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優秀作文

名家説散文:回到現場、回到原創、回到難度作文

欄目: 優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12W
名家説散文:回到現場、回到原創、回到難度

新時期以來,散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敍事中出現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新元素。“新散文”或“後散文”概念的出現、公眾視角向自我視角的轉化、文體界域的打破和融合、意義的多元取向和敍事的趨於虛構等等,都從文本的層面上,展示了散文的變化與突破。

名家説散文:回到現場、回到原創、回到難度作文

一、關於新概念、新變化

新時期以來,就“散文”概念本身,出現了很多新的提法,如小女人散文、私密散文、休閒散文、科技散文、文化散文、新潮散文、大散文、新散文、後散文等等,不一而足。但真正具有文本意義的,是“新散文”和“後散文”概念的提出。而我個人,則傾向於使用“後散文”的概念,因為“後散文”的“後”字,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的概念,還有“後現代”的含義在裏面。新時期散文引入了一些新元素,比如小説的、詩歌的、影視的元素,但更重要的,是引進了一些後現代的感覺和理念、思想和思潮。

新散文成功的地方,是把散文的疆域擴大了,有人提出了“四度”的概念,密度、速度、緯度、深度,其中的密度和速度,尤其值得關注。

非線性、共時態、大信息、快節奏,是新散文在文本上的呈現。我希望能夠注意“非線性”這個概念,新散文對生活、事件的敍述,是非線性的,事件、人物、感覺、意象、思想、情感,經常是共時態地出現於單位語言之中,這也是新散文在文本上的最大變化。

二、對於散文的個人化理解

散文是一種“掛霜”的文體,比起其他文體來,它在審美上,更傾向於簡淨與深刻。

對於現代通行的四大文體:詩歌、散文、小説、戲劇,我個人一直有這樣一種觀點:那就是詩歌、小説和戲劇,都是直接移植於西方文體,與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詩歌、小説和戲劇,不僅在理念上,而且在審美內涵上也有着明顯的斷裂,惟有散文,與古典散文一脈相承,在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趣上,保持了與中國古典散文的延續性和一致性。散文是四大文體中,唯一沒有中斷傳統的文體,雖然現代散文以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但與古典散文相比較你會發現,它的審美要素並沒有改變——現代散文對氣息、氣韻的要求,對深遠意境的追求,對簡闊美學的偏好,都屬於古典散文的範疇。中國的文學傳統,最早來源於文章傳統——中國古代,是文史哲不分家的大文學傳統,無論是老莊、孔孟還是左傳、史記,提供的都是深遠簡淨的審美意象,追求的都是一種滄桑和遼闊。

這就是為什麼我説散文是一種“掛霜”的文體——散文天生需要凝結、需要沉澱、需要提煉,需要結“霜花”,需要有“秋氣”。所謂“秋水文章不染塵”,説的就是散文。它與詩歌正好處於人生的兩端:如果説詩歌是少年,可以熱淚滂沱,可以熱血澎湃;散文則彷彿是人到中年,有了感觸,有了歷練,除淨了浮麗和火氣,“滿目絢爛”都“歸於平淡”了。散文不但不再需要激情,它甚至也不再需要抒情,在中國的文章傳統中,散文從來就不承載“抒情”的功能,此所以蘇軾《後赤壁賦》“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融情於景;歸有光《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寓情於物,就是這個道理。

這之後才有所謂的“現代散文”,而前此很多年、很多人,雖然使用白話寫作,但本質上仍然是古典散文——追求清勁、闊遠,講究意味悠長、氣韻生動。讀一讀孫犁、汪曾祺的散文,楊絳、黃裳的散文,甚至楊朔、秦牧的散文,就知道他們如何在文字與審美上,完整地承接了中國古老的文脈。

三、三個回到

這是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

為什麼要專門提出這三個回到?

目前資料寫作、二手寫作、瑣屑寫作、無意義寫作盛行,尤其是一些資料寫作、二手寫作,從民國中挖一些人物,以甜熟的文字表達出來,朱大可謂之“媚雅”,不僅沒有思想性,也無意義,但被捧得很高,有人甚至在熱烈叫賣木心和胡蘭成,似乎那是散文的巔峯和出路,使散文處於危險的境地。

1.回到現場

回到現場,也就是要回到生活,所謂“深扎”,談的也是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提出,當然首先是針對二手寫作、資料寫作,但也針對一部分一手寫作者。散文是最開放的文體,所以很多無病呻吟的東西混雜其中。很有一些人,模仿港台的二三流作家,寫一些喝茶、吃飯、泡吧、逛街等等生活中的點滴,以語言的美麗和清純,表達瑣屑的感受,閒適的趣味,已然達到了程式化、形式化,千人一面,難分你我。目前的散文,優美而疲軟,這種疲軟並不是因為遠離了生活,相反是散文過於接近生活,所有的普通人的生活,充滿了共性的,細碎的東西。這些形成文字之後,除了文辭和用句稍有不同之外,內涵非常接近,充滿了共性,同質同構。這是遠離生活、遠離現實,沒有難度,不具有原創性的寫作,所以需要特別提出散文寫作應該回到現場、回到生活。散文必須介入生活,有“在場”的價值和意義。

2.回到原創

原創是指文本不是建立在資料和他人經驗的基礎上,甚至也不是建立在未經提煉和抽象的生活內容上,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審美通道,建構了自足的審美空間。包括最以展現生活、展開情節為主體的小説,都一定是經過提煉和抽象。這包括思想的原創、情感的原創,敍事的原創。所謂原創性,是指你的文本中包含有多少原創的成分;所謂敍事個性,是指語言極具個人特色,不可複製,有“孤本價值”。

文學的批判性,思想的唯一性,永遠是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這是思想原創的範疇。思維應該具有野性,野性的思維是一種感受力、想象力、創造力。大多數中國人的民族性,不擅長思想,所以目前散文的思想性在減弱,有思想的散文家不多。而且很少有人將散文託為性命,大多是“借道而行”,小説家在寫小説的空隙中寫散文,詩人在寫詩之餘寫散文,很少有真正獨立的將生命與散文結合在一起的散文寫作者。

什麼是敍事的原創?和小説一樣,個性敍事越來越被公共話語所覆蓋。在小説的形式構成中,有人物、故事、情節、細節、場景等等元素,但最核心、最具覆蓋性、整合力,最能體現作者個性的元素是什麼?是敍事,它是一個綜合參數,所以我十分贊成汪曾老的一句話:寫小説就是寫語言,他所謂的語言,在這裏其實指的是敍事的概念。如果説寫小説就是寫語言,那麼寫散文更是寫語言。散文可以依據的東西不多,不像小説,可以依賴故事、情節推進,散文一靠思想,二靠情感,三靠語言,但實際的情形是,思想和情感,也需要依靠語言來表現、來呈現。散文當然也依靠生活經驗,但散文的生活經驗和小説的生活經驗,呈現方式是不一樣的,小説是以故事和情節的方式呈現,而散文是直接以語言來呈現。如果你把經驗轉化為故事,那麼你就進入了小説文本,不再是散文表達了。

因此對於散文來説,個性敍事,是它的最高境界,形成獨特、成熟的敍事個性,應是散文作者的最高追求。

而現在,敍事個性正在消失,散文敍事逐步趨同,變得越來越沒有個性。從藝術層面上説,散文存在的全部價值,都在於敍事構成的個性。它意味着作為寫作個體,你必須從眾人之中抽身而出,偏離普遍性話語規範,甚至與之背道而馳,以個人的方式、個人的文字歷險,來承擔人類的命運和文學自身的追求。

有人説詩歌是寫宇宙,小説是寫世界,散文是寫時間中的“我”,所以個人、個性,對於散文來説尤其重要。

好的散文,總是遺世獨立,無人可以模仿,無人能夠續寫,包括作者自己。擁有不可重複的風格,一次性通過,是真正的文本的孤旅,是一種語言歷險。

所以敍事個性在散文中,應該置於至高無上的位置。

大陸散文寫作經歷過一個輪迴,從之前的楊朔,到了1990年代中期,散文家開始覺醒,散文寫作回到母語氣場,經典傳統意味得到生髮,這個以餘秋雨為標誌,台灣所謂“正始之音”始聞,但餘氏的個人面對歷史發出聲音,雖開創了國內大散文的格局,但其“大詞寫作”摧古拉朽,又演變為散文的一大病灶。之後是眾聲喧譁,泥沙俱下。

3.回到難度

什麼是有難度的寫作?

新時期散文寫作經歷過一個輪迴,從之前的楊朔,到了1990年代中期,散文家開始覺醒,散文寫作回到母語氣場,經典傳統意味得到生髮,這個以餘秋雨為標誌,台灣所謂“正始之音”始聞,但餘氏的個人面對歷史發出聲音,雖開創了國內大散文的格局,但其“大詞寫作”摧古拉朽,又演變為散文的一大病灶。

這之後眾聲喧譁,泥沙俱下,輕寫作、輕敍事大行其道。

散文的無奈在於生活不容篡改,所以散文作家的寫作很容易被生活綁架和掠奪。散文一方面因為文體本身具有一種敞開性和大眾性,應該也容易貼近大地,貼近生活,有人間煙火;一方面也造成它離生活太近,和生活膩在一起。所以提倡有難度的散文寫作。

從文本角度説,鮑爾吉·原野的散文文本走得很遠。還有龐培、張鋭鋒、鐘鳴、于堅、王小妮、朵漁、葦岸、祝勇、樑小斌等等詩人的散文,都別具一格。詩人寫散文,得益於詩人對事物的高度敏感,穿透力更強,寫出來的散文大多有一種鮮活、可感性很強的東西,容易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而風格是一個散文家獨行的名號。尤其是以周曉楓為代表的新生代散文,肆意穿行於感覺與冥想之間,文字中充滿了對“傳統範本”的挑釁和背叛,實驗性和創新性很強,是對散文文本的一大貢獻。韓寒可算是傑出者。他的文章超出80後,對思想、獨立的捍衞延續了60後的血脈,同時文章又有自由知識分子的理性。

有人認為,散文的“散文性”是唯一的,那麼什麼是“散文性”?思想的直接表達,情感的個性呈現,這個應該融入敍事的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