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1最新林清玄散文讀後感四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27W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讀過好的作品吧,當我們從作品中體會到作者的心意之後,就可以寫一篇讀後感來紀念它。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2021最新林清玄散文讀後感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2021最新林清玄散文讀後感四篇

 2021最新林清玄散文讀後感1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堅持着温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温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為《心田上的百合花開》。這篇文章深深的感動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小小的“心靈”,為了心中那個完美的願望,竟是如此的執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完美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着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説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完美心願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應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應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樣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我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最終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最終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為人們的“聖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我的存在。”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經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鬥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僅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台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台灣最為多產並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説,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趣味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着自我晚上回房間裏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當從你的作品裏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當如何捨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慾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禮貌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準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2021最新林清玄散文讀後感2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着起起落落,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
 
  依賴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雅自在和勃勃生機……
 
  2021最新林清玄散文讀後感3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清香——如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着起起落落,然後慢慢歸於平靜。久久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温暖。翻開書的目錄,又是一個個耐人品味的題目:“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情緒”、“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着實讓人為之痴迷不已。
 
  《林清玄散文》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作時期的優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少年行》、《鴛鴦香爐》等。隨後,他沒有拘泥於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着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菩提系列”為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集收錄了超多該時期的優秀作品如《佛鼓》、《光之四書》等。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續着温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情緒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
 
  就像先生在《人間有味是清歡》中這樣寫道:“十年夜雨心不冷,百鳥飛遠天不遠,千山越過水不渴,萬花落盡春不盡。”十百千萬,日益繁盛,願我們內心永遠繁盛豐美。
 
  2021最新林清玄散文讀後感4
 
  林清玄的散文有不同於朱自清的,他的語言相對樸實、通俗易懂。在我的語文課本里,有《桃花心木》這樣一篇文章,也是出自林清玄先生之手,閲讀後會明顯感覺到,他的文章善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林清玄先生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小細節,他有一雙擅長挖掘與發現的慧眼,可以從一個細微的現象甚至一個動作,通過奇妙的聯想,從而得到許多受益匪淺的人生啟迪。
 
  《發芽的心情》講述的是林清玄先生在武陵農場打工的經歷。他幫忙採摘秋季成熟的水蜜桃與梨子。一個月後,被採光果實的果樹竟然已經在寒風中凋零落盡。農場主人告訴林清玄先生,每當一年的冬季,總會有一些果樹像那樣死去,而有的卻能堅持到春天的來臨。這一現象使善感的林清玄引起了深思,樹就像人一樣,有的人面臨殘酷冬天的肅殺,面對折磨甚至流下血心的汁液,卻從不低頭。有那些弱的,就無法堅持春天的到來。只有永遠保持春天的心等待發芽的人才能勇敢的過冬,在流血之後還能枝繁葉茂,長出更美的果實。於是,林清玄先生便常對自己説:“跨過去,春天不遠了,我永遠不要失去發芽的心情。”若是我們也能隨時保持如此的心態,雨後的彩虹一定會很美吧!
 
  既是作家,便有超俗的情懷。《鱔魚骨的滋味》則是林清玄先生對童年温暖回憶與對母愛的懷念。小時候家裏窮,沒有錢吃鱔魚,但是能幹的母親總是變着花樣做鱔魚骨湯給林清玄吃。溢滿母愛的魚骨湯,總是濃濃的在林清玄先生的心中流淌,直到現在仍然回味無窮。吃着飯館裏的鱔魚,不禁回憶起以前藴含着暖暖母愛的魚骨湯。
 
  林清玄先生對生活與文字的敏感,源於他細緻温柔的內心。情感是真摯不變的,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