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發言稿

年輕幹部成長工程培訓班上的講話

欄目: 發言稿 / 發佈於: / 人氣:1.76W
年輕幹部成長工程培訓班上的講話

年輕幹部成長工程培訓班上的講話

這是我們開辦的第一期年輕幹部成長工程的培訓班,組織部和縣委黨校經過了非常認真充分的準備,體現了縣委對年輕幹部的重視,對培養年輕幹部的重視。這次培訓是開放式的,打破了很多固有的模式。從師資開始,從每一節課開始,應該説設計得很精細。我們提出要請最好的老師授課,是因為把大家集中起來,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如果課程安排不好,就是對各種資源的浪費。那麼,既然是花了時間和精力,就要按照最高的標準來辦學,這是一種理念的轉變,也是黨校培訓模式轉變的開始。

我剛才看了三位學員的筆記本,重點看了一下體會文章,能夠看出大家的態度很端正、很認真。我建議,心得體會的文章用單獨筆記本寫,跟寫日誌一樣每天一篇800字,標明年月日。剛才兩位學員作了發言,我覺得講得很好,認識非常到位,語言非常簡單質樸,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好的開端。按照這次培訓要求,縣委每個常委都要來講課或者是座談,今天是安排我來給大家講課。在黨校這個講台上,我們不敢輕易説是講課,跟大家在一起交流一下。

我們為什麼要花大精力辦這樣的培訓班?這個問題要從X發展現狀來認識,X的發展不能只看X自己的事情,要把X放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範圍內去看,這樣才能夠看準自己的現狀,才能夠找準自己的方位,才能夠明確自己的方向。如果我們關在家裏面自己看自己,永遠都是滿意的,這裏我用一組數據與大家一起看看X的現狀。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兩個數據是核心指標,能夠説明一個地方的發展狀況。第一個是地區生產總值,這是一個地方經濟總量的體現,規模、總量、結構都可以從地區生產總值中看出。

201X年X的地區生產總值是X億元,荊州市是X億元,X省是X億元,全國是X萬億,準確説是X億元。把X放在全省全國的格局中看,我們是X億元,全國有X多個縣,我們的經濟總量卻沒有達到兩千八百分之一;全省X個縣市區,我們也沒有佔到百分之一,也就是説我們的經濟總量沒有佔到我們應該有的平均數。

看清X的現狀,是不是為了讓我們喪失信心呢?當然不是。一個地方、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基本精神是什麼?就是既不要自滿也不要自卑,這就是我們的精神。我們自滿的有,自卑的也有,而自滿和自卑都不可取,看清自己就是要用客觀理性的態度來對待我們的發展、對待我們的工作。

在當前這樣的條件下,我們X的方向是什麼?我覺得第一個是我們不要提不切實際的目標,必須腳踏實地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做起,做好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第二個是一定要有符合X實際發展的目標,一定要有目標而不能沒有目標。因為發展不夠,所以我們才格外重視幹部隊伍建設,一個地方事業的發展是幹部完成的,是由幹部隊伍決定的,我們的事業是幹部隊伍幹出來的。徵地拆遷沒有幹部能徵能拆嗎?招商引資沒有幹部能招能引嗎?項目建設沒有幹部能建嗎?一個地方的幹部隊伍具備什麼樣的素養,決定一個地方的發展具備什麼樣的水平,工作具備什麼樣的層次。

幹部隊伍建設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幹部隊伍是什麼樣的素養,這個地方一定是什麼樣的發展狀態、發展層次,二者是吻合的。如果説我們X這個地方的幹部隊伍思想觀念都很前衞,那麼就不會讓領導操心解放思想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幹部知識都很豐富,那就不會讓領導操心能力不夠的問題;

如果我們的幹部作風都很紮實,那麼就不會讓領導操心所安排工作的執行問題。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個地方的幹部隊伍,思想觀念前衞、工作能力很強、作風很紮實,這個地方的事業還會幹不好?這就是我們將花兩三年時間系統化培訓幹部隊伍的原因,就是要打造這樣一支隊伍。

或許有人説,我們的思想觀念很先進啊,知識水平也很高啊,能力也很強啊,作風也很紮實啊。同志們,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支幹部隊伍的素養提高是永恆的主題,還沒有聽説哪個地方的幹部隊伍素養已經不需要提高了,何況是X這種發展不夠的地方。我們需要一支什麼樣的年輕幹部隊伍呢?或者説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年輕幹部隊伍呢?這是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主要內容,談我的一些切身體會,因為我也是從年輕幹部中走過來的,我給大家講六個“三”。

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關於“三觀”問題,一般都是哲學研究的範圍,我們常講這個觀那個觀,其實歸結成一句話就是:如何看待某某問題,就叫“某某觀”。這種看待是內心深處的自覺認識,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一時的觀點或看法,這樣它才能上升到“觀”的層面。

我們作為黨的幹部,作為新時期的年輕幹部,我們的“三觀”應該是什麼樣的?

第一,世界觀。所謂世界觀,就是我們如何看待世界。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呢,我覺得馬克思主義為我們做出了非常全面的詮釋,辯證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教給我們的世界觀。大家不要認為這個是很“高大上”的經典哲學,其實我們從高中開始學辯證唯物主義,上大學、參加工作一直都有這方面的學習,它是人類看待世界的基本觀點。

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是“物質決定論”不是“意識決定論”;物質是運動的、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變化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任何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所有事物的規律都是可以被人所認識的,是“可知論”而非“不可知論”,只要我們去研究和把握,它就可以被認識,有些東西現在沒有認識到,並不標誌着它不能被人類所認識。這些是人類看待世界的基本觀點。

任何事物都充滿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由主要矛盾決定的,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這對我們的工作有哪些啟示呢?把矛盾的觀點延伸到我們的工作當中就叫“重點論”,要能夠抓重點,抓那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而非眉毛鬍子一把抓。

還有,我們要有一種辯證的觀點,要辯證地去看待事物。什麼是辯證的觀點?就是考量任何一件事物,不能片面地認為它只是好或者壞,不要片面地認為它有利或者沒有利。這樣的辯證觀點用在我們的工作中,就是“兩點論”。如怎樣面對困難,如果我們面對困難馬上退卻,就是缺乏辯證思維,因為你只看到困難中難的一面,而沒看到困難也包含有利的一面;只看到困難給我們帶來的挑戰,而沒看到困難帶給我們的機遇。

關於歷史由誰創造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回答得非常清晰:人民創造了歷史。這裏面的一個經典問題是,英雄在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沒有英雄,歷史可能會改寫。那只是表面層次的問題,的確很有可能,但哪怕是改寫歷史,歷史仍然是靠人民創造的。這個問題應用到我們的工作中,我們怎樣處理和同事之間的關係,怎樣處理和基層之間的關係,是不是我一個人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完成?是不是我一個人就可以決定所有事情的發展方向?不是。它需要羣策羣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用現代管理學的觀點叫“團隊意識”,因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不是某個人創造的。所以,要學會尊重領導、團結同事,和大家一道工作,這也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哲學離我們的工作生活並不遙遠。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生產實踐為基礎考察人與物的區別指出:人區別於動物的特點是,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當然還有勞動),主觀能動性是人和其他動物間最大的區別。所謂主觀能動性,就是有意識地自覺地想問題、辦事情。我們常講,事物的發展變化受內因和外因的雙重影響,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外因起輔助和推動作用,但二者都受物質條件所影響,物質條件是決定因素。那為什麼又講主觀能動性呢?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改變和調整客觀條件不具備的情況或狀態,就是平常所説的“跳起來摘桃子”。

桃子結在樹上,伸手夠不着,從物質條件上講是辦不到的,但是跳起來就能夠拿到,這就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大家都是年輕幹部,你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了嗎?你有沒有千方百計想方法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沒有付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就不要説“不可能”,在我們的精神世界裏不能有“不”這個字的存在。紅金龍香煙的廣告詞“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李寧的廣告詞“一切皆有可能”,阿迪達斯的廣告詞“沒有什麼不可能”,毛主席説“人定勝天”,這些都是把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的理念。

但這是不是就意味着成了唯心主義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的主觀能動性一定是圍繞客觀物質條件來開展的。同樣的物質條件,不同的主觀能動性,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有的人用100塊錢只能買80塊錢的東西,有的人用100塊錢能買100塊錢的東西,有的人用100塊錢卻可以買1萬塊錢的東西,這就是區別,不是量的區別,而是質的區別。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是由物質決定的而不是由意識決定的。那我們應不應該相信算命呢?應不應該信鬼神呢?應不應該去廟裏拜菩薩呢?應不應該信“大師”王林呢?如果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你會信嗎?會被它誘騙上當嗎?斷然不會。

第二,人生觀。所謂人生觀,就是對人生的態度和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觀,人生觀不是與生俱來或者一成不變的,人生觀隨着人的經歷、閲歷的增長會逐漸調整和完善,人生觀在調整的過程中需要受到正面的引導。我們講,人生是什麼?人生為什麼?怎樣度過有意義的人生?這就是人生觀的具體化。研究這個問題的哲學家中,培根有本專著叫《論人生》,叔本華有本專著叫《人生究竟有何不同》,羅素有本專著叫《什麼是快樂的人生》,這些都是比較經典的論著,大家可以讀一讀。

對於我們這些國家公職人員來講,是“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還是“人生在世,貢獻二字”呢?它不是抽象的問題,它與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仍然是緊密聯繫的。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就會產生什麼樣的人生行為,就會凝結什麼樣的人生結果。假如説我們的領導幹部心目中的人生觀是追求錢、權、利,那就一定會以為非作歹的方式來行事,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以黯然謝幕而收場。我們看犯案的官員寫的懺悔錄,有的人講“是被金錢一時迷住了雙眼”,我看到這句話後覺得不對,什麼叫被金錢一時迷住了雙眼?犯那麼嚴重錯誤的人絕對不會是被金錢一時迷住了雙眼,他是始終被金錢迷住了雙眼。

他追求的是錢、權、利,所以就會收別人的錢,就搞錢權交易,違法亂紀,最終自食其果。因此,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就有什麼樣的人生行為,有什麼樣的人生行為就有什麼樣的人生結局。其實人生很短暫,就那麼短短的幾十年,如果用工齡算,22歲左右參加工作,60歲退休,總共就只有38年工作時間,可謂彈指一揮間。怎樣讓我們短暫的38年更有意義、更有價值,這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既然走上了國家公務員的發展道路,我們的人生追求就不應該是錢、權、利。

如果你追求的是錢,現在改行還來得及,你可以去辦企業、去創業、去私營企業打工都比當公務員賺的錢多。公務員是一種職業,職業背後折射的是人生價值取向,如果你的價值取向不是為了社會大眾生活得更好,為社會做貢獻,就會導致你要麼工作得很痛苦,要麼會走向歧途。最近網上老是在説工資低,公務員工資低不低呢?也確實低,如果嫌工資低而要追求高工資,可以選擇不當公務員,為什麼又要當公務員又嫌工資低呢?這是我一向的觀點,再者説工資其實也不低,我們的科級幹部每個月也有三千多了。

我去XX村走訪貧困户,有一户人家,他的兒子得了白血病,家庭原本條件非常不錯,去年一年各種醫療、看護等費用花了近62萬元,他們這户人家因此成了貧困户,而且連累他的舅舅、姑媽也跟着成了貧困户。假如是我們生病躺在牀上,則是另外一種結果,他們躺在牀上,不僅要花醫療費而且立馬就沒有收入了,他們靠天天參加體力勞動才能夠有收入,可我們要是躺在病牀上,工資不會停發。因此,大家要珍惜,不要讓對公務員職業叫苦叫難的情緒瀰漫在我們的身上,瀰漫在X的大地上。

人生追求什麼呢?我的人生觀是追求三個方面。第一個,自由。為什麼要自由?沒有自由活着將毫無意義。我們多少革命前輩為了自由而犧牲,為了得到自由,他們甚至連生命都可以不要。在當前這麼好的形勢下,貪污受賄的人是自己將自由葬送了。我看過黑龍江檢察院的一位副檢察長寫的一篇文章,他當時參加胡長清案子的辦理。

文章講到,書法家副省長鬍長清最後跟組織提了三點要求:第一條,晚上睡覺的時候不要讓燈光照着我的眼睛;第二條,放風的時候讓我隨着太陽一起走;第三條,上廁所的時候不要讓兩個武警跟着我。就提了這三條要求,大家可以想一下,這三條要求對於我們來講是要求嗎?你如果這個時候受不了的話可以出去吹一陣風了再進來,誰都不會説你,但是對於他來講,就成了奢求,為什麼?他喪失了自由。第二個,健康。徒有自由,行動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但你卻躺在病牀上,那也是很痛苦的,所以要健康。健康不僅僅指身體健康,還有心理健康,對公務員來講,心理健康也至關重要。

領導把你批評了一頓,你就恨不得去跳樓,是心理上的不健康;同事做了點讓你不高興的事,就耿耿於懷,是心理上的不健康;總是有很多超越於自己客觀條件的要求,也是心理上的不健康。第三個,有所作為。在一個崗位上,無論這個崗位是大或小、能做大事還是小事,都理應無可非議地有所作為,這就是有意義的人生。人生最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如果看結果,我們就會逐漸迷失自我。

比如企業家,把是什麼量級的富翁當做結果的話,那麼終有一天他會無所適從。我絕不是危言聳聽,有很多這樣的典型例子,開始追求十萬,十萬之後追求百萬,百萬之後追求千萬,千萬之後追求億,億之後呢?對於他來講已經沒追求了,所以他覺得活着沒意義。為什麼有的企業家身價十億百億甚至千億,依然能夠做得很好?因為他始終沒有或者逐漸沒有把錢當做追求,而是把辦企業當做他的事業。對公務員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追求當科級領導,然後當縣級領導,然後又追求當個廳級領導,這是沒有止境的。

為什麼有的人四五十歲的時候容易犯錯誤呢?中央處理的那些高官要員,有不少是屬於跑官、買官、賣官,這是為什麼?因為他把當官當作了他的目的,他當了這個官還想當更大的官,而自身又不具備那樣的條件,所以就去找關係、花錢,政治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他本身就不具備那樣的能力和素養,也不具備那樣的資格,通過非正常手段達到目的,他的人生下場註定是悲慘的。如果我們把過程看得更重要,大家想一想,會不會花錢去買?會不會去找關係?會不會天天把酒喝得很難受?不會,只會紮紮實實做事,大家應該要有這方面的思考,不要被社會上的錯誤觀念所左右。

關於人生觀的探究,中國的古典哲學,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建議大家多看一些。比如道家的“黃老哲學”,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不要簡單地認為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就可以了,能背誦並不能説明什麼問題,關鍵是要領悟。道者,規律也,道家遵循的道,就是順應規律、順其自然。道家講“無為而治”,不要認為是消極被動,如果你認為道家講的這些是消極被動,那麼説明你對道家、“黃老哲學”不懂。還有儒家,以孔孟為代表,特別強調人的修煉,“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層次像樓梯一樣一層層往上爬,你的內修達不到,外在格局也肯定不行。

還有法家,以韓非為代表,講法治,是中國歷史上主張法治第一人。我給大家推薦一套小説,叫《大秦帝國》,講的是從春秋戰國到秦統一天下,直至秦二世滅亡的大秦興衰史。裏面有幾個典型人物:商鞅,堪稱中國改革派第一人;張儀、蘇秦是“縱橫家”的代表人物,講究合縱連橫,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外交抱團現象,東盟、歐盟、上合組織、“金磚五國”是一樣的道理。常説的“三教九流”,“儒、釋、道”就是三教,儒家、道家、縱橫家、墨家(主張“非攻兼愛”)、名家(名家就是以空談為主的辯論,“白馬非馬論”是經典論斷)、陰陽家、法家、雜家、農家就是“九流”。那時候的學術充滿了哲理,我們都要認真去學習。

第三,價值觀。所謂價值觀,就是探究生命的價值、人的價值、自我價值是什麼的問題。我覺得,人不能白活着,除了滿足自身需要以外,還要能夠給他人創造價值;除了滿足自家的需求以外,還要給社會創造價值,這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如果借用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來講,就是一個人一定要有剩餘價值,你不能認為人只是為了讓自己活着,滿足了自身需要就是價值。沒有剩餘價值是不夠的,如果奉獻的剩餘價值越多,那就標誌着我們對社會、對他人的貢獻越大。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是解放全人類,這是《共產黨宣言》裏寫的目標。

這個“解放”不是過去所講被地主壓迫的農民翻身得解放,不是這個意思。共產黨員的價值觀要求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黨分憂、為民解難,這是我們應有的價值觀。一個人,在單位也好,在家裏也好,多一點對人生的思考,就不會計較小事、計較眼前、計較名利,就會活得瀟灑自如,就會有更廣闊的人生舞台。要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現在有人專門研究情商,我看了一些研究情商的書,最後歸納成一句話:情商就是一個人考慮別人感受的靈敏度的能力。我這個人情商比較低,批評人不講場合,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所以説,多一些這樣的人生思考,是有好處的。

三念:信念、觀念、理念

第一,信念。所謂信念,就是心中有堅定的目標,盯着目標不放手就是信念。信念可大可小,可抽象也可具體,對於共產黨員來講,理想信念就是實現共產主義,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在我們的具體工作當中,這件事情不完成誓不罷休,那件事情不完成誓不罷休,這些都叫信念。在體育運動中,定的目標是繞着400米的操場跑20圈,20圈不跑完就不停下來就是信念。不要以為信念很抽象、不可捉摸,它也是很具體的,這一次培訓學習,當優秀學員也是信念。信念對人生是一種精神支撐,是一種精神力量,它支撐我們的意志,激發我們的鬥志。一個人如果信念堅定,他就會堅如磐石、穩如泰山。

第二,觀念。對於觀念,大家都太熟悉了,就是對事物認識的外在表現,它是意識形態層面上的問題,就是你怎麼看問題,它不光有理論特色,也有實踐特色。觀念問題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我們年輕幹部,觀念陳舊、觀念保守、觀念落後、觀念封閉都是我們的天敵,既是事業發展的天敵,也是人生髮展的天敵。觀念的核心是開放,就是內心不要受固定模式的主宰,要永不停息地接納新東西、發現新東西。比如説有一種城市開發投資的模式,叫做“土地開發權融資模式”,X沒有搞過。而且聽説哪個地方搞過但出現了問題,所以認為不能搞,這就是封閉觀念,而不是開放觀念。

試想,如果只有過去搞過的事情才能搞,人類社會還能進步嗎?我們的祖宗是原始人,從進化論來講,從類人猿站起來之後第一件事是幹啥?是把樹葉摘下來圍在身上,如果我們不改變,只有過去做過的事情才能做,那我們現在不也只能穿樹葉嗎?這個道理很簡單。在開會討論問題的時候,很容易出現這樣一種觀點“我們過去怎麼搞的,現在怎麼搞”,這是極為落後的觀念,你不敢創造,還不敢用別人創造的東西,這個地方是不會進步的。

有個成語叫“老氣橫秋”,二三十歲的人老氣橫秋,就是思想上長了黴,觀念封閉了,沒有接受新東西。觀念和精神狀態密切相關,觀念落後、封閉,精神狀態就差,總是為自己的懶惰和無所作為找藉口,總認為這個事情搞不成那個事情搞不成,根子在哪裏?在觀念,需要調整,這個東西很致命。再比如説民主,我們討論問題,民主一點,多一些民主環節,有一種觀點“管他同不同意,先搞”,這個觀念也是落後的,如果決策不走民主程序,那麼執行起來就會很艱難。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新一代的幹部要有這些觀念。

民主真正的目的是過程,它讓大家心情舒暢,它讓大家暢所欲言,這些都是觀念。還有我經常説的發文件,一個十幾頁的文件發出去,誰看呢?我們上面很多寫文件的人,心血白費了都不知道,在辦公室一寫幾個月才把那一二十頁寫完,最後發下來大家只看標題,有什麼意義呢?我跟XX交代過的,縣委發的文件,除了比較正式的非長不可的以外,一般都兩三頁、三四頁完成。是不是每個文件的第一條都要寫指導思想呢?不一定。有人會説,你這個話是政治上不成熟,我覺得恰恰是政治上成熟,不要以為人云亦云像傳聲筒一樣就是政治上成熟。是不是每個文件都要寫指導思想?是不是每個文件都要寫三大塊?是不是每個文件都要寫重要性、緊迫性、責任感、使命感?不是,這些都是觀念。

幹部要出去觀摩學習,有的説這方面現在管得嚴,管得嚴是第一個困難;第二,幹部走出去風險大,路上來來去去、乘車乘船的,去了之後還要參觀考察,晚上還要管理;第三要花時間;第四要花錢。有四項困難擺在面前,最明智的選擇是這件事情不做了,這個觀念是正確的嗎?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以上這些都是觀念問題,大家要學會敞開胸懷接納新東西。

第三,理念。理念和觀念有區別,比如説要親民,新時期的領導同志要親民,過去老百姓來了,很多人以“吼”方式對待,而且覺得很正常。新一代的同志們如果對百姓用吼、用罵的方式,説明你的思想裏雜草叢生,你沒有接收新觀念,沒有理解什麼東西叫政策,沒有理解什麼是公權,沒有理解什麼是公職,沒有理解我們的權力來自哪裏、對誰負責,沒有理解誰養活了我們。所以,對待老百姓的一言一行,最能體現你內心深處的素養,看文章、聽演講都不行,要看對待老百姓是什麼態度。

有的人,對領導態度好得很,腰都彎到90度以下,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對老百姓橫眉冷對,這樣的幹部是不行的,是走不遠的。比如大家都要聯繫村,你準備為所聯繫的村做幾件事情,去了之後就是找幾個村幹部一商量,夠不夠?顯然不夠。我為什麼強調同志們到聯繫村要去走訪羣眾呢?就是要讓大家學會走訪羣眾,學會從走訪羣眾中瞭解羣眾最需要的是什麼,學會評判羣眾提出的要求和村幹部提出的要求,誰的更合理,誰更緊迫。這不是簡單的羣眾工作問題,這是執政理念的問題,別説我們幾個幹部説了算,羣眾沒有發言權,哪怕你做的幾件事情就是羣眾想要做的事情,你的工作理念也是很落後的,這是一個親民理念。

還有一個是公開,不要搞暗箱操作,要公開。比如有的單位發獎金,是用信封裝好的,每個人都不一樣。不一樣可以,我歷來主張要不一樣,因為工作表現不一樣,獎金當然應該不一樣啊,但是要公開,哪個是一萬,哪個是八千,哪個是六千,哪個是兩千,要公開。有人説,我這事搞得很公平,又何須公開呢?這個理念也是落後的。

每個人都有知情權,每個單位的每一分子都有知情權,你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的知情權呢?包括我們縣委研究幹部也要公開,要經得起檢查,幹部是怎麼用的要公開,不能封閉運行,大家不曉得都定了,這是不應該的,它體現的是一種執政理念。政府機關用了三十萬公款幹了什麼,是用來修車、加油,還是搞了接待,如果抱有“為什麼要讓老百姓知道呢”這種觀念,也是落後的,因為這些錢的真正所有者是人民大眾,並不是幾個公職人員所擁有的。人民大眾把這些錢用公共財政的方式拿出來供養我們行政機關,目的是為他們服務,所以這個錢是怎麼用的,錢的主人應該知道,這也是我們搞財務政務公開的原因。

再比如,為羣眾辦事,很多人説“我給羣眾幫了個忙”,真是幫了個忙嗎,你的工資就是用老百姓的錢發的。為什麼老百姓要用財政的形式拿這麼多錢養公務員?是因為公共服務沒有企業願意提供,這些事是沒有錢可賺的、無償的,無償的服務必須是由政府提供。

有些人當個公務員就高高在上,沒有搞清楚是誰把你養着、應該為誰服務,這是理念問題。你知道這個為什麼之後,行政服務還會為難別人嗎?不會的,那是你的職責,不做就是失職。還有平等,我所説的平等,是人與人交往的平等,要有平等的姿態和心態。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能説我是書記,你們是副鎮長,我就高你們幾等,錯!你是副鎮長,別人是辦公室的辦事員,你就高他一等,錯!人,生而平等。這句話是古今中外的哲學家研究人權的經典理論依據。

它是平等姿態,平等姿態有什麼好處呢?可以讓人際關係非常和諧,而不是很複雜、很繁瑣、很令人沮喪的人際關係,不是很令人提防、耗盡心機的人際關係,大家都平等相待,這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對於一個領導來講,你是一把手,對待幾個副職要平等,不能因這個人跟我關係好、聽我話,我就對他好些,那個人喜歡跟我犟,我就對他差些,這也是錯誤的,是落後理念,這樣的領導幹部的格局就低了。

對老百姓要平等,你看那個上訪的羣眾,拍桌子鬧啊,就要對他另眼相看嗎?他違反了法律是違反法律的問題,但他應有的待遇都應該給。不能説他是老上訪户,糧食直補不給他發,有臨時救災的補助,他喜歡扯皮,就不給他發。這些觀點是錯誤的,你對老百姓就是不平等的。

三種精神:實幹精神、奉獻精神、擔當精神

第一,實幹精神。就是腳踏實地幹事,這個大家都懂。我們不妨換位思考,假如你是領導,你需要什麼樣的辦事員,肯定是腳踏實地幹事的人。那麼反過來,你現在是辦事員,怎樣讓領導對你滿意呢,還是要腳踏實地幹事,只有這樣領導才會認可你。實幹精神決定一個人在單位有沒有價值,不幹實事,就什麼價值都沒有。有沒有實幹精神決定着一個地方發展速度的快慢,如果一個地方到處充滿了實幹精神,那麼這個地方就一定能發展好。如果一個地方,大家都是虛無縹緲、口若懸河,那麼這個地方不可能有快的進步。

大家都是誇誇其談的,那怎麼進步呢?肯定進步不了,因為事業是幹出來的,只有把事情一件又一件地幹成,才可能發展和進步。街不修,城市化能完成嗎?沒有自來水,民生問題算解決了嗎?修街、通自來水等都是事情,需要實實在在地幹,不是坐在辦公室説幾句話、寫幾篇文章就可以出來的,是幹出來的,所以要有實幹精神。實幹精神決定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否。習總書記上任之後,重申了一個重要的精神,叫做“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實幹對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講,是十分重要的。

我希望,我們的每一個幹部都能夠踏踏實實地幹事。拿徵地拆遷來説,在座的王禮東同志就在搞徵地拆遷,而且開展得很好,假如你不逐家逐户去做工作,你不去宣傳政策,你不去討價還價,那房子能拆嗎?我們天天就坐在那裏開幾個會,誇誇其談地講幾句,講點認識,那房子能拆嗎?拆不了。所以,需要有實幹精神。

第二,奉獻精神。前面講的人生觀、價值觀裏面也講到了這個,要有奉獻精神。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很容易把自己的付出和自己的待遇放在一起來對照,結果總是氣呼呼的。“我一年到頭做了這麼多事,領導在這次提拔中卻不推薦我”,“這麼重要的學習,安排他去而不安排我”,“休假也不同意”,總把自己的待遇和自己所做的事情對照起來看,這從內心上講缺了什麼?缺了奉獻精神。我們每做一件事情,當你真正是從內心深處懷着不求回報的態度去做,得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意外驚喜。

比如説,女生過生日,前幾天就在想,我的哪位朋友要給我送花,我的哪位朋友應該給我送戒指,我的哪個閨蜜又應該給我送個什麼。前幾天就在籌劃,結果過生日那天,啥都沒有收到,連電話都沒有接到一個,短信都沒有收到一個,你是不是非常鬱悶啊?如果換一個思路,前幾天想都沒想這個事情,今天過生日,沒有電話,沒有短信,你是不是覺得很正常啊?如果突然收到一朵鮮花,你是不是覺得很驚喜?同樣的事情,調整一個姿態,調整一下心態,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我們要有奉獻精神,年輕幹部要有兩個“吃得”:吃得苦、吃得虧,吃不得苦、吃不得虧肯定不行。

兩個人一起參加工作,過了若干年,一個人當了局長,另一個人連副局長都不是,沒有當上副局長的那個人就到組織部長辦公室扯皮,為什麼他當局長而我不能當?組織部長就會跟你説,他為什麼當呢,他在某一天,那麼吃虧的事情,他搞了你沒搞,叫你去你不去;安排你聯繫最亂的村,你不去而他去了,條件都不講;春節的時候要安排你值班,你討價還價,安排他值班,欣然同意。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區別。

有兩個人是大學同學,畢業後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工作若干個月後,一個同學當了副總,另一個同學氣呼呼地去找董事長理論,我跟他一起進的單位、同時當的科長,為什麼他當副總我不能當?董事長當即給他們兩個人安排了一件事情,讓他們到農貿市場上看看有沒有土豆賣。

兩個人就去了,然後是不同的時間回來的。那個沒有當副總的先回來,董事長問他,有賣土豆的嗎?他説有。董事長再問,有多少?他説不知道,多少錢一斤?不知道,有沒有內蒙古的土豆?不知道,這就是他的表現。過了一陣子,那個當了副總的人回來了,一五一十地向領導報告,菜市場有多少個土豆商販,有多少斤土豆在賣,平均價多少,最高價多少,最低價多少,有哪些是內蒙古的,有哪些是東北的,都説得一清二楚。董事長問了一句話,你現在服氣了嗎?這是我在書上看到的一個故事,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啟示。

不要説我們都是科長,為什麼他當副局長,不要説這個話,一定要從點點滴滴中去找原因。我剛才講,安排你加個班,雖然你加了班,但是你發牢騷,他加班不發牢騷;安排值班他欣然同意,你討價還價;安排你下個村,你找理由要選最好的,他選最差的。

同志們,一件事不能説明問題,一百件事足以説明問題,這就是差別。你不要懵懂地跑到楊部長那裏説為什麼是他不是我,不要這樣簡單地問,一點益處都沒有。如果你還氣呼呼的,還對組織抱有怨恨情緒,那麼你就犯了糊塗;如果你去檢視自己、檢討自己,説明你還有救。要有奉獻精神,要吃得苦、吃得虧。有一句話叫“不讓老實人吃虧”,我們堅決不讓老實人吃虧。我這麼優秀,部長也不認得,書記也不認得,我找領導、親戚、朋友去打個招呼,帶着我到部長、書記那裏坐一下,這樣好嗎?不好。凡是這樣的人,我都會給他減分,但是我不會告訴他,本準備重用的人,出現這種情況,也要暫且放着。我們一定不會讓老實人吃虧,腳踏實地幹事,豐富和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是你們自己的事情,發現幹部、使用幹部、重用幹部是組織的事情。如果説,你是很優秀的幹部,但是組織發現不了你,需要熟人把你帶過來才能發現你,那説明我們水平很低,辦法太少。

第三,擔當精神。擔當這個詞,説起來很容易,而且一度成為流行詞,“勇於擔當”到實踐層面,就太難,因為每件事情都需要有人擔當。把大家組織到蘇州去學習,就是楊部長對你們的擔當。不要以為只有國難當頭才需要擔當,不是的,每件事情都要有擔當。

比如説,有的上訪人不講道理,做一些違法的事情,讓公安機關帶走教育一下,發這個命令的人需不需要擔當?有的人敢發,有的人不敢發。敢發,那個地方的秩序就好一些;不敢發,那個地方的秩序就差一些。但是敢發的人,擔了風險;不敢發的人,一點風險都沒有。對敢發這個命令的人來説,他在自己遭受風險和秩序遭受挑戰之間,他選擇的是前者。

對於不敢發命令的人來説,他選擇的是後者,選擇後者的人,當領導幹部有意義嗎?沒有意義,還要他幹什麼。舉個例子,比如説徵地拆遷中,評估價格為40萬的房子,政府承諾可以給他賠190萬了,他説要賠250萬才行。遇到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辦?需要我們採取一些強制措施,誰來發這個命令啊?不發,丟在那兒不拆了,路不修了,讓它成斷頭路或者繞道修,這種取捨、選擇,對於領導者來説,一點風險都沒有,也許還可以得到有些片面的讚揚,“多考慮老百姓的利益啊”。

另外一種選擇是什麼?下命令拆,讓這條路打通,這當然有風險,拆的時候,要是人受到傷害怎麼辦?要是城管隊員受了傷害怎麼辦?要是老百姓受到傷害怎麼辦?出現突發情況怎麼辦?一系列的問題會擺在面前,一個地方要發展、要進步,就必須擔這個風險。一個好項目入駐X,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條件,但這個好項目在今後十年、二十年後將會給X帶來產業革命性的升級,你説這個項目要不要?要。但是他的要求很苛刻啊,誰來拍這個板?拍板的人要擔當啊,你可以不拍板,一點風險都沒有,他可以到別處去,我們寧願不要這個項目,也可以啊。

但得不到這個項目的話,這個地方的發展是要受影響的。拍板,則是另一種選擇,那麼這個項目就落户X了。但是拍板了之後,假設有一天紀委來查你呢,你為什麼拍這個板,是不是得到了利益,為什麼答應這麼苛刻的條件去換這個項目,如果紀委要審查你呢?這就是風險。面對這樣的問題怎麼辦?敢於擔當的人就是拍板,紀委會不會雙規你啊?不會啊。

沒拿一分錢的好處,自己乾淨利索,怎麼會雙規你呢?充其量受一頓批評,怕什麼?中國有句古話“為官避事平生恥”,幹部要有擔當精神,要敢作敢為。擔當這個事,寫文章、講話都好寫好講。包括我在內,一件事情擺在面前,有時也需要咬咬牙才敢去擔當,我是很能體會擔當這個問題的。

三力:學習力、執行力、創新力

第一,學習力。所謂學習力,不是學習,是學習的能力。一個人學習能力強,他就會有更豐富的知識和能力,同樣是學習,有的人學習能力強有的人學習能力弱。比如説我們出去參觀考察,有的人回來後,收穫很大,能應用到自己的工作當中,這是學習能力很強的表現。有的人學習回來,弄不蠻清楚,這就是學習能力很差。

首先要愛學習。只有愛學習的人才能培養出較強的學習力,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同等重要。讀萬卷書是理論層面的問題,行萬里路是實踐層面的問題;讀萬卷書是理性認識,行萬里路是感性認識,兩者同等重要。

其次要會學習。會學習才能談得上學習力,是一種學習的能力。我們處處都有學習的機會、時時都有學習的機會,就看你能不能把握,能把握的就是會學習。關鍵是要做有心人,你是有心人,會研究、會琢磨,這樣就會時時處處在學習;你不是有心人,麻木不仁、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再好的聲音,再好的歌聲你聽不見,再美妙的文字你看不見,再震撼的事情你感受不到,那你學習什麼?所以要做有心人,別人看不見的你能看見,別人聽不見的你能聽見,我覺得這就叫有心人。要克服自己固有的心智模式,也可以簡稱為習慣思維,也就是説所有的事情都是同樣去對待,這實際上是不對的。

我們有時候聽到反對意見,第一反應是排斥,這是我們固有的心智模式在作怪,要克服自己的慣性思維。誰走過了這一道坎,如同武林中的修煉一樣,就達到了比較高的層次,那不是一個簡單的聽不聽得進去反對意見的問題,而是我們一個心智模式的調整問題。有一本書叫《第五項修煉》,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讀一讀,這本書很難從頭到尾安心、靜心地讀完,我是反覆地克服了困難才把這本書讀完,然後讀了第二遍,把裏面的關鍵問題作了摘錄寫在筆記本上,後來才覺得收穫巨大。書中講的學習型團隊、學習型組織、學習型人的建設,有些階段是必須攻克的,如果突破不了自己固有的心智模式,便很難再往前進步。

武林中在練功夫的時候有“大周天”“小週天”的通關,要是武林高手練氣功的時候通了“大周天”也就差不多修煉成功了,而這本書就是教我們通“大周天”的。我覺得,年輕幹部平時每天要堅持讀書一小時,在黨校學習期間還要加碼。有人會説,哪來那麼多時間?那你就要問一下,你的時間去哪兒了?為什麼就不能抽一小時來讀書。人生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取捨的,取了這個就要舍那個,你選擇每天讀書一小時,你就要放棄一些諸如上網、看電視、逛街、朋友聚會、打遊戲這些休閒娛樂活動。

你想玩“英雄聯盟”,又怎會去讀一小時書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個人每天都是24小時,為什麼過了一生之後,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會這麼大呢,真正的區別在哪裏?區別在於業餘時間你在幹什麼。比如説老師,八小時以內都在上課、備課、改作業、找學生談心,如果是比八小時之內那大家都是差不多的,真正的區別在在八小時之外。同樣是老師,同樣是教語文的,我業餘時間在研究唐詩、宋詞、元曲,你業餘時間在研究“清一色”“清七對”,那能跟研究唐詩宋詞的人比嗎?你晚上的時候陪朋友喝酒,喝醉了回家就睡,他晚上回家又讀了兩小時的書;你業餘時間逛街、泡吧,他業餘時間在房間寫論文。

一天,你們沒差別;一年,你們可能小有差別;十年,你們差別非常明顯;三十年,將會是天壤之別。“人生的成就是由業餘時間決定的”,我非常贊同這句話。讀書,每天讀書一小時;思考,每天寫下自己的感悟。我看了很多小説家的傳記,其實小説家並沒有什麼巧,他們基本上是每天寫800字,我也是要求你們每天寫800字日記,把你們當作家來培養。不要以為作家每天寫得很多,他們每天也就800字,大家不妨算下,365乘以800是多少,365乘以40再乘以800又是多少。小説就是這麼寫出來的,每天800字。

第三要研究問題。研究問題要養成習慣,就是我們發表一個觀點也好,開黨委會就一個事情表態也好,都不是信口開河,都是説的內行話,都是對這個事情有研究的,這個習慣仍然來自於日常。假如説我停下來,請兩年假去研究一下,那能研究出什麼來?真正的研究在隨時隨地,它是積累的過程。

第四是考察。外出考察,學別人的先進經驗。哲學上有一對概念叫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是我們自己積累的,間接經驗是借鑑別人的。哲學的觀點要求我們既要積累自己的直接經驗,也要借鑑別人的間接經驗。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去經歷所有的事情。那麼,外地那些先進的經驗,從哲學層面來講,那是間接經驗,X拿來用,叫“拿來主義”。

我覺得,一個幹部特別是我們黨政幹部,還有三個問題很重要。第一個是口才。大家不要以為口才就是滔滔不絕地講,能夠用最簡單的語言把最複雜的問題講清楚,那就是口才。你跟領導彙報,昨天晚上下雨受災的情況,你會不會這樣彙報:尊敬的領導,昨天下午日近黃昏的時候狂風大作,大雨傾盆。會這樣彙報嗎?這個文采很好,但是口才很差,沒有抓住關鍵問題,沒有用最簡單的語言把它描述清楚。再比如,哪天總理到你那裏去,你有和總理五分鐘對話的機會,你能在五分鐘內跟總理把問題講清楚嗎?如果講不清楚,那這個重大歷史機遇就浪費了。

第二個是文采。就是會寫文章,自己寫、天天寫、堅持寫,你不寫,不可能有文采。我們有的同志是不是有這種感覺,領導安排你寫個材料,你好像覺得心中有千言萬語,紙上就是落不了幾個字,是不是有這種感覺?這種感覺的癥結就是缺乏把思維轉化成文字的技術,差技術。這個技術為什麼差了?因為你不練,你不練就沒有這個技術,所以要天天寫,堅持寫。

我們看現在的文章都很特別,每個領導的講話都是三點,每件事情都是講三點意見,每一篇文章都是三個方面,每一個方面都是三小點。什麼是八股文?這就是八股文,什麼是官樣文章?這就是官樣文章。我認為一篇文章,可以只有一點,也可以有十點,為什麼文章都是三點呢?不要有官樣文章,要有自己的認識和觀點。你們天天寫體會文章,網上一下載略加修改就完事了,那又有什麼用呢?你不如去打球,還可以鍛鍊身體。你花這個功夫幹啥呢?要你寫這800字的體會文章,就是要你動腦筋去思考問題。

第三個是思想。就是有自己的思想,不人云亦云,不當傳聲筒,不做模仿秀。一個人的成熟,思想成熟是最難的。我們講這個人很成熟,不是講他會做事,光會做事那不叫成熟,真正的成熟是思想很成熟。思想成熟是對很多觀點、很多問題的判斷和觀察有自己的認識,有自己的感悟,那就是思想成熟。中國的古話講,“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惑”就是不迷茫。為什麼叫“不惑”呢?因為你經歷過的事情多了,積累了經驗,有了自己的判斷和認識。為什麼是“四十不惑”呢,而不是“二十不惑”呢?因為要經過必要的人生歷練。

第二,執行力。就是抓落實的能力,就是變戰略為戰術、變理想為現實的能力。一個執行力很強的幹部是所有領導都喜歡的幹部,如果領導問我喜歡什麼樣的幹部?我喜歡執行力強的幹部,什麼叫執行力強?事情做得到位。有一本書叫做《執行重在到位》。我覺得寫得很好,我推薦你們去讀一讀。執行重在到位,有極強的執行意識,有極好的執行習慣。所謂執行意識,就是領導把事情一安排,你就知道該怎辦辦,就開始行動。極好的執行習慣,就是這個事情不做完決不放手。關鍵因素有哪些呢?一是解碼能力。

大家都會玩電腦,下載的東西不解碼顯示不出來。下載的文件包是戰略,解碼之後是戰術,它才是具體的。我們的工作也是一樣的,領導把這個事情安排了,你要學會解碼,你要把它分解成若干具體任務,才能完成這項工作,這就是解碼能力。二是時間觀念。你要什麼時間到什麼時間把什麼事情做完,時間到了事情沒做完怎麼辦?加班也要把它做完,這叫日清月結。如果今天的事情沒做完,放到明天,明天還有明天的事,那麼明天的事情又放到後天,時間長了你就永遠忙不贏。為什麼我們有的同志一年四季都忙不過來呢?就是因為他沒有做到日清月結。今日事今日畢,對年輕人來講,必須是這樣才能鍛煉出執行力來。我們以八小時上班下班時間為標準,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要以任務為標準,以任務完成為標準。作為領導同志,跟下級安排任務要有時間觀念。

比如説,你讓小王去把這個事情做一下,三天以內做完,三天以後把結果告訴你。這個安排才是全的。如果你只説“小王你去把這個事情做一下”。他可能三個星期沒做,可能三個月也沒做,可能三年也沒做,甚至可能這輩子都沒做這件事情,而你也可能忘了,這是一個殘缺不全的安排。一個全面的完整的安排,一定是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跟寫記敍文一樣,必須要有這四要素,沒有這四要素的安排都是殘缺不全的。三是要學會排先後順序。要分清輕重緩急,比如説你是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朱常委交代了一個事,我給你交代了一個事,楊部長又跟你交代了一個事,汪書記也跟你交代了一個事,一大早你就接到了四件事,怎麼辦呢?這就需要分清輕重緩急。事物性質有兩類,第一類重要,這個事情很重要;第二類緊急,這個事情很急。

根據這兩個分類,進而可以把事情分成四類:既重要又緊急、緊急但不重要、重要但不緊急、既不緊急也不重要。根據這四類把我們四人安排的四件事情分類,既重要又緊急的第一個完成,緊急但不重要的第二個完成,重要但不緊急的第三個完成,不重要也不緊急的第四個完成。這是相對概念,不是絕對的,不是説我們四個人給你交代任務都肯定是大事,那是相對概念。你們每天是不是都有區分工作輕重緩急的習慣呢?不僅辦事員每天都要有這種習慣,領導每天也都要有這種習慣。

我和幾個領導每週日晚上八點鐘有一次碰頭會,在碰頭會上挑出來的那些事情就是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情。每個星期一都有一張縣委本週工作任務安排表,那就是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情。這都不是空話,希望每個人都要有這種意識和習慣,包括你們在黨校學習,每天的任務有哪些?要上課、讀書、寫體會文章、討論、發言、在網上搞宣傳、參加體育活動,都是一樣的。四是要有任務清單。要學會給自己理任務清單。我的筆記本上,隔幾頁都會有一頁是任務清單,完成了的就用紅筆劃掉,只有這樣才不會忘記。領導給你交代的任務,不記在本子上很容易忘了,領導問的時候還莫名其妙,所以要有把任務記在本子上,有列任務清單的習慣。最後一個,日清月結。

如何成為一個執行力強的人,我覺得有這麼幾個因素,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句話。第一句話,“不問為什麼,只想怎麼辦”。比如説安排你去把古漢語詞典找來,你説,領導,為什麼去把古漢語詞典找來啊?領導,為什麼要我去不要小張去?領導,為什麼要現在去,我明天去行不行?如果總是用這種為什麼的態度去對待的話,你不可能成為一個執行力強的人。我派你去把古漢語詞典拿來,你就去找,X沒有到荊州,荊州沒有到武漢,武漢沒有到北京,北京沒有到紐約。

你不能説X的所有書店都找完了,結果沒有古漢語詞典,那是不是標誌着世界上沒有古漢語詞典呢?我有一次出門招商,要在第二天下午三點半趕到北京,我就安排一位同志去買機票。過了半個小時,他打電話告訴我,沒有從武漢到北京的機票,我問是不是沒有別的辦法了?能不能換成火車呢?高鐵不也是一晚上就可以到北京麼?無非是今天晚上就要出發。他又查,然後告訴我,高鐵沒有票了,説那隻能不去了。

我問他有沒有其他辦法,他説沒有了。我又啟發他,能不能從長沙坐飛機到北京呢?他又查,説長沙到北京也沒有票了。我説能不能從長沙轉成都,再從成都轉飛北京呢?在這樣的啟發之下,終於買到了一張從武漢到青島再到北京的機票,保證下午三點鐘到達北京。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只要一條路走不通,很多人就不去尋找第二條路了。所以,我開場就講,如果沒有經過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你就不要輕易説“不可能”,在我們的人生字典中,不要有“不”這個字,不要有“不可能”這個詞。第二句話,“不找藉口,只找辦法”。

讓你把這個事情完成,説這個條件不行那個條件不行,那就是在找藉口,為自己迴避困難、無所作為找藉口,你看到的只是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什麼用呢?《致加西亞的信》的主人公叫羅文,將軍把信交給他,要他把信送給加西亞,只告訴他加西亞在某處大山深處。“路那麼遠,腳都會走出泡來”,“那麼遠,肯定會有危險”,“那麼大的山,上哪裏去找他”,可以找出一百條理由不去,但是羅文毫不猶豫接受任務就走了,最終把信交給加西亞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這種精神。第三句話,“不怕困難,只破困難”。

有困難不要緊,沒有什麼事情沒有困難:大地方有大地方的困難,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困難;大事情有大事情的難,小事情有小事情的難;單位有單位的難,家庭有家庭的難,沒有哪個事情沒有難處。家庭困難是怎麼對待的?絕大多數人對待家庭的困難是一件一件去克服,而單位上的困難是怎麼對待的?對待單位的困難是不是繞着困難、放下困難,我們為什麼不能像對待家庭困難一樣對待工作中的困難呢?第四句話,“不迴避矛盾,只化解矛盾”。遇到困難,繞着矛盾走是一種選擇;化解矛盾、破解矛盾是另一種選擇。

要破解矛盾,不要繞着矛盾、迴避矛盾。在一個地方、一個單位工作,臨走的時候沒有什麼矛盾,那是高手,第一年搞得蠻好,第二年有些矛盾,第三年矛盾積壓太多搞不下去了,向領導申請要調走,這樣不行,這樣的水平就低了。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的問題就是迴避矛盾,不解決矛盾,造成矛盾積壓。我不喜歡讓辦公桌上堆滿了問題,今天有問題,今天就要解決,不能把今天的問題放到明天。在對辦公桌上堆滿問題的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做減法,不能做加法。今天是兩個問題,你化解了就等於零,是做減法;今天是兩個問題不處理,明天增加一個問題,就成了三個問題,就是在做加法。我們要做問題獵手,不要做問題獵物。

第三,創新力。就是創新的能力。什麼是創新呢?我的理解,創新就是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破解別人破解不了的難題。比如交通工具,遠古時期人們是靠腳走,然後學會了用動物,騎馬、騎牛、騎驢,從步行到騎馬,這是一次創新。慢慢地發明了車,那馬怎麼辦呢?用四匹馬拉車,形成了馬車。後來發明了自行車,再後來發明了摩托車、汽車、火車,這些都是創新。但是這些創新都離不開輪子、離不開地面。

在人類歷史上,交通工具最突破性的創新是什麼?是發明了飛機這個交通工具,能飛到天上去了。但飛機它是有速度限制的,還有一個重大創新,就是發明了宇宙飛船,可以離開地球了。發明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是技術創新;創造一種新模式、新機制、新方法是工作創新。我們經常講創新,創新不是標新立異,不是一箇舊事情搞個新説法就是創新了。創新不是量變,創新是質變;創新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真正的破舊立新;創新不是觀念,也不是理論,是實踐。一個地方的發展進步,實幹精神很重要,創新精神也很重要。

比如徵地拆遷,已經開展若干年的一項工作了,是不是徵地拆遷只有唯一的一個辦法呢?不是,恰恰徵地拆遷當中無時不刻都需要創新,解決問題就是創新。一個地方的幹部有創新精神,這個地方的發展就既好又快。我在仙桃工作過,仙桃的幹部創新精神很強,值得我們學習。仙桃什麼資源都沒有,但仙桃的經濟總量是天潛沔三個地方的第一名,遠遠甩開了天門,他們都是直管市。創新精神對年輕幹部來講更是至關重要的,你每年都要創新,每件事情都要研究創新,要有這種創新思維。

比如説辦公室接電話需要創新嗎?當然需要。電話響幾聲就要接?響三聲就要接,做到了嗎。為什麼要響三聲後再接?因為電話一響就接可能會嚇着對方,響了五聲還沒接,就讓別人等得太長了。電話拿起來第一句話“您好”,如果接電話就問“哪一位啊?”這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辦公室辦文件要不要創新呢?要啊。是不是經常出現送文件到領導辦公室去之後,領導長時間都不籤,有這樣的情況吧?那麼你要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用什麼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把文件分類,最急件用紅色文件夾,告訴領導看到紅色文件夾,就放下手中的工作,把文件簽了再做,急事就不會被耽誤了。

如果領導老不簽字,你拿文件追着他跑,他一定會抽空把字簽了,所以無時不刻都存在創新。有的同志説,我工作已經十多年了,對這個崗位已經有職業倦怠了。我不認可這個觀點,那隻能説明你沒有創新精神,同樣一件事情,每年都有不同的做法,一生做一件事情都可以始終做出新意來,不要以為這個事情就這樣定格、定局了。這次年輕幹部成長工程第一期培訓班,我們在培訓方式上創新,是不是這個創新就到頂了呢?我相信沒有,也許明年就會改變。任何事情都有創新的空間,要研究它,不研究不可能創新。

創新一定是在對這件事充分把握的基礎上,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是創新不了的,即使有創新也是搞花架子。《葉問》這部電影大家都看過吧?裏面有種拳法叫“詠春拳”,葉問的“詠春拳”和他的師傅很不一樣,和他師叔們那一輩人更不一樣,以至於很多人對他不服氣。葉問的“詠春拳”是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呢?不是。他打木樁打了很多年,是在把“詠春拳”完全消化並與其他武林門派貫通之後,吸取各家之長而形成的。前提是什麼?前提是把這個事情吃透,不吃透情況,就創新不了。

三心:進取心、寬容心、平常心

第一,進取心。進取是一種精神狀態,是積極人生態度的體現,要做一個鋭意進取的人,不做不思進取的人。鋭意進取就是指這個人身上充滿着鋭氣,是無堅不攻、無堅不克、無堅不摧的鋭氣,碰到牆就回來、碰到門檻就回來、碰到阻礙就回來不叫鋭意進取。我們每個人身上要充滿正能量,進取就是一種正能量。“正能量”這個詞在前幾年也是很時興的,寫正能量的書有好多種,但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充滿了正能量呢?關於正能量的書,我也看了其中的幾本,談一下我的體會。

什麼是正能量?就是一個人身上總是充滿正面情緒不是負面情緒,或總是正面情緒佔主導,這就是正能量。碰到熟人就埋怨、抱怨,這也不好、那也不好,這也不滿意、那也不滿意,那是正能量嗎?那是負面情緒,是負能量。天長日久後,別人會怕跟你在一起,在後面看到你,都悄悄地繞道走,不碰你面。為什麼?因為跟一個負面情緒的人在一起是痛苦的,好朋友之間的傾訴是必要的,因為傾訴可以消化負面情緒。我説的這個不是傾訴,而是埋怨、是抱怨。一個人碰到人就説“領導不關心我”,明年碰到了還是説“領導老是不關心我”,這樣的人在單位是沒有人願意跟他在一起的。

還有畏難情緒,工作遇到困難就畏難,“這隻怕搞不好”,“這不可能搞好”,別人也不喜歡和這樣的人在一起,領導也不喜歡這樣的人,你是負能量,不是正能量。再就是成天悶悶不樂、心事重重,也是負面情緒。我們講的正能量是正面情緒,情緒是可以感染人的。

希特勒發動的法西斯戰爭是反面的,是反人類的,但為什麼那麼多德國人擁護他,幫助他打這場反人類的法西斯戰爭?這就是希特勒太會鼓動人,非常善於感染人。情緒是可以感染人的,你身上的負面情緒也是可以感染人的,讓別人也瀰漫着負面情緒,讓單位也瀰漫着負面情緒。反之,你身上的正面情緒也是可以感染人,讓你的單位充滿正面情緒。一個單位的主要領導如果情緒負面化很嚴重,這個單位的工作狀態一定很差,單位一把手的狀態和情緒至關重要。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故事叫“望梅止渴”。

曹操行軍路上打了敗仗,疲憊不堪,沒有糧草,沒水喝,軍心有所動搖,曹操坐在馬上吟詩作賦,馬鞭一指,“前面有梅子”,就把隊伍帶回去了。如果曹操也滿是負面情緒,心想只能渴死,那就完了,所以要正面情緒、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種習慣,習慣之後成自然,一個人的情緒也是一種習慣,習慣之後成自然,老是負面情緒是習慣使然,總是正面情緒也是習慣養成的。有的人一直不怕困難,談都不談困難,有的人開口就是困難,這都是習慣,跟客觀條件和事情本身的走向沒有關係,只是一種習慣反應。

有的困難只是我們的假想敵。以前我在鄉鎮工作的時候,有個幹部到村裏去開羣眾會,那個時候要收“三提五統”,有個老百姓鬧事,就把燈關了,還把他給打了。他知道這個人是誰,回去之後就跟我説了,我們討論怎麼處理那個人,想了若干種可能,還要請公安局支持,多帶點警察和幹部,要不然弄出大事怎麼辦?最終,我和派出所所長兩個人去了,既沒打也沒鬧,之前分析的所有可能性都是假想敵。我們的工作中有多少這樣的情況?都是被自己的假想敵嚇住了。所以,它是一種心理習慣,並不標誌着客觀現實。

第二,寬容心。房龍寫的一本書《最偉大的精神:寬容》,説的就是寬容。寬容對我們年輕人至關重要,年輕的時候不懂得寬容,結果給人生的道路設下了很多絆腳石。有很多人意識不到這點,認為搞贏了就好,卻不知道一時的贏為以後的輸埋下了伏筆,心中有大格局的人就不會去想贏了還是輸了,要學會寬容。一是對人生本質的把握。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不要把短暫的東西看得太重,不要把眼前的東西看的太重,丟掉這些東西你就一定會有寬容心,就不會有攀比心,不至於有人事衝突。

要心胸寬廣。《天下無賊》裏面有一句經典台詞,“容不下弟兄,還想當大哥?”大家好好體會一下,江湖上是這麼講的,我們有些單位的領導同志容不下同志,還能當一把手?容不下同志,還能當領頭人?道理是一樣的。我在餘秋雨的一本書上看到一個觀點,“與自己和解,與他人和解”,看了之後啟示特別深,這個和解,不僅僅是妥協、讓步的意思,這個和解是一種內心的放下,不要跟別人過不去,不要跟自己過不去,特別是“與自己和解”,我最受啟發。二是文化兼容性。

寬容需要文化兼容,就是不固執、不偏激,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形態,沒有這種兼容心很難做到寬容。比如,現在我們黨對宗教的態度有一些轉變,新疆的領導陪着穆斯林過“開齋節”,過去的領導提都不提這種事,這是非常敏感的。現在陪他們過節,總書記接待班禪,這是我們黨對宗教的寬容,是我們黨對文化的兼容。

世界上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什麼?是有兼容性的文化,有兼容性才有向心力;沒有兼容性的、封閉的、排外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我們又以武俠小説為例,江湖上有若干個門派,有的門派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凡是這樣的門派,在小説沒結束之前就滅亡了,它在江湖上站不住腳,為什麼?因為它不具備文化兼容性,它發展不了自己。人類通過科學研究證明,一個老師只能把自己所掌握知識的80%傳授給學生,那麼,學生是如何超過老師的呢?他是通過向別的老師學習來提升自己進而超過了自己的老師。

武俠門派也是一樣的,徒弟最多隻能學到師傅所教的八成,徒弟再教徒弟就只有六成了,如果不對外借鑑吸收,周而復始,這個門派必定滅亡,所以文化兼容性至關重要。為什麼講寬容心?我們有苦惱、有怨氣、有心結、會發怒,其實都是因為我們少了寬容心。

第三,平常心。唯有把自己當做平常人,方有平常心。所謂的平常心,就是不刻意地去追求什麼。道家文化講求順其自然,我們應該有順其自然的心態。大家一定要相信:是你的就一定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一定不是你的,該得到的遲早會得到,不該得到的怎麼也得不到。看最近中紀委公開的案子,有的曾經是省會城市的書記,他們都因有自己不該追求的東西,不是他的卻以別的方式拿到手,最終還是要還回去,所謂“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中國有句古話“欲速則不達”,你越想快就越快不起來,尤其是我們幹部,幹部的成長是有規律的。大家不要羨慕提拔得快的,幹部的成長是需要台階、需要閲歷的,沒有閲歷、沒有經歷,很難成長。

我這裏説的成長不是説到達什麼崗位,而是指人本身的成長。比如接待上訪,大機關的來接訪,會被羣眾趕出去,為什麼?他們職位比你們高、級別比你們高,但沒有感性認識,沒有做過這類事情,沒有閲歷。有些大機關的人來開個羣眾會,你看有沒有羣眾聽他們的?沒有。為什麼?因為他們説的全是書面語,沒有羣眾語言,打動不了羣眾,抓不住羣眾的心,不是他們能力不行,也不是知識水平低了,而是他們沒有感性的認識過程。一個人的功底是練成的,只有紮實地練才能有紮實的功底,沒有誰天生就有深厚的功底。

你看那些知名的書法家,都那麼有名氣了,仍然每天早上五點半起牀練書法,越是有名的大師越是這樣,王蒙八十多歲了還在寫作。所以,要有順其自然的積累,不要違背規律、超越規律。平常心就是淡看身外之物的定力,什麼是定力?定力就是不被外界所動搖、所左右。“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這就是一種定力,你動不動就被外面的事物所左右,那不行。“都在給領導送禮,我要不要去一下?”有平常心的人不會想這個問題,他會安心在家看看書、寫寫文章、做做家務、鍛鍊身體,有定力的人不會去走關係。

今天領導把我批評了怎麼辦?明天趕快去領導家做個檢討,有定力的人不會做這種事情。領導批評你了就非要你去作檢討不可嗎?提醒你這個事做得不對,你改正過來就完了。我們剛才講身外之物,錢、權、利都是身外之物。我們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些權,權是幹啥的?權是我們履行工作職責的必要條件,不是與生俱來的,更不是想怎麼用就怎麼用的。我們常説,“共產黨的幹部一張紙”,不要忘乎所以,一個常委會加一張紙就可以説你什麼都不是了,這不僅僅是説大家,也包括我在內。

你們看xxx、xxx、令計劃、徐才厚、郭伯雄,多厲害的人物!最後不也就中紀委一張紙麼?中紀委的一張立案通知就定下來了。所以我覺得這些東西都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錢也一樣,不要看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真正吃的、穿的、喝的才是你的,沒吃、沒穿、沒喝就不是你的。極端的可悲狀況是什麼?是人在天堂,錢在銀行,那有意義嗎?一點意義都沒有,其他什麼名利之類的東西就更不用説了。一定要有這種平常心,有了平常心,才能靜下心來埋頭幹事,否則就總是心浮氣躁、靜不下心來,就幹不好事、幹不成事。

三大品質:正義、堅持、廉潔

第一,正義。人要充滿正義感。正義和邪惡是對立關係,我們公務員都要是正義的化身,要堅持正義、伸張正義,不要搞歪風邪氣、烏煙瘴氣的事情,不要在正確和錯誤之間做錯誤選擇。一個領導一定要支持正確的東西、反對錯誤的東西,既不能在正確和錯誤之間含糊其辭,更不能顛倒是非,去否定正確、支持錯誤。

李克強總理上任的時候説,“行大道、民為本、利天下”,“行大道”就是走正道、做正義的事。剛提到的拆遷,拆遷裏面有強拆,為什麼強拆可以拆?就是因為“釘子户”本身就不正義,評估價是多少,結果他漫天要價,開出很多條件。這個錢不是政府的,更不是縣長、副縣長的,它是公共的、全縣人民的。為什麼要把全縣人民的錢通過不正當的方式給他,公平嗎?為什麼國家的法律支持強拆?因為漫天要價不正義。我們的很多工作也是這樣,法律要制裁,就是因為它不正義。我們的公務員要有正義的品質,很簡單,就是不走歪門邪道,走正道、行正義。

第二,堅持。堅持就是持之以恆、有韌勁,這是年輕人身上最重要的品質。我們有很多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計劃做一件事情,可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這件事還做不成。那是不是就放棄不做了?不要輕言放棄。我們都要有這種精神,不論碰到什麼樣的困難,都不要輕言放棄,即使是走入低谷,也不要放棄。世界上所有的成功祕訣,都是堅持。不堅持,東一下西一下,今天搞這個明天搞那個,幹什麼都將一事無成。

李嘉誠曾經是我們的華人首富,國中都沒畢業,逃荒、逃難到香港投奔他的舅舅。他是長子,去了不能光吃閒飯,他讀到國中一年級就沒有辦法繼續上學,便幫舅舅賣塑料桶、塑料盆那些產品,當起了推銷員,後來自己辦了個塑膠廠,後來慢慢做成現在這樣,已經涉及到很多個行業。李嘉誠的成功靠什麼?靠的是堅持。每個創業的人都曾經想放棄,都經歷過這一關,凡是突破了這一關的都成功了,凡是止步於這一關的後來都失敗了。

沒有哪一個創業者沒經歷哭過、想放棄甚至是走投無路,沒有誰沒經歷過這一關。他們成功靠什麼?宜昌每年都培訓三四百人,那麼多農民培訓後創業,為什麼從2008年到現在只剩下一百多個典型?就是這些人跌倒了爬起來,再跌倒了再爬起來,這就是堅持。

徵地拆遷也是一樣的,天銀循環旁邊的工業路,那邊不是有幾棟房子總拆不掉麼?X鎮最近不是把它拆掉了麼?靠什麼?堅持,如果知難而退,絕對拆不掉,所以要堅持。我們華電的項目落户X,靠的也是堅持,堅持了十二年,當年從零開始謀劃這個華電項目的時候,國家發改委、省發改委認為我們X在説笑話,要煤沒有,要交通沒有,怎麼搞這個項目?但是X人不放棄、能堅持,現在華電不是開工了嗎?如果不是我們歷屆縣委縣政府的堅持,能引來華電嗎?不能。事業的成功,地方也好,人也好,公務員也好,企業家也好,都要靠堅持,這是很重要的品質。

第三,廉潔。廉潔對公務員來講太重要了,是我們的政治生命線,不廉潔就會喪失政治生命、丟掉政治生命,不廉潔就談不上有凝聚力、號召力。假如你是個主要領導,有個工程要交給你親戚來搞,你把下級喊來交代怎樣運作,下級也唯唯諾諾,他即使按你的要求辦了,但內心也瞧不起你。你在單位當領導,你的下級瞧不起你,你情何以堪?

不要只看違規了,紀委要追責,不僅僅是這個問題,同志們瞧不起你,當面點頭稱是,背後把你説得一文不值,打心眼裏從來沒把你當個正常人來對待,你在這個地方待着還有什麼意思?我覺得首先要在人生道理上看到這一層:下級都鄙視你了,你還有什麼意義?不要追求那些東西,核心是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要活得有尊嚴,就像總理説的一樣,要讓大家活得更有尊嚴。

很多人認為,只有黨委政府怎麼做了才能讓大家更有尊嚴,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自己要讓自己活得有尊嚴,本來是很有尊嚴的,你貪污受賄、收別人錢、以權謀私,哪有尊嚴可言?沒有尊嚴。你的下級天天在愁什麼?領導怎麼不把他調走呢;有的地方,老百姓愁什麼,愁領導怎麼就把他調走了呢。

這兩種境界差別多大啊!這裏面沒有什麼竅,你堂堂正正的公平處事,清廉為官就行了,一點也不難。但是很多人做不到,把金錢看得太重,最終被金錢埋葬。我看有的懺悔錄中寫道,“領導沒有提醒”、“組織對我們監督不夠”等等,還有的説“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等等。其實説來説去,廉潔從政根本就不需要監督,你的人生價值觀就決定你可以廉潔從政,要什麼監督呢?哪個外在的監督可以監督到所有人?監督不了。

新加坡是世界上監督最厲害的國家,有貪污調查局,包括私營企業的人都可以辦,監督那麼厲害,一年也有900多起案子啊。但是一年只有900多個案子也是值得我們敬佩的。沒有哪個監督是可以監督約束所有人的,真正的約束要靠自己,自己約束自己。有的黨員領導同志在汪書記約來談話時説,“我還不知道這個事違紀”。

領導同志開口説這樣一句話,就太低能了,黨員領導幹部怎麼能不知道這件事是不能做的?誰都知道,文盲都知道,別人的錢不能收,這會不知道?只是要找個藉口。有的人故作驚訝地説,“這個還要搞招投標嗎?”,誰不懂?沒有人不懂,是懂裝不懂。這些都無濟於事,任何藉口都逃脱不了紀律和法律的懲罰。所以,我覺得這個不僅僅叫做紀律或者規矩,而是我們年輕幹部應有的品質,是我們黨政幹部、公務員應有的品質。品質和其他的不一樣,天生就具備的才叫品質,外界加給你的都不是品質。

今天就交流到這裏,不到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