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數學名師課堂觀摩心得體會7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63W

在寫心得體會過程中,我們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為自己賦予更多深度和內涵,優秀的心得體會可以使我們內心的情感變得更加豐富,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數學名師課堂觀摩心得體會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數學名師課堂觀摩心得體會7篇

數學名師課堂觀摩心得體會篇1

5月22日---23日,我有幸在婺源參加了教育新視野第一屆國小數學名師教學觀摩活動,在這2天的時間裏,觀摩了來自x第二實驗國小華應龍老師、x師範大學附屬國小余穎、x的周衞東老師、xx的葉青老師、x省萬年縣第三中學李國瑛老師等6位數學教師的觀摩課,並聽了周衞東教授,華應龍教授、專家報告,及有教研員的精彩點評,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鑽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通過這次聽課,讓我受益匪淺。下面我就結合實際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與學生溝通,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感

課前教師同學生交流,讓學生的身心愉悦,以飽滿的熱情,亢奮的鬥志投入新授學習這一點值得學習。每位教師上課前都與學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話題,比如:你知道老師叫什麼,你瞭解老師多少等話題,以示緩解學生的緊張感,為學生在課堂上正常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搭好橋、鋪好路。

二、結合教材,創設有效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

每一位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國小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三、學習方式生活化、藝術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着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願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如:學習《三角形三邊關係》時,《遊戲公平》利用學生喜歡的操作入手,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對學習不在陌生,不在枯燥,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四、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放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究、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的教師把學生分成幾組,以便於學生交流討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些觀摩課當中,我看到的是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處理問題的空間,並且老師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於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的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五、堅定了自己的幾個認識。

(1)合理使用教材,大膽選取學生身邊的素材充實課堂,能更好的體現數學的生活化。如用從出發地到目的地所經的路線,感知“倒推”策略。

(2)信息窗信息的收集與問題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信息窗收集信息,提出問題。除了科學引導,適時激勵外教師要重視板書的作用。要把信息窗中的主信息、主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傳統樣的文字應用題模式,引導學時理解圖意。這次聽課找到了這樣的佐證,且效果很好。

(3)題組訓練不過時。數學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訓練,通過訓練學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訣一樣達到自動化的效果。本着低起點、密台階、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則編制系列練習卡,對學生的當堂訓練很有幫助,這一點從周玉仁教授的報告中體會到。

(4)探究與滲透的關係怎樣更合理?數學課需要探究,但絕不是最原始的經歷,這種探究需要教師適時的鋪墊引導。如果坎過大,溝過深,教師就要幫學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從而達到成功的彼岸。從外省老師的講課中體會較深。

華應龍教授、周衞東教授、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師者若水和基於兒童立場的數學教學,可謂高屋建瓴,為我們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令我大開眼界,領略了優秀老師的課堂教學風采和專家的精彩報告,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經驗。

數學名師課堂觀摩心得體會篇2

我非常榮幸參加了由《國小教學研究雜》社舉辦的國小數學名師經典觀摩課活動。這次活動邀請到全國各地6位名師,其中全有國著名特級教師、國家督學、全國人大代表、現任北京教科院基數教研中心小數室主任的吳正憲老師,中學高級教師、福建省教研室國小數學教研員、福建省基礎教育教師培訓首批省培專家羅鳴亮老師,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現任浙江省金華市金獅附小校長、教育部國培專家俞正強老師,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現任天津市紅橋區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的徐長青老師,以及江蘇省特級教師、現任江蘇省海安實驗國小副校長的儲冬生老師,值得驕傲的是我們撫州市實驗學校的數學教研組長曾蓮秀老師也是這6位授課老師之一。並且這次活動的總評課人是由江西省特級教師、現任南昌市廣南學校黨支部書的呂英老師擔任。這次觀摩課活動可謂是精英薈萃、精彩絕倫,絕對是教育界的一次視聽盛宴、饕餮大餐。而我,作為近千名聽課者中的一員,十分幸運而又幸福地享受了這次精神盛宴。

每位名師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上課風格,如吳正憲老師的課,氣氛愉悦和諧,整個課堂呈現出學生樂學、愛學、善學、會學的生動活潑局面。她的每個字每句話都是那麼完美準確,又能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徵,顯而易懂。如徐長青老師,他彷彿帶着天津人與生俱來的喜劇天賦,配合他的熱情以及精深的專業知識,他的課簡直就是一場完美的相聲表演。再如俞正強老師,他以他獨特的冷幽默以及俞氏智慧征服了在場的每一位學生和聽課者,他的“因”“果”之論,“不能忽略一眼,也不多看一眼”猶在耳邊,並銘記於心,鞭笞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切勿“忽略那一眼”。還有羅鳴亮老師的緩緩道來如沐春風、曾蓮秀老師的嚴謹治學優雅姿態,儲冬生老師精深廣博的專業知識……無不讓我領略到了各位大師級人物出類拔萃的教學風采。

此次聽課收穫很大,收益匪淺,並讓我從中感悟頗多,更多的意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方面的淺薄與不足,未來的路還很長,而我要學習的很多很多。下面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課前準備必不可少。

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不僅包括備好課,並且在上課之前還應先與學生做好交流,在交流互動中滲透上課紀律。這是上好一堂課的根基。

二、精彩的導課非常重要。

精彩的導課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到自己組織的教學活動中,拉近了師生距離,使學生的參與性更強,積極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來,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如羅鳴亮老師在《四邊形的分類》這一堂課中,利用“猜猜信封裏是什麼”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並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三、教師要善於利用資源創設情境。

上課應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小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並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例如,俞正強老師在上《字母表示數》這堂課中,充分利用自己的頭髮和學生的頭髮的不同這一資源,快速準確地讓學生掌握“不同的對象,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四、簡潔準確的課堂用語很重要。

同樣一個知識,有的老師一句話就能講明白,有的老師一節課都解釋不清楚,關鍵在於用詞是否準確。在觀摩課中,每位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在上課時,每個詞語都是精準的引導語、過渡語或者總結語。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吳正憲老師在講《重疊問題》中算式“5+7-2”中為什麼要“-2”和“3+5+2”中為什麼要“+2”時,我絞盡腦汁想着如何讓更好的讓學生明白“即參加語文組有參加數學組”才需要+2或-2,然而吳老師一句“算重複的需要減掉,沒計算的需要加上”,簡潔易懂,瞬間讓我折服了,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啊。

就像呂英老師説的,各位名師的上課風格也許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學得會的。但是聽課之後總得有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進行有效的探究,如何在現有的資源下讓學生進行拓展,如何在有限的課堂中喚醒學生的內心,這些都是我要研究的方向,也許我現在還沒有答案,但只要認準了這個方向,我終究是要前行的!路確實還很長,但我可以抓住每一個機會來學習!

數學名師課堂觀摩心得體會篇3

以前,只是聽説錢守旺、王彥偉、劉鬆、張冬梅老師的名字,看過他們的錄像課,知道是四位數學教育專家。12月3日和4日,藉助“全國名師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觀摩會”,終於有機會和4位專家見面,現場聆聽4位專家的講課,感受頗深。經過兩天的學習,感想很多,下面和大家分享兩處最有感觸的地方。

錢守旺老師先是生動有趣的講授了《24時計時法》,接着做了“從雙基到四基”的報告。向老師們展示了新舊課程標準的對比,與學員們暢談了實施新課標的感想,讓學員們認識到新課標“從雙基到四基”的教學理念,使廣大學員對新課程標準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王彥偉老師就國小階段“空間與圖形”這個塊面進行了梳理。她先講了一堂生動的《圖形的旋轉》,接着帶來了一堂“滲透‘數形結合’的策略”的講座。把各個年級段教材中出現的幾何知識以及這些知識間的相互關聯,清晰的陳列方式了羅列每讓老師們直觀感受到國小數學教材螺旋上升的.排列體系。王老師在講座中強調,幾何教學的重點不是圖形計算,而是要着眼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並列舉了國小數學教學中“空間與圖形”的一些常見的疑難問題,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與學員們進行了互動交流,本以為枯燥乏味的講座,原來是那麼的引人入勝。

我聽完講座,感觸頗深,通過與名師的零距離接觸與交流溝通,就教學中的具體問題與名師進行面對面的探討。四位老師在專業上的指導令大家茅塞頓開,獲益匪淺。想想以前的教學中只知埋頭苦幹,不知課後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不僅要想“怎麼做”,更要深層次想一想“為什麼這樣做”,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教師的專業水準。

數學名師課堂觀摩心得體會篇4

20xx年4月14日至16日,我有幸參加了巧家縣教育局牽頭,新華國小領導和骨幹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觀摩活動。教學觀摩活動在新華國小舉行。這次活動,來自巧家縣語文、數學名師工作室

(一)的教師、新華國小名師工作室的指導教師及縣城周邊內涵發展項目學校的骨幹教師參加了這次觀摩活動。教師們從容不迫、行雲流水、大氣自然的教學風格,紮實深厚的教學基本功,獨到智慧的教學設計,充滿濃濃人文關懷的交流氣氛,我真是受益匪淺。

新課程實驗教材注重了兒童心理學,國小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對任何事物的興趣不能具有持久性,注意力易於分散。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從直觀形象的情境中去發現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不知不覺地進入數學學習世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創設情境,依託情境,在情境中讓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一、學習內容生活化,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着許多數學知識,在教學時融入生活中的數學,能使學生對數學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學習為生動接受,進而使他們感到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的道理,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把數學課題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於他們實際生活的素材來取代。

二、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寬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索、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新教材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重視了以下活動:

1.重視操作活動。

動是兒童的天性,將學生置於"學玩"結合的活動中,既能滿足動的需求,又能達到啟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如李明芳老師執教的《年、月、日》一課,讓學生動手去找一找,寫一寫,説一説,上台展示,總結歸納。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學的快樂,動手的成就感。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讓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理解和發展,我們應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具有一定數學價值的,生動有趣的,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事例,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作為學習素材,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策略與機智,吸引他們展開學習活動,並從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的意義。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己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2.以“趣”帶“動”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趣,讓他們主動學習,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一堂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索然無味,讓課堂氣氛不活躍,我個人認為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主動動手能力是教學的一個關鍵。

3.教學過程中,大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讀、“練”環節中,培養創新精神。教師善於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對問題敢於求異創新,提出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令我的眼界大開,領略了許多優秀老師的教學風采,為我的課堂教學增加了大量的寶貴經驗,我會將學到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數學名師課堂觀摩心得體會篇5

20xx年11月11、12日我參加了在秦皇島舉辦的的國小數學名師新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時間雖短,但獲益匪淺,幾位老師用各自獨特的方式向我們呈現了生動有趣的數學課堂。以下是我在學習中的心得,是值得我學習的。

一、把課堂交給學生,凸顯學生價值。

福建省教研室負責人羅老師尖鋭地指出中國學校最缺的一門必修課:講理。在課堂開始,羅老師提出了研究問題:用一副三角板畫角,能畫出哪些度數的角?便放手讓學生們去自行探究,體現了“以學為主”而不是“以教為主”的課堂思路。學生們根據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發現問題,然後試着解決問題。羅老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很快對學生們的水平能力進行分層,他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發言,不斷深化問題,層層探究,學生們的方法也是越來越簡便高效,讓每個學生都獲得了自信。課後羅老師做了《國小數學教學要清晰的兩件事》的演講。一是不能單純地讓學生記住一些概念,掌握一些解題的技巧;要讓學生理解知識的本質,形成和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特別是邏輯推理素養。二是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本質上,不是靠老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悟”出來的:不是依賴記憶與模仿,而是依賴學生參與其中的教學會活動,形成理解和感悟。

1、深刻理解,準確把握數學內容的本質

2、創設情境,以挑戰性問題將兒童思維引向深入

3、提供機會,讓學生在探索與體驗中學習

4、建立關聯,以聯繫的觀念指導教學

5、變革方式,由“單一化”轉向“多樣化”

6、引導反思,促成思維層次的提升

羅老師最後與大家共勉,教了≠學了、學了≠學會、學會≠會學、高效≠難度大、容量大。這些值得我們大家共同思考。

二、好的課堂應是“鼓舞人心的”。

?分數的意義》一課,特級教師徐長青老師通過分實物,分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些物體,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從而自己總結出分數意義。通過徐老師的課讓我認識到教學不止要教學生學習,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成為探索者。課後徐老師以《重回起點再看教學》為題作了演講。他從五個方面闡述了好的課堂應是“鼓舞人心的”的。

1、清晰的尊嚴感——不管有沒有天賦,學生們都昂首挺胸大膽地發表意見,顯得自信,無憂無慮。他們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視為有價值的,值得尊重的人。

2、流淌着輕鬆的活力——學生們顯得生機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的學生都忙碌着、參與着。

3、自主性——學生們做出恰當的選擇,主導並約束自己,持之以恆地自願學習,沒有被逼迫學習的現象。

4、集體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賴、親密無間。學生們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師,沒有對抗和拒絕。

5、覺察力——學生是機靈又富有創見的,他們知道自身和周遭正發生的一切,能駕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適應周圍人羣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演講使我更加清晰了好的課堂應具備的基本要素。同時思索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從複雜到簡單,簡單到不拒絕任何一個學生的參與。

三、創新——數學教學的高遠追求

顧志能老師的《九宮的祕密》一課導入可謂引人入勝,他首先放了一段電視劇的片段,從而引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整堂課通過學生探究,在顧老師的一步步引導下,我的思維亦向聽課的學生一樣在思考一個個的數學問題,在解答數學問題的快樂體驗中,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過去了。究其原因應該就在於顧老師抓住了數學課堂的內涵,一個有活力,思維活躍的課堂自然不會覺得讓人厭煩。反觀一些課堂,老師上的累,學生聽的累,大致的原因就是老師説的太多,整節課變成了老師將知識灌輸給孩子,那麼累就是必然的。課後顧老師從提升課堂質量、促進教師的成長、推動教研的深入三的方面闡述了創新——數學教學的高遠追求!他講到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深刻經歷學習的過程,自主建構知識的意義。知識,若能創新途徑讓學生自己“悟得”,學生一定是難忘的,課堂一定是精彩的!

數學名師課堂觀摩心得體會篇6

5月8日,我有幸參加了教育局舉辦的全國數學名師教學觀摩活動黎城研討會,聽了全國名師李小春、張琪等幾位老師極具特色的課和講座,也由衷佩服這幾位老師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通過本次觀摩,我對數學課改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識,現將本次活動的心得體會從兩方面向大家交流。

一、教學觀念的感想

1、數學是實實在在的,以前的課改看見了這節課氣氛真活躍,真熱鬧,也有小組討論,也動手操作了,表面感覺和傳統的教學大不一樣,熱熱鬧鬧的,確實改了。聽完李小春的優質課,我感到數學教學的本質不在表面,而在於重難點的把握和突破,對孩子習慣的培養,比如:學前的準備,把書放好,把文具擺整齊,強調坐姿,鼓勵孩子上課放鬆,積極回答問題等等,使我感到了真真切切的數學課。

2、用發展的眼光看數學,看孩子,李小春老師的“帶着問題進教室,帶着更多的問題離開教室”,給了我很深的思考,不把數學只侷限在一堂課上,“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就是關注孩子的發展,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個孩子。應該有更深一層的拓展性因素,展現數學的內涵與魅力。

二、教學方法上的學習

1、創設有效的情境,享受鮮活數學,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大膽放手,給學生創造一些活動,感受過程,親身體驗。數學就要以生活為基礎,充分挖掘生活情境,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的趣味和魅力,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每一位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國小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了知識——方法——能力,一課三得。

2、學習方式活動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這方面,給我的啟發很大,總還是不敢放手,沒有追求到數學的源頭,數學課缺乏活力,數學的魅力不能很好的展現,出現了所謂的枯燥數學。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學習形式。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使其在自由、放鬆、活躍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感知、探究、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新教材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操作活動。動是兒童的天性,將學生置於“做中學”結合的活動中,把枯燥的知識趣味化。

在這些觀摩課當中,我們看到的是老師與學生真實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學生學,而是一個統一體。每一位老師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揮,處理問題的空間,並且老師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對於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的問題,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讓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理解和發展,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作為學習素材,吸引他們展開學習活動,並從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的意義。教學中,遇到一些簡單的問題,儘量讓學生通過自己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3、評價人性化,民主化

評價方面,李小春老師説得老師的腳步慢下來,再慢點,給孩子權利和充分的時間,一直強調這點,課堂上“對”、“不對”之類的話儘量不説,不要急於下結論,把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到更高的層次,在評價中,讓學生的思維產生思維的碰撞,享受、體驗數學的魅力。反思這方面,我還是不夠耐心,給孩子下結論較早。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令我大開眼界,領略了幾位優秀老師的教學風采,為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寶貴經驗。要想給孩子一杯水,我們有一桶水已遠遠不夠,還需要源源不斷的泉水,聽完專家的講座,名師的示範課,結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也認識到了在工作中自己的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真正提高教學水平,以更加昂揚的鬥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數學名師課堂觀摩心得體會篇7

陶行知先生強調“過什麼生活便是什麼教育”,深刻地揭示了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他具體地指出,“過健康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過科學的生活,便是受科學的教育;過勞動的生活,便是受勞動教育;過藝術的生活,便是受藝術教育。”通過20xx“園丁之秋”全國國小數學名師新理念精品課觀摩研討活動,我更能認識到“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在觀摩研討活動中,從名師錢守旺的“百分數的認識”和“生活中的負數”兩個數學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新課程改革強調貼近生活、聯繫現實生活和基於生活經驗的學習及增進學生生活體驗、提升學生生活品質等原則。對此,錢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生的整個生活的、精神的和科學的世界,將學習與學生自己的生活充分的融合起來,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從錢守旺老師的兩個數學教學活動中,讓我們聽課的老師和上課的學生都得到這樣的教育,即“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只要留心觀察,用心領悟,時時處處都可學到有用的知識和本領。上課固然是學習,聽報告、與人交流、做家務也是學習,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遊山玩水,投身大社會、大自然的懷抱更能學到很多很多的活知識。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及時地學習新知識。引導學生接觸社會,認識社會,瞭解社會,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社會這大學校中學會學習。陶先生説:“時代在進步,社會在進步,偶一停留,就要落伍!所以必須及時學習。”隨着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裂變效應”將導致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學習將交替貫穿於一個人的畢生。要教育學生千萬不能把學習僅僅侷限在課堂上和教科書裏,要學會從電腦網絡、電子信箱、廣電報刊等傳媒中及時捕捉信息,尋求新的知識。不會及時學習新知識的人,遲早將成為“現代文盲”而被淘汰。

在數學教學中,怎樣變“死教育”為“活教育”呢?通過這次全國國小數學名師新理念精品課觀摩研討活動,我找到了答案,這就是轉變教學觀念及提高自身素質。首先,要突破“教材”的框框。現在已經進入信息時代,教育目標、教於手段、教學方法的變革,特別是數學知識本身的變化,任何教材都不能及時適應,多少有些滯後。所以教師要從促進學生的發展出發,對教材重新處理,進行創造性的勞動。其次,要突破“教案”的框框。教案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實際和教師本人的經驗在課前設計的,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在現行的教學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往往是不能事先預料的,它根據不同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水平發生着不斷的變化。另外,要突破“教學任務”的框框。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看到許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地方教師不讓學生爭辯,急於裁判,使問題弄得不深不透。其實教學任務是否完成不再形式,而要看實質。課堂中學生學的活潑、主動,重點思路掌握了,不會的問題解決了,學生得到了鍛鍊,得到了發展,即使設計的教學內容或書上的練習沒有完成,這節課的任務也算完成了。新的課改教材知識的呈現方式是動態的、開放的,因此學生的學習起點對於老師來説是一個有待了解的未知數,隨着學生學習資源的多樣化,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識內容只是學生知識狀況中的一個部分而已。可以認為,學習資源的多樣性在給學生帶來生動豐富的學習生活的同時,也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挑戰,學生學習起點的選擇對教師自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質的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