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文化苦旅》精選優秀讀後感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7W

讀後感是檢測我們有沒有讀懂文章主旨的依據,所以我們在寫讀後感的時候一定要結合相關的情節合理抒發自己的看法,你真的會寫一篇優秀的讀後感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精選優秀讀後感範文三篇,快來看看吧。

《文化苦旅》精選優秀讀後感範文三篇
《文化苦旅》精選優秀讀後感1

苦,文化之苦旅。

思,歷史之長河。

——題記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書的主凋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物構成。或許在常人眼中山水僅是高山流水,不無特別之處,象徵大自然的美好。但在作者心底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由此可見,當他泛舟於千年文明的長河之中,對自然風光情由獨忠,才會有獨樹一幟的思想見解。他超越了現實中的詩情畫意,還回顧與歷史,欣賞着了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在遊歷的途中,再翻開歷史的長卷,疊加自身的觀念,呈現給讀者新的“文化之旅”。

他踏遍中國河川。第一站就是莫高窟。在莫高窟外,高高低低建着幾座僧人圓寂塔。塔的主人竟然是敦煌的罪人。他目光呆滯,畏畏縮縮。他買掉了一車又一車的文化古物。這不僅是自取其辱,對於中國也是莫大的侮辱。他是中國的罪人,也是歷史的罪人。餘秋雨恨他,那些專家們也恨之入骨。我猜想他是恨自己的渺小,眼睜睜地看者外國人運走中國的東西,卻無能為力,也恨世界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罪人,恨歷史無法改變。但值得慶幸得是,無論敦煌運到倫敦,巴黎,運到彼得堡,東京。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他們可以帶走文化,卻帶不走文化。

他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西南邊境。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悠久燦爛中華文化的苦苦求索。

他又來到了工程浩大的都江堰。只要被問到中國歷史上令人最激動的工程是什麼?幾乎每個人都會毫不憂鬱地回答道是長城。而餘教卻説是都江堰。他總有獨特觀點。着要説服人們得要花點工夫。因為他必須把自己的思維灌輸到別人的腦袋裏。在描述長城時,他大力讚揚,從孟姜女痛苦流涕到全身投入到對歷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慷悸。感覺深厚多了。如此力褒長城,想要突出都江堰的宏偉就更難了。可他娓娓到來。從修建的時間看,他比長城早數十年,早已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從對社會功用看,長城早已頹廢,而他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汩汩請流;從歷史人物看,他造就了孔明着一代英雄人物;他讓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有一個安定的後方;從建造的歷史人物看,秦始皇築長城的指令,雄壯,蠻嚇,殘忍,而李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作者妙趣橫生,甚至打動了我。想想也如此,想當年秦始皇築長城的目的是阻止匈奴南侵的積極作用。如今,世界和平統一,他常常成為了排場。

我非常佩服餘教的獨特的審美能力,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揭示中國文化的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新的範例。

《文化苦旅》精選優秀讀後感2

木窗、石板路、烏篷船和縱橫交錯的水道的一座座石橋,組成一座平和安靜的江南小鎮。

行走在中華民族多彩的文化形式中,關於“江南”這個話題的有很多,唐詩宋詞讚美它,古代仁人志士政治上失意時歸隱選它,現代影視拍個古裝片的拍攝是它,它似乎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一塊聖地,一塊遠離喧囂的城市,洗滌浮躁心靈的“世外桃源”。

當你乘船遊覽在小鎮時,你會看到的不是摩天大樓,而是一排排粉牆黛瓦的矮屋,你會看到的不是一輛輛疾馳的汽車,而是一條條冒着炊煙的烏篷船,你會看到的不是喧鬧的城市,而是漁民划着船,妻子在做飯,女兒在看書的淡泊安定。這是一種脱離了急促和浮躁的美,在漾着碧波的水面和清朗的江南小曲中,這種美顯得格外生機盎然。

正如書中所説,江南小鎮沒有河邊吊腳小樓的渾樸奇險,沒有前險灘,後荒漠的氣勢磅礴,沒有朱雀橋、烏衣巷的滄桑,只是他們行走在歷史的長河中,顯得格外平穩、內斂,不張揚,那悠悠的景色令人陶醉、令人流連忘返。

“淺諸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我願悠悠江南永葆那一份清靜舒適,傳承中華民族的安然祥和。

《文化苦旅》精選優秀讀後感3

中國燦爛的禮貌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裏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向以來欣賞懂史且敢於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餘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傑,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藉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餘秋雨先生依仗着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帶給了嶄新的範例。

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着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歎,但同樣的感歎,出此刻不一樣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説的一樣“我也能夠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着老年的清閒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因此,餘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着不一樣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禮貌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禮貌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以前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築,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必須的極限還是會被時刻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於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於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於他們的以前,便永遠無法活着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餘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正因,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日,沒有昨日就無所謂這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遊,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昇華。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薰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齊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抽一枝柳條,折一隻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走進餘秋雨,走進《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