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培根隨筆集的讀書心得範文精選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11K

培根用客觀冷靜的筆調寫這些短小精悍的説教文章。《培根隨筆》所講的很多道理和觀念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那麼關於《培根隨筆》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新培根隨筆集的讀書心得範文精選,以供參考。

最新培根隨筆集的讀書心得範文精選

培根隨筆集的讀書心得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本書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 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

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培根隨筆集的讀書心得

《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友誼》中,培根説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猜疑》中,培根説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 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準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猜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在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論美》篇。這是一篇關於“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每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論嫉妒》中,我也領會不少 彼此越瞭解,嫉妒心將佔據越高。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絕不能容下讓身邊人的種種上升的趨勢。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當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畢竟的道路, 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所以,大家好好讀讀這本《培根隨筆》吧,一定會收穫匪淺的!

培根隨筆集的讀書心得

第一次讀培根的文章,就被他簡潔的文體,高深的哲思吸引。每篇文章寥寥數千字,卻能把一個深奧的問題剖析的異常清楚,並且伴隨各種精彩的類比,讀後猶如品嚐了一道內容豐富的快餐,而這道快餐又不同於一般的快餐,它的價值和營養要遠遠要超過那些宮廷盛宴。

對照培根關於寫作、關於生活、關於工作、關於道德幾個方面的觀點,仔細梳理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使自己得到一些啟示。

關於寫作,培根主張:“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宂長是乏味的枝葉、浮淺的花飾。”他在《談快捷》一文章説:“宂長而玄妙的講話不利於快捷,就像長袍拖裙不利於賽跑一樣。”

其實,我也早有這樣的顧慮。寫長文,就一定能體現寫作功底嗎?有時因為寫的太長,寫出來的東西牛頭不對馬尾,整篇文章詞不達意,有時還有脱題的硬傷。只是為了用字數證明寫作的速度和效率

有時寫着寫着,猶如陷入無人之境,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猶如孤魂野鬼一樣,一個人在沼澤地裏苦苦掙扎。自己寫的辛苦,讀者看的更辛苦,有時不知道是想為讀者講明白一個故事和道理,還是想帶讀者進入一個大迷宮,繞來繞去,浪費不少時間。

現在看來,一篇好的文章,都是通過言簡意賅的文字,把一個複雜的道理或者故事講清楚,這才是寫作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講情懷,耍浪漫,或者炫文采。

關於真理,培根説:“弄虛作假猶如金幣和銀幣中的合金,它可以擴大金銀的流通,但卻貶損了他們的價值。”

按現在人的説法,誠信就是一個人的品牌,是無形資產。無論是做朋友,還是做生意,如果個人的品牌倒了,基本已經前功盡棄。你可以騙別人一次,但第二次基本不大可能。所以誠信的人路越走越寬,而弄虛作假的人,路越走越窄,甚至到最後窮途末路。

所以無論何時,為了誠信,為了長遠利益,寧可捨棄眼前的利益,也要努力做個誠信的人。這個社會沒有太笨的人,也沒有太蠢的人,很多人講誠信,只是為了做人或者合作能更長久一點。

正如培根説:“説人撒謊就等於説他藐視上帝,懼怕凡人。因為謊言是直面上帝而逃避凡人的。”這有點像我們中國人説的:“離地三尺有神明”。你做的任何事情,也許別人看不見,但你自己總會看得一清二楚。

所以任何時候都要堅信,除自己之外,有一雙眼睛,一直注視着你。所謂日的良心不安,就是感覺到了那雙眼睛注視着自己。

專欄作家李笑來説過同樣的話:“這個世界是有生命的,你怎樣對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怎樣對待你。”這也是心理學家提出的“自證預言”。人生像一面鏡子,真理就是鏡子的支架。

關於死亡,培根如是説:“成人懼怕死亡恰如兒童怕進黑夜;兒童天生的恐懼隨着故事同步增長。成人的情況亦然。靜觀死亡,將他視為去另一個世界的必經之路。”

死亡是一個永恆恐懼的話題,死亡代表虛無和消失,從一個真實的有形的世界,成為一堆沒有生命的物質。宗教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為宗教給人們一種關於死亡的合理解釋。所有苦難的生命,死後都會進入天堂。這從某些方面淡化了死亡帶來的恐懼,從而為死亡披上了一件華麗精美的外衣,讓人對死亡有了一個精神上的依託。

就死亡本身來帶的痛苦,比一個指頭受的疼痛要輕的多。所以“死亡的聲勢比死亡本身更為恐怖。”哭啼、或者永遠的消失、身體的銷蝕、恐懼、分離的痛苦,當然所有這些情景,死者是感受不到的,只有活着的人才認為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可又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呢?宇宙有開始,必定也有結束。活在地球上的生命,和整個宇宙比起來,無比渺小和卑微。就像一滴落在地上的雨水,就像一片凋落枝頭的花瓣,就像一粒消失風中的沙粒,就像一顆劃過夜空的流行。極其的短暫,又極其匆忙,但人們常常無能為力。

總有那麼一類人,他們不懼怕死亡,並且向死而生。那些為復仇而死的人,那些為愛情藐視死亡的人,那些為榮譽而戰的人,那些悲壯赴死的人。這樣的死,往往會讓靈魂得到一種昇華。

人固有一死,有人輕於鴻毛,有人重於泰山。按照這個邏輯,如果為了某種偉大的事業而死、死得其所,那面對死亡就不會可怕,反而是一種榮耀。

文章提到:“一個人儘管既不勇敢也不痛苦,但反反覆覆做同樣一件事情的膩煩也足以令他萌生死念。”真的,我就曾見過那種活的膩煩的老人。他們許多人其實並不怕死,反倒渴望快快死去。

試想一個只知道每天吃三頓飯,除了睡覺,就是打盹的人,或者一個整天疾病纏身的人,他們的生命已經不產生任何價值。他們每一天只不過重複前一天同樣的生活,沒有驚喜,沒有體驗,沒有嚮往,即使活着,也是一件極其可怕的事情。

站在這個角度,有時死亡並不可怕,反而是一種解脱,一種自然的恩賜。

關於報復,培根如是説:“一個人如果採取報復行為,就等於跟他的仇人扯平拉齊;然而要放他一馬,他則高出仇人一籌,因為寬恕乃王者風範。”

冤冤相報何時了,那些最終能了斷的仇恨,往往在大度的一方。心懷仇恨的人,總是用別人的錯誤不斷的傷害自己。心懷仇恨的人,大多已經被仇恨淹沒,眼睛被仇恨矇蔽。他們因此而冷酷、無情、決絕,看不到世界善意,也看不見美麗的風景,更感受不到人間真愛。

我記得有一句詞:“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方為君子。”這裏的退和讓,不是退縮,不是失敗,不是害怕,更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更大的格局和境界。放他一馬,雖然自己並沒有罪,但可以把自己身上痛苦卸下來,讓生命得到一種重生。

那些自己能改變的事情,就去改變,無法改變時,自己默默的承受,因此讓生命變的更加堅毅。別人的不好,就讓他存在。而那種裝在心中的惡,本身就是上帝對惡人的懲罰,身邊的人因此會疏離他,他無法感受善意帶來福報。

而更大的境界在於,“為作惡而作惡的人是絕對沒有的,人作惡無非沽名釣譽、尋歡作樂。因此我何苦要為一個人愛己勝過愛我而憤憤不平?”

站在人性的角度,每一個人都是本我的,自私的。基因很早就為我們設計了這種特性,如果別人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而讓你的利益蒙受損失,本身就是符合生物的利己規律。

把那些不正常的事情正常化,因此就會釋然。所以有一句話説的好“不要用利益去考驗一個人的立場。”利己本來就是一切生物的特性。而如果一個人念念不忘報復,就等於讓自己的傷口開裂。所謂的療愈,就是放下心中的仇恨,理解別人,也是化解自己的病灶。

關於厄運,培根如是説:“集人的脆弱與神的曠達於一身,才是真正的偉大。”

其實每當我們認識一個人的時候,總是最先看到這個人身上的長處和優點,以此來給這個人畫像,而往往忽略人最本真的一面。任何偉大的人都有自己脆弱的一面。所以要了解一個人,不僅要看到他被光環環繞的一面,還要知道他不為人所知的一面。

知道生命的真相,依然熱愛生命,才是真正的強大。看一個人是否偉大,並不是看他如何幸運,而是遇到厄運時,或者被不幸擊垮時,依然能頑強的爬起來。

如果你不經痛苦,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如果你陷入泥濘,你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坦途;如果你不遇到狂風暴雨,就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風平浪靜。有人説,痛苦和災難就是為了彌補我們的貧乏和簡單。痛苦和災難是另一種更為激情的成長模式,它可以淬鍊生命,增加生命的韌度。

關於花銷,培根如是説:“如果一個人想收支平衡,一般花銷應當只是收入的一半;如果他想致富,花銷就應當是收入的三分之一。清點自己的財產,不見得就會低人一等。”

經濟上有個統計數據,在美國有50%的家庭,竟然拿不出1000美元的救命錢。而如果你有10000美元,你就可以進入全球1%富人的行列。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卻是赤裸裸的現實。

根據北大經濟學教授香帥2019年財富報告,中國70%的財富來自勞動所得。所以想要過上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維持必要的收支平衡,是規避風險,應對不確定性的最佳方式。即使投資也不能all in,  要在手頭上留夠足夠生活的錢。

巴菲特説過,“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就是通過分散資金,降低生活和資金的風險。 知道自己的現狀和資金的多少,有助於對生活和花銷做出更為合理的決策。所謂的理財,就是要學會開源節流,明白自己有多少積蓄,把錢用在該用的事情上,集中精力辦大事。

當然在金錢的使用上,有人把賺錢當成生活唯一的目的,而忘了生活的樂趣。甚至有人最終成為金錢的奴隸,對自己很苛刻,一輩子過的很辛苦。而有人卻把金錢當成一種工具,有時擺脱對金錢的依賴,從而追求一種精神上富足和崇高,讓自己更自由。

讀《培根隨筆》給人的第一感覺是精煉,然後是實用。他所講的很多道理和觀念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即使放到今天也依然有它的先進性和合理性。一本書,經歷風雨滄桑,經歷時代鉅變,依然能被人們接受和推崇,才是真正的好書。

希望讀完它,能豐富我的精神世界,使我在為人處世,個人生活、成長、學習等方面,能較為理性的突破和改變,從而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