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模板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W

一本優秀的書籍能夠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樂趣,漫遊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們會發現,讀書是能夠賜予我們力量的。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模板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模板範文三篇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模板範文

本書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不落俗套、新穎地以一個曲折離奇的故事揭示西方哲學史的發展歷程。故事是這樣開始的:14歲的少女蘇菲在某天放學回家後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從思考信中提到的“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的問題開始,在一個神祕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之後,艾伯特陸續向蘇菲娓娓道來:從古希臘自然派哲學,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到人性被神化的中世紀,到人性復甦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到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再到黑格爾的辯證法,康德的人本主義,最終到現代以人為中心的存在主義觀點,各種學派、各種學説讓人應接不暇,實際上這卻是作者借艾伯特之口把這一切展現在讀者眼前。

本書的另一個奇妙之處在於,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這些信雖是寄給她,卻是寫給一個與她同一天生日的、似乎是不存在的女孩——席德。更出奇的是,艾伯特不停地給蘇菲講課,卻發現他們所做的一切似乎是席德的父親艾勃特少校的“特意”安排,或者説他們是活在少校的意識當中。他們的談話和舉動被少校安排好後寫進一本叫《蘇菲的世界》的書,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的女兒。故事的結尾,艾伯特與蘇菲試圖逃出少校的思想控制並且成功。

席德與少校,蘇菲與艾伯特,這兩對人物,時虛時真,讓人有一種糊塗的感覺,真實與虛幻二者難以分開,留給讀者無限思考。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模板範文

我好奇,14歲的蘇菲怎麼能消化巜命運》這樣的主題,至少我已經歷了歡樂和挫折,體會過命運的變奏,稍有感悟,翻閲此書還是需要時間的,蘇菲怎能塞的進這説不清道不明的幽幽?

冷靜回憶逝去的半生,猶如上溯一條綿長的河流,半百的我仍然對《蘇菲的世界》這本充滿好奇與驚喜。不是經常聽到“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不是都認同“性格決定命運”之類?不是經常有人去“算命”,更有“宿命論”的命中註定等等。被命運捉弄時的我,基本的選擇是小喜愛地退縮與逃避,不是説“退一步海闊天空嗎”?畢竟“不能拿雞蛋碰石頭”;滿足安樂時的我,又相信感恩帶來的好運 ,更加篤信命運的好壞與自身的努力有着莫大的關聯。不長的生命過程,演繹粉無非悲喜兩劇,一片喧譁,終歸淡然。如何經營盈虧得失,需要知識、技術、手段,每個人都是親自操盤着。我悟性晚開了,認為:生命不過是上蒼借你一用的資本,不在於長而在於精。碌碌無為肯定不行,積極進取彰顯自我價值的人生才算精彩。可是馬上發現,那些沒有精彩人生的一樣走過來,現在又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健康的賽事,這又怎麼解釋呢?前面已經清零了(積分有的),到底誰是人生贏家還真不知道,沒有答案!

一盤棋,下錯了,至誠的悔意還可以重下一盤。人生短短几十年,誰也逃不過命運的安排,這盤棋選擇認真下還是隨遇而安?估計口是心非的答案一籮筐吧!那麼命運又是什麼?是我的追求?我追求過什麼?一份彼此相愛的家庭結構?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一份難忘的經歷?有不追求金錢和名利的人嗎?沒有權力,又怎能為理想奮鬥?是什麼,才能讓我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在心中對自己説:我追求過,我沒有後悔過我的追求,這就是人生嗎?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它又是萬萬不能的。這是什麼話在激勵我走向終點?權利的誘惑在人之初性本善面前是那麼的不堪一擊,那顆鮮紅地心悄然與不經意之間,被一層薄紗輕輕地蒙上了。 這是錯?什麼才是正確的?至少,蘇菲的腦海塞不進這些!如果蘇菲到中國來生活會有怎樣的結果,這位單純的14歲女孩會給我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蘇菲的世界》讀後感模板範文

“你是誰?”

“世界從何而來?”

我不知,你也不知。

哲學,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產生的學問。

對於大多數人來説,世界是理所當然的。但是,若是連自己是誰都不清楚的話,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那豈不是像《浮士德》中魔鬼所説:“一世勞苦有何益?到頭終把眼兒閉。”

蘇菲作為少校所寫的書中人物,少校是她的“上帝”,控制着她的思維和行動。而少校也只是本書作者喬斯坦。賈德筆下的人物,賈德決定着他的一言一行。而賈德先生呢?還有跟他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的我們呢?

我認為,我們也許也是被某種類似於“上帝”的存在決定着言行舉止的。這種想法,有點接近於“宿命論”。這聽上去有點悲觀,其實我自己也難以接受。若是連寫下這行字都是被某種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的,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這使我感覺到,自己不算是一個真正的“個體”,也沒有屬於自己的思想,簡單地説,就是“自己”不存在。我現在寫下的話,是“我”説的呢,還是“上帝”説的呢?我只是這一場鬧劇中一個完全按照導演的劇本表演的角色罷了。這樣説仍然不安,因為演員至少還知道劇本的內容,而我們並不瞭解。我覺得我們更像是提線木偶,被控制着一切。

於是,我們被所謂的“控制者”所決定感受到的由物質組成的世界,是真實的嗎?

你也許會説,與“我思故我在”的道理一樣,由我能利用觸覺、嗅覺、聽覺、味覺、視覺等感受來感知到世界中物質的存在,從而證明這些物質的存在。可是,按照帕克萊的説法,這只是一種體驗,你並沒有感受到物質,因為在夢裏也可以有這種體驗。對於他這種説法,我似懂非懂,有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感覺。

於是根據我對書中柏克萊理論的理解,得出以下結論:笛卡爾所説:“我思故我在”,雖然説自己的思想也僅是一種體驗而無法證明肉體的存在,但一定能證明“思想”這一晉升產物本身的存在。那既然肉體的存在不能被證明,我們就只好判斷,自己只是“活”在思想之中,或像書中父伯特所説:“受到心靈的包圍。”

按照此理,因為我不能感知到他人思想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否認。於是,他人都成為了心靈所虛構的產物,這與很多人小時候所疑惑的“這世上是不是隻有我是有思想的人”相似。我相信若你們也是有思想的生物,就肯定不只我一人曾經有過類似的想法。

不過經過多次思考後,我把上訴觀點否認了,因為思想並不是“物質”。我作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我不可能單憑自己一個人而豐富自己的思想,這一切肯定是憑藉他人的思想建立的,而我一定能感知到。怎麼感知呢?通過文字和語言。雖然我不能感知到“文字”、“語言”本身的存在,卻能感知到它們所流露出的思想,這之間肯定有一個奇妙的轉換,我還暫時不能解釋。不過,總算是證明了“這世界不只我一個個體”的説法,可喜可賀。

我知道目前我思想的漏洞還是很多,而大多數思想都是藉助於他人而產生的,所以我承認自己的無知。不得不説,《蘇菲的世界》這本書為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給了我與哲學3000年曆史上的各位哲人對話的機會,我感到十分欣喜。雖然我算是把這本書讀完了,但這肯定不是最後一次,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完全掌握這門哲學課程。

我將會回到那隻白兔的細毛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