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實用文 書信 面試 實習 實習報告 職場 職責 勵志 名言 熱點
當前位置:人人簡歷網 > 實用文 > 發言稿

制止餐飲浪費黨課講話稿兩篇

欄目: 發言稿 / 發佈於: / 人氣:9.45K

 

制止餐飲浪費黨課講話稿兩篇

 

制止餐飲浪費黨課講稿1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振聾發聵、引人深省。不光是舌尖上的浪費,當今社會,浪費的現象比比皆是。為了幫助大家認清勤儉節約的重要性,遏制浪費現象,今天我就圍繞《發揚艱苦奮鬥厲行勤儉節約》為題和大家進行交流。

一、提升勤儉節約永不過時的思想認識 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勤儉節約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政黨,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 

縱觀我們黨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艱辛的艱苦奮鬥史,一代代共產黨人篳路藍縷、躬身奮鬥,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執政黨地位。但是隨着生活條件的改善,我們一些黨員在思想上對勤儉節約產生了認識和行為上的偏差,認為現在生活好了,什麼都不缺了,老百姓的日子也紅火了,作為黨員也可以享受享受了,無形之中滋生了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歸根結底是思想認識上出了偏差。

(一)節約過時論。

古人講:興家如同針挑土,敗家如同水決堤。我們敬愛的周總理飲食清淡,每餐一葷一素。吃剩下的飯菜,要留到下餐再吃,從不浪費一粒米,一片菜葉。國務院經常召開國務會議,會議過午還不能結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總理規定工作餐標準是“四菜一湯”,飯後每人交錢交飯菜票,誰也不準例外。總理吃完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乾淨,最後才把菜葉吃掉。吃飯時,偶爾掉在桌上一顆飯粒,馬上拾起來吃掉。有人對他如此節儉感到不解,總理説:“這比人民羣眾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難時期,總理和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帶頭不吃豬肉、雞蛋,不吃稻米飯。一次,炊事員對他説:“你這麼大年紀了,工作起來沒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糧了!”總理説:“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會忘記過去,就不會忘記人民哪!”但是,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工資待遇大大提升,很多同志思想上也發生了變化。有的同志認為,勤 

儉節約是在困難時期提出來的,那時候人員吃不飽,所以要勤儉節約。現在時代不同了,像我們現在都吃上“六菜一湯”了,“紅米飯、南瓜湯、伴着鹽巴吃飯”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沒有必要再勤儉節約了。

(二)享受應該論。

建國初期,有一首歌唱得好:“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離不了。不管是一寸鋼、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錢,咱們都要用得巧。好鋼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當時,國人都把勤儉節約作為做人和幹事業的行為準則,在敢吃苦、能吃苦中建設國家。歷史上,古今中外勤儉節約、甘願吃苦的故事不勝枚舉。在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着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蔔韭菜,着實甜香;小葱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后過生日時,只用紅蘿蔔、韭菜,青菜兩碗,小葱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毛澤東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牀,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隨着工資待遇的增加,少數同志怕吃苦、圖享受的現象 

滋生。認為條件改善了,就應該好好享受,艱苦奮鬥的傳統有所喪失。

(三)勤儉無用論。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經常説的一句英國諺語是“節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她堅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擠到一點不剩。號稱“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日本豐田公司,在成本管理上從一點一滴做起,勞保手套破了要一隻一隻的換,辦公紙用了正面還要用反面,廁所的水箱裏放一塊磚用來節水。一個貴為一國之尊、一個是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節約意識竟如此強烈,令人讚歎。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內動態清樣》第227期《網民呼籲遏制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上作出重要批示:聯想到我國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低保人口以及其他為數眾多的困難羣眾,各種浪費現象的嚴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費之風務必狠剎!相對於過去,我們的條件確實好多了。然而,就在一些人擺闊氣、講排場、比奢華的時候,不要忘了,我們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低保人口,還有為數眾多的困難羣眾;不要忘了,我們還是世界農產品進口大國,資源短缺問題,依然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不要忘了,我們的人均GDP尚在世界百位之後,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於我們這種人口多、底子薄的國家來説,我們不敢浪費,更浪費不起。勤儉節約不是沒用, 

(四)促進消費論。

數據顯示,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每年高達2000億元,這相當於浪費掉兩億人一年的口糧。與此同時,飢餓卻仍是人類的頭號殺手。全球平均每年有1000萬人因飢餓喪生,每6秒就有1名兒童因飢餓而死亡。被中紀委領導批示為“級別最低、數額最大、手段最惡劣”的遼寧省撫順市國土資源局順城分局局長“三最”女貪官羅亞平,涉嫌犯罪金額1.45億元,從其家中搜出48塊勞力士等名錶、253個LV手提包、1246套名牌服飾、600餘件金銀首飾、159條項鍊及700餘萬元現金。我們有的同志嚮往“只賣貴的,不買對的”。買東西向往名牌,花錢如流水,一個月的工資,沒有幾天就花的分釐不勝。有的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花錢就要大方點,太摳門兒不容易搞好人際關係。有的講,現在工資漲了,就要給自己改善改善,不買點名牌、不講個檔次沒面子。認為買便宜的掉價,讓人瞧不起。認為只有大力消費,才能拉動經濟,對國家經濟建設也是一種貢獻,這實在是一種謬論。之所以存在這些思想行為偏差,主要是一些同志對勤儉節約的理解還停留在外在形式上,還沒有深刻認識到艱苦奮鬥的精神實質,還沒有真正看清它作為我們的傳家寶,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認清勤儉節約對於治黨治國的重大意義  

勤儉節約,説起來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為什麼還要老調重談呢?因為它重要。回顧半個多世紀的戰鬥歷程,我們黨正是靠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從偏僻落後的山溝裏,從千難萬險的長征中,從荒涼貧瘠的黃土高原上發展起來。也正是靠這種艱苦奮鬥精神,我們黨創造了人民軍隊,把勤儉節約的精神灌注到人民軍隊之中,才從小米加步槍一路向前,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戰勝國內外兇惡的敵人,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提倡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無論對於推動我們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還是對於我們每名黨員永葆本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實現復興、成就偉業需要勤儉節約。

有的同志説,現在人民生活普遍富裕了,講點享受無可指責。這種説法的根據是不足的。毫無疑問,經過60多年的努力,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40十年來,國家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的生活有了顯著改善。但就總體而言,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真正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有很長的距離。今年以來,新冠疫情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全面加強對我國的遏制,中美關係已經進入了全面對抗的時代,可以説,我們國家再次進入了“非常困難”的時期。當前,由於國際形勢發生深刻改變,過去靠走出去、全球化的經濟高速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美國優先、美國霸

權深刻影響世界,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經濟發展困難重重。但是,我們黨從來就是在逆境中奮鬥、逆境中前進,越是困難,越能激發我們幹事創業的韌勁、決心,越是這個時候,需要我們黨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傳統,克服萬重困難,把每一分錢用在刀刃上,把勤儉節約落實到生產生活中的點滴之中,只有這樣,中國民族偉大復興才有希望,我們黨才能歷久彌新,在挫折中、在鬥爭中不斷成長壯大。

(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需要勤儉節約。

歷史上因奢侈導致國破家亡的例子很多,商紂王醉生夢死,窮奢極欲,很快斷送了商湯的江山;隋煬帝奢靡腐化、大興土木,最終國破人亡;唐玄宗沉迷酒色、荒淫無度,暴發安史之亂,唐王朝走向了衰落之路;古羅馬帝國驕奢淫慾,整個帝國沉浸在揮霍享樂之中,最終走向了滅亡。由此可見,勤儉節約對於國家、對於社會是多麼的重要,什麼時候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國家就繁榮昌盛,什麼時候浪費成風,大手大腳,不思改變,就會埋下衰敗的種子。某種程度上講,我們黨就是靠勤儉節約、艱苦奮鬥起家的。井岡山時期,靠厲行節約、艱苦奮鬥創業,紅軍吃着紅米飯,喝着南瓜湯,星星之火呈現燎原之勢;長征時期,延安時期,靠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發展壯大,長征的艱難困苦,延安的大生產運動,使中國共產黨人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期,挽救了民族解放和復興的希望;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靠艱苦 

奮鬥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和蔣介石800萬軍隊,建立了新中國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為支撐的民族,是難於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於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於興旺發達的。

(三)成長進步、日後發展需要勤儉節約。

許許多多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一個人丟掉了勤儉節約的精神,必然導致工作幹勁的減弱、革命意志的衰退、人生追求的變異和政治信念的動搖。所以人們常講,艱苦樸素之心減少一分,違法變質就會增加一寸;貪圖享樂之心充盈頭腦,艱苦奮鬥之心就會蕩然無存。古往今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凡夫俗子,離開艱苦奮鬥,沒有不倒在聲色犬馬之中的。黨員本色是需要維護的,是需要時時檢視自己的,如果一時放鬆了自我要求,享樂思想就會在無形之中滋生。十八大以來,我們大力糾治“四風”,很多“老虎蒼蠅”腐敗墮落,都是從貪圖安逸開始的,有些領導幹部喝茅台只喝年份原漿,經常出入高檔消費場所,一桌飯動不動就上萬,挖空心思大快朵頤,品嚐山珍海味,驕奢淫逸、揮霍無度,最終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我們要看到,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是一個人成就事業的重要條件。俗話説:“寶劍鋒從磨碩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舒舒服服出不了成果,成就、榮譽歷來與懶漢、懦夫無緣。一個人要想在工作中做出成績,在事業上有所成 就,必須懂得“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隨時告誡自己,要保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工作作風,要捨得吃苦流汗,付出艱辛的勞動。如果貪圖享樂、驕奢淫慾,遲早會墮落變質。

三、內化點滴之中勤儉節約的自覺行動 古人講: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有錢時擺闊,沒錢捱餓。欲求温飽,勤儉為要。緊緊手,年年有。勤能補拙,省能補貧。思前顧後,吃穿常有。精打細算,油鹽不斷,披着破大“的,往往是個好酒徒。這些話都在警示我們,要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以良好的行為培養節約的作風。

(一)思想上築牢勤儉節約的“防線”。

大家知道“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統一七國後,其國力、財力,不可謂不強,曾幾何時,內部生活極度腐化,舉全國之財力修建阿房宮、秦皇陵,本想一世二世萬萬世,最後被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提倡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只想在前人創造的物質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乃至揮霍無度,沒有不衰落的。國家是這樣,個人也同樣如此,如果不注重勤儉節約,遲早會坐吃山空。要防麻痺,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商紂王,他剛登基時胸懷大志、勵精圖治、生活節儉,他的轉變就是從一雙象牙筷子開始的。一次他感到用象牙筷子吃飯很好,後來又感到泥碗與象牙筷子不配套,就用玉碗吃飯,逐漸對普通衣食就不感興趣了,開始了無止境的享樂,引起人民的不滿,成為亡國之君。 得浪費一點、奢侈一點沒什麼,時間長了,思想就會麻痺,慢慢就會掉入驕奢的深淵。要防放縱,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放縱自己的慾望為所欲為,那麼我們將被無盡的慾望所吞噬,因此,我們要有自制力,不要一味的追求高消費,追求物質享受,否則的話,奢靡之風就會找上你,而你則會淪為“物慾”的奴隸。要防鬆懈,三國時期政治家劉備的那句話提醒自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古人説:“非儉無以養廉,非廉無以養德”。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如果缺少對小錯誤的警覺,任何人都難免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二)作風上積累勤儉節約的“因子”。

良好的習慣需要平時的點滴的養成,更需要持之以恆的堅持。周總理也説我們共產黨員是為人民服務的,只要我當一天總理,我就不蓋政府大樓,精簡節約先從政務院做起。主管經濟工作的副總理陳雲同志,用的鉛筆直到手實在握不住了才換掉,便條紙都是用枱曆的背面。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革命前輩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我們要向革命先輩們學習,發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要計劃開支,量入為出。俗話説:“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到一世窮。”大家的工資津貼怎麼花,大家心裏都要有個計劃,比如日常生活開支多少?按揭房子多少?小孩上學多少?用於急需多 少?準備留存多少?等等。只要計劃周密、開支合理,每月津貼費是夠花的,計劃得好,還可以略有節餘。要合理消費、量力而行。不該花的錢堅決不花,該花的錢也要省着花。我們大家都處在人生的積累期,有的家庭困難比較多,有的即便現在經濟負擔不太重,但將來也要結婚生子、贍養父母,需要用錢的地方很多,把節約的錢存起來,可以用來應急。正所謂“粒粒黃沙堆成山,滴滴涓水匯成河”,積少成多,養成儲蓄的習慣,可以為今後的事業和生活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要修養身心、多學知識。儉以養德,學會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精力放在追求知識、追求價值實現上面,多學一點東西,多增長一點本領,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三)行動上培樹勤儉節約的“美德”。

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黨成長壯大的傳家寶。要倡導勤儉節約,大力營造“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文化氛圍,讓大家互相提醒,互相督促,爭取個個都是“節能標兵”、人人都是“節水能手”;我們每名同志應從節約一個饅頭、一張紙、一度電、一滴水做起,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杜絕鋪張浪費,培養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要培樹樸素作風,“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就黨員而言,養成勤儉樸素的生活作風,有利於培養吃苦耐勞、艱苦奮鬥和犧牲奉獻精神。“缺水不缺精神”對於我們黨員而言,這是一種敢於吃苦敢於應對挑戰的一種精神,這不光是對待水,對待勤儉節約也一樣。勤儉是 美德,我們應像節約用水一樣去弘揚老一輩革命前輩流傳下來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好傳統。過去,我們靠着這股子勁頭,磨礪了自己的意志,錘鍊了頑強作風。現在,我們更應克服浪費習慣,用勤儉立身,從而為成長成才打下良好基礎。要構建節約社會,一個人講節約,將受益終生;一個社會講節約,也將蒸蒸日上。我們構建節約型社會,就應當樹牢“人人講節約,人人講奮鬥”的意識,摒棄那種“公家東西不心疼”心理,增強主人翁意識,敢於向浪費説不,增強節約的主動性、創造性,主動作為。一方面我們要把自己當作社會的主人翁,在工作生活中,看到浪費現象要敢於説不,敢於立言立行當好模範,從而帶動身邊的人,推動新風氣的樹立;另一方面要牢記初心使命,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優良作風,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摒棄攀比風、享樂風,自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為黨工作,艱苦奮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同志們,“奢侈浪費雖然沒有牙齒,但可以吃掉人的理想,奢侈浪費雖然沒有雙手,但可以把人引入歧途,奢侈浪費雖然沒有灰煙,但可以燻黑人的靈魂。”願我們每個同志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美好明天!

制止餐飲浪費黨課講稿2

  當前,“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活動正在全國各地深入和持久地開展起來。現在就此話題談幾點,與大家共勉。

一、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生存發展進程中,一直傳承着勤儉節約的優秀傳統。傳説上古時代,炎黃二帝克勤克儉,開疆闢土,而後堯舜禹三王繼之。堯以儉樸為美德。據《韓非子》書上説,堯雖然是部落聯盟的大首領,生活卻非常節儉,他住的是用參差不齊的雜草蓋的小茅屋,吃的是粗米飯,喝的是野菜熬的湯,身上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天氣冷了外面加一件獸皮擋禦風寒,家裏的器皿都是土碗土缽。人們曾為他這種節儉樸素的作風所感動,歎息説:

“恐怕連一個小小的門吏也比堯的生活好得多。”但堯雖克己節儉,對老百姓生活卻很關心,當他看到有人忍飢受寒時,他總是盡力資助,並自責説:“是我使得他受苦”。因此堯得到人們極大的敬重,被後人稱為“仁君”。另外,據史料記載,世界上最早的禁酒令,也是我們祖先制訂的。堯的女兒將酒敬獻給禹帝品嚐,禹喝後感覺味道特好,可一問才知,這酒要用很多的糧食釀製,實在太浪費,便下了一道手諭,禁止釀酒,並説:“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但禹的手諭禁酒令未成文,無約束力,終使夏桀“殫民財,為酒池”牛飲亡國;殷商也因縱酒失了天下;紂王終日“以酒為池,懸肉為林”,極度奢華而亡國亡身。周王室吸取教訓,立下了《酒誥》,這就是歷史上第一個 成文法的禁酒令,《酒誥》約法三章:一、只有祭祀的時候才可飲酒,平時一律禁止;二、用道德約束飲酒,不能醉,“德將無醉”;三、減少釀酒,節約糧食,聚眾飲酒者,抓住必殺。《酒誥》在我國曆史上影響很大,成為歷代禁酒令的典範。中華民族的始祖崇尚節儉,且率先垂範,為千秋萬代君臣百姓樹立了榜樣,節儉之風在古老民族代代相傳,歷代“先聖”、“先賢”大多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浪費。《左傳》中記載這樣一件事:有一年,魯國的國君魯莊公命人在廟堂的樑柱子塗上紅漆,引起了一些人的異議,認為這是浪費。魯莊公置之不理,第二年又叫工匠在房子的椽子上雕刻花紋,把房子裝飾得十分豪華,這樣就引起更多人的不滿。大夫御孫晉見魯莊公,直言相勸説:“下臣曾經聽説過,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從前的君主,他們都很節儉,具有節儉之大德,而大王你卻不再節儉,而奢侈起來,這就是在先人的大德之中注了大惡呀!你這麼做,不但不能取悦於百姓,反而辱沒了先王,損害社稷呀,這是不可以的啊。”莊公聽了,十分慚愧,無言以對。大夫御孫的話很有道理:“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意思是節儉是所有美德中最大的一種美德;而奢侈則是所有罪惡之中最大的一種罪惡。句中的“共”通“宏”,即“大”也。從此可見,古人從禮法和道德的高度來看待節儉和奢侈,這是頗有見地的。一個人從奢侈開始就會走上邪路犯大罪,一個國家從奢不從儉就會走上沒路。與《左傳》成書同時代的孔夫子也曾説過:“志於道而恥於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一個雖然有志向有抱負卻以穿得差吃得差為恥的人,是不值得同他商談什麼的。他認為有志氣的人不要計較生活享受,應該具有勤儉樸素的生活作風。做人要儉樸,治國也要勤儉,歷史的經驗,讓歷代帝王備受切身體驗,被思想家作出了深刻的總結。秦始皇造阿房宮,奢靡無度,終於強勢不了幾年,政權連同宮樓一起被大火燒滅。漢武帝崇尚節儉,強本節用,使大漢政權一度中興穩固。南朝宋、齊、樑、陳各國統治者都很奢侈,結果都成了短命王朝,隋煬帝也喜好奢華,結果只能是身死國亡。唐太宗勤政節儉,創“貞觀之治”。玄宗奢華享樂,致安史之亂,終使愛妃楊玉環命斷馬隗坡。總結以上歷史,唐朝詩人李商隱得出一個道理,警告世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是儉?是奢?關係到家國的成敗興衰啊! 對節儉的重要性有如此深刻的認識,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古賢人自然都十分注重勤儉節約。帝王們為了江山穩固,狠抓勤儉節約: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深知勞動的艱難,農民的辛苦,因此,他比較體恤民情,注意勤儉節約,力戒奢侈,惜用民力,以便減輕百姓負擔,鞏固自己的統治。有一次,見一個內侍穿着宮廷發放的新靴子在雨中游玩,朱元璋看見了,把那內侍狠狠訓斥了一頓;有一個散騎舍人穿着一件極其華麗的新衣,朱元璋問他:

“這件衣服化了多少錢?”

他回答“五百貫”。朱元璋責怪道:“五百貫,這是一個數口之家一年的生活費用,你卻用來做一件衣裳,如此驕奢,實在是太糟蹋錢財了。”朱元璋自己率先節儉,他説:“所謂儉約,自己若不躬行,怎麼能使天下官民效法?”洪武八年改建大內宮殿,他指示左右大臣:

“我只要求把宮殿建得安全牢固,不追求華麗,凡是雕飾奇巧,一概不用,只有樸素堅固,才能傳之永久。至於宮廷的榭、苑、囿之作,勞民傷財,僅事遊觀之樂,我是反對建造的。”歷經六百多年風雨和幾次大劫難,如今南京明故宮遺址,牆基地腳猶在。朱元璋生活樸素,不喜飲酒,吃飯大多以蔬菜就餐。穿着簡單,不着裝飾。有個官員説南京附近有種很好看的石頭,可用來給皇宮裏鋪地,朱元璋把這個官員痛罵一頓,説他是“敗家子。”在朱元璋的影響下,后妃也都十分節儉,穿的都是洗過多次的舊衣服,無人敢盛裝打扮,惟恐暴殄天物,勞民傷財。朱元璋厲行節約,帶來了明初的一度繁榮。清朝雍正皇帝,鑑於父親康熙帝末年時吏治頹廢,奢侈過度,貪污成風,他力戒驕奢,注重節儉,他制訂了“養廉銀”的制度,節省了開支,使清朝吏治大為改觀。縱觀歷史,有很多興帝業有作為的帝王都重視節儉, 反對奢侈。一些政治思想家們,為了子孫後代大有出息,總是重視對下一代的勤儉教育。北宋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任過宰相,寫了不朽的歷史著作《資治通鑑》,他深知節儉的意義,他寫給他兒子司馬康的教育文章題目叫《訓儉示康》,題目意思就是教

育兒子要節儉。在文中他一方面用自己講究節約的事例來教育兒子,另一方面又舉出當朝的幾位官員的事例來勸説兒子。他説,宋真宗時的宰相季沆,住宅簡陋,客廳小得僅能容一匹馬轉身,有人説他房子太小了,不符合宰相官員的身份。李沆笑着説:“房子小不要緊,照樣可住人。”另一位官員叫魯道宗,當過諫官,職位不小,卻安貧守拙,十分儉樸。有一次,皇帝派人四處找他,他在一酒店裏待客,後來皇帝瞭解到,因為魯道宗家裏簡樸,連一件像樣的餐具都沒有,不好意思接待客人,只好在酒店招待來賓。還有一位叫張文節,當節度判官,還當過宰相,雖身居要職,生活卻節儉。親近他的人都説:“你俸祿不少,還如此簡樸,別人還以為你故意裝清廉。”張文節道:“按我的收入,全家人吃好穿好也毫無問題。但是人之常情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呀,我今天有高俸祿,以吃好穿好,可以後俸祿沒有了,家裏人過慣奢侈生活,不會過苦日子,那可就麻煩了。所以,即使現在有錢,也要約。”司馬光用以上三人例子教育兒子要節儉度日。
      司馬康聽了父親的教導,以張文節三人為榜樣厲行節約,後來也當了高官,史書上記載他“為人廉潔,口不言財。”司馬光在文中寫到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句子成了歷史上的至理名言。晚清時期政治家曾國藩是一代名人,他出將入相,是大清帝國的頂樑柱。他位高權重,卻十分重視以儉養德,他不愛財、不斂財,直到去世時,家中僅有一萬兩銀子。這在當時,像他這樣的大人物,只這麼一點積蓄,是人們萬萬料想不到的。他教育自己的兒女要為人勤勞節儉,人人自尊自立,以免養尊處優,喪失努力進取的動力。曾國藩在寫給弟弟的家書中,説:“餘教兒女輩,惟以勤、儉、謙三字為主。
    ”“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曾國藩提出的“尚勤儉、除驕逸”是曾氏大家族中治家教子的主導方針。曾氏一門近百年來人才鼎盛,沒有出過一個紈絝子弟,這和曾國藩家教的勤儉思想密切相關。中國歷史上,以勤儉思想教育人的事例舉不勝舉,除了上面司馬光、曾國藩等“大人物”之外,還有許多文人學士,為了教育後人編寫了許多蒙童教育的普及讀物,諸如《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昔時賢文》、《神童詩》、《朱子家訓》等等,在這些讀物中,大多含有教人勤勞儉樸的內容。如:“勤有功,戲無益”,“對飲食,勿揀擇”,“年方少,勿飲酒”、“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節義廉退,顛沛匪虧”,“治本於農,務茲稼穡”,“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等等,這些話,都是教育人們從小就要樹立節儉思想,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至於在中國民間,從農村到城市,幾千年來,勤勞儉樸更是成為人們最突出的好習慣,是最具中國人特色的好本質。過春節,中國人喜歡貼春聯,長期以來,經歷史淘洗,流行得最久的新春聯就是那些有關勤儉持家方面內容的對聯。如:“治家上策勤和儉,創業良圖讀與耕”,這幅對聯據説是明朝人寫的,至今仍然出現在許多人家的大門上。已600多年了呀!另外,流傳在全國各地人民口頭上的有關勤儉節約的故事、諺語、俗語等等,那真浩如煙海,多得無法統計呢!勤儉之風,在華夏大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無處不盛。勤儉節約精神,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從首創先規的炎黃始祖,歷經五千多年流傳到如今的“現代中國人”,一脈相承。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二、“節約光榮,浪費可恥”,勤儉節約是做人的美德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更是做人的美德。而鋪張浪費,則如毛澤東主席説的“是犯罪”,浪費行為是不道德的。法國作家紀德在《訪蘇聯歸來》的文章中寫道,他在蘇聯訪問期間,每到一地,官方應酬不斷。“宴請幾乎天天有,正菜還沒有上來之前,僅僅頭道涼菜就豐盛得3倍於客人的胃口,6道美味佳餚吃了兩個多小時,把你搞得筋疲力盡。多麼巨大的浪費呀!”紀德一行只6個人,但每餐都有比客人更多的主人作陪,一桌酒席下來,要化費當地一個工人兩年多的工資收入。他記述了一次吃喝的場景後寫道:“我不僅厭惡這種大吃大喝,還要譴責這種大吃大喝:這種大吃大喝不僅很荒唐,而且是不道德的,是反社會的!”紀德訪問正好在蘇聯行將解體之前,其時蘇聯正宣稱國家成就輝煌,蘇共黨員幹部奢侈浪費,揮霍無度,不久蘇聯政權 了結。
      奢侈浪費不僅不道德,還亡黨亡國,怵目驚心啊!再從另一點看,浪費糟蹋了人類的養生資源,破壞了許多人的生存的條件,所以勤儉節約體現出一個人心地善良,具有愛心,是做人美德。氣候變化,人口增長,使全球人類獲取的養生資源人均量越來越少,專家統計,當前全世界有億的飢餓人口,平均每年有一千萬人因飢餓喪生。每6秒鐘就有一名兒童在飢餓中死亡,多麼可怕的事實。可是地球上的浪費現象仍在繼續:非洲是食物浪費的熱點地區之一,南非特大城市內羅畢郊外的垃圾場,每天有XX噸固體廢棄物,其中大部分是食品,在垃圾場撿垃圾者每天達6000多人,每人每天要撿50公斤的食物垃圾,夠當地窮人250人至350人吃一頓飽餐,計算一下,內羅畢垃圾場上每天被丟棄的食物可供多少人吃啊!
      兩百一十萬人吃啊!當地的一位廚師説,許多人浪費是缺乏教養,他呼籲:“應該在學校設立用餐禮節課,從小抓起。”不久前,在內羅畢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舉辦了一次特殊的宴會,有100位各國環境部長和高級代表團參加,吃的都是在市場上或因“過期”或廚房裏“多餘”被當作垃圾扔掉的食物。宴會上,高官們在享用這些“垃圾食品”時都説:“大肆浪費食物,從經濟、環境或道德角度看都是不應該的。”目前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達13億噸,想一下億人的飢餓狀況,浪費者,良心何在。勤儉節約是美德呀!至於我國的情況,媒體報道:我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約500億公斤,相當於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 之一,每年倒掉2億人一年的口糧;全國各類學校、單位等食堂每年倒掉的食物可養活3000萬人,個人和家庭每年浪費55億公斤糧食,相當於1500萬人一年的口糧。可至今,我國仍有億人口在為温飽問題發愁。從地球上獲取的人類養生資源應該是全人類共同享用的。肆意浪費這些寶貴的資源,而造成別人飢餓喪生,這不僅是不道德更是犯罪。而節約一點一滴養生資源,積聚起來,就可以使許多人脱離飢餓的痛苦,免去死亡的厄運,可謂是功德無量,勤儉節約是高尚的德行,是做人的美德。

所有道德高尚的人,都是具有勤儉節約美德的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在1959年視察了山東、安徽等災區後,對身邊工作人員説,人民羣眾吃飯定量,我們也要定量,他還規定實行“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糧不超量。1960年毛主席已經有七個月未吃過肉,在青黃不接時二十多天吃馬齒莧菜充飢,一盤炒菠菜要吃一天。周恩來勸道:“主席吃口肉吧”,毛主席搖搖頭説:“你不是也不吃嗎!大家都不吃。”宋慶齡從上海給毛主席帶去一兜螃蟹,説這是螃蟹不是肉,出於對宋慶齡的特別尊敬,毛主席才收下了,可等宋慶齡一走,毛主席就把螃蟹轉送給警衞戰士。從1953到1962九年時間,毛主席沒有添一件新衣服。他穿的一雙拖鞋,鞋底磨成了洞,鞋幫開了線,工作人員幾次勸他換一個,其中一件補了67個補丁,另一件補了57個補丁。偉大領袖生活如此儉樸,令世人感激涕零,偉人的高尚品質,光照日月,彪炳史冊!同樣載入史冊被後人傳頌具有勤儉樸素高尚品質的老一輩革命家還有很多:劉少奇把中間破了的毛巾剪開,兩頭對接起來再用;周恩來常在出差途中在車子裏吃乾糧便飯當午餐,工作人員在他辦公室裏擺了幾張沙發,周恩來嫌太奢華,直到搬走沙發他才進自己辦公室。朱德有一次接見一個被服廠廠長,廠長見朱德身上衣服盡是補丁,要用毛料給他做一件新衣服,朱德馬上拒絕,卻自己訂製一件土布衣衫。他説:“土布好,穿着方便,又牢固。”陳雲每餐吃飯要照“鏡子”,他説:“吃飯要照‘鏡子’。就是不僅把飯菜吃完,還要端起盤子,用饅頭擦乾淨盤底的油漬,用乾淨明亮的盤子當鏡子照。”領袖們節儉樸素的精神品質豈能是一個“高風亮節”形容詞所表達得了的!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香港著名愛國人士陳嘉庚來到延安,毛澤東用自己栽種的蔬菜和鄰居送來的一隻母雞來招待他;後來陳嘉庚到了重慶,蔣介石化了800多塊大洋辦了一桌盛宴來招待他。陳嘉庚從餐桌上品出了國共兩個政黨的未來,他斷言:

“中國的希望,在延安。”陳嘉庚從餐桌上的豐與簡判斷了一個政黨的未來,再一次印證了一千年前李商隱的詩句:“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節約不止是做人的美德,還有它更重要的意義在啊! 也許有人會説,革命前輩生活節儉,是因為以前經濟困難, 

現在富裕了何必那麼節省。此言差矣!勤儉節約是做人的美德,是奢是儉,不是錢多錢少決定的。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曾多年蟬聯世界首富,他的生活一直很簡樸,從來不肯浪費一分錢,他的女兒上國小時,周圍同學都使用手機,蓋茨認為孩子過早用手機有害無益,他規定小孩13歲時才可用手機,終於在女兒13歲生日時買給她一隻普通手機。他有三個子女,他要求每個孩子都做家務,每人限制零化錢,將來不給子女留遺產。她説:“留遺產既不利於孩子,也不利於社會。”他用鉅額財產辦了全美國最大的民間慈善機構。無獨有偶,我國南京市的著名企業家陳光標,那年汶川大地震時,他用汽車裝了大批的現金到災區,路上見到災民就把面值一百元的鈔票分給大家。可他平時,自己家裏生活很節約,他不肯給子女買車買房留產業,他説子女的前途要靠他們自己努力奮鬥。同樣在江蘇,還有一位年過八十的老人,就是“華夏第一村”,華西村的創業帶頭人吳仁寶,他奮鬥一輩子,使華西村成為全國最富裕的村,村裏家家住高樓,户户有鉅額存款,可吳仁寶自己卻住在多年前造的老房子裏,省吃儉用過着樸素的生活。這樣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勤儉節約不是因經濟困難手頭拮据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崇尚儉樸是一種思想境界,經濟條件好,有錢了,並不代表可以肆意奢侈,無度浪費。勤儉節約是做人的美德,儉以養德,儉以養性,厲行節約,讓人人有好品德、好品性。

 

三、人人蔘與,從我做起,勤儉節約蔚然成風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每個中華兒女都遺傳了華夏祖先注重節儉的因子;勤儉節約是做人的美德,多年長期的精神文明活動薰陶下的今天的中國公民,道德素養普遍提高。因此,當習近平重要批示在媒體發佈以後,全國上下各級政府、廣大人民羣眾立即響應,一個“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全民自覺行動在各地迅速展開。因為習近平的批示是在《民呼籲遏制餐飲環節“舌尖上的浪費”》的材料上作的,所以,節約活動首先在飲食部門行動起來。“民以食為天”,吃飯是全國13億人民最大的民生問題。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1月28日新華社發佈習近平批示的當天就説,我國是一個資源稟賦相對不足的國家,雖然我國糧食已實現9個年頭連續增長,但供需仍處於“緊平衡”狀態。要使有限的資源更好地滿足人民羣眾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必須同時做好開源和節流,堅決遏制餐桌上的浪費。陳部長説,餐飲業開展“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活動,具體措施:一是嘗試建立餐飲節儉消費提醒提示制度:餐飲企業要在醒目位置張貼節約標識;在菜單上標示菜品的食材份量,提供半份量半份餐服務;服務員主動向消費者提示適量和科學用餐;提醒消費者可以提供打包服務等。二是提供便利節儉用餐的餐飲服務:大力發展絡訂餐、半成品餐和外賣快餐等餐飲服務模式;清理規範最低消費、包間費等相關收費項目。三是嘗試建立節儉用餐激勵機制:如有 

的餐館提出“點菜吃乾淨就可以得紅包”的獎勵,還有一些餐飲企業對吃完或打包的消費者,以桌為單位獎勵優惠券和積分等,行業協會對有效減少餐廚廢棄物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中央制訂措施,各地很快落實。天津市各家飯店紛紛推出小盤菜和半盤菜,並以顧客是否吃完來衡量廚師手藝的高低,衡量服務員的服務態度好與差。在全市飲食企業掀起了厲行節約的好風尚。杭州市餐飲旅店協會發出了《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倡議書,有15家餐飲企業加入到“光盤行動”的行列,所謂“光盤行動”就是顧客把所點的菜餚吃乾淨,使菜盤子裏光光的,為了檢驗“光盤行動”的效果,媒體特地派人到一些大飯店去採訪體驗。在杭州名人名家飯店,前台旁邊,除了特價菜廣告,牆上還貼着兩張“不剩菜”的提示。店裏規定,凡顧客在店裏吃飯,把盤裏的菜都吃光了,或者把剩餘的菜打包帶走了,他們會給顧客送上一張光盤,上面寫着:“管住吃喝大舌頭,抑制面子小衝動,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是一種智慧,吃光盤送光盤,杜絕舌尖上的浪費。”這種光盤,每天要送出五十多張,可見吃光盤中菜已成為大多數人的自覺行動。響應“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號召,一個遏制餐桌上的浪費活動正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全國各地具體深入地開展起來。在飲食環節上開展節儉的同時,其他各種浪費現象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媒體報道,為了節約開支,減少對空氣環境的污染,廣州市今年停辦了延續18年之久的春節煙 

花晚會,節省了人民幣一千多萬元。已連辦18年的活動,也可算得上“老傳統”了,我們觀念中的“老傳統”有些已延續幾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可是有些“老傳統”活動,要耗費財力和人力,卻對人們毫無益處,有害自然環境,有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從講究科學,提倡節約角度來衡判,是要好好改一改的。今年各級政府召開“兩會”從報到到結束,整個過程體現了科學節儉的精神:會場佈置比過去簡單了,參會人員的迎來送往比過去省了好多“禮數”,坐車幾人拼搭,吃飯吃自助餐,住宿睡普通旅館,不辦宴會,不發紀念品,少發文件稿,文具自己備,等等,許多“細節”與過去傳統不一樣了。可小“細節”卻有大意義,不光省了錢,還培養了人的勤儉美德。與開會一樣,同是政府行為的,還有因公出國、公車使用、公務招待的“三公”費用零增長並有所下降,温州市還對第四“公”即辦公環境嚴加規定,不得奢華超標。與國家政府相應的是,全國人民今年過春節也改變了過去大消費、大排場的“老傳統”:“請神”、“送灶”的迷信環節改了,火炮煙花放得少了,上飯店吃年夜飯的少了,到酒店聚會辦宴席的沒了,拜年送紅包送大禮的少了。改掉一些過年“老傳統”,老百姓都説,今年過年減少了一些“禮數”,少了一些“折騰”,比往年清靜更省力,不會像以前過年那麼累了。勤儉節約不僅省錢還省力,節儉之風吹得人人身心都愉快。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做人的美德,我們許多 

學校爭創節約型學校,許多食堂貼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條幅。厲行節約已成了大家自覺行動。讓我們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節約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相信全國人民行動起來,人人蔘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必能蔚然成風。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是對人民汗水和心血的愛惜,更是黨凝聚民心民力、成就事業的強大力量。“成由節儉敗由奢”,奢侈浪費是敗家敗國的禍根,歷史上的有識之士從家族興衰、社稷興亡、朝代更替的無數經驗教訓中得到“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的深刻警示。