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後感8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W

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作品的內涵,讀後感寫得好是可以吸引更多人去閲讀相關書籍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閲。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後感8篇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後感篇1

最近,在老總的大力推薦下我用一週的時間斷斷續續的將《遇見未知的自己》看了一遍,意猶未盡!收穫頗豐!迫不及待的想與大家分享我的淺見。

剛剛開始接觸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它很特別,它不同於那些死板的教條心理學,而是用現代小説的形式表述都市女性耐人尋味的生活故事,讓我們細細體會我們心靈上存在的問題。

書中最能引起我共鳴的是這樣一件事:每次業績都得第一的若菱,突然被擠了下來,她的內心非常難受,早上她上班,發現同事們正用不同的眼光注視着她。後來知道結果後才知道原來所謂的“不同眼光”都是自己假想出來的。其實我們總是習慣於在自己的主觀想法下杜撰一些本不存在的東西。周圍的人、事、景、物常常會在我們不同的想法下產生着不同的變化。

其實不是他們在變,而是看的人在變。所以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憑藉着主觀想法去臆斷,要追根溯源,多想想藏在這個想法背後的原因。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有點醜惡的包裝,帶着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裏面珍藏的禮物。

看過書後,他教會我,當我再次產生不好的情緒、壓力時,要往內看,看看是不是由於自己無法接受,自信不足、做的不夠好才產生不好的情緒?人在困惑的時候要學會臣服,臣服是指針對已成事實不能改變的接納,接納之後放下,試着活在當下,而不是去抗拒事實的本質。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美,不是嗎?這應該也屬於“逆境商”的另一種體現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後感篇2

最近朋友給我推薦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修身心靈小説,用通俗易懂、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我認真的拜讀過了,讀後頗有感觸。

?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我們覺得疲憊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不自覺的變換着不同的面具,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我們痛苦的根源就在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而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我們的東西清除,真正的你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它可以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落日出,雲起雲滅,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醜陋的包裝,帶着耐心和勇氣一點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的看到裏面珍藏的禮物。因此我想感謝曾經傷害過我的人和事,他們何嘗不是給了我這樣一個禮物,也給了我堅強和成長的契機呢?浴火重生的鳳凰才能更有生命力,飛得更加高遠!

?遇見未知的自己》揭示了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要學會“臣服”。“愛過、痛過、哭過之後——是臣服的體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一樣,所以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不是臣服於人,而是臣服於事。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因為越是你抗拒的就越會持續,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會是另一種結局。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或者未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卻永遠是在當下的,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和身體聯結,那將會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力量!

這本書並沒能治癒我生命中百分之百的傷痛,我依然在事情來的時候應激性的感到痛苦,陷於其中,但是我覺得它教給我的理念能讓我把痛苦的長度和深度大大縮短和降低,我想這已足夠。人生旅途繁雜紛沓,置身其中才知道那是獨來獨往的終身體驗——沿途的浮光掠影,何嘗不是為了成就我們或豐饒或貧瘠的內在?讓我們就像那隻看見彩虹的狗一樣,在谷底驚見陽光。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看到自己:站在青青的草地上,徐徐的微風裏,蔚藍的天空下,看着我,輕輕微笑!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後感篇3

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拿到這本書還未開始讀,從封面及作者寄語就明白了這是一本什麼類型的書,這是一本從身,心,靈的層面給我們讀者很多具體可行建議的書。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裏,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着,最後逐漸迷失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可能我們只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捆綁者,它時刻束縛着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這本書讀了之後讓我受益頗深,明白了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從下手,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生活的更好。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例如去努力學習,考一個資格證,或者考一個比現在高的學歷,來提高自己的學識和內涵,從而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再或者去放空自己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在旅行中去思考一下旅行的意義,明確一下自己對自己的定位,做一個充實的自己。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去做一個不一樣的人,潛移默化的去感染我們身邊人,改掉惰性,珍惜時間和我們最初的理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做到自律,學着做自我的引路人,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後感篇4

當你接受自己的不幸,並從中學會微笑,你就是堅強的。當你克服了自己的恐懼,又去幫助他人克服恐懼,你就是勇敢的。當你承認自己有時會自欺,你就是真實的。當你不再需要用鏡子認識自己的美麗,你就是美麗的。當你所追求的不再逾越你的所有,你就是富足的。當你對自己未達的理想心平氣和時,你就是真實的你。讓我們閲讀此書,來認識一個全新的自己。

很喜歡張德芬的書,在她的書裏,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理論巧妙的通過故事甚至神話的方式變成了淺顯易懂的語言,不懂心理學的人都能看懂,是很好的心靈脩行讀本。

我學會“臣服”即接受現已發生的事實,它是老天送給我的“禮物”。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並不是它自然的發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那樣的發生。就像書中所説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快樂不快樂決定權在自己,事情的最後結果也是自己的選擇,和別人無關。不停的向外界抓取,去抓本不屬於我們的東西,當然會痛苦,當然會失落。要正視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快樂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別人給不了,也無法給予,不要找錯了方向。想要快樂,首先要平靜的接受生活中的不快樂,正視我們的不幸,學會“臣服”於自己不完美的人生事實,甘心的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條可以使自己喜悦的路,不在以前,只在當下。學習領悟、破除外在的種種不屬於我們的因素,帶着一顆感恩的心,感謝上天讓我們有機會接受他給予我們的一切不幸與幸運,使我們成長,使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神奇。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後感篇5

其實讀這本書已經三天了,現在已經是第二遍了。之所以現在才想起來要寫點東西是因為剛開始被一種興奮,激動的情緒所縈繞,感覺每一處,每一章,每一個過程都與目前我的心境如此的吻合,就好像一個雜亂的毛線球終於有人要來重新整理了。你説他是雪中送炭也好,久旱逢甘露也罷,總歸是為我這將要窮途末路的人點燃了明燈。

而當下這種興奮的情緒有些些的平復,再加上考慮到目前的我所處的狀況,覺得應該寫點東西給自己,以激勵,以共勉,學以致用。

當下的我常常被負面的情緒所困擾,每當看到可疑的事情發生,心中總會產生懷疑,被欺騙,憤怒,傷心,被侮辱的情緒。書中説這是我的一種固有模式造成的,是我體內的`那個痛苦之身需要這種負面情緒的胜肽了。所以久而久之,就產生了這種惡性循環。自己不斷地做一些愚蠢的事情,試圖從這些事情中找到可以懷疑的,被欺騙的事情,然後產生憤怒,傷心,不平等等負面的情緒。

那麼按照書中所説有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去消除胜肽的這種毒癮:首先是靜坐,唸經,靈脩;或者瑜伽,工作坊;這兩種似乎對我來説也不是那麼合適,我也沒有宗教信仰,更沒有時間和金錢去練什麼瑜伽,更別提什麼工作坊了。所以我也採取最貧民,也最實在的一種方式,寫下一句話:我看我在尋求xxxxxx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這是説給自己的潛意識聽的,從而讓自己看到它,接納它,放下對它的需要。

對於我來説這句話就應該是:我看見我在尋求懷疑,被欺騙,被侮辱,被忽視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納這種感受,並且放下對他的需要。

另外一種消除胜肽這種毒癮的方法就是寬恕。這對於我來説不陌生。因為在事情發生後我就是這麼做的,懷着感恩的心去寬恕一個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相應的功課要做,而曾經背叛你的那個人就是幫助你完成功課的。看看目前你的周圍,你的一切肯定有很多東西是因為她(他)而來的。所以懷着這樣感激的心去原諒別人,從而使你的心胸更加開闊,讓你的潛意識變成表意識。

書中還提到如何應對小孩子的情緒,其實成人也面臨這樣的問題,當你遇到某些事情,產生負面的情緒的時候,同樣要接納它,理解它,放下對它的需要。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後感篇6

這本書的確出版了很久了,久仰其大名,確是最近才開始閲讀。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就結束了。

出乎意料作者用的是她筆下的一個職場女子將整個心靈教程串聯了起來。從認識自我,到提升自我,再到最終的感受自我。

比起素黑的話,更淺顯易懂,而二者確實有很多理論上的共同點,只是闡述方式不一樣。

印象最深刻的是其提到的一段關於能量和頻率的問題,解釋為,我們發出的能量和頻率(隱形的)決定了我們一天,一個月甚至是未來所發生的事。簡單來説,如果你發出的是進取的能量,那麼你會遇到更多愉快的事,相反,如果你發出的是消極的能量,你只會感覺到越來越倒黴和不順。

這個理論也能夠解釋【物以類聚】的概念,為何我們總是和【相似】的人一齊玩耍,大概就是我們發出的頻率類似吧。而為何你總是看某些人不順眼,大概就是你們的頻率有些距離咯。

於是反觀最近的生活,ten,兔子,小平,這三個人彷彿成為了我朋友圈的主線。

看着兔子休假聽到生病的我就過來送腸粉,ten哥哥翹班兩小時過來送藥,小平除了黑我還是黑我,卻覺得彼此很投契。這大概又能夠扯到另外一個話題——關於朋友類型分佈的話題,以後再談談好了。

大概就是這樣貌的讀後感吧。但我更多的是喜歡和生活聯繫一齊。

想想,當初彼此吸引也大概是能量的相似而到達了默契和共通點,是都喜歡音樂也好,是都喜歡自由也好,是都喜歡挑戰未知也好,是什麼原因都好,但,之後分開的原因只能解釋為:能量不再相同了。

瑪麗説,不入流的人才會稱自我是文青。我不敢評論。只能説,是真的能量不一樣罷了,所以,才會在此時此刻和彼時彼刻,那麼看不順眼彼此。

就當我的確是疲憊了吧,也是遇到ten之後我才深深明白,原先愛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比愛上幻想中的他她,重要那麼多。

就像他就是愛我的小脾氣,而你卻很排斥

就像他就是愛我的笨和幼稚,而你愛的是我的聰明和優??

就像他就是愛我的需要被照顧,而你愛的是我的獨立

而我愛他的是他的肯為我不計較付出,而你常常選擇被動

而我愛他的是他的強大的包容心,而你的自尊心永遠走在前頭

而我愛他的是他肯替我着想,而你認為lifeislikethis

或許在一開始,我給你投射了太多精神上強大的幻想,以期待你能保護我;同時,我一向期待,甚至幻想你能夠成為這樣幻想下的映像;而我卻忘記了,你從來都只是一匹野馬……而我的確沒有草原呀。

這樣想想之後,一切都彷彿明晰起來,也不再糾結了。

就像我之後也明白,以往篤定説不喜歡那些沒氣質的濃粧豔抹,為何會深愛她了。

或許她就是那個能給你草原的人吧。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後感篇7

五月的南昌,天氣稍顯悶熱,而自己也是抑鬱了半個月,每天地準備考研學習,不良的生活習慣加上心靈的躁動折磨着自己,效率很低,心情低落。晚飯期間偶然翻開自己的空間記憶,發現都是陽光正能量的展現,而現在的自己剛好是自己當初不屑的那個人。

晚上十公里的跑步也沒讓自己靜心潛修下來,不自覺剛好看見了遇見未知的自己。發現過去的自己其實也是一種表象,現在的自己卻表現地更加淋漓徹骨,只是負能量場已被佔領了主要地位,內肽神經大概快要織成一張網了吧!

而也感激在自己最迷茫無助的時候遇見了這遇見未知的自己。並非是我的生活如此糟糕,更多的是外在的環境能直接敏鋭地刺激到自己,而自己也恰好還帶有了各種有色眼鏡去看待生活中的很多現象。

我的生活,一直都是那種急匆匆地來急匆匆地走,希望完成更多,獲得更多,卻真的忘記了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些許的休閒散步,留給自己的卻是內疚和自責,然後又加速地往前跑,但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要跑。

讀完這本書,雖然我也還是沒有知道自己躁動的源頭以及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從此刻開始,慢慢地給一個精心思考的習慣吧,感悟自己的內心到底想要什麼,剋制住自己的情緒,從內心深處對待生活中原本就屬於中性的環境變化。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讀後感篇8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讓人讀了20遍的書,道出了小我與真我的相處之道。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在人生歷程中,有多少事情是你感覺到煩惱的呢?這些自己遇到的事情,其實是內心的自我反映出來的。被外在主宰的我們,是時候放下來,去尋找內心的喜悦。這本被讀者反覆讀了20遍的《遇見未知的自己》中,作家張德芬以故事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小我”與“真我”的同心圓關係,幫助我們更好地找尋自我,擺脱一直存在的慣性循環陷阱。

1。被胜肽牽着鼻子走的“小我”

“我們失去了與真我的聯結,但人類還是得要有‘自我感’,於是我們向外發展,認同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份等,而一般人所謂的‘小我’於焉產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質的東西,以尋求滿足。”

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灌輸很多觀念,在為自己打上標籤的同時,“小我”就已經成了自己的固有東西,伴隨着我們成長。當固有變成難以改變的習慣時,我們會重複多遍做着某件事。

這個時候,在我們的身體層面或者大腦層面會產生某種情緒,讓我們的下丘腦生成一種叫“胜肽”的化學物質。胜肽們會融進我們的每個細胞中,隨着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存在就如自己的日常刷牙、洗臉的習慣一般。

一旦停止下來,去改變固有的習慣,自我就會變得難以忍受,不去做不行。作者所説的“小我”類似於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人格,它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快樂原則,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慾望而形成的第一層人格。

曾經有段時間,自己流連消沉抱怨的行為裏。一遇人就抱怨這裏不好,那裏不行,對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沒有信心。一心想着自己的不成功,是因為外在條件不好,因為自然環境不行,因為上天不公。不斷埋怨自己的失敗,感覺自己就是憤世嫉俗的人。

在那段時間裏,自己所謂的快樂就是追劇,玩樂。先前以為是“自我”的這一原始人格在作祟,現在更明白,原來也是自己的身體裏產生了“胜肽”的作用。

在它們的強強聯手下,我對“小我”的認同感越來越遠,讓真正的自己活在了另外一個世界裏。

2。“愛,喜悦,和平”——讓人不得不説的“真我”狀態

“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在我們為自己打上一些標籤時,有了一切卻忘了原來,而只有在看清真實的自己之後,才能收穫喜悦並非快樂。張德芬老師講過一個這樣的`故事,她有一位朋友十多歲的時候就去了三亞發展,從批發鞋子開始做起,因為自身的勤奮和頭腦靈活,賺了一些錢。

之後,看到有一塊土地在標售,有機會可以做開發商,就買下這塊土地再轉手出去,賺了比之前更多的錢。接着,他又看到有一塊比這大的土地在標售,又買下了轉手出去,賺了比這很多的錢……在這樣的循環中,他成了非常富有的人,卻感覺沒有以前十多歲的快樂。

張德芬老師説:“現在這個社會,是一個外向追逐導向的社會。”

外在條件變得越重要,人們所感受到的快樂就越少,而那種由心而生的喜悦更是難能可貴的。書中講到的“真我”,是由“愛,喜悦,和平”這樣的三種狀態所形成的一種人格。弗洛伊德所講到的“超我”與這個“真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在“真我”出現的同時,我們會感到自在而美好,而“超我”也是在追求事物時,所達到的美好新境界。

當我們放下“小我”,向自身尋求內心的一份安靜時,也正是“真我”逐步出現的時刻。

3。融合——接納與吸引力法則

在節目《奇葩説》上,曾有個辯題:“有一杯可以消除悲傷的水,要不要喝?”

蔡康永老師是這樣説的,“人生就是不斷得到,不斷失去的過程。得到了成長,失去了童年,得到了成熟,失去了青春。我們用悲傷去應對失去,如果只剩下快樂,那用什麼去應對失去呢?”

高曉鬆老師也道出了這樣一個規律,“悲傷是人類進化出的高級防禦機制”。

可見,在人生中,悲傷,疼痛等壞情緒不該是我們選擇去忘記的。

“最終我們要做的,還是要去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陰暗面,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光明。”

我們用快樂抑制悲傷的同時,要做的是去感受悲傷,去接納壞情緒帶給我們的人生感悟。這也和作者所説的臣服一樣,接受它們才能更好地讓自己進步,更好地找到“真我”。當自己接納情緒,選擇再次出發時,“吸引力法則”就會幫助你更好地揮發自身能量。這種能量吸引一切自己真心所求事物,它們發出的振動頻率是一樣的,這個時候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實現心中所想。

“我們內在創造了外在的一切,如何看清楚自己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是自己幸福快樂的關鍵,也是自由解脱的唯一路徑。”

正如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所講述的一般,當我們真正地放下外在標籤,去追問自我,並且不斷地去認識內心的自己時,那個未知的自己會突然在某個時刻出現。

他會告訴你,“我一直在家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