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就業形勢

透析當今大學生就業難題與解決途徑

欄目: 就業形勢 / 發佈於: / 人氣:1.86W

近幾年來,隨着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多,就業難問題日趨嚴重。面臨這一狀況,各市各相關部門不斷及時地開闊新的思路,出台有利有力政策,大大緩解了因擴招帶來的就業壓力,各高校就業指導中心也紛紛使出渾身解數為學生尋求更多的就業機會。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大學生就業不是相對性的,只要存在大量的非充分就業者,他們就有可能成為社會問題,進而成為社會不和諧的潛在因素。 中國職業經理人行業領軍人物,管理培訓資深訓導師,萬學教育ACT職業能力名師牛錦儒老師提出,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首先要清楚:就業難,難在哪裏?進而明確為什麼難,理順了這些關係,就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就業難問題。

透析當今大學生就業難題與解決途徑

一、大學生就業屏障多,分層現象嚴重。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大學生根本不存在就業難問題,他們只要接受國家分配就行。隨着市場經濟不斷推進,就業市場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直到以市場為導向,雙向選擇的就業政策出台之後,大學生就業問題才浮出水面,並愈演愈烈 。大學生就業牽涉到市場供需的兩端以及相關的服務引導中介。針對北京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教育學者楊東平指出,“高等教育即使擴張到目前規模,也還沒到大學生過剩分不出去的地步”,更重要的是“畢業生千方百計要一個北京户1:2有關” 。上海、深圳、蘇州、青島等發展良好的大中型城市均面臨同樣的問題。

目前由就業市場引導的就業形勢出現了分層現象,如學校、專業等因素成為主要影響因素。具體來説,首先,不同專業的就業形勢不同。在上海、江蘇地區,由於城市發展迅速,自動化及信息化進程加速,與其相關的機械、化工、計算機等具體專門技術特質的理科和工科性的專業在近幾年來還不在就業難的範疇。相對難的是文科類的專業,但是這其中外語專業學生有比較好的去向,中國進入世貿組織後,增加了國際化交流,外語類人才會十分緊俏。英語專業如此,小語種,尤其日語、韓語等可望有較好的就業前景。人世後,社會最需要營銷、管理、金融、財會等方面的人才,幾年來,這些專業的學生都有較好的去向。另外,懂得世貿組織規則的經濟類、管理類和財會類人才也十分搶手。由於中文專業學生的適應面廣、有一定功底,社會提供的許多崗位如編輯、記者、祕書、行政管理,都適合他們去做。歷史、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專業,儘管隨着每年公務員崗位的增加,報考公務員可以解決一部分這類學生的出路,但由於公務員崗位競爭十分激烈,因此這些專業基本上在持續走下坡路。但是由於學校以市場需求為方向而大量開設了比如管理、營銷、金融等專業,結果也導致了這類專業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其次,學校和學歷依然是就業的屏障因素。從用人單位來看,大部分用人單位在某種程度上也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學歷畢業生不用的狀況,現在更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的培養。但是在選人標準方面依然存在傾向於名牌院校和高學歷的現象。一些一般院校的畢業生幾乎都沒有面試的機會。

 二、大學生就業難,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業難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結果。首先從供需雙方來看,勞動力就業市場上供需雙方的不對稱勢必導致一部分退出就業行列。大學生數量的迅速增加與大學生就業崗位增幅放緩成為就業問題的主要矛盾。其次,用人單位擇人標準依然較窄,而中小型單位與畢業生期望不對接。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過程中以理性選擇為本,他們基本上處於絕對的買方市場,選擇人才的餘地很大。一些比較好的企業如大型國企、外企等對學校和專業等依然傾向於名牌學校或高學歷人才。萬學教育職業能力事業部調查關於大學生髮展報告顯示,北京大學生最願意工作的單位所有制按選率高低依次為:中外合資(28.4%)、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23.7%)、外商獨資(21.9%)、自營(自己或合夥開公司)(12.8%)、集體(合夥制或股份制)企業(6.6%)、私營企業(3.0%),而對於能容納較大就業人員的中小型企業雖然放鬆招人標準,但是畢業生卻不屑於這些單位。

再次,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脱節,在職業能力培養方面投入的很少,高校不能有效地為勞動力市場輸送高素質人才。一些針對市場需要而開設的專業,由於學科體系及管理不完善,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滿足市場的要求。而對於社會需要的技術工人在學校很難找到,這樣又形成了一些職位人才的缺位。最後,就業制度不完善。一是就業指導制度令人擔憂。學校就業中專業性的就業指導人員少;對就業指導課不夠重視,只停留在請領導講講就業形勢或請企業老總、成功校友舉辦幾次講座,畢業生不能接受系統的就業指導,對低年級的就業指導更無從談起;此外,缺乏對學生求職的諮詢與指導。不少學校沒有專人做這方面的工作,特別是就業形勢嚴峻的低層次的院校和高職、高專學校。二是注重學歷證書制度,但學歷證書不能有效反映大學畢業生的職業能力。三是自主創業制度門檻過高,宣傳力度不大,很難有效擴大就業崗位。四是公共就業服務缺位,包括就業培訓、進行就業供需洽談會、發佈就業信息、就業指導與諮詢以及社會保障等。

 建議:多方合作共同解決就業問題

1.完善大學教育體制,積極推進產學合作目前高等院校依然是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注重素質教育,加大職業能力培養。大學生就業制度改革以來,學校的培養也需有所加重和側重。一味地以市場為導向則學校演變成為公司企業快速供應技術員工的培訓基地,而只側重於學生綜合素質的訓練又使得學生很難快速進入勞動力市場。兩者的結合則可以解決這一矛盾性問題。很多高校也在嘗試產學合作這一辦學模式,如實行國小期制,每個學生必須進行一定量的社會實踐活動;還有的學校某些專業有固定的實習基地、合作企業等,促進了產學結合,形成了良好的產學相長局面。產學合作實際上是多贏的機制,一方面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學生畢業以後有較好的歸宿;對產業來説,它參與了教育過程能夠得到所需要的人才。

2.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市場基礎。從國家分配到進入勞動力市場,這兩種制度之間必然需要一個緩衝層才能順利過渡,而這一緩衝層就是要培養畢業生就業制度前期的市場基礎。具體來説,高校應完善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高校要有專門的通訊機構、服務中心等,配備專業的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教育等人才,加大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力度。此外,高校要建立和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制度。由於在社會轉型期,就業模式的快速變化,作為有着傳統優惠地位的大學畢業生,在思想和心理上毫無準備,一定時期內難以適應。因此,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提供必要的就業服務,幫助大學生儘快適應制度變化帶來的不適應和不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設立就業信息網絡系統、就業介紹所、就業心理教育諮詢中心等,免費為畢業生提供翔實的就業信息,幫助畢業生分析就業形勢,掌握擇業技巧等。整合就業服務資源,提供網上就業平台,提高資源利用。

3.擴大就業渠道,鼓勵學生多元就業選擇。現在民營企業需求量增長較快,成為接納畢業生就業的一支新生力量,而且隨着個體、民營經濟的繼續發展,其需求崗位必將進一步增加;此外,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也給大學畢業生提供了較多的就業崗位。這要求廣大畢業生,積極轉變就業觀念,要適應形勢要求,到充滿生機活力的民營企業和充滿機會的中西部地區中去工作。另外,學生自主創業也是擴大就業渠道的重要方法之一,一方面學校和其他單位要鼓勵學生增強自信,勇於創業,另一方面要完善自主創業體制,如降低學生自主創業門檻,提供前提培訓及積極的市場引導等。

4.畢業生需做好職業規劃,培養好自己的職業能力。萬學教育ACT牛錦儒老師提醒在校學生,在上大學期間就應該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轉變就業觀念大學生不必拘泥於大中型企業,而中小型企業更能施展個人的才能。此外,每一個畢業生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理想的職業,就要在找工作前甚至入學前明確職業定位,充分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認真思考自己要做什麼,能做什麼,從事哪個專業領域的工作,朝哪個方向發展,從而避免求職時的盲目和錯失良機。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需要校方、學生、人才需求單位及政府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