成長,我們也要跟着成長。否則難以跟得上孩子成長的步伐。我們成長了,就像書中所説的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我們都可以處理。不管是孩子的什麼階段,都可以去面對,而不是束手無策的。而成長也能使我們儘量成為一個無錯的有責任的父母。這樣就可以避免了家庭中與孩子相處的時候發生更多的衝突。

我們要學會使用長頸鹿的文化語言,避去豺狗的語言。就像師傅給我們上課中所説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遠,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而豺狗的語言,就如同我們始終站在巨人的腳下,看不見前方的風景。連風景都看不見了,怎麼能去做的更出色呢。所以每天一定要擠出一些時間,靜心讀書,深入反思,讓自己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甚至更高……這樣我才有能力把孩子的事情處理好。記得孩子這個學期剛剛開學沒多久,經常因為作業不認真而出現了錯誤的情況。那時候都很火惱,對孩子上來就是一頓火、且大罵,就差去揍他一頓了。而發現每次罵過之後,他好像更不會了。而且自己心裏還非常的難受。後來改變了方式,忍住不發火,不罵他了,很耐心的和他解釋是為什麼,反而他更能聽的進去了,而且會做的更好了。其實一開始這樣的轉變很難,每次心裏面都在提醒自己忍住,不要發火,一定要忍住,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終於能做到了。

文中很多的訓練方法讓我們來提升自己,讓我們來分辨出什麼地方還有不足之處,這些訓練方法很好。像有一個標題“轉化憤怒”。我之前是很容易就憤怒的,不管是任何的事情從來不以大小之分,一點小事情也會引起我的憤怒,而且沒有耐心。自從遇見師傅後,並經過多次的學習和讀書,有一天突然發現,不像之前那樣暴躁了,到事情也不是那麼的衝動了,而且心裏還會有師傅經常説的一句話“那又怎麼樣呢”,這樣的改變是因為每天堅持不斷的讀書,直達現在只要在看書的時候,心中就感覺毫無雜念,而心很自然的平靜下來了。

書中有很多的案例,告訴我們在遇到這些事情怎麼處理。而且分析的很全面。這本書讀完了,讓我們更清楚了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從開始與孩子的合作到與孩子之間的相互尊重,都給我們做出了分析,並給出了案例引導,受益匪淺。像不要輕易的給孩子貼上標籤,這段讓我感受深刻。我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很容易就給孩子貼上標籤的,直到讀到那裏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因為標籤一旦貼上,就很難撕下來了,這是否意味着就要放棄了呢……。其實孩子是很優秀的,只是我沒有發現到一種方法可以引導孩子往前走。因為我是權力系統的上位者就可以給孩子貼上所謂的標籤。那如果換過來呢,孩子給我們貼上標籤了,我們又會怎麼想呢?我們與孩子都是可以犯錯,重要的是及時改正錯誤就可以了,而不是讓錯誤繼續下去,讓我們儘量的做到任何事情都是無錯的吧!

關於通用《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第一次接觸“非暴力溝通”這個概念還是兩年前,那時我還在社工機構上班,也要感謝這個專業和工作經歷,讓我不知不覺中學會了一些在生活中很有益處的知識和技能。

人們常説電影、音樂和書籍都是常讀常新的,我想書還是書,電影也還是影,不一樣的是人的變化。第一次讀本書,粗略地看了一遍,沒有太深刻的印象,但總體而言,覺得這是一本不錯的書。

今年是第二次讀它,看得比較慢,斷斷續續的,大概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對於本書,最觸動自己的有兩點。第一點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很看重感受的自我覺察和表達,他説事實上情緒和感受來源於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取決於外界,外界是一個刺激和誘發因素。比如我們常用某人讓我覺得開心,某人做了什麼事兒讓自己生氣難過這樣的表達句式,就是把自己放在被動的位置上,也就承認別人可以控制我們的情緒,同時別人也需要為我們的情緒負責,如果是負面的情緒,那就會容易產生埋怨指責等行為,如果對方認可,可能就會覺得內疚,如果想利用內疚的情緒去促使對方做出符合自己意願的行為,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情感操控,例如父母與孩子,或者戀人之間都有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情緒來源於本身,不過人和人之間的互動總是會相互影響的,所以在有情緒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去關注自己和別人的需要,那樣彼此的溝通會更和諧。

《非暴力溝通》第二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在於不評判(non—judgemental)。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説,“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是不是最高形式,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真的很難。因為評判太容易了。

這裏要提到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觀察,並且要學會觀察和評論,儘可能客觀地去描述事件本身。這讓我想起自己有一天下班回家路上等公交車的時候,看到一箇中年男子使勁追着一輛公交車,但還是沒追上。旁邊一個男子看到這一幕,發出竊竊地笑聲,説這人怎麼這麼傻。如果換做是我,如果沒有什麼緊急的事兒,我估計不會去追,追不上自己可能會覺得尷尬。但當時我想的是我們只是看到了一個表面的事實,或者説一個片段,他那麼着急想趕車,那他的需要是什麼呢?由這個事件,讓我想到了無意識的評判無處不在。

一邊看書,一邊反思自己和觀察周圍的社會,發現確實是這樣的,比如小孩不向長輩問好,這叫沒禮貌,功課沒有按時完成,就是懶,沒有按照大人吩咐去做,就是愚蠢。我們不僅僅會去評判別人,對自己也同樣如此。如果自己做了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事情,也會暗暗説自己為什麼老是這樣一類的話。其實也是一種語言暴力吧。不知不覺而無處不在。

描述自己觀察的事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需要、再提出具體的請求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個基本步驟,書上也説,用這樣的溝通方式一開始會很彆扭的,但慢慢的會習慣,也會從中受益良多。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再到無意識,用新的去替換舊的,改變就出現了。

個人而言,自己感受很明顯的一點在於面對別人的評判時,不會馬上覺得很難受,要去防禦或者攻擊,有時候會想一想背後的東西,有時也就一笑置之。我也習慣去評判別人,所以也在生活中多多嘗試去描述事件本身,當我這麼去想的時候,也會覺得輕鬆一些,表達還是會有些困難,有情緒了,知道自己不能去語言傷害對方,但也沒組織好怎麼説,所以會變成沉默。不管怎樣,會越來越熟悉的。

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哦,強烈推薦。

最後有一個疑問就是本書的譯者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愛的能力取決於審美能力。有些疑惑,或許以後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