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優秀作文

散文:臻美儒溪作文

欄目: 優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48W
散文:臻美儒溪

散文:臻美儒溪作文

嶺南春來早,二月春風和煦,正適合去踏春。年前在儒溪朋友陳旺弟書記的朋友圈,看到儒溪在鄉村振興中,鄉村樣貌大變樣,村道乾淨整潔,家家成花園,户户有庭院,與我前幾次過去見到的儒溪真不一樣,本想利用寒假這段時間去造訪,可遇上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政府號召大家不要外出,儘量呆在家裏,就把去儒溪的行程暫時推後。如今陰霾已去,又逢這個週末陽光明媚,天氣和暖,決定驅車前往我心心念唸的儒溪。記得初次造訪儒溪,是在三年前,當時因為要採寫西樵杏林故事,我接到了採訪一個名叫趙碧華的90歲老人的任務。那天剛好下着毛毛細雨,天地間四處都是灰濛濛的。我根據導航直接到儒溪村委會,因為車技一般,只顧開車,並沒有具體觀察周圍地貌。到達儒溪村委後,由陳書記帶路,我們馬不停蹄地沿着一條青石板小路往趙碧華家走。午後的時光裏,斜風輕拂,淫雨霏霏,雨水打濕的青石板小路的兩邊,有一些牆磚光潔、非常有氣派的現代化樓宇,不時有一些青磚青山牆、碌筒瓦面、木板門的傳統建築撲入眼簾。陳書記指着巷子告訴我,這裏就是儒溪村的永平市,西樵四大市之一。

那些木柵欄圍護着的老式櫥窗,在濛濛細雨中顯得那樣的孤獨和寂寥。一點看不出這裏曾經的人來熙往,曾經的車水馬龍。陳書記接着説,這個永平市當時有個豬肉鋪、泰昌糧油店、大生堂、平安堂、正和堂藥鋪、煙館、魚市、當鋪、雜貨鋪、桑市、繭市。那個豬肉鋪,一天就賣十幾頭豬肉;那個大生堂藥鋪,今天我們要採訪的趙碧華已故的丈夫當年就是藥鋪的坐診醫生。走在青石板的小路上,牆上一塊塊剝落的泥灰和牆腳下鮮綠的青苔和瓦楞上幾株在煙雨中飄搖的雜草,讓這條老街顯得寂靜、滄桑。那些破敗的門窗、被歲月啃噬成灰黑色的趟櫳木門,散發出的是古舊的黴味。第二次去這個位於西樵鎮南部,距離鎮政府約8公里,由上下儒、北良、江邊、基槎、新村六個自然村組成的儒溪村,也是因要寫西樵醫院故事而採訪儒溪江邊村在南海第四人民醫院工作的跌打科醫生餘惠愛。那次是傍晚過去,按約定的地點,陳書記在村口的趙家炮樓附近等我。

下了車,看見村前那棵百年古榕簇擁着一座紅砂石牆腳、門夾石,三隅青磚清水牆,人字山牆、硬山頂、素胎金玉滿堂勾頭,牆體四面有多個射擊孔的巨型建築物,想必這就是儒溪鼎鼎有名的趙家炮樓了。暮色中,這個集防洪、防盜和保管功能於一體的炮樓如巨人似的佇立在村前。暮色籠罩,站在古色古香的炮樓前,一種久遠的古味撲鼻而來,那些在炮樓中滄桑歲月中發生的故事就在暮色中一個個閃亮登場。從晚清到民國,從抗日戰爭到四年內戰,歷經軍閥混戰,外夷入侵,強盜肆虐無辜,土匪鄉里橫行,日寇燒殺擄掠,在多災多難的艱苦歲月裏,幸虧有了趙家炮樓這堵銅牆鐵壁,為儒溪老百姓保駕護航。憑着炮樓的雄威,把土匪震懾了,把強盜嚇跑了。就連日本侵略者也忌憚幾分,看着炮樓那黑森森的炮孔,不戰而寒,在村口胡亂放幾槍就逃之夭夭。因這炮樓,才使有着800年曆史的古村免受劫難,三元榕蔭,拱橋晚望,方井流香,雲龍返照之儒溪八景中之四景幸運地保存下來。聽陳書記説,八景中的儒林首第、崗背敲經已在恢復計劃中了,希望不久的將來,石獅沐浴、四甲松濤等另外兩個儒溪八景也能復原。

這兩次的儒溪行,都因有任務,只是走馬觀花地經過儒溪的一隅,儒溪於我的感覺,只是一個非常古老而有點暗淡的鄉村。後來,也是奔着採訪任務再去幾次,在濃廕庇日的古榕樹和九彎十八拐的巷陌匆匆穿過,以至於那一棟棟的青磚清水牆、碌筒瓦面,鑊耳山牆的祠堂以及廣府民居,只是浮光掠影地在我眼前飄過,就連村外一方方的桑基魚塘和一片片的香葱,於我來説都是如此的模糊,當離開後,我怎麼努力去搜尋腦中的芯片,都無法翻出它們具體的模樣。直到這一次,我才學會了在每一個祠堂、每一棵古榕、每一口古井,每一幢民居、每一座古橋、每一個書舍、每一幢廣府民居、每一方魚塘、每一座花園前屏息駐足,用眼睛攝錄他們的樣子,把他們深深地刻在腦子裏儲存下來。在環山路轉入儒溪,穿過趙家炮樓,直奔村委會,陳旺弟書記早就等候我多時了,我把車停好,由她帶我在村裏行走,一路春風相伴,一路鳥鳴嚶嚶。穿過名為老龍頭的那座山崗,在窄窄的巷陌穿行,隨便往哪條路走,都非常乾淨整潔,家家户户門前的石階上還擺有不少盆花裝飾,玫瑰、大麗菊、桂花、海棠花……每家每户都成了花園。

陳書記問我,知道不知道村子為何叫儒溪?我一臉茫然。她説,在南宋元初,各姓氏從北陸續南遷至此,因村中崇文崇學之風較盛而取名儒林,1952年七星的田溪等村劃入後就取儒林的首字,田溪的尾字,合稱為儒溪,後來又以拱橋為界,東北為上儒,西南為下儒。儒溪自古崇文尚讀,名人輩出,餘氏先祖餘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素有“異代九齡”之稱,是繼唐代張九齡之後嶺南地區又一位歷史文化名人,與范仲淹、歐陽修、尹洙被尊為北宋“四賢”,為紀念餘靖而建的“風采樓”聳立於韶關城區中心;光緒年間,江邊餘贊年秉承先祖風采,高中翰林進士,孝德之風傳育後人。故此村中的書舍非常多,現存的有鎮南公書舍、老雄興公書舍、金甌書院、如隱書舍、朗山書舍等。遠遠瞥見這些分佈在潺潺清湧邊、綠如華蓋的悠悠榕樹下、青石板小巷裏的書舍,眼前便湧現一羣羣揹着書簍的讀書人,説不清道不明的感觸頓湧心頭——如梭的時光帶走的不僅是歲月啊!置身物是人非的老雄興公書舍,哪裏有心思仔細打量書舍上的雕樑畫棟,如何會有心情揣度破舊的書桌上刻的字是哪位讀書人手癢時的傑作?我直奔書舍前面河涌邊的老榕樹,樹下坐着一些閒聊的成年人,書舍前的空地上有一羣放風箏的孩子,咦,現在這個點不是書舍讀書的時間嗎?怎麼有“兒童歸來放學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呢?定睛一看,放紙鳶的並非舊人。俱往矣,可這些從書舍走出的讀書人的功名和榮光卻依然以祠堂或者故居為載體留存而為後人所敬仰。儒溪的祠堂和名人故居很多,單上下儒就有文亨餘公祠、文元餘公祠、老氏宗祠、陳氏宗祠、趙氏宗祠、岑氏宗祠、陳氏宗祠(石橋)、宗澤餘公祠、生祠(關家)和石景宜故居、岑懷瑾故居等建築。

站在始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的老氏宗祠,陳書記指着宗祠的屋頂告訴我,老家在西樵有很高的盛譽。老姓所開設的“宏業堂”在民國時多次救濟貧農,抗戰時期,“宏業堂”曾在永平市的“大生堂”藥鋪施粥施藥救助鄉民。老姓家的結平,在香港以舊物回收經營起家,卻一直匡扶家鄉的發展,民國初期的一年夏天,南順桑園圍蹦基,滔滔的大水如猛虎出欄,毫無忌憚地肆虐着桑園圍萬畝良田,四處一片澤國,慘不忍睹。那年農作物歉收,數萬鄉民無家可歸。宏業堂老結平和岑伯銘的牽頭下,海外僑胞積極捐獻,總共籌集善款三十六擔白銀從香港運回廣州,再讓被稱為“長人多”的樑達生帶着36名壯漢,挑着籮筐浩浩蕩蕩把36擔白銀挑回了西樵,全部用於桑園圍的修復。站在祠堂花崗巖石牆腳邊,欣賞着青磚清水牆、人字山牆、硬山頂、藍釉花卉勾頭、滴水剪邊、碌筒瓦面、灰塑博古脊上精美的三雕一塑,一個個珍藏在這古色古香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悠然飄溢。我想,這靜靜的古巷,每一塊青石板、每一道水埗,甚至連老榕樹上每一條隨風飄逸的虯髯,一定也在這些感人至深的久遠故事中受到感染和教化。是的,文明鄉風是有着強大的傳承性的。如今的儒溪,乘“鄉村振興戰略”的春風,被列為南海區鄉村振興十條精品示範村之一,位於佛山市“百里芳華”鄉村振興示範帶的核心區,在市區鎮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以江邊、上儒和下儒為核心區,打造“一坊、兩街、三田、四園、五節點、六巷道”的鄉村特色。儒溪是典型的嶺南水鄉,一彎溪水到家門。為了守護建設這個美麗的家園,儒溪村委在陳書記的帶動下,以黨建為引領,發動羣眾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以“三清理、兩整治、五公園、十二公廁、一評選、長效保潔”為着力點,自2018年西樵鎮全面開展“衞生黑點清理”行動以來,由村民組成的清理隊已清理垃圾雜物超過8000噸,整理衞生死角超過5000處,零散小型硬底化合共約8000平方,拆遷影響村容村貌的破舊危房和豬舍接近1500平方,共投入超過450萬元。如今大街小巷乾淨整潔,環境衞生公約上牆公佈,村民的衞生意識和習慣有了明顯的提高。如今的儒溪,被打造成了儒風溪韻、田園水韻的臻美儒溪。喜歡這樣的儒溪,喜歡這樣的鄉村,“青磚祠堂石板路,水田魚塘綠蔗林,古樹榕蔭卧水牛,喧鬧嬉戲雞鴨羣。”跟隨陳書記在村裏轉悠,總能在鬱鬱葱葱的古榕旁,在三三兩兩的芭蕉旁,在碧波盪漾的河涌邊,偶遇祠堂、書舍、廣府民居古樸的身影,這些歷史文化遺存,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勵志的力量。在上儒有點偏僻的石家一巷,巷口有着翹角飛檐、氣宇軒昂的“威武大道”牌坊,穿過牌坊在大道邊有一座樸實、狹小、陳舊的房子,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石景宜先生故居了。石景宜先生的曾祖父是清朝武官,父親石國璋為國子監學生,從“威武大道”這幾個字可知道石家是書香門第、仕宦之家。石景宜的父親石岳雲十歲便往廣州、香港經商,積蓄頗豐。1916年石景宜在儒溪的石家大宅出生,1918年,石景宜父親在廣州買下了麻行街43號為住宅,石家搬遷去廣州居住。在我面前的石家大宅並不大,三間兩廊,狀如古時的鎖頭,舊稱“鎖頭屋”。

“鎖頭屋”為花崗巖石牆腳、青磚清水牆灰瓦、硬山頂的普通民居,一點也沒有剛才所遇上的祠堂氣派。它孤寂地佇立在藤蔓與雜樹叢中,宛若垂暮老人靜靜地守着歲月的清風明月。從古至今,很多外出經商或者獲得功名的人,回鄉後都會修大屋起祠堂,顯示自己的財力和顯赫尊貴。1988年秋冬時節,石景宜回到故鄉探望鄉親父老,也曾萌生修建“石家大宅”重振“威武大道”之雄威。可思前想後,他覺得與其將一筆錢用來修房子,不如把這筆錢購買圖書,贈送給家鄉的學校和圖書館,讓更多的人讀到更多的書,不是更好地傳承儒溪數百年來的儒風嗎?石景宜先生從擺地攤開始,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成為香港著名圖書企業家。捐書贈書報效祖國是石景宜先生一生樂此不疲的事,數十年間他為祖國700多個城市捐贈圖書650多萬冊,“送”掉的現金遠遠超過4億港幣,成為海峽兩岸的“文化書使”。

石景宜先生一生“醉於書,樂於贈”,他説:“撫心自思,每念及往,餘可無怨、無悔、無憾焉,惟祖國統一於今猶為可成。”現在全國有80多個圖書館設立了永久性的“景宜閣”“景宜書苑”“景宜文庫”等珍藏其贈書,精印的《南海丹青》畫集,文化部頒授“溥溢冊府”金字牌匾;石景宜博士博物館在西樵山南門東側的南海博物館內一層和二層。作為鄉村振興力量的“凝聚樞”和發展“風向標”的歷史文化遺存,在儒溪還有很多很多,清五品奉直大夫岑國用輕財重義,濟世救貧,死後葬於西樵山雲路村九稔崗的岑氏家族墓。其子岑懷瑾清歲貢生,子承父志,建橋修理,教化鄉里,清乾隆五十四年倡議建“三湖書院”,介漱芳吟社,白雲洞中留存其多處題刻。岑國用留存的屋子“大夫第”在下儒的岑家十二巷6號,為三間兩廊鎖頭屋,花崗巖石牆腳,青磚清水牆,硬山頂建築。村中還有儒溪石橋、花園地塘、石龍頭、儒林首第、方井、阿巴圖石碑、關家生祠、流塘村、文魁巷等多得數不清的歷史文物和古蹟。陳書記説,在鄉村振興中,他們通過挖掘和重新記錄等形式,把村裏的歷史文化作了詳盡的梳理,以文化的振興帶動鄉村文明鄉風的建設。

儒溪是一個純農業大村,現有農地面積超過7000畝,其中魚塘5500多畝,耕地約2000畝,以黃骨魚和葱菜種養為主。為了配合美化鄉村,村裏把塘頭棚進行美化,打造美麗田園。儒溪村現有魚塘1048個,塘田頭棚接近700個,2019年開始分批統一進行改造塘田頭棚。站在村前的榕樹下往外看,村外的桑基魚塘一塊塊一條條,蜿蜒的河涌被橫直有序的塘基劃分,在豔陽下,紅的、白的、黃的、葱綠的色彩如一幅色彩明麗而又結構了了的水墨畫,而那一個個黃色豔麗的小屋子點綴其中,桑基魚塘變得“顧盼生姿”。“樵山繞水儒風雅,溪塘映翠樂安居。”站在儒溪,我們望得見西樵山,看得見儒溪水,趕得上南海潮,記得住佛山情,“三農”政策在儒溪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幾十年來守土盡責的儒溪人,如今迎來了鄉村振興的新機遇,她們善於把握機遇,把儒溪改造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臻美藍圖。“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南粵名山下的這顆鄉村綠明珠,在省市區鎮村的這股鄉村振興的東風吹拂下,臻美的田園水韻正煥發着濃濃的春意。

Tags:美儒溪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