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史記中本紀的讀後感5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1W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就是要寫明自己讀書的感受,要想表達自己讀書後的感受,你會怎麼寫讀後感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史記中本紀的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閲。

史記中本紀的讀後感5篇

史記中本紀的讀後感篇1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夏日絕句》

我只能説,造化弄人。項羽只應該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有超羣的軍事統帥才能,戰場上豪氣蓋世,叱吒風雲。他能夠以自我為中心,出奇制勝,一生經歷大戰十餘次。然而,他在軍事上取得成功的優點恰恰是使他在政治上一敗塗地的制約。

太史公在《史記·項羽本紀》並沒有過多的否定項羽,但我們要了解項羽不能僅僅依靠《史記·項羽本紀》,在《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等文章中都有對項羽的記敍。

項羽是一個有着堅定的信念的人,在他的手下數以萬計的生命逝去,只要是阻礙他滅秦興楚的復仇事業和雄霸天下的壯志的人,無論貴賤,無論強弱,無論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軟,徹底予以毀滅。但是這一點就恰恰説明了他為什麼不能夠成為一名政治家。要成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除了過人的膽識和謀略以外還必須有超出常人的遠見卓識。

項羽是不善於用人的,這一點是作為政治人物的一大忌諱。比如説韓信,項羽不能重用他,韓信就投靠到劉邦麾下來,後來成為劉邦開國的三大功臣之一。而且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項羽所重用的人,不是項家的人,就是他的親戚、同鄉,所以項羽的幹部團隊沒有很傑出的人才。項羽還不重視聽取別人的意見,也就是説,項羽的胸襟度量是不夠寬大的。韓信曾批評項羽的缺點説:項羽遇到步將們打勝仗該封爵了,便刻了一個爵印,卻捨不得把這印信交給步將。也就是説,項羽捨不得把這爵位封給有功的步將,項羽將爵印拿在手裏一直把玩,最後把新刻印信的四個角尖都磨圓了,變成了舊印,才將這印信依依不捨地賜給立功的步將。這個步將拿到這爵印,等的時間已經太長,而且一看已經是個舊印了,也就不感激項羽,自然不會對項羽產生感恩之心,反而會有不滿情緒,這就顯示項羽的胸襟不夠寬大。

孔子提倡行仁政,而項羽在這個方面也是十分欠缺的,項羽在這一方面的作為可以用“大仁小愛”來概括。大仁,是指對全國老百姓的一種摯愛;小愛,是對身邊的人之一種關愛。作為一個政治領袖,需要大仁,也需要小愛。項羽對於身邊的人,真是關愛倍至,韓信曾經敍述項羽的故事説:項羽對於身邊的士兵非常的好,遇到士兵們受傷、生病,項羽會親自去探望他們,甚至會在他們病牀旁哭泣,把自己的食物送給受傷生病的士兵吃。所以他對於身邊這些士兵們非常關愛,但這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些只是小愛,至於項羽對於全國那些沒有跟他關係的老百姓,則似乎沒有愛心。我們可以看到項羽便曾坑殺20餘萬秦的降卒,他們是投降的秦兵,既然已經投降為自己降卒,也就算是自己的百姓,但是項羽卻把他們都坑殺了,這手段實在是很殘忍,表示項羽對那些不認識的降卒是沒有愛心的。此外,項羽率軍進入咸陽時,放火燒了咸陽的秦皇宮,傳説大火連燒三個月不止,這當然也會波及到咸陽老百姓,因為這些火不可能一下撲滅,所以許多咸陽百姓也被燒得無家可歸,這也是因為項羽不認識咸陽老百姓所以一點都不疼惜他們,可見項羽在大仁方面是欠缺的。

最後説,項羽最缺少的是還是謀略,項羽本身是位非常勇猛的武將,他自己説:「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這只是戰場上每一次戰役的勝利,實際當上一個大戰爭時,大方向的戰略遠比每場戰役的戰術來得重要,若只是在小的戰役因為戰術成功而勝利,但最後大的戰略卻失敗,那最後仍是會失敗。我們只要看看日本在二次大戰時候,日本侵略中國在每場小戰役上,幾乎百分之九十幾都是勝利的,很少在小戰役會失敗,而日本向東南亞與美國的攻擊,這些戰役都是成功的,但是他大方向的戰略卻是失敗的,最後導致結果便是日本無條件投降。所以戰略是非常重要的,項羽似乎沒有戰略,我們從史料中似乎看不出項羽有什麼戰略,他給人的印象是東打一拳,西踢一腿,他的出拳踢腿似乎都很有力量,可把一個敵人打倒,但最後項羽自己也會力竭而死,所以戰略是非常重要,這是一個政治領袖必須要知道的。所以政治領袖一個重要要做的事情,是要有一個成功的策略,這樣才能造成最後的勝利。

以上就是我對項羽的一些初步的認識。

史記中本紀的讀後感篇2

説起項羽,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在他24歲時舉起千斤大鼎,由此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通過鉅鹿之戰中的神勇表現,又有了“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但我想説的是項羽只適合當一個小卒,或者是一個百夫長。項羽的神猛,是毋庸置疑的,在當時秦軍是非常強大的,但是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憑藉幾萬楚兵與十幾萬秦軍對抗,結果打敗秦軍。殺蘇角,俘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而且項羽還憑此一戰留下了“破釜沉舟”這樣的成語。在那時,項羽的人氣大漲,有許多人都投奔他,在他的帶領下秦國很快就滅亡了。

以上都是項羽一生中最輝煌的戰績了,但我想説的是項羽太過魯莽,在鉅鹿之戰時,他直接進軍敵人的內部,可他卻沒想過,如果兩翼的敵軍包圍起來了,那麼項羽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困境中。那麼他也只能戰死沙場了。當在“鴻門宴”那一個場景。項羽在軍事上的不足已經被暴露得很明顯了。在自己的勢力中有謀略家,而且還是對於自己比較親的親人---范增。但是項羽卻不聽自己的義父范增的意見,而是去聽信劉邦的謊言,這是很不明智的。應為在當時,咸陽已破,劉邦的軍隊雖在霸上,但當劉邦的任何舉動有反常時,項羽就應該小心提防着劉邦啦,應為在這時一般是有野心的侵略家現身奪權的時候了。所以項羽應該立即殺掉他,永除後患,不給劉邦任何可以活着出去的機會。再者説,父親是不可能會傷害自己的兒子的。但是項羽還是相信了自己所為的兄弟。這表明了項羽的重義氣,同時也體現了項羽的單純。

總而言之,項羽只適合當一個小兵。他用他的勇氣,可以鼓舞我方的士氣,但是他的軍事謀略很差,如果有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斷送幾千條生命,所以他不適合當一個謀略家,在軍事中,不是所有人都會上陣殺敵,但有時只他一人之力可破敵方十萬大軍,由此可見軍事策略的重要性。而且項羽也不是一個愛才之人。張良,韓信等當代名人從他的手中溜向了劉邦的手中,變成了劉邦的心腹,這是令人感覺非常惋惜的。

史記中本紀的讀後感篇3

“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經濟一卧龍”和“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後世對於司馬遷和《史記》的評價。而項羽又是史記十二本紀中唯一一個沒有統一中國而被列入帝王行列的人物。

項羽本紀從項羽二十四歲跟隨叔父起兵到最後自刎烏江,歷史跨度八年。期間不乏被廣為流傳的“破釜沉舟”、“鴻門宴”、“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

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最後楚漢相爭並於漢。歷史在這裏沒有用最通常的評價標準:“成王敗寇”去評價項羽,而把他和劉邦都評為英雄。劉邦更偏向梟雄,而項羽則更是本色的英雄。從看見秦始皇巡遊時的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項羽便展開了他敢愛敢恨的一生。

因為不忍看到士卒忍飢受凍而主帥卻置酒高會,他奮起殺帥奪印,帶領楚軍破釜沉舟九戰破秦軍於鉅鹿城下;因為看不慣天下黎民飽受征戰之苦,他竟然在兩軍陣前要求劉邦出來與自己單挑來決一雌雄;因為一個紅顏知己他甚至猶豫不決,打算放棄突圍的機會;因為自己沒能把當年跟自己一起起兵的八千士卒帶回去而只把跟隨自己的烏騅馬交給了亭長,自己卻寧可自刎於滔滔烏江前。項羽的一生活的更像一個生活中的人,而不是歷史書卷上的人。

以古觀今,雖然已歷千年,但是人們談起項羽卻還是唏噓感歎。為什麼,因為雖然時間的變遷能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但是卻改變不了人性與人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在早已被淹沒的歷史中探尋真相的原因。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項羽雖然失了天下,但卻得到了後世人的肯定。而我們今人活在當下,有的人為了金錢忙忙碌碌,有的人為了名利爾虞我詐,有的人為了美色朝秦暮楚,有的人為了一時安逸玩物喪志。試問有多少人能夠像項王一樣活出自己最最真實的一面,即使歷經滄海桑田,如今回首仍然讓人感覺到如此的鮮活如此的呼之欲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書本,拾起心情,卻又感覺是如此的感慨良多。每天都要把自己藏在面具與外衣之下,在很多人的價值觀的壓迫下生活。雖然能得到上級的肯定,得到朋友的羨慕,卻在這日復一日的庸庸碌碌中失去了自我。到頭來也許我們的墓誌銘上會有華麗的語句來形容我們短暫的一生,但是這是否就是我們想要的呢?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很多人都走上了同樣的路,重複了同樣的事,人的個性在社會的砂輪不斷的砥礪下變的暗淡。

項羽的一生可能比我們很多人都短暫,但是他活的是如此的本色。雖然他會因為久攻不下而把別人的父親妻子架在油鍋上要挾;雖然他會因為一個官職,把已經刻好了的官印拿在手上反覆把玩卻不捨得給;雖然他會因為一句“沐猴而冠”而暴跳如雷;雖然他會為了一個歌姬而愁腸百轉。但是誰又能説他不是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毫無顧忌的展現了出來呢,比起那些在乎“眾口鑠金”而畏首畏尾,首鼠兩端,總把自己藏在迷彩下的人項羽的這些缺點反而更讓他顯得親切與真實。

往事越千年,在品讀《項羽本紀》的時候或許才真正能體會李清照發出的“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感慨。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後,細心去撿拾,會發現原來項羽帶給我們的率真與不羈是如此的珍貴,如同一顆夜明珠在冥迷的夜中照亮了前進的路。

史記中本紀的讀後感篇4

項羽求學無耐心,“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雖不肯學,鉅鹿之戰卻能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大破秦軍;戰場英勇無比,無懼無畏;但鴻門宴上卻又優柔寡斷,沒能狠下心殺劉邦。

有勇無謀、用人不當、偏聽偏信,失去將士謀臣之心;性格殘暴又讓其失去民心。性格上的嚴重缺陷,即使連續多場大勝,卻因一場大敗,而無力迴天,感歎“時不利兮騅不逝”!甚至沒有卧薪嚐膽、東山再起之心。

讀史讀古人,除了向古人學習,更重要的是自己從自身上反思。説項羽身上有性格缺陷,那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我們身上沒有項羽的勇就罷了,但我們都有各自不同的缺陷。

比如,項羽求學無恆心,淺嘗輒止,我自己又何嘗不是呢?讀書不夠深入,甚至堅持也沒能堅持多久。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不管求學,還是工作,或者精通一項技能,莫不是在孤獨中孜孜以求、試錯、反饋、練習、繼續嘗試,周而復始,經年累月才能有所成,卻又往往急功近利、毫無耐心。

比如,聽不得別人的忠言逆耳,雖沒有項羽的憤而殺人,卻也常常聽不進良言。

至於謀略、策略,不管學習,還是成長,都可以慢慢學習、成長,關鍵是即使遇到挫折,也堅持,培養自己堅毅的性格。

陳星潤: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夏日絕句》

我只能説,造化弄人。項羽只應該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有超羣的軍事統帥才能,戰場上豪氣蓋世,叱吒風雲。他能夠以自我為中心,出奇制勝,一生經歷大戰十餘次。然而,他在軍事上取得成功的優點恰恰是使他在政治上一敗塗地的制約。

太史公在《史記·項羽本紀》並沒有過多的否定項羽,但我們要了解項羽不能僅僅依靠《史記·項羽本紀》,在《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等文章中都有對項羽的記敍。

項羽是一個有着堅定的信念的人,在他的手下數以萬計的生命逝去,只要是阻礙他滅秦興楚的復仇事業和雄霸天下的壯志的人,無論貴賤,無論強弱,無論老少,他都毫不心慈手軟,徹底予以毀滅。但是這一點就恰恰説明了他為什麼不能夠成為一名政治家。要成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除了過人的膽識和謀略以外還必須有超出常人的遠見卓識。

項羽是不善於用人的,這一點是作為政治人物的一大忌諱。比如説韓信,項羽不能重用他,韓信就投靠到劉邦麾下來,後來成為劉邦開國的三大功臣之一。而且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項羽所重用的人,不是項家的人,就是他的親戚、同鄉,所以項羽的幹部團隊沒有很傑出的人才。項羽還不重視聽取別人的意見,也就是説,項羽的胸襟度量是不夠寬大的。韓信曾批評項羽的缺點説:項羽遇到步將們打勝仗該封爵了,便刻了一個爵印,卻捨不得把這印信交給步將。也就是説,項羽捨不得把這爵位封給有功的步將,項羽將爵印拿在手裏一直把玩,最後把新刻印信的四個角尖都磨圓了,變成了舊印,才將這印信依依不捨地賜給立功的步將。這個步將拿到這爵印,等的時間已經太長,而且一看已經是個舊印了,也就不感激項羽,自然不會對項羽產生感恩之心,反而會有不滿情緒,這就顯示項羽的胸襟不夠寬大。

孔子提倡行仁政,而項羽在這個方面也是十分欠缺的,項羽在這一方面的作為可以用“大仁小愛”來概括。大仁,是指對全國老百姓的一種摯愛;小愛,是對身邊的人之一種關愛。作為一個政治領袖,需要大仁,也需要小愛。項羽對於身邊的人,真是關愛倍至,韓信曾經敍述項羽的故事説:項羽對於身邊的士兵非常的好,遇到士兵們受傷、生病,項羽會親自去探望他們,甚至會在他們病牀旁哭泣,把自己的食物送給受傷生病的士兵吃。所以他對於身邊這些士兵們非常關愛,但這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些只是小愛,至於項羽對於全國那些沒有跟他關係的老百姓,則似乎沒有愛心。我們可以看到項羽便曾坑殺20餘萬秦的降卒,他們是投降的秦兵,既然已經投降為自己降卒,也就算是自己的百姓,但是項羽卻把他們都坑殺了,這手段實在是很殘忍,表示項羽對那些不認識的降卒是沒有愛心的。此外,項羽率軍進入咸陽時,放火燒了咸陽的秦皇宮,傳説大火連燒三個月不止,這當然也會波及到咸陽老百姓,因為這些火不可能一下撲滅,所以許多咸陽百姓也被燒得無家可歸,這也是因為項羽不認識咸陽老百姓所以一點都不疼惜他們,可見項羽在大仁方面是欠缺的。

最後説,項羽最缺少的是還是謀略,項羽本身是位非常勇猛的武將,他自己説:「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這只是戰場上每一次戰役的勝利,實際當上一個大戰爭時,大方向的戰略遠比每場戰役的戰術來得重要,若只是在小的戰役因為戰術成功而勝利,但最後大的戰略卻失敗,那最後仍是會失敗。我們只要看看日本在二次大戰時候,日本侵略中國在每場小戰役上,幾乎百分之九十幾都是勝利的,很少在小戰役會失敗,而日本向東南亞與美國的攻擊,這些戰役都是成功的,但是他大方向的戰略卻是失敗的,最後導致結果便是日本無條件投降。所以戰略是非常重要的,項羽似乎沒有戰略,我們從史料中似乎看不出項羽有什麼戰略,他給人的印象是東打一拳,西踢一腿,他的出拳踢腿似乎都很有力量,可把一個敵人打倒,但最後項羽自己也會力竭而死,所以戰略是非常重要,這是一個政治領袖必須要知道的。所以政治領袖一個重要要做的事情,是要有一個成功的策略,這樣才能造成最後的勝利。

景可晴:

項羽本紀講的是項羽二十四歲跟隨叔父起兵到最後自刎烏江。廣為流傳的有“破釜沉舟”、“鴻門宴”、“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

劉邦項羽爭天下時,並於漢。歷史並沒有用“成王敗寇”去評價項羽,而把他和劉邦都評為英雄。劉邦更偏向梟雄,而項羽則更是本色的英雄。

“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一生張揚,被後人吟唱。年少時便胸懷大志,看秦始皇乘車時,説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真是桀驁不羈,有傲氣。

被漢軍困於垓下大營之內,四面楚歌,項羽便勸説虞姬逃離,虞姬為了表決自己的真心以及不拖累他,選擇了自殺,項羽痛苦不已,後攜帶虞姬屍首和士兵渡河,卻遭遇漢軍,最後他自刎烏江,死於垓下。

他一生讀不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不知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更不必説“出生世家的項羽,處在亂世,怎會優柔寡斷喟歎山水人間!他的故事,讓後人警醒,讓後人開始探求失敗的意義。正是他作古的悲哀,成就了後人對他的悲慨。他用自己的傲氣,做到了可歌可泣!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晉博園:

在讀完《項羽本紀》後,我對項羽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在歷史上推翻秦王朝,火燒阿房宮,打過無數勝仗。李清照評價説“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他小時候看見秦王盛大的陣仗時,當下就説出要取代秦王的話。可見其雄心壯志。終歸“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推進歷史進程中,他是英雄。但在他個人的某些缺點上,就註定了他下場的悲劇。

鴻門宴上,他優柔寡斷,面對范增的暗示,猶豫不決,最後放走劉邦,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他不聽善告,存有虛榮心。在項羽推翻秦王朝後,想要向人炫耀自己的功績,但有一位文官説可以佔領這個地方,但是項羽不聽,被文官辱罵後,他把那個人扔進水中煮死。可見他的殘酷。

我從中得到一些道理。我明白了做人要善於聽取良言忠告,還要恪守本分,並且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點,這樣才能讓自己時刻保持清醒,不再重蹈項羽的覆轍,成就一番大事業。

李子淵: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可虞姬的離去,卻讓他選擇死亡,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受後人景仰。

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催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

24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項羽確實是一“可用之才,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項羽的失敗,讓千萬人悲哀。項羽的勇猛,讓千萬人膽寒。項羽的義氣,讓千萬人敬仰!

牛琳萌:

李清照曾寫過一首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從古至今,人們對項羽都有着各種各樣的看法。有的人覺得,他缺乏頭腦和眼光,優柔寡斷;也有人認為,他重情重義,坦率磊落。

在我看來,項羽是一位英雄。在學《鴻門宴》這一課的時候,老師跟我們介紹了這個人物。而因為在這之前,我對項羽並不瞭解,所以我自己也再上網搜尋了一些關於他的歷史故事。發現,他是一個英勇善戰,凌雲壯志的英雄,一生坦坦蕩蕩,也愛得轟轟烈烈。

或許,看完《鴻門宴》,很多人都會覺得他剛愎自用,婦人之仁,錯失了殺死劉邦的大好時機。但是,在當時來説,鉅鹿之戰後,天下初定,不穩定的因素還有很多。秦國剛滅,若項羽就馬上殺掉昔日一起反秦的戰友,這隻會影響政局穩定,使得其他諸侯人人自危。誰能説,項羽沒考慮到這點呢?而且當時劉邦的實力也並不強大,面對着項羽的大軍,劉邦顯得不堪一擊。項羽鴻門宴放走劉邦,而後來也還有很多次機會可以殺死劉邦,所以,在鴻門宴上的決策,並不能説是錯誤的。相反,鴻門宴一事,不恰恰展現出項羽有“義”嗎?當初,懷王與諸侯們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儘管滅秦的真正功臣是項羽,但畢竟先入咸陽的是劉邦。攻打劉邦,這已是背離項羽自己的信義,現在劉邦親自前來謝罪,俯首稱臣,若再殺劉邦就是有違良心,這是項羽所不能接受的。誰説這不是一種君子之度呢?

當然,人無完人,他確實也有他的缺點。他不知人善用,恃才傲物,使自己陷入孤立,導致了最後的失敗。作為一個領導者,他缺乏一種領袖氣質,缺乏力量與智慧的結合。他不是那種刻苦努力的人,也沒有十足的的毅力去學習,這樣的項羽,不是我所敬仰的。倘若,他生在此時,這個不需要習武,不需要練功的年代。不學習,沒有進步,必定會被淘汰。不過,項羽很適合當一個很好的朋友,因為他閃射着善良、淳樸的本性,並重情重義。雖然,他的心存善念,並不適合在戰場,但卻正正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

史記中本紀的讀後感篇5

古話説得好,“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但這話用在項羽身上就好像不靈了。千年以來,雖眾説紛紜,但人們一直不得不承認他是真正的霸王,是世所罕有的一代英雄。他短暫的一生猶如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天際,在司馬遷這位歷史的畫匠筆下刻畫的栩栩如生,令人唏噓不已……

他如此強大,“羽之神勇,天下無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於是他想挑戰一個極限,即以一己之力而征服天下~~~且看鉅鹿之戰,他破釜沉舟,帶領數萬楚軍,打敗四十萬秦軍。當是時,諸侯作壁上觀,未想項羽大軍“無不以一當十”,後項羽召見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再看彭城之戰,他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估計這樣的戰役在歷史上也很難找到第二個,史書説他是“兵形勢”代表人物,他具有一種少有的氣魄和氣勢,當他騎着烏騅馬出現在戰場上總會帶來一種泰山壓頂般的氣勢,讓見着無不聞風喪膽,四散潰逃。他是一個強大到不屑使用陰謀詭計的人。我們知道,當弱小想要對抗強大,硬來肯定不行,就不得不耍詐,劉邦即是詭計頻出,反覆無常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最後的勝利者劉邦卻很難讓人產生好感的原因吧!

從古至今,人們反覆演繹着他留下的悽美故事-----霸王別姬、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鴻門宴……他出生貴族,“世代楚將”;他是性情中人,俠骨柔情,“人有疾病,涕泣分飲食”;他“恭敬而愛人”,他愛自己的家鄉楚國,他的夢想就是“反秦復楚”,他“非有尺寸,乘勢起於隴畝之中”,用了三年時間帶領諸侯滅秦分裂天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李清照那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更是道出為何世人如此懷念他。烏江邊項羽那句“籍獨不愧於心乎?”便也是其人性情的真實寫照,“死又何懼,但不能愧於心!”

然而,上天為什麼最終選擇了出生卑微,遊手好閒的市井小民劉邦呢?一切皆有因果,且看劉邦稱帝后與臣下的對話~~~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其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此處三個“吾不如”,便道出劉邦其人性格的精髓。老子有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劉邦其人知人善任,注意納諫,所以雖沒有項羽之才之能,卻反能成就。再來看項羽那句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他仍舊沉浸在對自己的孤芳自賞中,而不覺悟,反而幾次三番的説道“天要亡我!”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上天。

但,難以想象,如項羽般才華兼勇武蓋世的人不驕傲會是什麼樣?那或許將是周文王轉世,聖人再生。又或許每個人生來都是有一種使命的,項羽的使命莫非就是為了完成那句報復性的誓言:“楚雖三户,亡秦必楚!”可憐的項王,死時不過三十歲,他還沒有時間來領悟人生,上天又加之給他如此才能,要想不迷失自己也難啊!然無論如何,他是古往今來少有的奇才,我們應記住,如此奇才囿於自我,尚難免於失敗,何況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上天喜歡謙卑的人,喜歡忘我的人,那種永遠能認清自我的人將立於不敗之地,然而,“難矣哉!……”人天生就是容易驕傲的動物。

最後,我很想套用《論語》裏的一句話來説項羽~“如有項羽之才之美,不驕不吝,劉邦不足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