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有關名著《哈姆雷特》的讀後感優秀範文四篇

欄目: 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7W
在小編眼中,《哈姆雷特》經典的人物的性格,情節的發展亦或是他們的形象都是命運的無形之手所造就的悲劇罷了,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有關名著《哈姆雷特》的讀後感優秀範文四篇,供您參考。
有關名著《哈姆雷特》的讀後感優秀範文四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1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一部悲劇,藴含深意。

故事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人物。他是丹麥王子,按照傳統,是王權的當然繼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卻被時代顛倒了。

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就讀時,突然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國奔喪時接連遇到了叔父克勞狄斯即位和叔父與母親喬特魯德在父親葬禮後一個月匆忙結婚的一連串事變,這使哈姆雷特充滿了疑惑和不滿。

之後,守夜衞兵多次看見老王幽魂出現,就告知了哈姆雷特王子。哈姆雷特與幽魂對話,獲知了叔父謀害父王的真相。於是,王子裝瘋賣傻,為證實真相,導演了一出老王被毒殺的短劇,請新王與新後觀賞。叔父當場色變,母后也以為王子瘋了。

接着,哈姆雷特又誤殺了女友奧菲莉亞的父親——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奧菲莉亞因遭受喪父之痛及愛人遠離而投河自殺。這引起波洛涅斯的兒子——雷奧提斯的心頭之恨,與克勞狄斯國王共謀比劍時在劍鋒上塗劇毒,並且在酒內下毒,欲加害王子。但不料毒酒被王后誤飲,雷奧提斯自己也被毒劍所傷害,臨死前告知王子真相。

哈姆雷特在短暫的幾個月中所經歷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超出了曾經那麼多年所能承受的底線,令他措手不及。他曾經以為,身邊有忠實的朋友,漂亮乖順的戀人,有英勇的父親,高雅的母親,生活將是風平浪靜。他把自己父親作為榜樣,嚮往着有一天自己和奧菲莉亞可以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幸福。

哈姆雷特接連遭遇了父親被人謀殺,母親又迫不及待地嫁給了害死父親的人。殘酷的現實迫使他面對這一切。他預感到,自己已經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個悲劇的命運中。如果他父親真是被害死的,那麼為父報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敵人又是當今的國王,要想殺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陰謀、暗算與殘殺,這些是違背哈姆雷特善良純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復仇的使命所必須的。處在人生中花樣年華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復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滿仇恨,使他內心陰暗而沉重,他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淵。

在經歷了這些以後,他很感慨地提出了“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個觀點。在他的人生中諸事順利的時候,他是不會考慮到這個問題的,那時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人生無疑是美好的,而現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悲劇迫使他正視生活陰暗的一面和人性醜陋的一面。這無疑引發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故事的最後,國王下毒,王后因誤飲毒酒而死,哈姆雷特也因中劍毒而不久於世。在此時此刻,哈姆雷特終於爆發了,他用盡最後的力量,把國王刺死,自己也隨即死去。哈姆雷特的死,是一場悲劇,但對他來説卻也是最好的結果。當將命運的枷鎖揭開了,他的責任也應該放下了。生存,對於哈姆雷特來説,已經失去了任何的意義。

莎士比亞塑造的哈姆雷特這一經典形象,不僅在於塑造出了一個為父報仇的英雄式形象,更是刻畫出了他的英雄行為下的懦弱和優柔寡斷,非常合理地把這兩種互相矛盾的性格集於哈姆雷特一身。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哈姆雷特的影子。

     《哈姆雷特》讀後感2

悲哀、悲慘、悲痛、悲觀或死亡、不幸的同義語,它與日常語言中的“悲劇”一詞的含義並不完全相同。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就會有亞里士多德的感受,感受到的是悲劇的美麗與偉大,莎士比亞所塑造的每個人物每一幕都那麼每句話都有着戲劇的崇高。這復仇的火焰源起於國王的陰謀。克勞狄斯國王為了爭奪先王的王位、王冠與王后,竟不念手足之情將毒藥倒入先王的耳腔,謀殺了先王,得到了一切。

國王所編的謊言使鬼魂遲遲不能消散。於是,哈姆萊特王子決定替父報仇,安息遊蕩人間的鬼魂,因為他多次錯過機會,最後雖然殺死了國王,卻也死在了同樣是替父報酬的雷歐提斯的劍下。愛情的忠誠與背叛或許是復仇的另一大因素。哈姆萊特也曾想大聲喚醒這個背叛了父親的王后,讓王后意識到自己所犯下的罪錯。在擊劍中,她代飲毒酒而死去。王子雖然在復仇的時候曾讓奧菲莉婭萬般傷心,然而,在心上人即將下葬的時候,他也曾止控不住心中的悲傷,傷痛不已。即使是復仇的不得已也不能掩蓋王子對奧菲莉婭的忠誠、純潔的愛!

從羅森克蘭茲與吉爾登斯吞反覆無常的探密與告密中,足以見證這兩位從小與哈姆萊特王子一起長大的朋友是如何利用他們與王子之間的交情來換取國王與王后的.嘉獎,或是加封爵位,或是賞賜珍寶,而得到的一切有一份真誠的友誼中的信任重要嗎?霍拉旭雖是個軍官,但卻在哈姆萊特將要面對未知的危險,對話鬼魂的時候不撇下王子一個人逃走,而是儘自己的力量拉住王子。復仇時他始終沒有違背對哈姆萊特王子許下的諾言,隻字不提所看到的一切。在哈姆萊特臨終之前,他也曾想喝下剩下的毒藥,與王子共長眠……哈姆萊特與霍拉旭之間雖是軍臣間的忠心耿耿,但更多的是讓人們看到了他們心中的那堵友誼之牆!

波洛涅斯有一對擁有高尚美德的兒女,然而他自己竟是如此得虛偽,為討國王、王后的歡心,他不惜出賣女兒的珍貴愛情,他在國王、王后與王子之間油腔滑調,故做媚姿,最後因偷聽王子與王后的對話,慘死在哈姆萊特王子的劍下。他的愛管閒事與虛偽不也折射出人性醜惡的一面嗎?“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哈姆雷特》讀後感3

《哈姆雷特》,印象不深刻。後來看了電影,不知為何只對美麗的奧菲利亞感興趣。她有一頭金色的長髮,從鬢角兩側向上分別攪成兩個麻花辮,垂在耳後,她長的美如天仙,有着一張最純潔的臉,和最燦爛善良的笑容。在之後的很多年裏,年輕的逃跑一直都是把長長的頭髮,在耳側攪成兩個麻花辮。

再後來,看了一幅油畫,奧菲利亞落水時,她巨大的裙裾和着鮮花野草樹枝託着她,像小船一樣悠悠的飄向遠方,飄向再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可愛的奧菲利亞,還張着她美麗的小嘴,幽幽,幽幽的唱着歌,從容,從容的赴天國。

那印象太深了,至今鮮明歷歷。甚至痴想,如果一生中,有值得像奧菲利亞那樣牽掛的人,讓自己牽掛,讓自己在乎,他也一樣牽掛在乎自己,哪怕自己垂垂老也,也不會擔心紅顏消失,即便走盡紅塵之路,也會如美麗的奧菲利亞一樣,從容赴天國。奧菲利亞,給了我那麼多美麗的聯想,因為她的美麗和純情。奧菲利亞甚至讓我覺得死也是可以如此美麗動人的。不久前又看了一遍《哈姆雷特》,對人物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奧菲利亞只能如一條自生自滅的小船,能讓她從容美麗的香消玉損,已經是作者的仁慈了。在那樣的時代,在那個特定的典型的環境裏。

奧菲利亞的命運只能維繫在王子身上!王子愛她,至少曾經愛過。她也確信王子愛她。連她的哥哥、父親都看得出來。可是,王子揹負着替父報仇,為母雪恥,為國除害的大任!這些都比對一個女人的愛情來的重要!他在復仇的火海中掙扎,他在叔叔一次又一次的構陷中抗爭,他在對母親的失望中奮鬥,他在對周圍人的圍追堵截中,像個獵豹一樣左躲右閃,伺機反攻,這一切,讓他沒有時間再去關心愛情,關心一個愛着她的女人。

這個女人甚至成了試探他的籌碼,這個單純的姑娘被人利用了來試探自己的愛人,她自己都不知道,因為利用她的正是自己的父親,而父親是受新國王的指使。不得已中,王子殺掉了偷聽的老臣——他心愛的姑娘的父親,王子因此被堂而皇之的遣送出境。可想而知,奧菲利亞,這個孤苦無依的姑娘,在父親被情人殺死、情人不在身邊,哥哥在外流浪的情況下,瘋了。她把一些小花插在王子坐過的椅子上,嘴巴里唸唸有詞:“這是給您的茴香和漏斗花,這是給您的芸香。這兒還留着一些給我自己,遇到禮拜天,我們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的別緻一點。這兒是一支雛菊,我想要給你幾朵紫羅蘭,可是我父親一死,他們全都謝了。”

作為大臣的女兒,她必須謹言慎行,就在不久前,哥哥還要她跟王子保持距離,她這樣做了,因為她是個乖女孩。父親讓她試探王子是否真的瘋了,她也做了,因為她是個乖女兒。現在,她可以説自己心裏想説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她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給自己所愛的人採花,跟他對話,在王宮裏出出進進。甚至,按自己的意願,去編織花環,爬到高高的樹枝上,唱歌遠望,那結果是,樹枝斷了,連同她一起,順水漂流、順水漂流,帶着這個美麗的姑娘回到了天國。

沒有她的世界裏,男人們的血腥的角鬥,更加肆無忌憚!

《哈姆雷特》讀後感4

他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是丹麥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經典形象,他就是哈姆雷特。讀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感受到的是杯具的美麗與偉大,莎士比亞所塑造的每個人物每一幕都那麼每句話都有着戲劇的崇高。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杯具中的代表作品,這個劇本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就是此刻,我們依然能夠感覺到它的震撼人心。而這震撼不只來源於情節,也不僅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它在思想資料上到達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會的罪惡與本質特徵,同時,它還提出了一個關於命運的問題。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傳統,是王權的當然繼承者。但是,他的完美前途被顛倒了的時代顛倒了。戲一開頭,作者就展現了一幅醜惡的社會畫面:國家發生宮廷政變,國王被害,陰謀家竊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滿朝臣子趨炎附勢等等。世界彷彿到了末日。於是這個王子發出了復仇的吼聲。人們強烈地感受到這是“時代的靈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個正直、樂觀、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環境下,他能夠成為一位賢明君主;但是現實的社會迫使他不得不裝瘋賣傻,進行復仇。他是英國那個特定的動盪不安時代的產物。

哈姆雷特是一個英雄形象,他很有心計,在敵強我弱的惡劣狀況下,他敢於針鋒相對地進行鬥爭,他擊破了奸王設下的—個個圈套,在每一回合的鬥爭中,哈姆雷特都顯得形象高大。但哈姆雷特決非“完人”,他雖然善於思索,卻優柔寡斷;他雖然受到人民的愛戴,卻並不堅信人民。儘管哈姆雷特有令人欽佩的才能,竭力想除舊佈新,但他總是鬱鬱不樂,遲疑不決,他始終是孤立的。這就註定了他與醜惡同歸於盡的悲慘命運。他是一個巨人型的杯具。

哈姆雷特的死,是一場杯具,卻也是對他最好的結果。當將命運的枷鎖揭開了,他的職責也就應是放下了。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對於哈姆雷特,失去了任何的好處。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他的形象經典,不僅僅在於塑造了一個為父報仇的英雄式形象,更是正因他的英雄行為下的懦弱,他是一個傳統好處下的一個大的突破。在一個痛苦的轉變過程中,哈姆雷特從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英勇的戰士,這個過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務必經歷過的,因此每個人身上都有哈姆雷特的影子,他的形象也就更加引起我們的關注。

這部戲劇突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對金錢、權利的慾望。對於哈姆雷特的死,是很悲痛中也引起了我們一些思考。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永遠為人們指引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