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你當像鳥飛往你讀後感模板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5W

在讀後感中,我們會強調書中的重要主題和中心思想,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培養自己的閲讀興趣,持續不斷地閲讀,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你當像鳥飛往你讀後感模板5篇,供大家參考。

你當像鳥飛往你讀後感模板5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讀後感篇1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作者提到宗教與戰爭,讓我不假思索的想到讀過的另外三本書。它們分別是:阿富汗第一位女議長法齊婭.庫菲寫的《我不要你死於一事無成:給女兒的17封告別信》,卡勒德.胡塞尼繼《追風箏的人》之後的又一部頗具影響力的作品《燦爛千陽》,還有克利斯朵夫.雪莉鄧恩在《天空的另一半》這本書中所提及的在亞非拉國家的性別歧視、性暴力、厭女價值觀、家庭暴力、處女情節等現象,也看到那裏的女性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爭,以及如何一點小小的幫助就能改變她們的命運。

這本書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 tara westover是一位美國曆史學家、作家。1986年生於愛達荷州的山區。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xx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xx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xx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xx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xx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xx年因此書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一部新人處女作,上市第一週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已累計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銷量破百萬冊,比爾·蓋茨年度薦書 第一名 美國亞馬遜年度編輯選書 第一名《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排行 第一名 goodreads讀者票選超越米歇爾《成為》。當我讀完後,讓我腦海中立馬想到一部電影《風雨哈佛路》裏那個生長在美國貧民窟的女孩麗茲。當我看到作者動輒就去圖書館借閲半打圖書,熬夜啃書,我想這看起來輕鬆,實則需要天賦,更離不開吃苦和勤奮的意志力。這是一個窮苦人家與生俱來的優秀品質,可以在任何艱難的環境裏迎難而上。一個沒有教育背景的人讀取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除了一路有貴人相助外,更多是自己的能力使然,很勵志的一本書,讀完很受用。

你當像鳥飛往你讀後感篇2

看完這本厚厚的書,我聽到內心傳來的聲音,我也想像鳥飛往我的山。我想,如果我是一隻鳥,那麼愛與自由就是鳥兒的兩隻翅膀。

塔拉從一個17歲前未上過學的大山女孩到自學考上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獲得劍橋碩士、哈佛博士的學位。父母從來沒有管過,也沒有提供幫助。相反她的父親還特別反對,甚至以學費威脅她。但她毅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學校和師友的幫助,最終在學海里越走越遼闊。這真是一個天才!可他們家卻出現了三個這樣的天才,哥哥泰勒和理查德同樣獲得了博士學位。那麼,他們的成才能夠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和值得學習的經驗呢?

首先是愛。“你是我的孩子,我本該好好保護你。”“當母親這樣告訴我,她才第一次成為了我的母親。”“看到它們,我才意識到我畢生都在尋找它們。”塔拉説,她的羞恥感不是來源於她不曾在音樂學院學習,不是因為沒有一個當大官的父親,不是因為母親跟他亦步亦趨。她的羞恥感來源於他有一個把她推向危險的父親,來源於一個眼睜睜地看着她被哥哥欺負卻視而不見的母親。來源於一個不愛她的雙親啊。當她感受到愛時,她在學校表現得分外好,她可以坦然地告訴同學她以前從來沒有上過學;可當她感受不到愛時,她就自暴自棄,學不進去,成績下滑,險些拿不到博士學位。好在後來,她內心那個小小的自我變得強大起來,她終於和過去的自己和解,她接納了自己。就算全世界都不愛自己,可她愛自己啊,她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飛往那座嚮往的山。

這個世界唯有愛,可以治癒一切傷痛;唯有愛,可以生髮勇氣和力量。好好去愛吧。

其次是自由。書中談到兩種自由。一種是消極自由,指一個人的身體不受他人限制或阻礙的自由。一種是積極自由,指控制自己的思想,從恐懼、信仰和自我強迫中解脱出來。簡單地説就是身體自由和思想自由。塔拉17歲之前是沒有自由的,要幫助父母做事,身體上沒有自由。同樣思想上也要聽父親的話,以父親的話為真理。但在泰勒的影響下,她走上了教育的路。慢慢地,離開了那座山,那座家園。很長時間,她的思想一直被父親所影響,她困惑,迷茫。父親甚至以斷絕家人關係來威脅她。最終塔拉勇敢地從父親錯誤的思想裏掙脱出來,她實現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真正掌控了自己的人生。她已經像一隻鳥兒,張開愛與自由的翅膀,飛向她想去的山。

我們呢,是否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身體自由了嗎?思想自由了嗎?我們對於孩子,是否夠尊重了?有給她自由做主的權利了嗎?在她還沒有形成良好的世界觀時,是否用心引導了呢?

你當像鳥飛往你讀後感篇3

翻到這本書的最後一頁,又再回顧了書中所寫的內容。我的心裏不能平靜。剛開始讀時書中一些句段會有些難懂,讀完後再看那些片段,便明白了書名真正的含義。

這是一個大山女孩的故事。故事源於美國愛達荷州的那座巴克峯上。作者的父親自她年時就給她與兄弟姐妹們灌輸他不同於常人的思想:我們不應去上學,生病不能去醫院。那個家庭裏,他們不被允許有自己的思想。塔拉(作者)在哥哥的暴力下,母親對此的視而不見下長大。接受教育後,她開始試圖逃離,經過無助與自我懷疑後,她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擺脱了那座山的束縛。

塔拉的童年與眾不同到讓我們無法想像,她所獲得的成就也讓我們所驚訝。我認為,是她自學考入楊百瀚大學後,她生命中的那個通往現在道路的大門開始一點點向她敞開,那個章節的題目為“鮮血和羽毛”。是塔拉自信地、毫不懷疑地飛往她的那座山的第一步。她在此期間有過困苦、自我懷疑,也是因為教育使她不再迷茫,相信自己。

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塔拉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拋棄了那個怯懦、崩潰的自我,將身份看得很淡很淡,那時她的身份已經無關緊要了。

每個我都應該相信自己是金子、不被自己所定位,去努力成為那個心目中的自我。將心中的“我屬於誰”變成我屬於我想成為的我。勇敢地像鳥飛往我的山,而非別人的。

歷史是由誰書寫的呢,我想,是我。飛得離山越來越近的同時,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寫下答案。

你當像鳥飛往你讀後感篇4

過去的永遠不會消逝,它甚至從未過去!總有些東西會在生命最深處,留下深深淺淺的痕跡。震驚、恐懼,震撼心靈,看完《當你像鳥飛向你的山》這本書真的需要深呼吸去平復。沒去過美國,對美國不瞭解。真的很難想象在80年代的美國會有這樣一羣人。幾次翻看作者介紹,確認作者是1986年生。一本自傳體小説,好像一部兇險環生的恐怖片。閲讀過程中,心裏跟着一陣陣悸動。時而全身顫抖,時而傷心哭泣。隨時斷腿,隨時被焚,隨時車禍,隨時喪命,作者的經歷簡直可以用觸目驚心,聞所未聞來形容。

這本自傳小説講述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前半生的真實經歷。她與兄弟姐姐父母一起生活在愛達荷州的山區,在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每天與哥哥父親一起拆解廢料,幫母親調製精油,每天囤積食品生活資料以防末日來臨,並且按照父母所灌輸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生活下去。這本書中描述的原生家庭極度扭曲,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但是作者卻一步步通過學校教育重拾自我,打破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束縛,最終找到心中的那座山。

這本書超載了勵志,閲讀的過程中有時彷彿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當然作者的經歷遠非我能想象。就像她寫到“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為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風就是風。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陣陣狂風,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風。它們沒有區別。不同的是頭腦中怎麼想的。

她的導師克里博士對她説,“你是一塊純金,不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麼,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劍橋,而是在你自己。”“——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你的內心”。讀到這裏,不禁淚下。

喜歡書中提到的教育觀點“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

最喜歡的篇尾,心理重建,心靈成長。“當我徹底接受了自己的決定,不再為舊冤耿耿於懷,不再將他的罪過與我的罪過權衡比較時,我終於擺脱了負罪感。我完全不再為父親考慮。我學會為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決定,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他。國為我需要如此,而不是他罪有應得。這是我愛他的唯一方式。”

你當像鳥飛往你讀後感篇5

這本書大概講得是作者他們一家人住在愛達荷州偏遠山谷中的一個農場,父親是一個冷酷固執的極端教徒,母親是勤勞懦弱永遠不會反抗的女人,童年是破銅爛鐵的垃圾場,整個家庭充斥着宗教,原始自然信仰,從小就被父親灌輸不能去學校,不能去醫院,不能穿着暴露,不能化粧等等,這些條例作為家裏的一員必須嚴格遵守,同時父親不希望她們有自己的思想,不然就是對信仰,對上帝,對家庭的背叛。作者16歲考進楊百翰大學,後面獲得去往劍橋交流的機會,回到楊百翰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繼續去往劍橋求學,並去哈佛訪學,最後獲得劍橋博士學位,這一路走來真的是非常艱辛,作者自我懷疑過,自我否定過,一度精神崩潰過,就在作者決定放棄掙扎,自我沉淪的時候,他的哥哥泰勒抓住了她的手,拉她上岸。

説實話看完這本書到現在我仍不可理解,像這樣的家庭,作者為什麼還如此戀戀不捨,對哥哥肖恩的殘暴一次又一次的`怯弱原諒。看書本的封面,一個女孩站在一座山峯上,前面是山谷,女孩看着遠處,她看向的地方應該是她成長的地方,她的家。至今作者每年還會回巴峯山,但只通過泰勒、查爾斯他們講述山谷中發生的事情。可能作者心裏清楚永遠都回不去了,與家人的裂痕已經擴大到無法修補,她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十六歲的自己,是一個全新自我,這個自我作者稱之為教育。每次看到書中作者因為這樣的親情這樣的家而做出自我懷疑和讓步,我真的好想衝進書本里去搖醒她。但每當我這樣想我都告訴自己你根本沒辦法切身體會和換位思考,因為我與作者的童年相差太遠了。

書中有幾段內容,我感覺父親是愛女兒的,只是她的愛,是女兒接受不了的,這種愛伴隨的是失去自己對思維的掌控權,失去對世界的正確認知。在作者計劃去往英國求學,父親説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是在哪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是你去了大洋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