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關於《傾城之戀》讀後感參考範文三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1W

我們在寫讀後感的時候一定要結合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是有血有肉的,那麼優秀的讀後感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傾城之戀》讀後感範文三篇,快來看看吧。

2022關於《傾城之戀》讀後感參考範文三篇

《傾城之戀》讀後感1

《傾城之戀》早被香港人拍成了電影,我沒有看過,這是值得慶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電影,看書時腦子裏就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閲讀的興趣便減了大半。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較早期的一箇中篇,也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個二十八歲的離過婚的沒落大户人家的女兒白流蘇,回到孃家,慘遭哥嫂排擠,卻意外地將其七妹的相親對象範柳原奪了過來。流蘇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他們在感情上錙銖必較,不肯輸對方半步,最後由於香港戰爭的爆發,戰世的混亂才使兩個相對無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蘇是相當渴望這場婚姻的,正象蘇青所説:一個離過婚的女人,求歸宿的心態總比求愛情的心來的更切,雖然取悦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還是笑吟吟的。

相對於白流蘇,我本人更喜歡範柳原,他在某些方面還是表現了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難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給流蘇打了四次電話,前兩個電話是爭吵的,最後一個電話柳原這樣説:

流蘇,你的窗子裏看得見月亮嗎?我這邊,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擋住了一半,也許是玫瑰,也許不是。

這在整篇小説裏,是難能可貴的浪漫。

小説的尾部很耐人尋味。

四奶奶決定和四爺離婚,眾人都派流蘇的不是,流蘇離了婚再嫁,竟有這樣驚人的成就,難怪旁人要學她的榜樣。

令人莞爾。

掩卷之餘,我更驚歎作者的成熟與事故。寫這部小説時,張愛玲只有二十三歲,難以置信!何以一個二十三歲的女子,竟有着如此老辣和冷酷的筆觸!難怪有人説,張愛玲是一個天才,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女作家。

不難看出,張愛玲的小説充滿着小資情調和危險意味,王安憶曾説:張愛玲是虛無的。我在讀張的小説時,更多的體會是現實的蒼涼和生命的疑問。

一個浪漫主義者讀張愛玲的小説,將會是一種極其痛苦的折磨:因為要承受從夢想的巔峯跌落至現實底谷的打擊。

於是張愛玲説: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傾城之戀》讀後感2

讀完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心裏有點悲,讓我聯想到以前讀過的另外一本書,王安憶的《長恨歌》,主人公同樣是美人,同樣是上海人,同樣經歷了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不同的是她們的家庭背景,人生經歷,然而,給我的感覺,都是悲涼的,悽清呃的。不同的是,《傾城之戀》是一個亂世的愛情的喜劇,而《長恨歌》則是一個人生的悲劇。

我喜歡張愛玲的作品,首先是被她這個人所吸引,在我看來,她有一種獨特的韻味,或者説她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出身官宦世家,卻擅寫平民甚至小市民的苦樂,而生活與共處世之道卻又全然—種不同,其生命與生涯,又何嘗不是一部真實的傳奇,讀了她生命與生涯的傳奇,就會明白為什麼張愛玲能在青春年華寫出空前絕後的悽豔的佳作,讀張愛玲也讓我們知道什麼是作家,什麼是小説,什麼是傳世精品。

《傾城之戀》讀後感3

她生活在舊年代的舊上海,用着老鍾時間慢一個小時的舊式家族。兄長白四爺拉着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三爺好賭又吝嗇,四奶奶尖酸刻薄,就連生了她的母親,能給她的也僅僅是幼年時慈善寬慰的少許記憶。

而更荒涼的是,那些許温暖如今都給了未出嫁的七妹妹。白流蘇的一生,彷彿註定只能是悲劇的一生。但那麼讓人驚異的是,儘管是這般孤立無援的境地裏,她也能在鏡子裏端詳出少許希望來。四爺胡琴裏的忠孝節義,皆與她無關,她要給自己謀劃出下半輩子的“出路”。

範柳原出現了,他也許代表救贖,是把她拉出絕望生活的唯一希望,他也可能代表另一種屈就,他喜歡白流蘇低着頭,他既要壞女人的鮮豔動人,又要她懂得低頭順從。

用現在的眼光看,他絕不是一個好歸宿。但白流蘇是特別的,她心中似乎有一口氣逼着她用前途做出一場豪賭,“如果她贏了,她可以得到眾人虎視眈眈的目的人物範柳原,出盡她心中這一口惡氣”但如果輸了,名聲掃地,她只會過得更差。但香港之行,她願意賭一把。

我驚歎於她的抉擇,因為僅憑她的能力,輸並不難以預料。她在範柳原面前低到了塵埃裏,她名聲掃地的回了上海,又在範柳原的一封電報下再次別無選擇來到香港,甚至成為了她的情婦。

但她的命運又並不僅僅如此,香港的戰火和淪陷最終還是成全了她,在戰火的呼嘯中她終於如願得到了一個依靠,她終於靠得住她腔子裏的這口氣,靠得住身邊躺着的這個人。似乎是傾城的,一座城市的淪陷彷彿終於成全了她,她是一場得以圓滿收場的傳奇。

總有爭論關於傾城之戀是悲劇還是喜劇,但我不能得出準確的結論,白流蘇是圓滿的,她終於得到了一個可以依靠家,是一座城成全了她,是她的一場豪賭成全了她,而她不曾負一座城,更沒有負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