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熱點 > 優秀作文

遊記寫文學隨筆作文

欄目: 優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6.24K

  遊記寫文學隨筆

這種反觀讓我對真實的認識從這一刻起開始有所轉變,對真實與文學的認識限於內心一隅。所謂真實的寫作,並非絕對與萬物的一致,而是與內心獨白的相和。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遊記寫文學隨筆資料,體用參考,歡迎你的閲讀。

遊記寫文學隨筆作文

遊記寫文學隨筆一

我不是一個文學老師。我在一所國中教理化,與文學不沾邊。

一個偶爾的機會,我問我的學生,寫作最重要的是什麼?他們的觀點很一致,都關注於寫作的手法。有的説寫作最重要的是情節,有的説是語言,讓我有些驚訝。在這些天真的孩子們的追問下,我説,是説真話,寫作最重要是説真話。在與我一番爭論之後,孩子們懂事的給予我相當的尊重,大多數口是心非的迎合,也幾個小男孩因為不能説服我表現出無奈。那一刻,我感到了遺憾,意外,失落。

那次的經歷讓我開始懷疑,我們口口聲聲所謂真實的寫作,到底是來自落筆時的衝動和感受,還是來自閲讀經典的專注和體驗,甚至,根本就是出於對文學評論家們的信任和照本宣科。想到這裏,我的心隱隱酸楚了。

然而那並不是在我心裏第一次文學與真實的碰觸,我的第一次來自石頭記。記得啟功老曾發表過一個關於黛玉不可能嫁給寶玉的觀點,也被稱為鐵證,大致説是黛玉如果嫁寶玉,就是所謂骨肉還家,是絕不會被允許的。我也知道有這樣的風俗,而且這與幾乎所有人都認同的寶黛結局也相符,加之我對啟功老由衷的尊重,我接受這個觀點。然而,我還是覺得有點不對勁,寶黛不知道這個風俗嗎,要禁不住的談情説愛,大觀園裏的下人們不知道這個風俗嗎,到處傳揚二爺定了林姑娘, 芹溪先生不知道這個風俗嗎,寫入這種不合事實的情形。看來, 芹溪先生因虛構而出現錯誤的可能性很大。

我沒有向孩子們講起讀紅樓的這段經歷,即使講了,我想他們也不會感到奇怪,因為這無非添加一個例證説明他們的觀點----寫作難免虛擬,亦或不虛擬怎麼會成為文學吶。紅學愛好者們盯住那些前後不呼應、情節不紮實、邏輯不嚴謹處不放,最終歸咎於後人不負責任的續寫、篡改和譽抄,細想起來,難免讓人覺得這是意圖把虛擬的文學解釋為真實,其潛台詞是,虛擬的與事實和邏輯不符的作品,是不好的。

話已至此,我們應該反觀一下自己的內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説,萬物的影象進入我們的大腦,不同的事物之間不可避免的進行分割和重組,從而形成新的景象。這種記憶的遷延和雜糅,會出現在每一個人身上,而對善於並且執著于思考的文學家羣體來説,表現的尤為突出。由此看來,石頭記中寶黛情事與現實生活中風俗民情的相悖,不妨解釋為作者頭腦中通過對不同事物分割和重組呈現出的新景象。

對於我來説,這種反觀讓我對真實的認識從這一刻起開始有所轉變,對真實與文學的認識限於內心一隅。所謂真實的寫作,並非絕對與萬物的一致,而是與內心獨白的相和。

遊記寫文學隨筆二

春,人們賦予她的概念是:大地披新裝,萬物發新綠,鳥兒唱新歌,花兒放新彩。世間的一切都生機勃發,一切都欣欣向榮。她是多彩的,美妙的,迷人的。

然而,2021年牛年歲首。漫長冬季伴隨着寒冷的,還有不時出現並令人心悸的新冠疫情,在人們翹首企盼春天早些來臨的時候,她卻匆匆一晃,又瞬間來個急轉身,用一場“倒春寒”席捲大半個中國,讓人們始料不及。

四月中旬的一天,當清明時節的雨淅淅瀝瀝從高空灑落,剛剛甦醒的大地樂顛顛地接受這上天恩賜,還沒來得及舉行受禮,便被那紛紛揚揚、飄飄灑灑的白色片狀物將圓潤的雨滴取代。開始,薄薄的雪片還沒來得及落地,便被暖濕空氣侵擾失去矜持融化掉。但是,它們並不服輸,還在不斷地加大密度。被雨水浸泡的地面,也頑強地抗爭着,不願接受此刻不該搶鏡的它們,拼了命把它們在地上揉碎、碾滅。隨雪花越來越密集,氣温也急劇下降,大街上沒有精神準備的人們,兩隻胳膊緊緊抱在胸前,抵禦這突如其來的寒氣。難以想象,上午還大好的天氣,舒適的氣温,在太陽(早已被烏雲擋在天外)西沉時,竟滑到冰點,那搶了風頭的雪兒,好像故意跟雨説,看你能堅持多久,咱倆究竟誰擰過誰?

夜幕在烏雲的籠罩下早早降臨,我也躲在室內不敢與天公較量。拿起手機查了下當晚最低氣温,乖乖,零下三度!管他呢,咱還是“躲進小樓成一統”吧。

翌日,拉開窗簾望向窗外,哇!一片白色。用手機拍照記錄下來,時間是2021年4月13日7時05分。此時的地面是,底下一層冰,上面一層雪,路上車緩緩,街上人寥寥……

離瀋陽戰友兒子結婚日期臨近,設想着到那能躲一躲該死的冷。臨行前一天,打電話詢問國俊戰友瀋陽天氣,老兄回答很乾脆,白天20度左右,夜間10度以上,內衣加外套的穿着沒問題。不過,“經驗豐富”的老兄我,慎重起見,另外又備了一套薄絨衣。

16日,7點由哈西站乘高鐵出發,不到三個小時到達瀋陽南站。下車後,內衣加外套的我,愜意的很。因為除了戰友來接,還有美女文友早早在出口等候。再説,瀋陽這麼舒適的氣温,既然來一趟,怎麼的也得體驗一次垂釣的樂趣。為這,咱也提前與進昌兄有了約定。何曾想,這個高興勁才僅僅維持一個上午。吃過午飯,北緯41度、整整比哈爾濱高出四個緯度的瀋陽,氣温也玩起了跳水遊戲,從十六七度迅速下滑到六七度。傍晚時分,又飄下了不大不小的雨滴。不過還算給面子,沒把那潔白的、晶瑩的花朵朵灑落下來。再看看手機給的天氣情況,第二天整天的雨,氣温最高十來度。還想釣魚,呵呵,死了那份心吧。

好在咱有準備,把備用絨衣加持身上,雖仍感涼意,總比硬生生靠傻小子的體力扛強得多。在沈兩天半,一天半雨水,一天低温,戰友告知的二十多度,愣是讓俺從更北的北國帶來的西伯利亞風給吹得無影無蹤。

請不要怪我,誰叫咱氣場足呢。

比瀋陽還要少六個緯度的鄭州,此前氣温可竄過攝氏30度以上,那裏的人們已經享受過半袖、短裙的。

瀋陽發往重慶的高鐵上,遼西南至山海關,大地一片繁忙,播種機正開足馬力播種;山海關以南的津唐一帶,冬小麥已經泛綠。間或裸露的耕地,估計是播下的種子正在準備破土;到了冀中平原,滿眼綠色的麥子已有尺把高;再到豫北的安陽、鶴壁,但見辮子似的麥穗已衝破孢子,齊整整地立於軀幹之巔。

看着窗外如畫的景色,滿目的莊稼不久就要變作餐桌上美食,感念着農民兄弟的喜悦,憋悶了好久的心緒豁然開朗,興奮地從包裏掏出相機拍下幾張作為留念。一路“天朗氣清,惠風和煦”,心裏美美地盤算着,到河南能給咱享受到暮春的暖陽。

下午兩點到達鄭州東站。信步出站,舒適的温度突然覺得還套在身上的絨衣實屬多餘。一進賓館房間,便忙不迭地脱了去。

也許是高鐵速度太快,讓西伯利亞的風沒能跟上;也許是咱氣場沒那麼足,不足以將冷空氣再裹挾到北緯35度這個地方來,反正一個下午都是明明朗朗。

晚上,為了體驗家的氛圍,我們決定在賓館房間裏用餐。除了大姐從家裏帶來的特產美食,外甥女又點了幾個外賣,外甥準備的1573隨乓的一聲溢出濃香。賓館裏温馨的環境伴隨着温馨的氣氛加之温馨的酒香,讓平時只咂一兩的我毫無意識地越過底線,藉着暈暈的超然美感進入夢鄉……

當又一天的“晨鐘敲響”,起身開窗,還沒來得及看一眼窗外景色,一股強烈的冷氣忽地撲了進來,隨之嘩嘩的雨聲闖進耳畔。天啦!實難相信,俺的氣場真的有那麼強嗎?!俺的絨衣呀,難道你是害怕派不到用場嗎?

隨後,外甥載着我們過許昌、走南陽、越信陽、奔濟寧、登商丘、跨新鄉、訪晉城,再折返商都鄭州的九天時間裏,儘管太陽偶爾露露臉,但卻無力將濃濃的冷氣趕走。討煩的雨水倒是不離不棄,跟着我們一路陪伴,氣温則始終在十度上下徘徊,最低只有五度。這還不算,待我們回到老家小縣城,那雨又依依不捨地跟蹤而至。再看看街上行人,有的竟羽絨加身。

從開頭的那場雪,到重返哈爾濱,時間跨度正好一個月。久違的陽光,終於露出了迷人的笑臉;該死的倒春寒,終於隱去了可恨的身影;祈盼的人們,終於迎來了夏日的暖意。

遊記寫文學隨筆三

“五一”休假期間,幾位“老北漂”聚餐,大家都是北方人,飯店選擇在“晉陽飯莊”,餐前隔窗瞭望,“紀曉嵐故居”就在不遠處,飯後趁着酒興遊覽了紀曉嵐故居。觀後數日紀曉嵐的人情世故一直在腦海浮現,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一代文宗為什麼不能得到重用?帶着疑問我於5月15日(週六),微風細雨中,再次遊覽紀曉嵐故居,意在從某些細微之處獲得一二。

紀曉嵐故居,位於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號,紀曉嵐在這裏住了兩個階段,分別是從11歲到39歲和從48歲到82歲,前後共計62年。故居為清式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屬於兩進四合院建築格局,佔地570平方米,院內面積200平米,小院不大,古樸、寧靜、典雅。第一進院由大門、正房及倒座房組成。正門位於宅院的東南角,五檁硬山頂,合瓦屋面,過隴脊,樑架飾蘇式彩繪,紅油漆門板。第二進院正房是紀曉嵐當年的書房閲微草堂,面闊五間保存完好。堂內北面正中設屏風,上懸“閲微草堂舊址”橫匾,為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所寫。紀曉嵐故居飽經兩百多年風雨滄桑,具有眾多歷史烙印和深厚文化積澱。

故宅中舊物有前院的藤蘿,後院的海棠,均為紀曉嵐親手栽種。據説海棠還記錄了主人公一段戀愛史。走進閲微草堂,最引人注目的是陳列在展櫃裏的那杆長長的旱煙袋,人所共知,紀曉嵐吸煙成癖,煙癮奇大,於是就落下了“紀大煙袋”的綽號。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熱播,讓紀曉嵐這個原本有些冷僻的名字頓時家喻户曉。多年來遊客追隨着故事情節來到紀曉嵐故居,讓這裏成為一處重要的網紅景點。

紀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國子監致仕。有關所謂“鬥和珅,戲乾隆”的事情,多來自民間傳説、評書、影視作品,真實紀曉嵐其主要成就還是學術上的造詣。紀曉嵐為世人所矚目的文化成就主要有兩項:一是奉旨主持編纂了《四庫全書》;二是在晚年寫了一部“追錄舊聞,姑以消遣歲月”的隨筆雜記《閲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不得重用的原因有多種説法。從乾隆對紀曉嵐的評價,可以看出他是如此“悲哀”,“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據考這句話的背景是:內閣學士尹壯圖指陳弊政,稱各省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而晚年的乾隆陶醉在自我美化的怪圈裏聽不進忠言,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奏議將尹壯圖擬斬。紀曉嵐與尹壯圖之父尹松林為同年進士,因這層關係,紀曉嵐為尹壯圖求情,乾隆勃然大怒罵出他心中的真實想法,稱紀曉嵐“不過當作娼妓一般豢養罷了”。紀曉嵐難以做乾隆的寵臣、重臣,難以參與重大的政治決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做皇帝的詞臣。

乾隆皇帝讓紀曉嵐總纂《四庫全書》,他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以自己博大精深的學識、驚人的意志,對保存和整理我國古代文化遺產做出了巨大貢獻。紀曉嵐在《四庫全書》上經營十三年,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還編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他一生的榮耀和輝煌在此達到了頂峯。

在纂修《四庫全書》的過程中,紀曉嵐和同僚都飽嘗了文字所帶來的窘迫、艱辛甚至家破身亡,後人很難從其中看到“爬格子”的愉悦。總纂紀曉嵐、陸錫熊和總校陸費墀等人都因差錯而多次遭到乾隆的呵斥、交部議處、罰賠等處分。最後,總纂陸錫熊在前往盛京校書途中,連嚇帶凍一命嗚呼;總校陸費墀因無力負擔修改費用而被革職,抑鬱而終,死後仍被抄沒房產祖業。紀曉嵐也多次受到訓斥和處罰,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庫全書》覆校完成後,又發現許多訛誤,乾隆又令紀、陸兩人一體分賠。同僚和自己的親身遭遇使他真切認識到自身所處環境的險惡。紀曉嵐騰達始於筆硯,以文字走上仕途,在他所生活的乾隆年間,正是“文字獄”的巔峯時期,這就難免使紀曉嵐噩夢纏身。

紀曉嵐為後世留下一本《閲微草堂筆記》。這部筆記流傳甚廣,魯迅説此書“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孫犁認為這部筆記“與《聊齋志異》是異曲同工的兩大絕調。”紀曉嵐之所以寫這樣一本筆記,實屬無奈之舉。這本書完成時,他不無遺憾地吟詠到,“平生心力作消磨,紙上煙雲過眼多。擬築書倉今老矣,只因説鬼似東坡。”以紀曉嵐的淵博博聞,著書立説應是舉手之勞。可是好多話、好多事,不是不可寫,實是不敢寫。除了這本《閲微草堂筆記》,我們再沒看到紀曉嵐傳承下來的任何文字,這對後人來説絕對是一種遺憾。晚年的紀曉嵐,常以弈道為喻,言其心志,他起了一個別致的號“觀弈道人”。他追隨乾隆吟詩作對,阿諛奉承之作居多,也可見其為人“世故”的一面;再者他為官是各不得罪,儘量保持中立,從來不意氣用事、賭氣要強,這也許是紀曉嵐從官場摸爬滾打多年積累的經驗。

紀曉嵐在69歲那年自題一首輓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把自己比作在官場中起落浮沉的鷗鳥;又説自己如生死書中的蠹魚。這其中表達了他對自身命運的喟歎,也是他畢生經歷的真實寫照。從輓聯中可以看出紀曉嵐對官場的厭倦之情,久在官場浮沉的紀曉嵐並沒有體會到多少飛黃騰達的快感,他雖然修煉成了超然世外的態度,可稱得上是看破紅塵,但他的內心更多的是充滿孤獨、悽苦的感歎。我們不能要求紀曉嵐也去效仿陶淵明那樣“不為五斗米折腰”;或者去學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這就是歷史的多元性,人性的多元性。從另一方面説,司馬遷受辱乃有《史記》;紀曉嵐忍辱負重才有《四庫全書》。“昀,日光也”,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陰影,有陰影的地方也一定會有陽光。紀曉嵐做不成乾隆的寵信之臣、重用之臣,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文學詞臣而已。今天,重遊紀曉嵐故居,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集結為一句話:“悲哉,紀曉嵐。”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一千八多年之前,漢朝司馬遷是為他人講情,惹得漢武帝暴怒之下對其施以慘絕人寰的宮刑。司馬遷以自己血淋淋的教訓總結出:“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這一幕在紀曉嵐身上重演了。幸運的是,乾隆比漢武帝温情,訓斥一頓放過了紀曉嵐。

自古文人官場多失意。屈原在詩歌創作上獨步千古,然而在官場上卻屢遭排擠打擊,最終自沉汨羅江。唐朝的“初唐四傑”、李白、杜甫等,在仕途上也屢遭挫折。很多人不明白,這些才高八斗的文壇鉅子,為何在政壇上不能同樣有所作為呢?

文人失意官場,固然有很多因素,屈原是不肯與人同流合污而受人排擠;賈誼是因少年得志而遭人忌妒;司馬相如是因口吃和身體不佳而不慕官爵。這些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人墨客,在踏上仕途時就選擇了不隨大流,主動放棄了“明哲保身”。他們的人生,與其説因其偉大而“不得志”,不如説因其“不得志”而成就了其偉大。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人生成就自我的道路很多,特別是在當前所面臨的改革開放新時代,機會無處不在,如果只圖眼前得失不做長遠規劃,可能發展受到限制。按世俗價值觀去生活,即便能安享天年,但只要失去正確理念,最終也是虛妄此生。無論人生經歷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找到自己的使命之路,併為之持續踐行,即便不能取得偉大成就,那也此生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